人物阅读素材:被身居暗处的傅敏点亮

被身居暗处的傅敏点亮

李斐然

小时候去书店,在“教育典范”的大招牌底下,我捧着一本《傅雷家书》翻来翻去。当时年龄小,看不懂里面讲的肖邦和贝多芬,只看出一个问题——这本书是大翻译家父亲傅雷写给大钢琴家儿子傅聪的家书,那序言里的这个傅敏,是干吗的?

又过去很多年,我终于在傅雷的传记里寻到了答案。让我意外却又冥冥中觉得合理的是,傅敏是傅雷次子。

我读过无数次《傅雷家书》。随着年岁的增长,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感悟。可唯一不变的是,从开头到结尾,每一个字都是傅雷对傅聪深深的父爱:他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儿子,他关心他的一切,他的爱情,他的音乐,他最近看的书,他在海外吃的粮食,他走路的时候有没有将衣领折好……

如果囫囵吞枣地读下去,大抵会有无数人为这样无敌的父爱落泪,但是萦绕我心头的却是另一件事:在往来繁复的通信里,只有寥寥数笔提到这个家里唯一的弟弟,翻页快的人大概都不会留意他的存在,这让我顿时觉得喉咙里堵了一样东西,硌得难受。

在另一本传记里,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傅雷家事。傅聪出生后,全家人的爱全都倾注到这个长得粉嘟嘟的小男孩身上,找最好的老师教他弹琴,送他去最好的地方,在最好的环境里,实现最极致的发展。

对这家人来说,一切都好到了一个极致,直到另一个儿子出生。生于斯,长于斯,这个被叫作傅敏的孩子也想跟哥哥那样,学习音乐。他跟父亲的好友偷偷学过一小阵子小提琴,他的音准之好,让这位老友也来劝说,傅敏很有天赋。

可是,父亲不让。这位父亲说了一堆话,如今已无从考证,大体意思是,我们家已经有了一个傅聪,我们不需要,也无力再去培养另一个傅聪了。你,去当个老师吧。

后来的种种人生经历让我明白,对爱子心切的傅雷来说,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要背负多少爱与痛,才能在一个孩子还在11岁的时候,就给他下判语:你不适合这个,你适合那个。

旁观者可以惋惜,可这就是当局者傅敏的人生,他如是接受了它。后人常常补充说,傅敏其实在教育方面也是很有天赋的嘛!我看到了一张傅敏跟学生一起看书的照片,师生相处其乐融融,可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后来迎接他的,是连绵数十年的坎坷不平,风云突变,双亲自缢,家庭破裂,时代的伤痛如一根刺,扎在他心头最柔软的地方。

故事的结局是,傅敏在1979年去伦敦探望哥哥傅聪,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去投奔安逸的生活,但是他没有。1980年,傅敏回国,继续做一名中学教师,并向学校提出要求,终生不升“长”,要做一辈子的中学教师。他了断了自己的婚姻,也断了自己升职的道路,把自己关在小小房间里,整理编辑《傅雷家书》。

我无从想象,坐在房间里整理家书并将其出版成书的傅敏,是抱着怎样的决心和情怀,以他一己之力促成了一本传世经典的流传,而在整整一本书里,只有序言出现了他的名字,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但是当我长大,我也开始明白,在傅敏做成这件事的时候,他大概是喜悦且舒畅的。这个在时代眼中不合时宜,在父亲眼中不合时宜,甚至在命运眼中不合时宜的人,却依然坚持做着旁人看来不合时宜的事情,因为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合时宜的。直到今天,《傅雷家书》依然影响着无数人的生命,包括我。也许,这就是不合时宜者的胜利。

故事本来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可我还想补充一件事。傅聪今年举办80岁音乐会,在中山音乐堂,我看着他穿着素色的唐装,弯着背走出来,埋着头沉醉地弹奏莫扎特时,突然想起他在自传中说的一件事。他说有次回国,无意中跟弟弟比手,发现自己的手其实并不适合弹琴,他的手非常硬,但弟弟的手能够张得很开,非常柔软,这些都是优秀演奏者的必备条件,这是天生的好胚子。

说完这些,书中的采访者开始盛赞傅聪多么努力,锲而不舍地把一双原本该练举重的手生生练成了钢琴家的手,多么励志感人云云。可是我却在看到傅聪闭着眼睛沉醉于黑白键的那一刻,突然想起了弹琴先天条件极好的傅敏,父亲的好友没有骗他,他的确适合学琴。

然后,在我眼前又浮现出另一幅画面。这些年傅聪回国演出,都暂住在弟弟家。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挤在傅敏家小小的客厅里,眼巴巴等着坐在沙发上的傅聪同意接受他们的采访,而同在角落里挤着的,是这个家的主人傅敏,被人群挤在一边,被历史遗忘在角落。可那却是傅敏啊,那个微笑地看着哥哥、坦然接受周遭一切的傅敏,平静而泰然,却留下一本经久传世的《傅雷家书》。

不知道是为了这两个命运迥异的兄弟俩中的哪一个,在黑漆漆的观众席,我突然觉得非常难过,咬着牙不想哭出声。最终还是忍不住,为这两个在书里陪我长大的兄弟,掉下了眼泪。

【附】

傅雷之子傅敏

□叶永烈

许多人都知道著名翻译家傅雷和他的长子、著名钢琴家傅聪,对这个家族的另一个成员傅敏却知之甚少。傅敏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坎坷人生和他在苦难中始终没有泯灭的正直和善良感人至深。

他和父亲大吵了一场

傅敏初中毕业的时候,跟父亲傅雷大吵了一场。原因很简单:傅敏要求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而傅雷则坚决不同意。大概从小耳濡哥哥那黑白键弹奏出的音乐之声,傅敏也酷爱音乐。当傅敏主动要求上音乐学院附中时,万万没有料到,傅雷摇头!傅敏实在想不通,他跟傅聪是亲兄弟,父亲为什么厚此薄彼?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哪!大哭,大吵,大闹,无济于事。傅雷对满脸泪水的阿敏作了如下说明:“第一,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你也要学音乐,我没有这能力;第二,你不是搞音乐的料子;第三,学音乐,要从小开始,你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学个‘半吊子’,何必呢?”最后,傅雷补充了一句:“你呀,是块教书的料!”胳膊拧不过大腿。傅敏从华东师大一附中初中毕业之后,直升该校高中,打消了半途投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念头。

他真是教书的料

当他的音乐之梦破灭以后,他决定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文学翻译家。组织上格外看重他,要保送他到北京外交学院。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之中,傅敏步入北京外交学院大门。1958年4月30日,父亲傅雷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秋天,北京外交学院忽然把傅敏作为“代培生”,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插入英语系三年级学习。外交家之梦,从此彻底破灭了。傅敏强忍着内心的隐痛,在冷漠的目光之中,终于在1962年暑假毕业。他,一个有着“可怕的”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竟然没有一个单位敢要他!北京女一中老校长挺身而出,说:“这么个高才生,你们不要,我要!”尽管父亲曾说过他“是块教书的料”,而他一直不以为然。万万没有想到,竟给父亲在十年前言中了!傅雷给他打气,校长扶他上马,学生是一团火。一接触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学生,傅敏心中的冰块立即融化了。

傅敏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教书,有板有眼,从不马虎。他曾受教于父,他向父亲提问,父亲从不正面答复,总是反过来向他提问,旁敲侧击,一直到他自己说出答案。如今,他把傅雷的那套教学方法搬了出来,他也着力于--开动学生的脑筋,让学生独立思考,搞“启发式”……

没多久,校长就让傅敏开试验班,上观摩课,把他作为教学骨干使用。许多外校的老师都前来观摩,称赞这位上海小伙子有两下子。渐渐的,傅敏在英语教学上小有名气了。

两次自杀

1966年9月3日晚8点,“父母亡故”。一夜之间,失去双亲,傅敏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尽管当时他不知道父母双亡的详情,但是他百分之百地断定:死于非命!不幸连着不幸。就在傅敏最为不幸的时刻,他失去了他的心上人……他们早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时便开始相爱。傅敏分配到北京女一中,小蓉常常来看他。

料想不到,1966年开始的“史无前例”的“革命”,成了对傅敏与小蓉之间爱情的“暴风骤雨的考验”:9月3日,从上海传来了傅雷夫妇愤然弃世的噩耗。北京外国语学院贴出大字报“批判”小蓉,醒目的标题便是“大右派傅雷的儿媳妇”!这年年底,小蓉参加“大串连”,回到了上海。

翌年初,当小蓉重返北京,几乎不来看望傅敏了。正在傅敏感到纳闷之际,小蓉写来一封信……

傅敏顿时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几乎不能自制。他深深地爱着小蓉。这深深的爱,使他的理智渐渐清醒。他明白,由于父母“畏罪自杀”,他已属于“杀、关、管”的后代,已经打入“另册”,他未来的命运已经注定是不幸的,何必使一个清白的姑娘受他牵连?他给小蓉写了回信。信寄走了。从此以后,虽然两人都在北京,傅敏再也没有去找过小蓉,再也没有给她写过一封信。

家破人亡,恋人分手。本来,他家书、情书频频,如今孑然一身,形影孤单,家书不再有,情书不再来。傅敏因在写给一位插队东北的学生的信中,讲述了对“文革”的种种不满,那封信落到了红卫兵手中,便成了傅敏的“三反罪证”。他,成了囚徒,被关押在学校的“土班房”里。

腥风血雨,笼罩着女一中。傅敏全身浮肿,脸都走样了,每天连冷馒头都吃不饱,饿得眼冒金星。有冤无处伸,有理无处讲,拿人不当人,皮鞭棍子响。傅敏实在忍无可忍,终于决心走上绝路,跳河自尽……

傅敏跳了下去,谁知水浅,没有淹死。这时,他被红卫兵发现了。他拼命地往墙上撞,头上撞了个大窟窿,殷红的鲜血顿时涌了出来……

他,被人救起,急送北大医院。由于他的身份是“现行反革命”,医生在给他缝头皮的时候,连麻醉针都不打。傅敏忍着剧痛,被缝了十几针,一声也没吭!他左边的头皮,从此留下碗口大疤。

傅敏被红卫兵拖回学校。“妄图以自杀对抗运动!”好家伙,又加了新罪名,又是一场接一场的批斗。傅敏痛不欲生,趁上厕所的时候,手摸电门,再度自杀。可是,他穿的是胶鞋,触电未死。欲生不得,欲死不能。人生的咸、酸、苦、辣,傅敏算是尝够了。他仿佛成了一个麻木的人,不知道时间怎样从身边过。

傅敏的要求

1979年,傅敏去英国探望惟一的亲人———兄长傅聪。同事们挥泪相送,都以为他不会回来了。然而,1980年8月,傅敏从英国途经香港、上海,乘火车回到北京。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刘凤梧亲自到北京火车站迎接他。

寒暄完毕,傅敏直接向刘校长提出两点要求。

人物阅读素材:被身居暗处的傅敏点亮

第一,不当任何“长”(出国前他是该校外语教研组组长),以集中精力钻研教学;第二,要办离婚手续(1974年傅敏结婚,其妻后去美国,留居异乡)。离婚了,没房子,请求在学校里住宿。

刘校长一口答应下来。从此,傅敏真的不当任何“长”,迄今他仍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英语教师。

我感到奇怪:1962年,当他分配到中学教书,曾经大哭一场。如今,他只要说一句话,他就能从中学里调走,他为什么深深扎根在中学里,与老师、同学情投意合,永远不愿离开中学教学岗位?

他笑了,答道:“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对中学教师工作平凡而伟大的意义毫无认识。当时,《世界文学》的主编陈冰夷找我爸爸,想把我调走,结果爸爸说:‘他现在工作得很好,也很安心,不要去干扰他,引起思想上的波动。’就这样,我一直在中学教英语。”

“如今,我是有20多年教龄的中学教师了。我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中学教师是很光荣的,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神圣的职业。在英国,他们的中学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的,教材也编得好,可惜教师缺乏事业心,缺乏高尚的献身精神。他们教书是为了赚钱,上课时学生听不听他不管,一看手表,到了时间,课没讲完也马上下讲台回去。这一点与我们中国很不一样。出去一年,我真感到我们中国的中学教师是最好的教师。我们中国有些中学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不计时间,不讲报酬,工资虽然低,可是命都舍得豁出去……我为做一个中学教师而感到自豪。在外国人面前,我总是很响亮地说,我是中国的一个中学教师!”

傅敏:每年“九·三”我都会大哭一场

相比傅聪的偶像光环,弟弟傅敏则显得默默无闻。如果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编《傅雷家书》,他的名字几乎不太会被大众所提及。但是在小时候,傅敏也和傅聪一起学习、调皮、挨父亲打、受母亲疼……现在的傅敏已经从中学退休在家养老,年轻时,他继承了傅雷一半的事业——做一名英语老师,一辈子为中学的英语教育播撒种子。虽然长期生活在北京,但是傅敏一踏上上海的土地,出口便是家乡话,真可谓乡音未改鬓毛衰。

傅聪1948年起在昆明读中学期间,傅敏随父母回到上海,居住在江苏路。“父亲这一生从不求人,但他很愿意帮助别人。不过,对自己的子女,他就不这么慷慨了。我这一生就靠过一次父亲的关系。当时我考进了光华附中(现华师大一附中),成绩不是最好,所以进不了优等生班,于是我母亲出面与杨滨校长求情,条件是我必须好好学习。打这以后我不再游手好闲了,开始认真读书,在班级里一直是名列前茅。”

傅聪在离开祖国前,一家子都去火车站月台送,傅敏是哭得最伤心的,“因为哥俩感情好得很,我少了一个玩伴,能不伤心吗。”傅敏说,“傅聪比我大三岁,从小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就不同。他对傅聪花大部分精力,要他学这个学那个,而我呢,更多的是受学校的教育。在我中学毕业之后,父亲对我说:‘你不可能和你哥哥一样,你还是老老实实当一个教师吧。’我学小提琴老是不长进。”因为从小与傅聪一起长大,所以傅敏也没有失宠的感觉,但直到今天傅敏仍想不通父亲为何看人如此准确。

傅敏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他和兄长一样与父母离别。“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父亲好像没有这样的观念,他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受住更多的锻炼。他在那时期每次来信,都会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且鼓励我克服当地的困难。”尽管每年寒暑假,傅敏都会回家一次,但毕竟不能像以前那样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了。在1962年底,傅敏被分配进了一所中学教英语。“这所中学的条件很差,《傅雷家书》中父亲在写给傅聪的信里也有提到。为什么会分配进这所中学?一是因为我的‘家庭出身不好’,当时没有人敢要我;二是这所中学的校长是父亲的老朋友,父亲也没有托他,他看到我的名字就把我的档案从市里面调了进来,然后把四个俄语班全部改成英语班,教材我自己写。当时我和父亲的通信都在讨论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是父亲和我讨论最多的问题。”

与父母见的最后一面是发生在1965年,傅敏回家探亲。1966年,身为教师的傅敏隐约预感到自己的身份总会出事儿,有一天晚上,他含着泪默默地将与父亲、哥哥的所有书信,扔进火炉烧了。“这就是为什么《傅雷家书》中只有我和父亲的三封通信,这都是我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的。傅敏记得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封家信:有一次,刚刚上岗的傅敏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加进一段自己翻译的作品。没想到他接到父亲的来信扎扎实实的十一页纸,其中不仅有对傅敏的鼓励,还详细地指出傅敏翻译中的诸多错误,分为语法、词汇和理解能力等几部分,洋洋洒洒让傅敏惊讶父亲的博学和热心。“他身前对事不对人,在以前三联版的《傅雷家书》中,有许多XXX,这表示一些著名人士的名字。父亲说话不长心眼,得罪了人也不知道。钱钟书、老舍、矛盾都被他写进过批评名单中。”傅敏说道,其实傅雷对知心朋友非常好。“他对人都很好,从不对朋友说假话,但是他有两个好朋友最后告发他,而且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地诬蔑,让他非常痛心。昨晚上还在家里一起吃饭,第二天就去检举,实在是太要不得了。”傅敏说到这里,深恶痛绝。“‘文革’开始的第一天,红卫兵就来我家查信,一封也查不出。”傅敏说,他是在9月4日接到舅舅的电报方得知父母的去世。“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心如刀割啊。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回去,我在北京正遭受着非人的待遇呢。”

“文革”结束后,傅敏开始收集父母的家信,“这其中主要是傅聪从英国回来带回来的。其实,就算我当时没有把信烧掉,父亲和傅聪的来信相对来说还是精彩一些。毕竟,他和傅聪有更多共同的语言,音乐是最主要的。当然,他对我们两兄弟的生活、婚姻、财政等问题也是抓得很牢的。我奉劝所有的青年人,都去看一下父亲在我恋爱时候写给我的信——该如何把握感情问题。”

傅敏老老实实地在一所中学里教课,退休前的职称是“特级英语教师”。他时常回忆着父亲身前的点点滴滴,找到机会就会与朋友们分享。“我时常在梦里回忆小时候与父母的快乐时光。每年到了‘九·三’左右,我都会独自一人大哭一场,把积压在心里的怨气都发出来。这连我太太也不知道。他教诲我做人的基本原则,终身受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2280.html

更多阅读

怎么点亮QQ音乐图标? qq音乐的图标怎么点亮

怎么点亮QQ音乐图标?——简介“QQ音乐”是腾讯公司推出的网络音乐平台,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领先的正版数字音乐服务的领先平台,同时也是一款免费的音乐播放器,始终走在音乐潮流最前端,向广大用户提供方便流畅的在线音乐和丰富多彩的音乐社区

最新qq图标点亮大全:9 dnf的图标如何点亮

最新qq图标点亮大全:[9]dnf的图标如何点亮——简介地下城与勇士的游戏很经典,让人感觉很不错,我们可以把它的图标点亮,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最新qq图标点亮大全:[9]dnf的图标如何点亮——方法/步骤最新qq图标点亮大全:[9]dnf的图标如何点

人物阅读素材:萧红:我以我笔对抗孤独

萧红:我以我笔对抗孤独黑豆梨人的一百年是很漫长的,萧红虽然只活了三十出头,但她却以有形的生命占据了前三十年,而以精神迁延着这后七十年。呼兰河畔寂寞红,萧红的一生绝不说得上是幸福和热闹的,她坎坷孤独发的一生短暂如一束呼兰河畔

2015年高考备考作文阅读素材:冰桶挑战

2015年高考备考作文阅读素材:冰桶挑战冰桶挑战赛冰桶挑战,一般指冰桶挑战赛。冰桶挑战赛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ALSIce BucketChallenge),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然后该参与者便可以要求其他人来参与

100周年记图灵:被成见迫害的计算机之父

【感悟】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Turing籍贯:英国伦敦民族: 英格兰生日:1912年6月23日教育: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职业:数学家及计算机逻辑学家,他被视为计算机科学之

声明:《人物阅读素材:被身居暗处的傅敏点亮》为网友残情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