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人易,非己难!

复旦大学“黄洋事件”已经过去了很多天,随着雅安地震的影响力而消沉在互联网中。我本来不想去探讨这件事因为心中对这件事抱有失落和无限的惋惜,可是看到那么多的不客观报道后觉得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综合一些事实去解构一些欲盖弥彰的事。这样做并非倾向某一方而是觉得生活不容易别歪曲了真相漂白了是非!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在2013年4月15日晚上发布了该校学子黄洋中毒的消息后,网络顷刻沸腾,时隔不久各路媒体开始报道这件事,当然历久弥坚的路边社也臆想百出,迫使复旦大学的宣传机构不得不接二连三的出来辟谣。媒体在报道此事的时候先入为主的给事件本身定义成了“高帅富妒杀屌丝男”的样板,各大传媒基本上口径一致的刻意的报道黄洋的勤奋孝顺懂事善良;嫌疑人林森浩的双重性格和优秀的科研能力;以及二者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向,共同的人生交集。但他们却对整个事件中最重要的犯罪要件——投毒动机与嫌疑人取得毒剂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的途径保持了高度一致的集体沉默。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森浩真实的家世背景才被报道出来——林家只是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一户普通的多子女家庭,家境一般;林森浩先是考上中山大学遵循父母意见学了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保送到复旦大学读研究生。黄洋来自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一户普通家庭,父母下岗,母亲体弱多病,家庭经济困难;黄洋在第一年高考后未考上心仪的大学后选择复读又因为母亲体弱多病的原因放弃自己最向往的经济学专业而高分进入复旦大学读医科并保研且在案发前不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博士生。
南方周末在2013年4月25日,发布了一篇对该事件具有阶段性总结的文章:《与自己的战争——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室友》。文章在警方公布林森浩承认投毒并正式批捕后发布的,前期必然做了调查,是以文中关于林家普通家境的描述应该是客观公正的。此刻黄洋已逝,林森浩承认投毒并批捕,貌似此刻案情已经水落石出。该文作者分片段报道了这场充满迷幻的案件,他们本不是室友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才住到一起,开始是因为卖水平摊水费的事情而出现摩擦,后来也许是长期的不和谐二者互相在腾讯QQ上删除了对方,然后也许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冷战和心理战,最后林森浩在复旦大学的实验室内拿走了一小部分的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这是一种浅黄色油状液体,高毒、无味,易溶于水的实验试剂。他熟悉这种试剂,过去3年里,林先后将这种试剂注入数百只大鼠体内,制造肝脏纤维化的样本,然后处死它们,以采集数据。在2013年3月31日中午,他将这种高毒试剂注入寝室门边饮水机的水槽,他明白这一次曾经重复了无数遍的程序致死的将不再是大鼠而是自己的室友。也许在投毒的那一刻,他也曾有过一丝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的领悟,可是最终无边的仇恨以及与室友的新仇旧恨一拥而上淹没了这最后的慈念。黄洋喝下被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毒化了的纯洁水后发觉水中异味后为了避免他人饮用刻意的清洗了饮水机,然后毒发住院并一直查不出病因直到警方通过他人的匿名短信发现饮水机的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残留液体才知道黄洋中毒真相并据此带走他的室友林森浩协助调查。可是病因知道得太晚致使黄洋病情回天乏术后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黄洋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的高校危机和公共信任危机,互联网上大家互相半作调侃半带伤感的说到,感谢当年室友的不杀之恩。南方周末在这篇文章中,沿着之前的媒体思路,报道了林的性格和部分他与室友的生活。南方周末原文“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的战争。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与外界沟通,却始终难觅出口。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最终以毁灭的方式结束。”满幅文章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这场事件的引发的主导原因是林森浩的性格原因。虽然后来南方周末也提到“2012年末,林与黄洋如前文所述,互删了QQ好友。直到事发,同学们才开始回想这两个早出晚归的人的相处。高科和室友都猜测,黄洋说话略带点骄傲,有时难免带刺,不知道是否刺伤过林的自尊。黄洋的一位好友回忆,黄洋死前两周曾提及,自己开玩笑说林是“凤凰男”,并用轻松的语气调侃称,林老在寝室说他的奋斗经历。“凤凰男”不是个林欣赏的称呼,他最早从葛林(同宿舍室友)嘴里知道了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并“不以为然”——尽管他认为,自己具备“凤凰男”的各种心理因素,“一直是个自卑、悲观的人”。是否黄洋调侃的时机实在错误?回过头看,2012年底至今的几个月,正是林集中面对人生最多压力的时候。”至此媒体也不得不承认这件事的发生双方都有原因。
责人易,非己难!
至于林森浩不和谐的本科时期的少数同学关系;总是处理不好与女性的关系,对女性的不友好言语;与故乡的疏离却又在真实人生中漂泊不定难以找到心灵港湾,等很多关于林森浩性格的“详尽”解析。这些不断翻新出来的事,公正客观刻画出了大部分“凤凰男,凤凰女”走出出生阶层进入新环境后基本上都会遇到的际遇。文章称“故乡沦落为异乡,甩不脱异乡的林,逐渐用“闷骚”来定义自己,他引用书本上看到的段落来解释这个词:‘生活使其有太多的郁闷,而生活本身及其自身习性却又阻止了其正常呐喊出来,于是,不正常的发泄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闷骚’。”“林给自己在学业和生活中不断加压,又不断寻找排解压力的出口。他似乎陷入了与自己性格中充满挫败感、无力感和疏离感的那一半抗争。林也意识到自己的心态问题。他坦承,和心理不健康的人交往很痛苦,‘我本身也是这种人,也给很多人不舒服的感觉过’。但与自己的战争始终难有结果。”
此前,我对此事抱有怀疑,客观的讲我到现在都不怎么相信林森浩是真凶。原因是林森浩长期接触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对该试剂毒理了解很是全面,若是真的要毒杀黄洋或者毒杀葛林,可以分几次投毒,这样就可以避免暴露。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林森浩是不是被构陷的?因为能够接触到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的人除了林森浩至少还有那个发匿名短信提醒黄洋的孙姓师兄注意实验室某种试剂周围人在用的那个人以及其他可能和黄洋或黄洋宿舍其他人构成学业或其他方面竞争的人。但是警方已经结案,剩下的事情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无论调查是否客观公正,在有罪推定的惯性思维导引下,外加警方公布的林森浩的供词,一切的事实都已经认定了林森浩是罪魁祸首。
客观的讲,我们必须承认林森浩的出生和奋斗历程确属凤凰男。但是黄洋自己呢,恐怕也属于凤凰男吧?!读了这么多年书,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我很困惑,为什么同一个阶层的人反而在走出出生阶层后聚集在一起却很难心平气和的欣赏对方的奋斗历程。这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代遇到的某件事情,住在混合宿舍的室友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最终关系僵化,我当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虽然我也和其他人努力调节过这起矛盾,双方也努力过接受对方的习惯与比彼此的差异,但是却最终因为巨大的生活习惯差异人生阅历差异而最终形同路人。我自己当时也住在一个混合宿舍里面,室友之间也有部分生活习惯和人生阅历的差异,虽然相互也曾经常抱怨但是我们的关系还是很好的。毕业以后,我们宿舍的人各自奔赴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现在也经常联系。可是我说的那些人却是再见亦再也不见!
当媒体在挖空心思的捕捉林森浩的人生轨迹,不吝笔墨一步步的精致的刻画出林森浩的极端双重性格,铺天盖地的报道黄洋的真善美性格和光辉形象却没有谁屡次报道出黄洋父亲黄国强先生自己说的,黄洋换过好几次寝室一年前才和林森浩一起住进了现在这间寝室,这一值得推敲的事实。诚然这些报道真实无欺却没有人去本真的探究过黄洋是否也有或多或少的性格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黄洋调侃并宣扬林森浩是凤凰男,林森浩在心底记住了这笔仇但未曾轻易外露。两个高智商的人最终用这种低智商的方式较劲,直到最后毁灭自己毁灭对方。媒体称黄洋至死都不相信自己是被人投毒的,我们都希望是这样的。
从之前的其他媒体以及现今南方周末的报道中,我们可见黄洋也应该有很多在学业上一帆风顺的人的通病。这样的群体特征就是以自己的成就而自负,同时对别人的同等成就表现出不能公正欣赏的心态。黄洋在学业上的一帆风顺给了他较多的自信,又是复旦医学专业的嫡系学子,对于林森浩这个“插班生”自然会生出一种优越感继而产生一种不认同的想法。一个来自小城镇的嫡系学子,和一个来自农村的“插班生”,同住一个屋檐下,又因为彼此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出现了矛盾却又赌气不解开心结反而是相互对立互删腾讯QQ好友玩网络绝交。两人虽然同住一间房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黄洋的种种经历,诸如支教等等都说明他应该比较擅长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而林森浩也并非全部的负面性格这么多年的求学生涯和很多人同窗同寝过可见林森浩并非无法相处,黄洋都可以做到关心外人却就是做不到维系好室友关系吗?
斯人已逝,往事成空!无可辩驳的事实是黄洋和林森浩其实都是属于凤凰男。黄洋在调侃林森浩是凤凰男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凤凰男吗?黄洋自己也是来自普通家庭,怎么就体会不到一个普通家庭出生并做到同他一样优秀的同龄人的心理感受呢?黄洋践踏了林森浩的自尊和自信,然后林森浩在双重性格的趋势下用极端的方式残忍的结束了黄洋的生命。媒体爆料出林森浩的微博和腾讯QQ空间内容,林在那十来天里的微博被蜂拥而至的围观者反复咀嚼,尤其是一条关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评,多数人将其理解成这是对已经入院三天中毒已深的黄洋的宣战或者嘲讽。
死者为大,百般是非对错,外界已无从探究。只是这件事,引发了很大的高校危机和社会信任危机以及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反思。此案被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一场高智商犯罪且牵扯到复旦大学这家在中国高等教育或者说精英教育方面具有标志性的施教单位。复旦大学对于高毒性实验药剂的安全管理问题存在不可推卸责任的漏洞已经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清华大学铊中毒的案件早就给各大高校在这方面的安全管理敲响警钟,事已至此复旦大学亦难辞其咎。但是事发后复旦能够及时组织救援公布消息亦算是一种进步。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观点主义之争,又润染在当今时代无处不在的商品经济思潮中很久了,这使得我们的民族已经丢失了很多人文信仰。设想一下,若是这件案子只是一个普通人用毒鼠强这类药毒死了另一个普通人多半不会有那么多的关注度。但是黄洋和林森浩所代表的身份是接受了精英教育的一代人,这些人肩负着时代责任和身正为范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若是我们的教育单位所教育出来的只是高智商低情商的迂腐书生,于国于民有何益处。说实话,念了这么多年书我从未在发现我们的教育真的广泛的做到了每所大学都有系统的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机构和培训课程(当然,心理学这个专业除外)。很多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同老师或者辅导员自己去沟通,或者等到事情爆发后由相关的部门来处理。高等院校应该改变这种方式,不要让教育部在这方面的三令五申变成空头文件,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教育。学生自己也要学会接受人上有人的现实,学会心平气和的看待别人的成就,然后再努力实现理想中的愿景。
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林家的父母和黄家的父母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都是平民阶层,都是一样的重视教育,却惊人一致的相信自己的孩子真的有他们所看到的那般优秀。家长难免犯的一个误区就是怎么看都怎么觉得自己的孩子最乖。每个父母是凡人,都会某些阶段犯成绩第一,暂论其他的惯性错误。林森浩双重性格这一短板,林家父母和他的导师一定早就观察到了,但是这些瑕疵最终被林森浩辉煌的学业掩盖下去了。黄洋说话略带点骄傲有时难免带刺这样的性格劣势,黄家父母和他的导师也应该早就察觉到了,但是这些瑕疵最终也被黄洋的辉煌学业掩盖下去了。这件事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两位优等生同学,他们两位的家庭背景和黄洋基本一致,两个人都属于学习上的佼佼者,分别考上了名牌大学。他们也经历了凤凰男的所有经历,两个人在我们毕业后分别发现自己其实自己是需要各种友情的,据此开始融入当年那些他们鄙弃的圈子。其中一个保留了本真,经常同大家一起出去郊游或者探讨一些事物,四平八稳的维系着同窗友谊;另一个较为深入的融入了各种复杂的圈子,沉溺于各种低俗的活动中不可自拔,至今其父母亲都还以为他还是当年那个乖乖仔,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会对他父母讲他的不良倾向,可是讲了几次发现他的父母无动于衷反而觉得大家因为嫉妒他而诋毁他后讲给当年的老师听后他们亦一样的面露疑虑,自此以后就没有人再在他们面前提及。我们作为他的朋友了解他的恶性循环但是规劝无效。本希望其父母和师长能够将他悬崖勒马可他们因为既定形象固执不听,如今他已经越陷越深!
在这场战争中,林森浩对黄洋的死难逃其咎!这场延续很长时间的战争最终以玉石俱焚的方式结束。不知道再过很多年,是否会有人想起这两个接受过精英教育却又因为相互不能包容对方的人而引发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反思。或者正如那句话说的那样吧:道德的高低与受教育程度无关。
突然想起一句话来,欣赏不是完全无底线的接受而是用淡然的心态去看待别人和你不一样的优势之处!最终两个高智商且接受过精英教育的人各自累积起自己的性格缺陷,然后对抗,直到毁灭莅临的那一刻都未曾有过回首或者任何一方主动的握手言和。若是当初两个人能够拥有些平和的心态认真欣赏对方一点点的优势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玉石俱焚和两个家庭无限的追忆与痛苦!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上海海事大学杨元元自杀事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接受过精英教育的人选择用极端的方式结束别人的生命与自己的大好前程呢?是教育还是自己的不足休养还是冷漠的人际关系?我想了很久觉得,其实这三种原因都只是部分诱因,人生的成败与 凤凰男身份无关紧要,与高帅富身份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明晰自己的SWOT,然后努力进取!
彼时,春风吹起,人世间所有的过往都将烟消云散!生命尊贵,趁年轻,放开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事好好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2756.html

更多阅读

为学赏析--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如何克服多疑

【佛语禅心】1、临事先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2、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3、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4、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5、以情恕人,以理律己。6、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

责人易,非己难

QQ群上的一段话,引人深思啊。不禁想起苏辙的名言:“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①欧美国家,最宏伟的建筑主要是教堂,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博爱、自由、平等;②日本,最奢华的建筑主要是学校,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知识、技

好研网:如何让孩子有教养?养不易,教更难!

如何让孩子有教养?养不易,教更难!文/赵化鲁媒体此前报道,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经批准后允许生育二胎。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微调,有利于人口的平衡发展。计划生育政策,极大地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但随之而来的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

声明:《责人易,非己难!》为网友深愛某女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