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部的由来宋朝钦徽二帝后人 重生之董鄂妃随身空间

摘要: 栋鄂部是建州女真的一个部。栋鄂部产生于今桓仁县境内并在桓仁发展壮大。栋鄂, 也被写作东峨、东古、东果、董额、董古,这些写法皆源于冬古河。冬古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 九月, 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①的敕文中。栋鄂氏人先人, 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今珲春) 地方。其族源原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金朝时被掳至北境, 以“久处变为土著”②,成了女真人。正统五年,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 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栋鄂氏。随着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 称栋鄂部。栋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部。栋鄂部之名源于栋鄂河。栋鄂河即今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后来成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的强部。

关键词: 建州女真; 栋鄂部

一、栋鄂部的形成

栋鄂部的先人, 从瓦尔喀(吉林省延边地区珲春一带) 地方, 西迁至栋鄂河上, 以地为姓, 始有栋鄂氏。栋鄂氏在其所居栋鄂河流域,逐渐发展, 自成一部, 史称栋鄂部。

() 栋鄂部源于建州左卫西迁

栋鄂氏先人的西迁, 即建州女真历史上建州左卫西迁。建州左卫第一任首领猛哥帖木儿于明宣德八年(1433) 十月之前, 率部居住在朝鲜北部会宁一带,其本人住在朝鲜境内,既是受明朝敕封的都指挥使, 又接受李氏朝鲜加封的官职,替朝鲜守护其北大门。宣德八年十月,在护卫明朝官员去朝鲜之北,招抚逃离的女真人过程中,与其长子权豆--一同被杀,建州左卫元气大伤。原来的左卫, 猛哥帖木儿自己统领中军,其长子权豆领右军, 其异父同母弟凡察领左军。猛哥帖木儿死后, 凡察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统领建州左卫。数年后,董山被释放回建州左卫,同其叔凡察一起执掌左卫的卫事。有些部众不愿拥戴凡察, 而倾向董山, 内部失和。同时, 朝鲜在猛哥帖木儿死后,对会宁一带加强了统治,新设了会宁、镜城等6镇。凡察、董山等也不愿意受朝鲜的束缚。客观上又受李满住定居辽东的影响, 很想投奔李满住。凡察在进京朝贡,路过婆猪江(浑江) 李满住居处的时候, 就对李满住表白了这个意愿;正统二年(1437) ,董山也上奏明朝, 想去辽东居住, 恐被朝鲜截留, 而“乞赐怜悯”, 请求朝廷关注。李满住也从另一个角度,编造理由上奏明朝:“凡察等不想出力报效, 背负国恩, 听朝鲜国王招引, 受其鞍马、衣服等物”。意在请求明廷对朝鲜施压, 支持左卫西迁。对此,朝鲜自始至终百般阻拦;明廷欲允又止, 和稀泥。最后, 历时数年, 于正统五年(1440)六月, 凡察、董山等冲破了朝鲜的禁锢,率其部众300 余户, 奔赴辽东。明英宗皇帝于九月,敕谕凡察等说:“今镇守官又奏尔等已离开朝鲜镜城⋯⋯来至苏子河, 家口粮食艰难, 今已敕辽东总兵官曹义等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 冬古河两界间, 同李满住居处, 尔等若果粮食艰难, 即将带回男妇口数从实报与总兵镇守官,给粮接济”。三土河即吉林省辉发河支流三统河, 婆猪江即浑江, 冬古河即栋鄂河, 即今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

() 栋鄂氏族源

栋鄂氏的先人原居于瓦尔喀,与建州左卫同居于今图们江上,当原隶于建州左卫, 追随建州左卫迁居于明廷为建州左卫划定的居住范围的边缘冬古河上。栋鄂氏的先人西迁于栋鄂河上, 即以地为姓称栋鄂氏。久之,成为一个小部族, 称栋鄂部。栋鄂河, 即《明实录》中所称的冬古河。《明实录》载: 正统五年(公元1440) 九月, 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等,“今已敕辽东总兵官曹义等安插尔等于三士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栋鄂部也是根据这个敕命到达栋鄂河上定居的。

有栋鄂河才有栋鄂氏,有栋鄂氏, 才有栋鄂部。栋鄂河是栋鄂部的历史之源。栋鄂河是现在的哪条河?《满族大辞典》把桓仁县境内的大雅河说成是栋鄂河。1996 年版《桓仁县志》随其后也持此说。还有些刊物泛称大雅河上游是栋鄂河, 但未能确指。桓仁县地方史研究会根据《大清一统志·卷四十五·吉林》所载:“安巴雅尔浒河在城西南七百七十四里, 源出萨穆禅山, 东流; 其北有栋鄂河, 源出纽尔们山, 东南流入焉, 又东入佟佳江”。以及《清史稿·地理志》:“古东鄂河南入大雅河”的记载。经过多次实地考察, 认为, 距吉林城七百七十四里的安巴雅尔浒河,即桓仁县内的大雅河。大雅河发源于县内八里甸子镇马鹿泡村的盘道岭, 东流, 其北, 是与其平行东流的黛龙江。发源于佛顶山(俗称老秃顶子) 南麓响水河子。二水东流之后,又同向东南流, 黛龙江汇入了大雅河,大雅河又流入了佟佳江(今浑江)。黛龙江是大雅河上游的一个支流, 流经八里甸子镇老岭沟、于家堡子、川头,黛龙江4 村, 于黛龙江村、韭菜园子村之间,流入大雅河。栋鄂氏一族定居于此,始称栋鄂氏, 经过繁衍发展后, 称栋鄂部。栋鄂河(黛龙江) 是栋鄂氏、栋鄂部的母亲河。

董鄂部的由来(宋朝钦徽二帝后人) 重生之董鄂妃随身空间

栋鄂氏的族源, 并非女真, 而是汉族; 并非一般汉人, 而是皇族。《宋帝列传徽,钦宗》记载: 公元1126年, 金兵入侵北宋汴京(开封) , 俘虏徽、钦二帝及皇族1400人, 分七批北遣。第一批为徽、钦二帝,由汴梁经燕京(今北京)、再经金中京、上京(今巴林左旗)、韩州(今昌图县) , 最后到五国城, 五国城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第四批为皇族中的诸王及其族属, 徽宗赵佶的二弟燕王赵俣,三弟越王赵 其族皆随行于第四批中。越王赵偲, 北遣途中病死于韩州(今昌图县八面城)。赵俣、赵 一族最后被金国指令居住在东部边境的珲春。越王赵偬即栋鄂氏的先祖。2001 年, 北京市满学会出版了栋鄂氏后裔席长庚整理的《成全自述》一书。书中披露了成全之伯父手书《东北古迹》一段史实:“延边一带有地名珲春, 与朝鲜接境⋯⋯完颜氏建立金国隶属东边。适金兵侵宋俘虏徽钦起, 宗室越王族属随之。金主令居东边。至元灭金, 此一族人以久处变为土著,至明万历年代已称东古氏。以音读即栋鄂部落也。清太祖起兵时, 何和礼受招安, 统兵归清, 即以栋鄂为族姓”。这一段文字说明珲春之地与朝鲜接壤, 金代时, 属于东边之地。越王赵 的一族,最后被金主(皇上) 命令到东边(即东部边境珲春) 定居。经过元朝灭金,明朝灭元: 长期住在女真人中, 与女真通婚,变成了女真人。文中说, 明朝万历年间, 已称东古氏。其实, 其称东古(栋鄂) 氏的时间, 要早于万历年间(公元1573- 1615 年)。据《八旗通志》记载, 栋鄂氏迁入栋鄂河上定居的始祖,是诺克爱塔, 从诺克爱塔到公元1588年, 栋鄂部归附努尔哈赤的伦布和何和礼凡七世, 即七代。伦布后来被努尔哈赤赐名鲁克素。原是栋鄂部的大长, 居住栋鄂城。与何和礼同辈,年龄长于何和礼。按每一代人间隔25年推算, 诺克爱塔至伦布、何和礼一代,共繁衍6 代, 约为一百四五十年。伦布、何和礼归附努尔哈赤是公元1588 年, 减去一百四五十年, 其到达栋鄂河上的时间,应是公元1440年左右, 与建州左1440年西迁的时间接近。可以推定,栋鄂氏始称栋鄂的时间,应是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 以后, 绝不能到明万历年间才称栋鄂氏。栋鄂氏的族源, 应是汉人。

() 栋鄂部归属

栋鄂部属于建州女真,已成公论, 栋鄂部原属于建州四卫中的哪一个卫?不见于史籍。朝鲜《李朝实录》中, 对建州女真从吉林进入今辽宁省境,记载颇详。最早进入辽宁的是李满住统领的建州卫, 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 得到明朝的批准, 即率领部众1000户,到达婆猪江(浑江) 定居, 直到万历十七年(1589) ,建州卫最后一任首领李以难归附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为止, 计166 年, 此期间, 建州卫从未离开婆猪江中下游流域,其势力范围,也未曾发展到今桓仁的大雅河流域和六道河流域, 可见大雅河流域和六道河流域的栋鄂部,并非属于建州卫。

建州右卫设于正统七年(公元1442) 二月, 其首领的活动地点, 虽常有变化, 但其多数部众定居于苏子河下游和浑江中游。十六世纪中期, 建州右卫著名首领王杲即活动在苏子河下游一带。朝鲜史料《建州纪程图记》也记有十六世纪末期, 建州右卫活动于与海西女真交界的地方。海西女真的活动地区在今开原、铁岭一带。因此可以认为栋鄂部不属于建州右卫。

毛岭卫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图们江流域,至十六世纪末,《建州纪程图记》中仍说其位置在“咸镜北道越边云”。咸镜北道是朝鲜北境的一个道, 其边境另一面, 即图们江流域的珲春一带。毛岭卫虽住珲春, 但与建州各卫关系密切,皆被朝鲜称为“兀良哈”。其部众常有往来于两卫之间者。也有人寄住于建州卫, 称岐州卫。均不在大雅河流域。毛岭卫前期执掌卫事的首领猛哥不花是李满住的叔父, 连同其子撒满哈失里,经常同建州卫李满住住在婆猪江。与栋鄂部无关。因此, 栋鄂部也不属于毛岭卫。

栋鄂部不属于建州卫、建州右卫、毛岭卫,只能属于建州左卫。从栋鄂部所处地理位置推测, 也应属于建州左卫。它正居住在明廷为建州左卫西迁之后, 划定的栋鄂河以东之地。《建州纪程图记》中, 说“左卫也老江上”。申忠一是在赫图阿拉盘桓之后, 却不称努尔哈赤等所居的苏子河为左卫,是因为那时的努尔哈赤所居之处已泛称建州, 而只称左卫在也老江上。也老江,辽宁大学历史系的《建州纪程图记校注》的注释是今大雅河。此处所称左卫,主要是指栋鄂部。栋鄂部的活动地区主要是大雅河流域, 可见其属于左卫。

二、栋鄂部的崛起

栋鄂部从十五世纪中叶,至明朝嘉靖末年, 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由一个初起的小部族,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在建州女真诸多部落中,脱颖而出, 成为有名的建州五部之一。在建州五部中,又以最富饶、兵精马壮、势力强大备受歆羡。栋鄂部的崛起, 并非偶然。

() 优越的地理环境

栋鄂部的核心部位是栋鄂河下游、大雅河中游。这一带位于老秃顶子山南麓。老秃顶子山, 属长白山脉支脉龙岗山脉。老秃顶子山向南、向东有3 个分支。

第一个分支, 向西南又拐向东, 全为崇山峻岭: 其中, 草帽顶子海拔1260米, 大凹岭1034米, 大南顶子1245米, 摩天岭附近1200多米。盘道岭也在千米以上,马鹿岭800 多米, 果子岭1200多米。诸岭中滚马岭最矮, 621 米,最高的花脖山, 1369 米。宽甸、桓仁之间的重要通道坎川岭及其东的挂牌岭, 海拔都在800 米上下。再向东八面威山高1288 米。这道大岭岗, 止于小雅河口附近的浑江右岸,总长约100 公里。这道大山岭, 北起初段20多公里是本溪与桓仁的界岭, 其余近80 公里, 是桓仁与宽甸县的界岭。岭东、岭北的大雅河, 全长73 公里, 是桓仁最大的内河。岭西是本溪县境,岭南是宽甸县境, 宽甸县内的小雅河与隔岭的大雅河并行东流, 全长45 公里。

第二分支, 是老秃顶子向东南延伸的余脉,距老秃顶25 公里处, 又形成了以海拔1320米的牛毛大山为中心的多座千米左右高山, 均坐落在桓仁境内大雅河左岸。这一分支,止于桓仁县城附近的大雅河汇入浑江处。此分支与第一分支的中间, 构成大雅河流域。

第三分支, 是由老秃顶子向北又拐向东的一脉,延伸至桓仁县西境捞道沟岭附近,是桓仁县与新宾县界岭;再向东南, 是桓仁县与通化县分界。止于富尔江口。此脉的中段, 又是桓仁县境内六道河子流域的源头。六道河子全长64 公里, 于县城之西, 注入浑江。

老秃顶子东南其第一分支东侧这块广阔的土地, 孕育发展了栋鄂部。此地区山高林密,野兽成群, 宜于狩猎; 山多水足, 水草茂盛, 宜于放牧; 河多水大, 鱼类丰富, 利于捕捞;大河两岸, 土质肥沃, 利于垦耕, 栋鄂部占地域之利发展了农、牧、渔、猎各业, 为其部族壮大、强盛奠定了基础。

栋鄂部所处的地理位置,距建州左卫的中心苏子河流域,约70 公里。生产、活动多不受“卫所”过多的影响和制约, 得以自行其是; 向西与明朝边生产、活动多不受“卫所”过多的影响和制约, 得以自行其是; 向西与明朝边墙隔着一道高山大岭,相距也近100 公里, 早期且无主要通道相连。初期的栋鄂部不事张扬, 不受外界干扰, 得以专心致志图谋发展。

() 正确的发展策略

不事抢掠 刚从氏族社会生活秩序中走出的建州女真, 进入婆猪江、浑河流域后,眼界大开, 为满足自身所需, 各部族常发生越过明朝边境和鸭绿江,抢掠明朝和朝鲜的人口、财物的事件。栋鄂部与众不同, 初期从未攻袭过明边,不事抢掠。《清史稿》称栋鄂部的首领王兀堂:“初起, 奉约束惟谨”。《万历武功录》记载,海西女真哈达部的王台(万汗)“最忠于汉”, 而王兀堂常与王台为伍。又称王兀堂“与它酋异”不抢掠明边,“颇守法”。说有一次,王兀堂曾与王台在路上捉住了绑掠明朝民夫的建州右卫王杲6 个部下, 王台、王兀堂解救了被其绑掠的3名明朝民夫。将犯法的6个王杲部下, 交给了明朝边境上的官员,受到了明朝官员的奖赏。因王兀堂的栋鄂部一惯守法, 在成化三年(1467) ,明廷发动的对建州女真大征讨中,未将大雅河流域的栋鄂部,视为征讨目标。《明实录》记载,成化三年九月, 明廷分兵三路征讨建州三卫,之前, 下令敕告海西, 毛岭等卫, 告以专讨建州三卫, 稳定其人心, 争取其配合行动。并命令李氏朝鲜派兵协同征讨。明朝的右路大军“由鸦鹘关、喜昌口,过凤凰城黑松林、摩天岭至婆猪江”, 距栋鄂部最近, 但没有进入大雅河和六道河子流域,而是擦边而过, 经由今4 县(本溪县、宽甸县、新宾县、桓仁县) 交界的摩天岭等地, 再沿小雅河流域南下,抵浑江。其它二路大军中的左路大军,出浑江、紫河, 越石门、土木河至分水岭,止于新宾、通化二县交界的分水岭,中路大军“自抚顺, 经薄刀山、鲇鱼岭, 过五岭, 渡苏子河至古城”③到达新宾老城而止。更未涉足大雅河和六道河子流域。参加征讨的李氏朝鲜军队, 在婆猪江中游的建州卫驻地一带杀人、捉人, 虏获牛马、器械, 焚烧庐舍, 也未到达大雅河流域。栋鄂部独处方外,未被波及, 在建州三卫遭受重大打击的灾难中,栋鄂部丝毫未受损失,这是后来栋鄂部所以强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巧用机遇 成化之役, 对建州三卫, 是一场严重灾难, 对立足刚刚20 年的弱小栋鄂部而言,却是一个图谋发展的机遇。成化之役中,卫的首领遇害, 长时期未形成一个新的领导核心,管理失控。卫之下的各个部族,多各行其事。谁的客观条件好,谁能有正确的发展策略,谁能奋发自强, 谁就会得到发展。栋鄂部正是利用了这一机遇, 奋发图强, 专心致志的发展农耕。解决了温饱,自然就不会向边境上去乞求施舍,或出去抢掠粮食; 发展狩猎, 猎物多了既可吃肉, 又解决了衣着的需要,有毛皮可穿, 就不必去抢剥衣物; 发展牧业, 养猪、养牛、养马, 猪可食肉, 牛可耕田, 马为贡物, 还可以用于交易。又是战斗的伙伴。马多,马壮, 战斗时一人一骑, 武力自然精强。捕捞鱼虾,又可以改善生活。户户富裕,人口繁衍自然加快, 部族日益强盛。猎物多了、采集物多了,又可交换所需物品, 自然强大起来。

() 逐渐崛起

族姓增加 弱小的栋鄂部, 定居栋鄂河上之初, 只有栋鄂氏1 个族姓。随着自身人口繁衍增多,生活富裕, 影响所及, 它处女真人, 也慕名来栋鄂河、大雅河一带定居,栋鄂部逐渐形成了一个多族姓的大部。按《八旗通志》记载, 栋鄂氏之外, 栋鄂部还有佟佳氏、额色氏、嵩佳氏、恒吉里氏等各族姓。

属地扩大 明初, 辽河以东, 明朝边墙以外的地区,人烟稀少, 起初明廷为建州左卫划有居住界限,指令其居住于栋鄂河以东之地。但明廷对这一边外地区, 鞭长莫及, 难以控制, 栋鄂部壮大之后, 逐渐向外扩张, 从栋鄂河下游、大雅河中游,扩展到大雅河下游; 又东进六道河流域, 还逐步越过西部大岭,扩展到小雅河流域, 进一步接近明朝边墙之东的一块缓冲地带,使之成了栋鄂部的住牧之地。栋鄂部地域之广阔, 在建州诸部中独占鳌头。

城寨众多 栋鄂部除主城栋鄂城外, 随着地域的扩大, 城寨逐渐增多。后金史料中记有齐基达城、翁哥洛城; 朝鲜《栅中日录》中记有牛毛寨、马家寨、深河、曰可时等寨。《舆程记》也记载了镇江路中属于栋鄂部的城寨。镇江路起自镇江(丹东市九连城) , 经长奠、永奠。“三十里而至沙松排子,又三十里转头山、里鸦儿河。二十里牛毛寨。二十里董古寨。一里马家寨。四十里深河子。三十里大家寨子。三十里凹儿哈寨子。四十里家哈寨。三十里为建州老寨”。这一线路上的里鸦儿河, 即宽甸县境的小雅河。稗东葛岭寨子,即宽甸县与桓仁县交界的坎川岭之东2公里的挂牌岭南麓的古寨。牛毛岭, 即桓仁县普乐堡镇牛毛沟通向后牛毛(大甸子村) 的过岭道。牛毛寨, 即位于桓仁县桓仁镇大甸子村沟内的古寨址, 至今寨墙犹存, 关隘耸立。董古寨, 疑是大甸子村沟口形似马鞍的马鞍山城。四道河村二道沟, 当是马家寨的故地。深河,即头道河的古道过河处。大家寨子,应位于华来镇红塘石村附近。凹儿哈寨,后金史料称之为瓦尔喀什寨,朝鲜史料写为“曰可时”,朝语读音仍是瓦尔喀什,此寨位于今华来镇洼子沟村东北走向的大沟顶端, 沟长7. 5 公里, 翻过沟顶(北端) , 即今新宾县境。这些古寨连同 阳路上除镇江、长甸、永甸附近之外的诸寨。都是栋鄂部的城寨。此处还有众多不见于史料的城寨。

军事实力增强 栋鄂部人口增多, 则兵员充足; 粮谷丰足, 则给养有所保证; 马匹多,猎物多, 则装备精良, 兵精马壮。军事实力自然增强。克彻巴颜初为部长时代, 因受努尔哈赤的祖辈宁古塔部几番捉弄,一气之下, 发兵攻袭了宁古塔部的东南二路,宁古塔部挨打之后, 无力报复, 最后不得不靠亲属关系,向海西女真哈达部的首领王台(万汗) 借兵, 攻打了栋鄂部的几个寨子。万历初年,栋鄂部的首领王兀堂,在董儿寨数次聚兵攻打明朝的边境,每次都是聚兵三、五千人马,多数应是栋鄂部的兵,足见其军事实力之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 , 25 岁的努尔哈赤以13 副盔甲起兵之后, 万历十六年, 努尔哈赤迎娶哈达万汗的孙女为妃,为壮行色, 特以厚礼聘请年轻的栋鄂部长之孙何和礼,率装备精良的30 骑为其壮威护行。万历四十七年,明廷派四路大军进攻后金,在萨尔浒大战中, 后金兵马全歼明朝的西、北、东3路大军, 其中“栋鄂部子弟居多”。史称栋鄂部是后金统一建州女真, 统一东北女真各部, 进而进军中原的重要“兵赋之源”,并非过誉。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 , 栋鄂部部长何和礼倾慕努尔哈赤的为人,率其部人、栋鄂部之名,仍为后人称道, 经久不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4603.html

更多阅读

重生之叶川的夏天BY:牛角弓

重生,现代都市。一场颠倒生死的痴爱,到头来不过是他人眼中一个惨烈的笑话。再次回到十七岁的夏天,面对无法躲避的开始,叶川想要的是一个不一样的结局。推。最近小红的一篇文,作者貌似是个新人?处女作写成这样很难得。我承认我有重生文

历史上十大祸国权臣的结局 图文 重生之祸国妖后大结局

  (2013-12-16 15:16:36)转载▼标签:开心鸿运来中国古代宋徽宗坏事杂谈和珅——惊世巨贪,和珅(1750——1799),字致斋,满州正红旗人。少年时贫穷而无所依靠,他的父亲是个不知名的副都统,但他的高祖尼雅哈有军功,因此和珅世袭了三等轻车都

不二周助的高中生活4 不二周助重生变强

拾贰上午连上两节化学课,不二在听课之余看了幸村两眼——光明正大的魂不守舍啊!不二在内心深深叹气。虽说化学是幸村童鞋的苦手科目,虽说化学会使某位感伤往昔的少年回忆起医院里的忧伤味道,但好同学幸村却也从来不向某天才一样一心两用

让阅读相伴一生·读《阅读的旅程》 重生之相伴一生

——读张贵勇《阅读的旅程》一书有感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2500年前,我们的先人一个小小的发明,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是文字和书写。地理的阻隔、死亡的大限、遗忘的侵蚀……不再

声明:《董鄂部的由来宋朝钦徽二帝后人 重生之董鄂妃随身空间》为网友追赶山边的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