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的票房成功学 梦想合伙人票房

我是在《中国合伙人》上映第四天去看的电影,周一21:25的晚场几近爆满。观影之中,银幕内外呼应热烈。结束之时,观众自发鼓掌。而票房数字也一路飘红,3天过亿,7天破2亿,高歌猛进。

(1)小片立大功的时代

《中国合伙人》为什么能搅动票房?首先要从中国电影的大环境说起。

如果说一年半前的《失恋33天》是国产电影“以小博大”的先声,华语片战胜“好莱虎”在今年春天已蔚然成风。2011年光棍节上映的《失恋33天》的3.5亿元票房曾被视为行业奇迹,短期内无人能逾越。然而,从2013年贺岁档开始,国产片的票房神话接连上演。首先是《泰囧》凭天时、地利、人和创下12.6亿元的纪录,随后《西游降魔篇》又以12.46亿元的成绩接近了纪录。就在贺岁档收工,观众准备偃旗息鼓时,中小成本电影的春天正式来临:下档不久的《北京遇上西雅图》5.2亿,仍在上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已收7亿元,而开画10天的《中国合伙人》势如破竹,5亿元票房是保守估计。

原先的中国电影市场有一个定律:90%以上的电影赔钱。《泰囧》大卖之后,投资人王长田大发感慨:中国电影一年的利润,都让《泰囧》一部片子赚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泰囧》没有成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峰,而仅仅是一片花海里最先开放的那朵花。从元旦开始再无冷场,一部接一部中小成本电影成事,5亿元俱乐部里人数激增,电影由高风险产业变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

过去10年,内地电影票房以30%以上的增幅连续增长,2013年票房破200亿元已成定局。以华语片而论,2012年之前基本上是大片引领票房的格局,《英雄》《十面埋伏》《功夫》《让子弹飞》都曾风光无限。如今则突然进入了当代都市小片独领风骚的时代,观众已不再对古人的阴谋和杀戮感兴趣,转而追捧身边的小清新、无公害故事。

银幕数量急剧上升,电影的性价比日益凸显,都市年轻人已形成了定期看电影的习惯。只要能讲出一个有笑、有泪、不土鳖的故事,两三千万成本的华语片都能轻松突破2亿票房。《中国合伙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档的,陈可辛以绵密针脚把新东方的传奇搬上了银幕,片中集纳了励志、喜剧、爱情、怀旧等多个元素,每个元素都准确击中了当下观众之所需,这直接导致了票房的高开。

我归纳了春季档华语片的畅销定律:1,奇葩爱情。《北遇西》大叔收小三,《致青春》小燕子倒追男,“合伙人”一吻得肺炎;2,喜感丰裕。囧就搞笑,萌就搞笑,土鳖也搞笑;3,怀旧制胜。青春是用来怀念的,但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4,娘炮出马,一个顶俩;5,全球语境下的中国想像。“合伙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披红挂彩,把多少人看得热泪盈眶;6,争议话题。从《北遇西》到《致青春》到“合伙人”,围绕着三观、成功学、心灵鸡汤,一通口水大战。

《中国合伙人》的票房成功学 梦想合伙人票房

“定律”不无戏谑,道出了这些热片的基本特性。说白了,它们都是一类电影:小伤小忧,笑点密布,未必全是正能量,但绝对没有负能量。它们不探讨人类的终极困境,也不触及尖锐的社会问题,它们以满足都市青年人的消费趣味为己任,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纵然,大热影片的数量跟国产片800部的年产量比仍然嫌少,但中国电影在经过很长时间的高票房、低口碑之旅后,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2)质素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合伙人》的热映,靠的不只是好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具有的 质素和话题性。

这是一部评价两极分化的电影,有些人爱得不行,有些人恨得不行。喜欢《中国合伙人》的观众,多因其怀旧或者励志。“美国梦”是一场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未曾在都市青年人中消弭的美丽愿望,讲述“美国梦”实现或者破灭的故事自然知音云集。“新东方”三剑客的发家史是一场中国式的奇迹,有多少人在家里啃过畅销书榜上的成功学,就有多少人是这部电影的潜在观众。而且,电影里的成功故事讲得流畅而煽情,算得是引人入胜。三兄弟虽然各有蹉跎,但总的轨迹是草根变大款,并且在美国佬跟前显了威风,很多志存高远的观众因此捏紧了拳头。成功之路又和校园里的友情和爱情融合在一起,听着那些熟悉的配乐,看着那些过时的发型,一把年纪的观众们心下早已不胜唏嘘。

陈可辛是一个掌握了电影情感配方的人。他能把《甜蜜蜜》的故事讲得融化人心,能把《如果-爱》的悲剧讲得摧折人心,能把《投名状》的黑暗主题演绎得绝望人心,能把《十月围城》的教化主题包装得沁入人心,靠的是收发自如的煽情技巧和电影语言。《中国合伙人》借鉴了《社交网络》的闪回叙事,一方面看上去挺洋气,另一方面解决了数十年人生素材的取舍问题。时空穿梭之间,有戏的留下,没料的隐去,这是最适合传记片的结构。即使影片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于某些观众有违和之处,在陈可辛的巧妙编排之下,也就欣然接受了。

但不喜欢的观众也有很多,最典型的说法是:影片贩卖市侩成功学。影片把人生奋斗简化成了对金钱的追逐,用某些成功者浅表的经历,给身在底层的人们画了一张大饼。说起来,这也很难责怪陈可辛,作为原型的“新东方”本来就是一家提供留学实用技巧的培训学校。这里教英语,但不是为了陶冶情操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而是要造就一块能应对签证和申请奖学金的敲门砖。这是一家教育机构,但并不以培养远大志向和完成人格教育为目标,而是要帮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过语言关,杀向彼岸。“功利”二字原本就是写在非物质的“校训”里的,陈可辛为之作传必然会带有这种精神气质。

在大的方面,《中国合伙人》不耻言利。在小的细节上,同样是实用主义到家:孟晓俊带着“事业”来到美国,等了六杯咖啡的时间见不到“真佛”,痛悟:只有上市才有尊严。这一段的潜台词是,只要有钱,就能用傲慢打败傲慢。再比如,女友出国一月就蹬男友,男的如丧考妣,被当头棒喝:人家这么做是一种坦诚,她完全可以一年后再告诉你!这一段的潜台词是:忠贞的爱情是不做为选项的,隔了大洋就必得蹬掉...

“功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倾向,有些人宣之于口,有些人默之于心,这就是大多数观众并不讨厌《中国合伙人》的因由。但总有一些“背时过气”的人,不能适应赤裸裸的功利哲学。我觉得,励志电影应该鼓励逆境中的人们摆脱困厄,实现人生的反转,追求世俗成功的同时,绝对不能落下形而上的追求,《中国合伙人》用上市来完成傲娇,用“买下实验室”来回击轻慢过自己的同僚,这简直就是知识型乡巴佬和伪文化爆发户的典型病症。在我看来,讲述盲人顽强求学故事的《逆光飞翔》才是真正的励志片,而《中国合伙人》拂去怀旧的温情之后,就只剩下了对金钱的渴望和因渴望而生的不择手段。

还有就是,影片为当代成功者立传,并且意图把影片当作中国成功人士的集体缩影,这其实是把自己关进了创作牢笼。给活着的大亨作传,如同给企业家写报告文学,你很难去表现人性的阴暗面,也就无法还原人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影片中的三兄弟之间有过争执,也干过荒唐事,但一律浅尝辄止,不太触及根本。影片最大的情感高潮设定在:三兄弟口若悬河地征服美国人,逃过官司,大张民族志气!这是用民族主义的叙事策略,遮掩了人性深度的不足。本来,刺探人心是陈可辛的强项,但在几部电影票房失意之后,他选择了更为商业的表达。

陈可辛曾自得于《武侠》突破了自己的认知极限,又因票房不高很受伤,转而觉得突破毫无意义。其实《武侠》的创新是有知音的,而且在武侠电影谱系中独有位置,可太多的讨论集中在“雷劈”上了,一个浅认知、重口味的时代,注定不会热情拥抱这部有料有马脚未曾媚笑的作品。《中国合伙人》本就是商业片,必有针对市场的计算,现在看来计算相当有效。对影片的价值观,我无意多批评,准确地说是有种不满足。总觉得陈可辛这样的导演应该拍从心里流出来的东西,至少也别成为滥俗成功学的奴仆。

值得表扬的是三个演员。黄晓明一直不甘心于做“男花瓶”,一度选择了以“韦小宝”式形象来突围,并不成功--那是邓超的路线。《叶问2》喊出了“甄子丹负责叶问,黄晓明负责二”的口号,黄晓明就此放下心结,改走“二”和“土”的路线。他这次演的成冬青由“校园土鳖”到“留学教父”,期间多少乌龙和荒唐,观众在笑的同时,认可了黄晓明把握角色的能力。多年以来,帅是黄晓明的本钱,也是他的心结,一直拧着劲儿耕耘,如今突破了瓶颈。邓超从来就是演技派,这次演出了孟晓俊的张狂自负和咄咄逼人。佟大为的王阳是成、孟二人之间的黏合剂,一个温暖疏朗的朋友,一个并不执念的聪明人。三个人都绽放了光彩,成就影片也成就了自己。

总之,《中国合伙人》会是一部赚钱的电影,酸酸甜甜的电影,但如果以思想和艺术标尺论,不能算真正的好电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477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远征军》中韩绍功的原型是谁续 让青春继续程璐原型

前面提到,《中国远征军》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乃是郑庭笈将军。但是,看到后面,才知道从兰姆伽训练开始,韩绍功的原型就不是郑庭笈将军了,而是陈鸣人将军。陈鸣人(1910-1984)号柏琴,江苏金山(今上海)人。他生于清宣统二年,15岁时前往亭林镇一烟纸

《高海拔之恋2》《逆战》的票房是多少 逆战票房为何这么低

3D《星战》前景黯淡政治人物传记片一贯遇冷无论是老作翻新的《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港译《星球大战前传I魅影危机3D》),或者是政治题材的《昂山素季》(港译《昂山素姬》),均表现低迷,前者是卢卡斯承接3D热浪,将史上最重要科幻片之一

推荐阅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

陈友冰来源:国学网  按: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笔者陆续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和台湾大学访问或作客座,教学研究之中,结识了诸多学者。其中成功大学文学院张高评教授是来往较多的一位。张教授赠送的许多著作中,有几种是他老师黄永武教

声明:《《中国合伙人》的票房成功学 梦想合伙人票房》为网友无话不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