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的桥 热门电影南斯拉夫桥

很多年以前,南斯拉夫是中国人的阶级兄弟,那时候,有一个叫铁托的人,还有一部叫做《桥》的电影,在全体中国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电影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

许多年过去了,南斯拉夫已经成为“历史上的国名”,不到2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陆陆续续被分裂成6个独立的国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黑山、马其顿、斯洛文尼亚)。不幸的是,今天我们依然没有看到灾难的尽头,2008年的2月18日,也就是这个星期你开始上班的那一天,前南斯拉夫的版图上,又一个国家独立了(分裂了),科索沃——尽管我们所在的这个国家还不愿意承认它的合法地位。

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看到穆族共和国、塞族共和国、克族共和国一一地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简称波黑)这个政治上极端不稳定,民族矛盾极端突出、宗教冲突极端激烈的国家里独立出来——如果这个地区依然处在今天这样任各种莫名其妙的力量随意支配的状态当中的话。

可是我们今天本来是要说说南斯拉夫的“桥”的。

南斯拉夫电影《桥》描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与德军围绕南斯拉夫境内一座战略意义极其重要的公路桥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的故事。限于资料所限,我们已无法考证电影里所提到的那座将会迟滞德军后撤的大桥到底是否存在或者究竟在什么地方。但是这部与桥有关的电影向中国人民传达的,无疑是南斯拉夫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的解放,团结一致、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于是,在这部电影的影响下,多少年来,我们将南斯拉夫人民视为团结、勇敢、热爱和平的民族。当有一天我们突然听说这个“美丽的”国家已经四分五裂时,我们内心里的失落与哀伤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中特别推出的一张桥的照片。拍摄的正是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境内的一座古桥,莫斯塔桥。今天,这座古桥暂时属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共和国——但愿它一直属于这个国家,不要再有什么变动了。但是将来的事情谁又能料到呢?而之所以特别推出这张照片,正是因为这座桥承载着太多的故事。

莫斯塔桥跨越莫斯塔市的内瑞特瓦河(Neretva),是在公元1556年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尔干地区时由伟大的苏莱曼苏丹下令建造的,当时主要是土耳其商人往来的要道,于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这一区域之前,12世纪末叶,斯拉夫人就在这里建立了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至14世纪末,波斯尼亚曾是南部斯拉夫人最强盛的国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波斯尼亚民族。奥斯曼帝国统治这一区域以后,波斯尼亚人普遍开始信仰伊斯兰教,而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则分别继续信仰东正教和天主教,从而使这一区域形成天主教,伊斯兰教和东正教三教并立的局面,莫斯塔古桥也被视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正如电影《桥》所反映的那样,虽然这一地区存在着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但是在国家解放的宏大目标面前,一切矛盾暂时的都被掩盖了起来。1945年南斯拉夫联邦成立以后,国际形势又迅速地笼罩在冷战的阴云当中,这一时期,由于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强权统治又一次冻结了潜在的冲突。另外,在这一时期,在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作用下,一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从原民族划出,划归波斯尼亚族,波斯尼亚族同时又被称为穆斯林族。

作为东欧剧变的组成部分,从1991年起,南斯拉夫联邦迅速解体。当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10月15日和11月20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和马其顿亦先后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这样,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

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

这里需要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简称波黑)这一国名稍作一点解释,“波斯尼亚”得名于“波斯尼亚河”,塞尔维亚语意为“寒冷”或“清澈”,“黑塞哥维那”源自古高德语,意为“公爵”,而且其中所言“黑”完全是一个音译字,没有“黑色”的意思,所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国名的意思大概就是冷澈的公爵——真是一个奇怪的名字。

1992年3月,因国家的独立地位进行全民公决而触发的波斯尼亚族(穆斯林族)、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之间的冲突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塞尔维亚族得到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支持,克罗地亚族得到克罗地亚共和国支持,穆斯林族得到各伊斯兰国家支持)愈演愈烈,最终形成长达三年半以上的全面内战,死亡人数超过25万。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莫斯塔古桥成了民族纠纷、宗教冲突牺牲品。1993年11月9日,经过克罗地亚人长达24小时的集中炮火轰炸,莫斯塔市的地标,世界文化遗产——莫斯塔古桥轰然倒塌。和以往的国家间、民族间、宗教间的战争稍有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波黑内战,三个方面的力量,都有一种要“彻底革命”的想法。也就是说,不仅要从肉体上消灭与己敌对的民族(是民族而不是种族,因为从种族的角度来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人都属于斯拉夫人),而且要从宗教上、从文化上彻底消灭对方。于是,波黑内战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这里所发生的战斗不仅仅针对人,而且针对所有能引起宗教仇恨、文化冲突的东西,包括教堂、墓地、文化设施、书籍、文物,“将一切统统毁灭”,彻底的“种族灭绝”、“文化灭绝”。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攻击穆斯林族的清真寺,穆斯林族与克罗地亚人攻击塞尔维亚人的东正教教堂和墓地,塞尔维亚人与穆斯林攻击克罗地亚人的天主教修道院——每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在文化攻击者眼中都有致命的吸引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包括莫斯塔桥)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

据战后统计,在这场内战中,波黑境内50%以上的已知清真寺被破坏或捣毁,塞尔维亚人的东正教堂146间被完全毁掉,111间遭严重破坏,位于Derventa著名的天主教堂Dormition也在1992年6月4日被炸毁。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东方研究中心百分之百的手抄稿被毁,奥斯曼时期的地籍册,袖珍图绘星象图等被毁,两百万图书,百分之八十不复存在。这是一场有预谋的以毁灭文化遗产为显著特点的丑陋战争。引用一位波斯尼亚知识份子在战后对这场战争的一句评论:谁要摧毁一个人民那麽首先是摧毁他们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将是不值一提的,不是吗?

到1993年在波黑被毁的伊斯兰教文化遗产

直至1995年11月21日,打得精疲力竭的各方才在美国的干预下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签署了和平协议。根据该协议,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共和国又被划分为两个实体,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联邦(中文又称穆克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位于东北境的布尔奇科市则不属于任何一个实体。代顿协议并没有平息南联盟解体带来的动荡,甚至可以说,这一协议实际上为将来这一地区继续走向分裂与动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今天你再去波黑旅游,你仍然能够看到那座莫斯塔桥。2003年4月,在波黑战争结束10年以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努力下,通过各方努力,共筹集1500万美元,对莫斯塔桥进行了重建。重建工程是一项国际性的文化工程,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们齐聚波斯塔市,参加这项伟大工程,美国国家地理为此专门拍了一部纪录片,列入其“伟大工程”系列。重建工作特别尊重古迹重建的真实性原则,不但从河里打捞出还能使用的原石灰岩石块,一瓦一砾地重组,而且在技术上尽量使用传统工艺,工程相当耗费心血。在工程落成典礼上,世界各国政界人士会聚一堂,英国王储查理王子也是座上嘉宾。风景如诗的莫斯塔市每年夏天都有莫斯塔桥跳河竞赛的传统,也是男性成年礼的仪式。男孩先从桥两端跳河,等到他敢从高30米高的桥中心跳跃至河心时,便算成年。在重建完成庆典中,莫斯塔市终于再度延续这个传统。

重建后的莫斯塔桥

莫斯塔市至今还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维和部队的管辖下,在国际监督下,克罗地亚人及塞尔维亚人被迫放下武装,只能保有自卫装备。种族清算屠杀的历史伤痛难以抹灭,无论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或波斯尼亚(穆斯林)人都蒙受战争残酷的阴影,要说和解还为时过早,无论是国际法庭的裁判或是这十年的光阴,都化解不了这场泊血历史和种族仇恨。如今莫斯塔市的天主教与回教徒仍泾渭分明,不但学校、医院、行政机关分治,连公交车线路、手机网络都不同,然而跨越种族分裂的莫斯塔市的莫斯塔桥,却--因为它的政治象征性格而格外引起国际视听的注意,它的毁坏与重建各象征了巴尔干半岛种族之间的敌视或包容。1994-2001的市长欧鲁瑟维奇当初坚持重建工作应由两方共同执行,是个正确的决定,只有在各有付出下,才能使双方都对莫斯塔桥产生认同。真正的和平相处还有相当长的时日可待,莫斯塔桥象征着国际社会对建构和平与疗伤止痛的努力,它象征着国际社会微小而坚持的,对世界和平的希望。

南斯拉夫的桥 热门电影南斯拉夫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526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南斯拉夫的桥 热门电影南斯拉夫桥》为网友與亂丗為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