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主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

内容:2006年以来,随着我校数字化校园环境的日趋完善和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我校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作为老师们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把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我们研究的不竭动力。为了我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在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我们在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教师理念方面开展了很多活动和研究工作:

一、开展“五百工程”,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多媒体教学系统能为我们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有利于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教学信息传输网络化可创设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信息技术的作用,我校对老师进行了多次全员培训,每学期期末都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每学期要求老师每人至少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研讨课。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我校顺利实现了“五百工程”:教师100%会使用多媒体,100%会自制课件,100%教师购置电脑并联网,教师100%每学期上信息技术研讨课;全校学生100%掌握计算机操作,有的还是计算机能手和高手。通过“五百工程”,我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资源的作用,电子备课成了老师们的主要备课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室是老师和学生们排队等候的教室。

二、开展“八项特色活动”,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整合能力

(1)每周两节的教研组活动,探索信息技术下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我校教师人数多,教研活动整齐划一难以管理,效率低下。于是我们独辟蹊径,将各教研组实行从周一到周五分天、分时间段教研,领导蹲点制度。要求每次集中研讨不少于两节课,有中心发言人,具体内容如下:统一教学进度,解决常规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集体备下周的课,要求到下周一早晨第一节课必须将下周的指导练习稿统一发到备课组每位教师的手中,指导练习稿包括教师上课必须对学生指导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课堂和课后练习,指导练习稿有编制者和审核者,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指导练习稿的有效性;安排备课组内教师上课题研讨课,上课一律要求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后还要进行组内评议。这些看似平凡的每周研讨“小中见大”,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每月一次的校内集体交流活动,总结整合过程中的经验

除每周的教研组集中学习研讨外,我校几乎每月都要开展一次全体教师的集体培训活动,请不同学科在整合中取得一定成绩的老师做交流,如我们先后请本校骨干教师陈文志副校长、王昌华副校长、王华、光善慧、施凤华、孙敦荣、许静、袁慧丽、马俊、陆凤庆、刘晖、郭亚峰、朱瑞丰、朱仁举、康海平、杭旭等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各个方面和全体老师做了交流,每月总结,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在交流中进步,年轻教师在交流中成长,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也在交流中逐渐得以完善。

(3)每学期多次的校际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整合研究视野

学校经常把老师们派出去,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我校与韩国大山中学每年都要开展一次教师之间的友好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将国外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带回来,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改革创新;东北师大还组织我们与上海、长春、连云港、吉林等十四所名校形成课题研究协作体。2006年11月、2007年11月、2008年9月、2009年10月、2010年9月、2011年9月我们六次开展比赛交流,我校有十六位教师获一等奖,六位教师获二等奖,一位教师获三等奖;2008年9月和11月我校先后两次派教师到江苏洋思和东庐学习(共三十多人),花费近五万元,学习他校的集体备课的先进经验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结合我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创新。我校还在本省、市范围内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和展示,如:肥西高刘中学、合肥市十一中学、41中、铜陵市第十二中学、蒙城双剑中学、众望中学、32中、30中、六安裕安中学、合肥一中等多所中学这些校际交流,不仅增进了学校间的友谊,也锻炼了我校老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在横向、纵向上都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一个较好的衡量和比较,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去提高自己,深化教学研究。

(4)“请专家走进校园”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整合水平

学校经常把各高校教授、名师请进学校,如我们先后请东北师大教授、华东师大教授、安徽大学教授等来我校对教师进行“如何开展教学研究”、“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等讲座;请省科协专家对教师进行“如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讲座,请网络专家进行“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讲座,聆听科技创新专家周又红老师的呼唤与启发等。专家们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广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开展月月展示课活动,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

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大型展示课活动,一般安排20至30位教师上课,要求必须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必须自制多媒体课件,三校展开,每次活动多媒体教室座无虚席,前来观摩的不仅有我校的教师,还有来自全区兄弟学校的教师,每节课后,同组教师必须进行研讨,这一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教研,它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展示和研讨交流的机会。如2011年4月份,我们开展了20多位初三教师的复习研讨课活动,5月份又开展了30多位教师的期中展示课活动,9月份开展了32位新进教师展示课活动,10月份开展了26位星级教师展示课活动,11月份开展了30多位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12月份开展了29位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展示课活动。这些活动蕴育着无限生机,因为它们的蓬勃开展,使38中的课堂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使38中的有效教学模式日趋成熟,使38中的教师群体在向更高的高度迈进。

(6)开展教师每节课反思、学生每日反思活动,细化整合过程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为了促进教师更全面、更有效、更长时间、更自主的学习,我校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的自修,将研究渗透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暑假、寒假分别给全体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以书面作业的方式呈现,开学以后全校教师分组对假期的学习进行交流。

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教师们在自修中提升自我,学校还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写学习心得、随笔、反思,教师将自己写的随笔定期发至科研处邮箱,仅2010年一年,共收到教师发来的学习体会一百五十多万字,一大批教师在反思中茁壮成长。

教师们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多次与专家交流研讨,不断反思,研究工作一步步深入,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毫不敷衍,直到大家找到满意的答案,再加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集众人智慧和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学生们通过对一天学习的整理和反思,不仅能及时地找出知识的缺漏,而且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有针对性地和老师直接交流或利用网络交流,对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7)建立了专题网页,开通了博客论坛,积极交流整合心得

为了更有力地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我校及时开通了“38中科研专页”博客论坛,设置一个开放的交流环境,积极鼓励教师们交流研究心得,畅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教学各个环节的成与败,总结提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8)整合各类资源信息,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

我校的研究中有一种特殊的研讨任务,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资源,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首先是结合课标,结合学生实际,研讨期中、期末、单元试卷的编写,除了期末七、八年级的试卷由区教研室领导组织外,瑶海区的所有中学,包括安徽省的近一半学校,用的都是我校教师编写的试卷。试卷的编写特别体现教师的全面素质,无论改编题,还是原创题,都能反映老师的教学教研内涵和底蕴。我校很多老师通过这一活动,自身素质得到了有力的提高,通过这一活动,更加强了自我研修的意识和习惯,一批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得到了提升;其次,为了实现“区域教材校本化,校本教材班本化,班本教材个性化”,我校积极利用课题研究这一平台,开发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读本。本学年,我们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校本教材有《清弦》、《和风》、《读中华经典,做文明少年》和《心雨》。

三、开展“四类创新”活动,紧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特色实践研究

(1)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开展多项机器人操作项目。

我校信息、美术、生物、物理等组为了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于实处,于2006年11月积极创办了机器人活动室,组建机器人学生团队,从2006年至今每年从11月开始训练至第二年7月全国比赛结束,甚至休息周末的时间进行研究,从开始的FLL项目,又增加了足球和Vex项目,总之研究团队在扩大,研究领域在增加,研究目标也是一年高比一年。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2)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2007年12月学校精选部分优秀老师,组编为一个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了科技创新活 动室,由有一定经验的、年富力强的老师担任科技创新组长,下设小发明组、科技论文组、科幻画组、电脑绘画组、航模组等,并在三个年级中分别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教师和学生之间除集体交流指导外,还不失时机地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交流,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信息技术与信息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信息组每年从9月份刚开学开始,便利用午休时间组建七、八、九三个年级的编程小组,集中进行培训,课题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研讨,如何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如何将我校的编程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他们还积极上网查资料,利用网络向专家们远程请教,多人次取得国家、省、市大奖。

(4)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开展多形式创新比赛

从2006年至今,各学科针对自身的研究,拓宽了研究范围,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项比赛,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展示了教师的才华与创新精神。比如每学年我们都要开展一次科幻画比赛、电脑绘画比赛、航模比赛、班级网页制作比赛、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比赛、作文比赛、教师现场课件制作比赛、师徒结对比赛等活动。数学子课题组还于2007年5月开展了一次全区范围内的“洽洽快乐杯”数学拼图活动,每次活动均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发奖状、奖品,并把获奖情况上传校网站,进行宣传。2009年10月我校承办了“安徽鲁班杯”全国航空航天校园航模表演,这一活动的举办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热情,对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几年来,我们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结合创造教育理论,结合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发展,在专家的引领和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提炼并总结了我校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语文(导入课文——熟读文本——思辨赏析——实际运用),数学(定向——启发——探究——归纳——自测),英语(4P模式),物理、化学、生物(促发——探究——反思),政治、历史、地理(体验探讨——感知解读——领悟实践),音乐、体育、美术、信息(三结合模式)。以语文和数学为例:

语文: “导入课文—熟读文本—思辨赏析—实际运用”四环节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导入课文

“导入课文”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课堂教学起始环节。导入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导语要求根据学习文本的不同进行灵活多样的设计,创设平等学习的氛围,使教师和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都能兴趣盎然地进入文本的阅读,最终促成个个都满怀自信自觉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去的目标。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最佳的阅读突破口,方能有精妙的导语出现。其次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时候自己就要有兴趣和激情,只有教师的激情烧得旺,才能使学生的激情有燎原之势。

导语设计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导语有环境导语——利用现场环境设计的导语,文本导语——利用文本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设计导语,多媒体导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画面和音效综合运用的导语,除此之外还有问题导语,复习导语,比较导语等。

第二环节:熟读文本

“熟读文本”我这里所指的是主要是大声朗读,声高则气顺,气畅则趣浓,情到深处便如入无人之境。这正是古人读书摇头晃脑如痴如醉的原因。大声的朗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韵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胆量和能力。

朗读要求学生要把文本的内容深入到心里,这将为后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打下基础。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见到这样的情形:当老师提出一个涉及文本内容的问题时,往往会有一些学生要去问张问李,慌忙到书上找东找西,如此怎么能整体把握文本思考问题呢?当然读文本也还有默读、速读、选读等方式。

熟读文本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的分层渐进的处理。最低的要求要把文本留于心中,这叫读顺文本。然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用语音表现文本的情感,这叫读懂文本。最终要求学生要读出文本的意境,这叫读透文本。文本不同要求也是不同的,不可一概而论,篇篇如此。

第三环节:思辨赏析

“思辨赏析”是一篇课文学习的主体和重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思考辨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力求做到全员平等的参与。教师需要克服两点:一是有倾向性的提问(即使是教师无意识的)这种提问会挫伤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不平等性,这正是课堂上经常不能展开讨论,引而不发,气氛沉闷的原因,使一部分人陷入被动学习中去。二是教师给出讨论的终结性的结论。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讨论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在讨论之后获得不了成就感,讨论的热情就会减弱直至消亡。全员平等的参与是要经过耐心养成的,不可能天然形成。

思辨赏析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课堂上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问者和听众。而应该积极的参与其中,并且有巧妙的引导、恰如其分的又有鼓励性质的评价,还要有高超的综合能力。做到这些才能让参与讨论的学生人人都能感到有一种成就感,又悟出讨论能让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参与讨论的热情才能日渐高涨。

讨论中问题的设置要有艺术性和关联性。问题既有始发性的,又有讨论中产生的;既有来自教师的,也有来自学生的;既有来自文本的,又有联系实际的;既有事前设计的,又有随机生成的。而且各个问题之间要形成相互的关联,是整个讨论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讨论还要有一定的目标性,针对要培养的不同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的在不同的课文中完成不同的任务。切忌惟追求课堂气氛而造成热热闹闹的假象,结果是一堂课下来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不知所获。这样就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了。

第四环节:实际运用

“实际运用”使学生巩固知识将知识转变成能力的唯一渠道。学以致用,学后即用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平常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冲动,想自己也动笔写写。我想学生也是这样,而那种冲动又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在课堂上不能有效的抓住这一契机加强训练,那么课文的学习就会同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脱节。

实际运用应该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不同文本解读方法的总结。二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的意境进行再创造。三是对类文的阅读欣赏。四是写作技法的模仿运用。

要使实际运用落到实处,就要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当堂的小练习。这种练习一定要注重面对全体学生,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喜闻乐见,易于完成。

《父亲》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李秀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部分词语2、能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和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和感受人物形象;回忆、感受、体验生活中的自己的父亲的关爱自己或他人的动情片段。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思引题( 配乐:《老父亲》)

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森然的《父亲》,看父亲到底怎么做的。

二、整体感知,熟读文本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

1、读准加点的字

淳朴谦卑槛晌午尴尬硌

烟瘾黏性撬糟糕烦躁揩

煎熬筹划挪垂涎头颅磕

2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1)偶尔出去一趟,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2)父亲闲着无事可做,有觉得很烦躁

3)他却很粗暴的一把将我推开“不要你凑热闹”。

4)然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5)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

6)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却做的很认真。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

1、用圈、点、勾、划的方法,边读边思考

1)为什么要造一座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建造成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建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讨论回答)

参考:1)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2)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2、根据提示的问题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评价)

参考: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赏析思辨

多媒体展示:

1)你觉得文中哪个情节或细节最体现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父亲创业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健康,结合现实,你觉得原因可能有哪些?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你是如何理解的?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单,而造台阶却写的详细?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参考:1)十分要强 老实厚道 勤俭节约 倔强 自信 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情节或细节见课本)

2)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前后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父亲当年的强壮,建成新屋后的老迈。第二,写石板粗糙,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说明准备盖新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

3)详略是由中心而确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题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四、实际运用(配乐)

多媒体展示:

学了本文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父亲的辛酸经历,闭上我们的双眼,回想自己的父亲,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表达,表达对父亲的深情,教师现身演说,感染学生。)

教师寄语:

默默地付出,轻轻地叹息,悄悄地流泪,深深地爱护!不要求,不言语,不推辞,不甘心!这就是我们的父亲!

 祝愿天下的父亲们:永远健康 !

五、作业布置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2、比较《背影》和《父亲》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数学:(定向——启发——探究——归纳——自测)模式:

一、定向。上课伊始,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可以先板书课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达到的目标和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始一节课的学习,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从心理和意识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此环节约需1分钟时间。

二、启发。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尝试点,编成问题,教学过程中,先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观察和磋商,逐渐造成这种情况——这个问题学生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应积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当持续不断地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之指向明确,并维持一定的程度。本环节约需3分钟时间。

三、探究。这一环节最首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被动的、单纯听讲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指导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进行这样几项活动:阅读教材(自学);对数、式和图形细致地观察;做一些简单的数学实验,对数学问题进行类比、联想或归纳、推演,逐步通过试探和试验,在议论和研究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提出的问题。为了防止难易失度,教师应当拟订适合学生水平的探究层次,确定高而可攀的步子。本环节约需16分钟时间。

四、归纳。组织学生根据探究所得,归纳出有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一般结论,然后通过必要的点拨,由教师接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使之纳入整个教材所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中去。本环节约需5分钟时间。

五、自测。对于一般结论,运用概念变式和配置实际应用环境等手段,编制好顺序排列的训练题,让学生自测,教师集体指导,当堂学生互改或自改,也可教师收上来统一改,要保证即时反馈。编制练习必须注意:防止机械模仿,应使练习的思维性具有合适的梯度,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出题时还应考虑有利于学生概括各种解题技能,或从不同的角度变换技能和方法,另外还应采用各种形式给出问题的条件等。本环节约20分钟。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时,以下几个问题是必须注意的:1、不能把前述五个环节当成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随时套用,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材特点,有时用其全部,有时侧重于某些方面,灵活地采用;2、五个环节中,探究和自测是中心环节,教师对这两个环节要重点把握,认真做好。真正做到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从茫茫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9.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刘允达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数学模型.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经历方程解的探索过程,增进对方程解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难点: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中,探求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教学过程】

(一)定向:大屏幕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启发:(白板展示问题,通过教师的问题启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三)探究:

问题1:如图,一块部分镶有花边的地毯,长为8m,宽为5m.如果花边以外的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22m2 ,花边的宽是多少?

若设花边宽为x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评析要点:由于思路不同,所列方程可能形式不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化简,实现殊途同归:最终都可化为.

问题2:如图,一块部分镶有花边的地毯,长为8m,宽为5m.如果花边以外的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22m2 ,花边的宽是多少?

若设花边宽为x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评析要点:注意捕捉问题生成,适时渗透化归转化思想:问题2的模型化归转化为问题1的模型. 问题2的方程化简后为:.

问题3:如图,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地毯,长为8m,宽为5m.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22m2 ,花边的宽是多少?

若设花边宽为x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评析要点:在解决问题1、2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抽象出问题3的数学模型,得到化简后的方程.

(四)归纳:

1、归纳:

上面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评析要点:引导归纳的过程中,适当注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对照.

2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评析要点:强调概念理解中的三点,即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③整式方程.

3、明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又叫做标准形式): ,( ≠0).

明确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的各部分名称:二次项 、一次项 、常数项 ,二次项的系数 、一次项的系数 .

评析要点:一般形式中(1)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为什么?);(2)各项系数均包含符号.

(五)自测:

1、辨一辨:下列方程中,哪些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并请说明理由.

(1)(2)

(3)(4)(是常数)

(5)(6)(是常数)

2、练一练: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2)

(3) (4)

3、试一试:已知关于x的方程(k2-1)x2 + 2(k-1) x +2k + 2=0,写出一个k的值,使原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评析要点:深化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兼顾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4延伸

花边到底有多宽?

——探究方程2―13 +9=0的根


评析要点:适时提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通过尝试(试根),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根的概念的理解,同时为下节课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作铺垫.

6.课本习题19.1 1、2、3

…………

这些不同学科的不同模式既有本学科的个性,又有三十八中课堂教学的共性,统称38中235生态课堂模式。这些模式主要适用于新课教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课堂中教师只有20℅的时间用来启发、归纳、精讲,学生有30℅的时间在探究,50℅的时间在练习、巩固、拓展,老师把课堂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课堂上及时反馈对知识的认知和巩固程度达到90℅以上,对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培养也达到90℅以上,我们的课堂有80℅的时间都在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预见课堂的效率;其次,我们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作为课堂的二维,把知识、能力、方法作为课堂的三维,把学生的轻松学习、快乐学习、主动学习、高效学习和教师的幸福教学作为课堂的五要素。这里的2、3、5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我们新课教学多元化的目标指向。

几年的实践里,我校无论是中考成绩,还是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或是学生各类信息素养大赛,都充分说明了我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可以自信的说:我们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目前,我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白板并疏通了网络,这一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更好的效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5467.html

更多阅读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为了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确定本课程的教学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措施与方法 小学教学质量提升措施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内容主要由:一是操作系统的学习即查找文件的多种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灵活性。二是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和掌握常用杀毒软件的作用方法。三是对网络知识的基本了解、上网的基础操作。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担任的是九年级全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教学工作上不敢怠慢,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一般步骤 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一般步骤   摘要: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安全技术培训,具体做法是把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

声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网友孤影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