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价格

喜马拉雅旱獭

旱獭类隶属松鼠科(Sciuridae),土拨鼠亚科(Marmotinae),旱獭属(土拨鼠属)(Marmota)。为松鼠科大型地栖性啮齿类。体形粗大,尾短而稍扁。多生活在北半球山地和平原宽旷地带,栖息于平原草原、山地草原及高寒草甸草原地区,包括高山草甸和平地草原以及具有岩石的旷野。穴居性。从洞内挖掘的土抛出洞外形成土丘。冬眠。每年1胎,孕期30~32d,每胎多4~5仔。寿命约13~15a。全世界现存约10~14种,分布在我国的有4种。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 中文别名有:西藏旱獭、旱獭、大旱獭、雪猪、雪里猪、哈拉、曲娃、塔尔巴干(藏名译音)等。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四川西部、西藏和云南西北部及其毗邻地区。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及印度北部和拉达克(喜马拉雅山南部)。

喜马拉雅旱獭自古就生活在丹巴雪山下的草原里,是土地神的宠物。莫斯卡(位于四川丹巴县西北的丹东乡境内)藏民将旱獭奉为神灵,每天都要拿好吃的东西喂这些小宝贝,使这里的野生旱獭融入了牧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莫斯卡旱獭通佛性、见人就立身而起,拱掌相拜,是丹巴大雪山下最可爱的野生动物。在藏民看来,万物皆有灵并不是抽象而看不见的,而是化身于雪山、森林、河流与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之中。

【野外鉴别】 体形肥大,四肢粗短,尾短而稍扁平,体背棕黄色。外形似黄鼠,但比较扁平。

【形态特征】体大型(约570mm)。鼻上面和两眼之间暗褐色至黑色;体背面赤灰色杂以黑色或浅黄色和黑色相混杂,至体腹而渐淡成为赤黄色或浅黄色带橙色;耳褐灰色或鲜赤褐色,尾暗褐色,或与体背面相似而尾端黑色,尾长135~150mm。

【头骨特征】 颅骨粗大,呈三角形,颅顶近平直;颧弧前窄后宽,眶后突结实,呈横向,其前方有一凹刻;脑颅有明显的矢状嵴;鼻骨较长,后端远超出前颌骨后端和眼眶前缘,其前端稍超越上门齿前缘,鼻长约为颅长的38.8%;腭骨后缘中间有尖突。左右上颊齿列间距前端略比后端宽。下颌骨隅突上下较宽。乳头6对。

【栖息环境】 在青藏高原的草原上,旱獭多栖息在河谷地带(阶地、山麓平原)两侧山地阳坡。其数量的分布也与地形有关。山麓平原和山地阳坡下缘密度较高,阶地、山坡上部和河谷沟壁等处数量中等,其他地区数量均较低。这种分布的特点与旱獭适应干燥的地形和便于警戒敌害紧密相关。

【旱獭洞穴】 旱獭的洞系属于家族型,有时数家族聚居,在夏季,也有一洞一獭的情况。每个家族由成年雌体、雄体和1~2龄的仔獭组成,同居于一个洞系中,幼体性成熟后则分居。每组家族洞分为临时洞和栖息洞,后者又可分冬季洞和夏季洞。

冬季洞复杂,有数个洞口,洞口前方有土丘。洞口可分为外洞口和内洞口,外洞口平均直径为38.10cm,内洞口平均高×宽为18.35cm×19.85cm。洞道呈大半圆形,自洞口向下倾斜,多与洞口成45°以下的角度,入地深约0.5m以后,逐渐与地面平行。其深度随地层的结构与洞穴建造年代而不同,平均1.5~3m。洞道长7~8m,最长达12m。洞内有l~5个巢室,其中有干草等垫物,巢室容积约为50cm×50cm×35cm,最大可达90cm×90cm×60cm,巢室均在冻土层以下,一般离地面150~200cm,最深可达400cm。深度与土质、地下水位、温度等有关。洞内无仓库,但常有充满粪便之盲端。洞道总长约10~20m,有时达30m。栖息洞是旱獭在长时间内挖掘修整而成的,过一段时间后废弃部分洞道和个别洞口,又另掘一些顶替,不轻易全部废弃。一个家族灭绝后,又可被邻近旱獭重新利用。洞内气候稳定,巢室中常年保持冰点以上,但很少高于10℃。

夏季洞较短浅,一般只有一个巢室,容积较小,洞口土丘不典型或较小。夏季洞多为雄獭栖居,从临时洞经修整而成,秋后可能废弃,亦可能改建成冬季洞。雌獭在夏季多用冬季洞哺幼。临时洞构造更简单,有室无巢,洞长不超过l~2m,有1~2个洞口。多分布在栖息洞和采食场所周围,供采食时逃避敌害之用,也作为夏季中午的歇凉地。

旱獭居住的洞穴,洞口宽广结实,光滑油润,无草,出入践踏的足迹明显,有强烈的鼠臭味,入口处有新鲜的粪便,夏季有蝇出入;废弃洞陈旧而半塌陷,洞口生有杂草或蛛丝;临时洞洞口较小,洞壁上爪痕明显,出入处有足迹,有时亦有粪便。

【活动规律】 白天活动,出入洞的时间常依太阳出没而定。其活动频率主要随生态习性的季节变化而不同,而生态习性的变化又与其生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从分布区西部的种群来看,5月下旬出蛰以后,最初不分居,活动很少。不久,即开始分居。分居后以窜洞、追逐活动频繁,遇洞必进,活动距离可达200~300m。不限于一个群聚,这与冬眠后的性活动有关。此时,很少采食,采食延续的时间也很短(5~10min)。6月下旬后,上述现象消失,采食开始增多,取食范围扩大。7、8月份取食的次数增多,时间延长,范围更大。幼獭出洞后,成獭多在洞旁守望,当发现异物时,常发出“咕比咕比”的叫声,以呼其类。此时,旱獭的活动仍以洞系为中心,日出采食,午间在洞外卧伏或洞内歇息,午后又采食,日落前回洞。在活动后期,家族间的接触减少,群聚中只有个别个体迁出迁入,或在群聚间交往,在入蛰前(9月下旬),旱獭开始准备冬眠,此时外出活动的时间很短,范围很小,多在10∶00后才出洞,6∶00以后均回洞。当日均温达0℃以下,并开始结冰、降雪时,旱獭更少出洞,随后即入蛰。

出洞时先在洞口张望,然后出洞立于土丘上观察,未感到危险时才向周围活动。发现危险时,常在尖叫后跑回洞口附近观望,仅在急迫时才直接入洞。听觉发达,较难接近。有较固定的活动路线。在洞外停留时间最长为4h。

【取食特性】 旱獭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亦食草籽。在高山草甸草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其次是豆科、蓼科和蔷薇科等植物;也吃小型动物。在农牧交错区,常盗食附近的青棵、燕麦、油菜和马铃薯等作物。一般早晨喜食带露水的青草,不喝水。据调查,成獭1年取食牧草约50kg,相当于当地绵羊年食草量的1/20。

食区较固定,很少在洞口附近取食。人工饲养时虽然取食多种食物,但在自然界中,对于放到洞口的食物均不取食,因此不能用毒饵杀灭。

刚出蛰的旱獭几乎不取食,以后即使吃食,食量也很小。但到夏季食量则大大增加,胃内食糜最高可达500g左右;在笼养条件下,日食鲜草可达1500g左右。

【繁殖特性】 一年1胎,妊娠率50%左右,妊娠期30~35d,每胎平均4~6只,哺乳期约5周。幼獭出生3周后即可出洞活动,2年性成熟,一般第3年才参与繁殖。

【冬眠习性】旱獭是典型的冬眠动物。9月以后,体内贮存了大量的脂肪,重量可达2.5kg。9月中旬开始衔草构筑冬巢,至10月下旬开始入蛰。冬眠时,常用土掺和粪尿紧紧塞住接近冬巢的内洞口。成体伏卧于巢室内,仔獭卧于成体群中;若只有成体,则互相以吻端插入尾下,颠倒相卧。一般雌雄亲獭与当年的仔獭合族冬眠,也有数群冬眠在一个洞中的。只有病獭单独冬眠。冬眠时,不食不动,进入麻痹状态,即使针刺,甚至4肢轻度受伤也不惊醒。一直到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方才觉醒出蛰。其冬眠时间长达5~6个月。

出蛰和入蛰的时间各地不一,随着高原上物候期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异。出蛰期大约在当地牧草返青前半个月左右;入蛰期则在草类大部分枯黄之后。一个地方的旱獭出蛰或入蛰时间,可延续半个月左右。

春季出蛰之后,由冬眠洞向四周分散,分洞居住。当年幼体出生后,群聚中单独生活的个体也有迁出和迁入的现象。夏季由于气候炎热,食物丰富,或因原栖息地的密度过大,一部分个体也会被迫迁出,迁到山的上部或稀疏灌丛中。在山坡下部和山麓平原等地段的旱獭,由于人类的干扰(如大量捕杀)或自然死亡而出现弃洞时,栖息在周围环境条件较差的个体迁入补充。到秋后又迁到越冬地区去,准备合族冬眠。

【换毛特性】旱獭一年换毛1次。出蛰以后,毛色发灰,针毛毛尖磨损较为显著。青草出现不久,即5月中旬以后开始换毛。换毛先从背部开始,扩展到身体的两侧和臀部,再延伸到头部、尾部和四肢。换毛开始时,毛逐渐稀疏,到6月中旬以后开始大片脱落。随着旧毛的脱落,新毛先后生出。8月上旬换毛结束,新毛全部长成。此时,毛被光滑、鲜润。旱獭的毛色随季节而有变化,春季较浅,略带黄色,秋季略带青色。

【群落关系】 旱獭营家族生活,通常数个家族形成一个群聚。群聚中个体活动及取食范围,互有重叠,个体接触密切。冬眠时常几个或几十个聚居于一洞,出蛰后分洞居住。群聚中家族个体居住的主洞,比较固定,但可以互相串洞,一般不发生争斗现象,而交配期间,雄体间的争斗却很激烈。

在不同的栖息地中,由于环境条件不同,与旱獭同栖的鸟兽组成和成分的数量对比也不同,呈现规律性的生态地理学变化。与旱獭生活在同一地域的鸟兽,其关系可归纳为3种情况;①利用洞穴:旱獭洞具有有利的生态气候条件,常为多种鸟兽所利用而形成与旱獭混居的现象。②洞穴串通:在开阔的草原上,穴居生活是一些动物的主要生活方式。在地下的洞道经常可以互相串通,如鼠兔、鼢鼠和长尾仓鼠等的洞道与旱獭洞串通。③猎食与被猎食的关系:旱獭的天敌主要是食肉兽和猛禽。如狼、狐、艾鼬以及家犬等;旱獭有时也吃小型鼠类。

【经济意义】 药用价值包括:头盖骨治水肿;肉祛寒;胆与熊胆相配,敷治骨折,内服补骨;胆汁醒酒,治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外敷治伤;油脂祛寒、消肿;犬齿治骨折。有人认为因其群栖,在适合环境内,有时密度很高,对牧场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曾经进行过大量捕杀。喜马拉雅旱獭又是鼠疫和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主要宿主和传播者,它们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更进一步了解。

喜马拉雅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价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6010.html

更多阅读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采蜜人组图 尼泊尔悬崖蜂蜜的功效

尼泊尔中部喜马拉雅山区的深山峭壁上,繁衍着一种世界上最大的野蜜蜂,学名是Apis Laboriosa。这些野蜜蜂把巨大的蜂巢建在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在海拔2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个古隆人的小村子。村里有一些村民以采蜜为生,使用世

旱獭肉食谱介绍 鸡胸肉食谱

旱獭肉为哺乳纲动物喜玛拉雅旱獭(雪猪)草原旱獭、灰旱獭等的肉。旱獭一般体壮粗,体长37-63厘米,头润而短,四肢短而强,前肢上的爪特别发达。体背一般为土黄色,杂以褐色,腹面黄褐色。生活在草原和高原地带,穴居。旱獭油可食用,治疗烫伤疗效很

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神仙生活(双语篇) 喜马拉雅山雪人

1博卡拉夕时的湖畔,宁静祥和Ready for a romantic ride on aboat?2 NATALIE 在PATAN的铜货铺玩耍作为一个身体里流淌着向往雪山的血液的人,十几年前我和另一个在阿尔卑斯山长大的人相遇,后来组成了家庭,之后我对雪山的探寻大大增

声明:《喜马拉雅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价格》为网友迷人三句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