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镇江、大港的赵声的和其家庭轶事李守静先生的文章 赵声满

(此文系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前夕,本人怀着对赵伯先民主先烈的崇敬心情,利用几个休息日,亲赴大港、南京、镇江访问他的后裔、亲属、邻居、知情者后所写的调查琐记。——笔者附志)

一、“车辗口”和“洪溪镇”——“宋王孙”的来历
公无十二世纪初年,金灭北宋,在大批南逃的宋室皇戚中有一位叫赵子禠的,字志南,他是宋太祖之子燕王德昭的五世孙,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叔父。当时他带着夫人仲氏和两个儿子,逃到江南的镇江,暂时定居。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二月,金兵再度南犯,渡过淮河直逼扬州,严重威胁镇江城。镇江人民纷纷逃难。赵子禠带着全家出了镇江东城门,向前面走去。当行到丹徒洪溪镇(即今大港镇)只有两里的地方,乘坐的马车车轴突然折断了,他认为是“天意”叫他不要朝前走了,就在此地停了下来,盖房造屋居住。第————三代开始,迁移至附近的洪溪镇(即今大港镇),直到如今。因此,赵子禠居住的地方被叫做“车辗口”,现在仍存此名。子禠率族在“车辗口”居住了廿八年,直到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宋高宗封子禠为朝散大夫,赐田百顷以为食邑。他的坟茔在“车辗口”附近的一山头上,墓朝北,墓前一石门,上刻四字曰:“赵氏佳城”,现今犹在。子禠临终前对子孙说:“我死后,你们把我葬在车辗口的高山上,让我面向着北边,好看见将来宋朝大军打回故都东京去!雪民族之仇!”这位赵子禠乃赵氏皇室定居大港的第一世始祖,传至赵伯先为廿五世。后赵伯先曾化名为“宋王孙”,“天水(系赵姓郡望)王孙”,即由此而来(大港八旬老人赵德山提供,并参考了大港《赵氏宗谱》)。
二、有关赵伯先父母的佚话
赵伯先父名赵蓉曾(荣增),号镜芙,乡人尊称“镜芙先生”,是个廪生,在家开馆教学。每年端午节一过,镜芙先生就到前面大厅堂(教馆)搁张小床独卧。每晨必到后屋看望妻子葛氏,这时妻子端坐在古式大梳妆台前,洗面梳发。镜芙先生轻步走到她面前,问候一声“师娘”;夫人即起身恭敬地回称一声“先生”。蓉曾夫妇情感笃厚,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在当地传为美谈。1900年,赵伯先母亲葛氏去世后,镜芙先生万分悲痛,此后一直未再续弦。他本人则去世于1924年,终年七十一岁。
赵蓉曾淡泊名利,不慕官位,为人谦逊沉毅。后来赵伯先被孙中山大总统追赠为上将军,声誉极高,赵父从不在人前炫耀。他心地淳良,好善乐施,自己境遇虽不宽裕,但常救济一些穷人和拖儿携女艰难度日的寡妇。后来,为了免除受赠人的窘愧,并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赠助人,蓉曾先生想出一个高妙的主意。常在晚间,一人柱杖踱步至穷家门户前,用手杖把钱包顶进门槛下面的隙间,转身就走。有次闹出个笑话,这天,他于晚间又走到一穷户门前,救济这家一点钱,不料此人听到门外有声响时,误会为是小偷光顾,就在里面骂了起来:“我家清贫如洗,还要来想我的心思,一点良心都没有!”蓉曾先生把钱包顶进去以后,转身回家,笑着对妻子:“我今天送钱,给人骂了。”妻子也大笑了起来。
伯先母亲葛氏,是大港附近北角里村人,孝谨和厚,爱抚子女,勤俭持家,富有同情心。病逝后,蓉曾先生打开赔嫁的箱子一看,里面有许多当票,才知道她生前时常常典当自己的衣裙、簪钗,以济家用,另外还常把钱给一些贫穷的学生用,都是典当衣物的钱,这事她生前从未告诉过丈夫。赵伯先对慈母的感情很深,当他1901年到南京在一候补知县家教学馆期间,曾写一诗,寄托对亡母的深沉怀念:“堕地二十年,未尝离父母,我母忽已亡,幽明路相左;惟有椿庭荫,如在春风坐。膝下日依依,承欢强笑哆……朝朝牵灵帷,低声唤母亲,母亲虽已死,儿心以为生。今则数百里,高呼不得闻。”此怀母诗作,情感真挚,读来感人肺腑。伯先后来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期间,曾一度化名为“葛念慈”,即是表自己怀念亡母之意。(伯先亲侄赵俊欣提供)
三、“天香阁”和“崇曾学校”
赵家有一座老楼,赵蓉曾亲自命名并书写“天香阁”三字。另外,家中的教学大厅有一百平方米左右,宽敞、明净、幽雅,正中悬一匾,亦书“天香阁”三字。赵伯先病逝香港后,同盟会香港支部把他葬在茄菲公园附近的山巅上,树一碑匿名曰:“天香阁主人之墓”,就是因此而取名。民国建立后,港澳、南洋一带的许多侨胞曾纷纷来过大港伯先故居,观瞻“天香阁”。1960年左右,为伯先后人修建家居时拆掉。这座“天香阁”,相传历时有一百年以上。
蓉曾先生博学强记,精古文辞,镇江东乡一带的读书人都是他的学生,计有五百余人,其中有一些后来留学欧洲和日本,成就颇大。他喜收揽贫家子弟受业,有一个叫赵启騄的本家弟弟,家境贫寒,无力读书,蓉曾先生知道后,对他哥哥说:“把你弟弟领来念书吧,我可以不收费,吃住都可在我家。”赵启騄随他攻读,从小吃住在他家,直到长大。若干年后,启騄成人立业,为了纪念亡故恩师的情谊,出资在大港镇建了一所小学,命名为“崇曾学校”(取崇敬赵蓉曾的意思),让那些像他幼年一样贫穷的乡间孩子能上学读书。赵启騄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居北京,文化大革命前病故。
前已说过,大港赵姓始祖,原是赵宋皇族后裔,著籍江南,子孙递传成为大族的,故而,当年赵氏宗祠就设在大港镇内,建筑型式完全仿效封建社会中王公住宅规制,春秋两季在内举行祭祀,仪式隆重。抗日战争初期,毁于战火。赵氏始祖的墓地,在大港镇街外,还可以寻觅。当日掌管赵氏宗祠的族长。由于上述原因,脑海中存在有浓重的封建正统意识。赵伯先在南方投向革命以后,赵氏族长把他看成“叛逆”,立即以“宗祠”名义写就“开革”出族谱的通告,张贴街市。伯先的父亲赵蓉曾,在当时现实情况下,为了避免遭受清庭大小官吏的迫害,保全身家,也曾不得不假意写出“脱离父子关系”的书面声明,张贴在家门墙上。1910年即清宣统二年正月广州首次新军起义前夕,同盟会方面因已公推伯先烈士担任这次新军起义的总指挥,恐万一事败,伯先家属必会受到残酷株连,故而曾派人潜来大港、镇江,秘密迎接蓉曾先生去香港暂住避害。民国成立后,仍迁还大港安居终老。镇江市内伯先公园云台山顶,旧时原有规模宏敞的一所“赵公伯先祠”,祠旁有座占地不多的小阁,阁中就曾悬挂有伯先父亲的画像。是建祠同时创立的(现时祠阁及此画像均已不存)。正由于蓉曾先生思想开明,从未阻止过子、女们积极参加推翻满清专制政制的爱国行动,故而一家人都得以先后成为投身辛亥革命的战士。当然,这些也都主要是由于伯先烈士生前长期濡染、引带所致(赵俊欣、伯先嗣孙赵广生、伯先亲戚赵祥荣及友人从已故妹夫王维伯当年口述得知提供)。
四、“阅书报社”门外墙上的一副对联
赵伯先因生于过去传统说法百花生日前夕,故本名“百先”,入军校时自改今名。他于1903年夏初从日本归国,回到大港故里,为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启发乡亲们民族革命意识,激发他们反对满清王朝的斗争精神,在镇上租了一间屋子,办起了“阅书报社”,把刚从日本带回来的当时一些进步报刊如《江苏》、《浙江潮》、《直说》、《湖北学生界》、《国民报》、《开智录》和个人、亲友订阅的国内出版杂志报纸如《大陆》、《童子世界》、《苏报》、《女报》、《无锡白话报》以及当时鼓吹革命的书籍章太炎的《訄书》、《新广东》、《新湖南》等陈列出来。开门的第一天,锣鼓冬冬,鞭炮齐鸣,人欢雀跃,热闹非常。伯先高兴地创作并手书了一副对联:“纵环海奇观,开普通知识;藉大江流水,涤腐败心肠。”亲自把它贴在“阅书报社”门口两旁的墙上,表达他唤醒国民、荡涤冲毁旧世界的宏大志向。从这一天开始,来参观阅读的人甚多,有伯先的亲属近邻好友、有大港本地和附近高桥、大路、黄墟、姚家桥等地的人民,这个古老沉闷的千年小镇沸腾起来了,充溢着一股清新空气。后来几个月,伯先又出资订购了不少革命报刊书籍,如邹容的《革命军》、《国民日日报》等。本地和附近的拔贡、廪生、举人、秀才、学生、工人、农民等男女老幼居民常来“阅书报社”阅读学习,他们从“阅书报社”陈列的许多书报期刊中,吸吮到反清王朝思想的甘露,吸收中外科学知识的养料。先后来此的读者有三百人左右,另外伯先还常讲明、清两朝兴亡的故事、常分析天下大势给大家听,使故乡人民茅塞顿开。在伯先的带动和教育下,几年后,经由他介绍加入同盟会江苏分会的不少读者中,就有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同乡进步青年冷遹、李竟成、解子良等人。他们积极宣传民主革命,并为民主革命事业奔走战斗,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也有不少“阅书报社”的青年读者听从伯先的召唤,跟着他踏上南国大地,从事革命武装活动。为两次广州起义(1910年、1911)做出了贡献。其中,被他从家乡带出的青年华逐电、阮德山、徐胜西、封冠卿四人,在辛亥革命花岗之役的决战中,作战勇敢,壮烈捐驱。为推翻满清封建王建、建立民主共和国献出自己的宝贵的生命!这也是伯先在家乡办的“阅书报社”所开出的灿烂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赵俊欣和镇江七八老人陶成章提供,对联原为伯先妹夫王维后和其兄王肖伯所忆述)。
五、痛殴流氓恶少和急智救寡妇店主
赵伯先烈士十四岁在家乡大港破械救无辜农民出狱,这是人所共知的事。现在再谈两件他的义侠事故,以飨读者。
自古以来,大港一带农历三月廿八日举行庙会,此风俗至今犹存。1899年会期这一天,大港镇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有耍狮子舞龙灯的,有踩高跷变戏法的,有打花鼓卖艺的,有做各种生意的。这时,有一群富家恶少盛气凌人,蛮不讲理。借“看会”之机,见到好东西就拿,不给钱,或给极少的钱。当见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女时,他们竟蜂涌而上,无耻地动手调戏。年方十八岁的伯先刚巧也玩到这里,见此情况,立刻赶到这群流氓恶少的面前。魁梧多力、精通拳术的伯先,信手将他们推倒在地,痛殴一顿后,再厉声训诉教育,恶少们跪地认错,并保证下次不敢再为非作歹了。站在两旁的群众见状无不拍手称快。然后伯先再将这位少女护送回家。他的这些豪侠之举很多,极受乡人钦佩,至今,仍然在故乡一带民间广泛流传。
1909年春,赵伯先在广州因受清史迫害,愤而离开军职,又回到大港故里,两江总督端方闻讯,恐他在江苏“煽动”革命,举事反清,即令丹徒知县派兵捉拿,江苏同盟会于事前派人由南京到大港告知,伯先连夜外逃,准备到杭州避难。在逃杭途中,他住在某地一个客栈内。店主是个中年寡妇,见伯先学问高深,谈吐不凡,态度和蔼,非常敬重。寡妇店主手下有一个账房先生,为人品行不端,吃喝偷赌样样来,因此常常挪用款项,贪污滥花。这一天,老板娘查账,发现账金不符,便责问他,于是两人争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双方竟动起武来,扭打到楼上窗口处,老板娘失手一推,账房先生堕窗身亡,吓得她面如土色,战栗不已。忙请赵伯先为她出主意。伯先沉思一会,提笔写了六个大字,店主见之转忧为喜。后先的六个大字救了寡妇店主一命。六字是:“节杀,不节不杀”(意即“为了守贞节而失手杀了账房先生,如果不要贞节就不会杀他了”)。当地知县派兵把她抓到大堂上,讯问她为什么要谋害人命,寡妇店主向知县说清楚了六个字的意思:因账房先生行为不轨,想奸污她,出于自卫,抗拒时,失手将他推下楼,并非故意杀人。知县听罢,大为赞赏寡妇店主反抗强暴、洁身自好的精神,宣告无罪释放回家。事后,她对伯先感激万分,赠送一笔盘缠钱,让他迅速赶赴杭州避难(赵俊欣、赵祥荣提供)。
六、一付挽联和伯先墓旧时的联对
赵伯先在香港病重弥留期间,他的战友黄兴对他十分关注,特派原系医院护士出身的夫人徐宗汉,到病床前照料。徐每天都替他搭脉、试额头温度,调药端水,悉心护理。伯先浙世后,徐与香港同盟会会员们共同参加了送葬树碑。
1912年四月一日,伯先遗体从香港运回镇江之日,在老火车站对面琴园(即当时大纶纱厂经理张琴的私人花园)举行隆重的万人追悼会。柳亚子、冷遹、姜证禅等人都到会致词挽诗。伯先的遗像下,环放着无数的挽联、挽幛、挽诗、花圈,内有徐宝山送的一付挽联,颇称工切,当系出自徐的秘书代笔。联曰:
流传于镇江、大港的赵声的和其家庭轶事(李守静先生的文章) 赵声满
“四海几人,可当宝山一哭;
万方多难,为期伯先再生。”
追悼会结束后,伯先归葬故乡南郊竹林畔。陵墓前一弯清清溪水潺潺地流过,四周参天的松柏环合,风景清幽,至堪凭吊。墓前原石门上曾刻有一联:“巨手劈成新世界,雄心恢复旧山河(现佚)。”公认是对民主革命先烈赵伯先一生最恰当的评价和赞颂(赵俊欣、陶成章提供)。
七、夫人严承志和妹妹赵芬
伯先夫人严吟凤(后改名为严承志),生于1881年,与丈夫同龄。卒于1956年初,终年75岁。她是大港附近的严家里人,父亲也是个读书的。曾生有一个女儿叫桂儿,一、二岁上就夭折掉,此后没有再生育过。
武昌起义后,严承志、赵芬姑嫂两人到上海参加了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1911年十一月八日镇江光复,领导人赵声旧部、同盟会员、时任三十六标二营管带的林述庆,被推为镇江都督,他为了扩充革命武装力量,在镇江广招兵马。许多热血男女青争先恐报名应征,加入民军。伯先夫人严吟凤赶到镇江,毅然参军,被命为镇江女子北伐挺进军总司令。为了表示继承丈夫遗志,她遂改名为严承志,率领镇江女军到处宣传革命,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兵,将弹药干粮等后勤用物运上火线,曾随同林述庆都督大军最先进入南京城。后又率镇江北伐挺进军进入安徽合肥等地,南北议和后才回到南京被遣散。
辛亥前后,仍有不少妇女缠小足。缠足时是十分痛苦的,这种封建陋习,使城乡妇女成为畸形废人,行走艰难,劳动不便。当时有人针对这一封建恶俗给广大妇女带来的痛苦和终身的不幸,创作了一首《放脚歌》,歌词是:
“从今后,国家担,男女一齐挑。
岂使那薄命人苦苦裹金莲。
穿一双橡皮鞋,踏得实实牢。
说一声‘花木兰’,
喊一声齐步走,
橐橐橐(橐音tuó),女身娇!”
严承志把女军战士们组织成若干支宣传队,分赴镇江四城和附近大路、大港、高桥、姚桥、宝埝、高资等乡间,向妇女和民众们宣传、鼓动革命,同时也教广大妇女学会教唱这支《放脚歌》。短短几天,从镇江城到四乡,到处传唱开来,歌声飞扬在当时三山畔、大江滨,影响很大,这支辛亥革命期间流传于镇江一带的《放脚歌》,鼓舞了广大妇女。他们开始反抗封建家庭,解放思想,未缠足的女孩,坚决不缠足,已缠足的妇女也纷纷把小脚放开。有些青年妇女还冲破阻力和罗网,纷纷投入镇江女军
后来,孙传芳的兵驻在大港乡时,有兵士闯入严承志家,要抢家的烧火灶用,她就是不给用,坚决顶住了当时军阀部队纪律败坏搔扰人民的暴行。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有一支陈铭枢的部队驻在大港。一次,严承志从镇江乘船回到大港,在码头上,一群国民党士兵正在逐个搜查每个旅客的身上和行李,乘机敲诈勒索。当这些兵无理地要搜她的东西时,严承志高声训斥了国民党新军阀部队这种无视法纪、蹂躏民权的恶劣作风,拒不让检查,昂着而去,这群士兵亦无可奈何。
日本人占领镇江期间,当时的伪政府民政部门派人告诉严承志,准备保持她原来的先烈家属抚恤待遇(自民国初年起,当地政府每月发放抚恤金一百块大洋),并送钱给她,严承志深晓民族大义,怒斥来人,坚决不收。以后,虽然她的生活十分困苦,但始终咬紧牙关艰难度日,一直挨到抗战胜利。她始终坚持了民族气节,没接受一点日伪的拉拢“照顾”。解放建国后,我人民政府尊崇民主革命先烈,特地长期按月给予定数生活补助,让严得以安度幸福晚年,在家终老。
伯先的妹妹赵芬是同盟会员,她比哥哥小十五岁,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广州黄花岗之役前,均在香港。当时才十四、五岁。她冒着生命危险,和战友们一次次地将起义用的军火弹药、救护卫生和日常生活用品化装设法运入广州城,有力地保护了起义的举行。后随大嫂严承志到沪参加北伐敢死队,又同回镇江参加镇江女子北伐挺进军。1919年,死于北京。
妹夫王家驹,号维伯,丹徒高桥人。北洋政府时任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后又任安徽教育厅长,久已去世。
外甥王化成,维伯子。曾任旧政府外交部条约司司长,驻葡萄牙公使,后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学,已逝。化成原妻为张曼君。后两人解除婚约,张曼君又与李公朴结婚,成为公朴夫人(赵俊欣、赵祥荣、陶成章和镇江八五高龄王年宝老太太提供)。
八、大弟赵念伯、二弟赵光和他们的后人略况
伯先大弟赵毓驯,字驭六,号念伯(1887—1919),终年三十二岁。二弟赵光,字翊三,后改名为赵光(1889—1929),终年三十九岁。弟兄两人在哥哥的引导和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斗争。为两次广州起义做了许多工作,除运送起义的武器和用品到广州外,还多次潜入城内,到香港同盟会统筹部派驻广州的联络人宋玉琳处,传递命令和消息,再把宋玉琳提供的情报带回香港,供中山先生、伯先、黄兴、胡汉民等研究参考。武昌起义后,念伯、赵光弟兄到上海参加沪军北伐挺进军敢死队。镇江光复以后,由赵念伯率领沪军北伐挺进军敢死队。镇江光复以后,由赵念伯率领沪军北伐挺进军开驻镇江。民国成立后被编入新陆军第十六师,赵念伯任六十师第三十一旅(即独立混成旅)旅长,赵光任该旅六十一团团长。弟兄两人带兵驻守镇江东面长江口象山炮台,控制南北交通要枢,为推翻满清、建立共和政制、保卫镇江光复的胜利果实英勇战斗,建立了功绩。1913年“二次革命”时,念伯弟兄均参加了讨袁战争,在上海和钮永建一起率军攻打江南制造局。1917年“护法战争”时,念伯弟兄又率军与粤军增援福建,攻打当地军阀李厚基,因战争生活紧张艰苦,水土不服,念伯病倒在漳州,医治无效,1919年病故于军中。当时,赵光随侍在侧,后离军职护柩返里,在镇江闲居多年。大革命后钮永建任前江苏省政府主席时,赵光任省政府谘议,后又任苏北如皋县公安局长,复任前省政府谘议,1929年病逝于镇江。
伯先无子女,民国建立后,当地政府与赵家协商,将他大弟念伯的长子赵俊庠过继为子。赵俊庠(1910—1940)成人后,由伯先老部下冷遹同志作介绍人,和丹徒高桥王姓大族之女王叔华婚配,1931(民国廿)年,在镇江伯先公园演讲厅举行婚礼,各界名流、社会贤达纷纷参加贺喜。后,俊庠弟兄被送欧洲留学。俊庠留英,学成归国后,任旧政府陕甘豫交通管理处负责人。抗日战争期间在陕西汉中因车祸遇难,终年三十岁(虚年三十一岁),严承志在家得到噩耗时说:“真是冤枉凑巧啊!伯先是三十一岁死的,庠儿也是三十一岁死的,父子同一个年龄归天,这真是令人永远也忘不了的事情啊!”
伯先之媳即俊庠妻王叔华,解放后在镇江师范学校搞总务工作,一九七一年病故,终年62岁,生二子。
伯先之侄即俊庠弟赵俊欣,是冷遹的女婿。现年六十九岁。曾留学法国。解放初期,因受伯父革命精神的感召,抛充国外优裕的物质生活,毅然率全家从欧洲归国,参加新中国革命、建设工作。现为我省南京大学外文系法语教授。
嗣长孙赵彭生,俊庠子,山西太原工学院教师。清华大学毕业。1981年九月赴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进修深造。嗣次孙赵广生,丹徒县农业局技术员。
重孙赵效雷,今年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次重孙赵效锋,山西太原中学生。
伯先的另一侄子赵俊龙(现名赵维汉),参加过新四军,现在盱眙中学教书。侄女赵俊爱(现名赵继声)也参加过新四军。原任上海市高教局组织部副主任,现退休。俊爱的丈夫夏平现任上海交大副校长(赵俊欣、赵广生和伯先嗣孙幼时的保姆六十一岁姚桂珍提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6501.html

更多阅读

483、故乡的田野-霍克尼 霍克尼

483、故乡的田野 霍克尼 英国 布面油画 1997年 120.4x100cm 私人收藏正一艺术http://www.zyysz.com/ 点评:这幅画创作于1997年,让正一艺术非常感动,是霍克尼用织锦般的色彩描绘出他的故乡英国约克郡起伏的田野。霍克尼热爱自己的故乡,他

空前绝后、兵不血刃、罄竹难书的误用 兵不血刃造句

空前绝后、兵不血刃、罄竹难书的误用作者:赵丕杰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下    新闻报道慎用“空前绝后”  “空前绝后”,意思是以前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形容超越古今,无与伦比。这条成语具有较强的夸张成分和感情色彩,通常用

声明:《流传于镇江、大港的赵声的和其家庭轶事李守静先生的文章 赵声满》为网友与卿共浮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