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灶 灶爷是蒙古人

辞灶 灶爷是蒙古人


今天小年,是送灶王爷上西天的日子,俗称“辞灶”。记得小时候,每到这天的傍晚时分,一向不信鬼神的父亲,也会在灶头上贴上“灶马”(灶王爷画像,此“灶马”非“造吗”),在灶前焚烧纸钱,待纸钱化为灰烬,将祭酒横洒在焚烧纸钱的下方,然后恭恭敬敬地磕上三个头。在做这一整套动作时,父亲就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动作一丝不苟,表情凝重威严,让你不自觉地感受到这套仪式的神圣。父亲看见我们兄弟在旁边时,也会让我们跟着他给灶王爷磕头,我们默默地小心翼翼地照着父亲的样子磕头行礼,此时,愈发感受到灶王爷尊贵得不容亵渎。

记忆中父亲在辞灶时,似乎没有言语的祈祷。偶然的机会让我得知这一过程还需不停地祷告:有一年辞灶日,我在房后邻居家玩,正赶上他家辞灶,我玩伴的父亲一边焚烧着纸钱,一边念念有词:“今日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上西天,多带粮食多带钱,再过七天回来过年。”然后祭酒、磕头。不过那年腊月正赶上小月,只有二十九天,待仪式结束后,玩伴的父亲似乎意识到刚才的失误,忙不迭地面向灶王爷跪了下来,双手合十:“不对不对,是小瑾(小月,我们那里称“小月”谓“小瑾”,但“瑾”字该用哪个字,我至今不得而知),再有六天下来过年。”又诚惶诚恐地磕了三个头。看见他紧张兮兮的样子,听见他啰里啰嗦说的话,我捂着嘴使劲憋着没敢笑出声来。

辞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它标志着春节序幕的拉开。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和“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这一点,类似“一府两院”一年一度的工作报告。灶王爷向玉帝负责并报告工作如同“一府两院”向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一般。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讲,孬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辞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辞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辞灶词》对当时民间辞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辞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辞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辞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辞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辞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辞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已有三十年没在老家过小年了,不知辞灶的习俗是否还依旧,一人在家的父亲是否还依然年复一年地重复着那套无言的仪式,邻家玩伴的父亲是否还会因为算错了日子而诚惶诚恐?

删除原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6791.html

更多阅读

《锦衣卫》电影所没有讲出来的! 关于锦衣卫的电影

这是个伟大的电影素材,在明朝诸多事中,仅次于郑和下西洋了。所以若深度挖掘,必将成为一个强大的电影系列。其实李仁港当初写的剧本与电影最终是有少许不同的,限于片长,很多细节和暗线并未讲明,所以就看有没有续集能够讲到了:1、脱脱是蒙古

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 小爷是吴邪不是天真

看来我是老了,有时会想起以前读书的日子,怀念一起吃一根腊肠,一起在操场上露宿,一起在水库边的草地上吃西红柿的那些旧友。平日里在外工作,或者忙着读书,只有到了过年回家,才有机会给老同学打个电话,或者聚一聚。吉大的旧友,是我时时会梦见

蒙古人是如何成为俄国人的祖宗的 巴基斯坦想并入中国

讲述你们不知道的历史:俄罗斯人的祖宗是蒙古人!_百度搜索俄罗斯穷兵黜武,是因为有蒙古基因_百度搜索11:20讲述你们不知道的历史:俄罗斯人的祖宗是..史学家:“俄罗斯穷兵黜武,是因为有蒙古因。”来源: 武聂的日志蒙古帝国的家谱(作者:日本

声明:《辞灶 灶爷是蒙古人》为网友怕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