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彪喜 覃彪喜消失了

基本信息

  男,1980年9月1日生于湖南隆回,1998年毕业于湖南隆回一中,200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先后担任大学教师、房地产策划师、IT项目经理,现任深圳市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已经出版《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南方日报出版社),《爸爸的寓言》(新世界出版社)二书.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中,作者以一个同龄人,过来人的身份全面论述了学习,考研,就业,创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观点新颖而深刻,大胆而理性.该书出版后,在大学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迄今累计销售数十万册,长期居于《

中国图书商报》,卓越亚马逊等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在互联网上,《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的目录及电子版以”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为标题广泛传播、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大,华中科大,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百余所高校相继邀请覃彪喜先生做了讲座.《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日报》、《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大学生》,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对覃彪喜先生做了专访,对《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亦进行了深入报道。

人物生平

  1998年,18岁的湖南隆回农村小伙覃彪喜参加高考,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大学法学专业,但因差3分,最后被调济到中南大学,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在大学,我的职业规划是想当律师。”覃彪喜说,父母都在农村务农,家里经济条件不怎么好。“大学期间,一直很刻苦。还自学了法学,坚持旁听了4年的法律专业课程。”

  2002年大学毕业,投考北大法律专业研究生未果,覃彪喜便待在长沙一所大专院校教书。

  2003年2月,覃彪喜考虑到在长沙的发展空间有限,决定放弃舒适的大学教师生活,去深圳打工。刚开始,先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策划,之后又进了一家外资IT企业,从最底层的网络编辑做起,经过两年打拼,逐步发展为该企业的项目经理。

  打工时,他想到创业。 “打工,永远只是给别人做嫁衣。”

  2004年,在深圳打了两年工后,他开始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要想创业,先得选准项目。在IT企业打工过程中,覃彪喜就在不断地思考创业的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敏锐看到移动通讯增值行业还有较大市场空间,而且自己在IT行业还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组建团队也比较方便。与几名好友商议后,共同凑齐20多万元开始筹备团队。至2005年9月,他们用共同筹备的100余万的资金注册了公司,覃彪喜当上董事长。

  创业,就得不停创新

  公司成立了,就得向前突破与发展。“要想发展,就得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摸索,寻找新的突破点。”谈起创业的艰辛,覃彪喜提得最多的就是要“懂得创新。”在公司创立之初,除资金欠缺外,最大的困难的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而要进入市场,就必须要有营销。覃彪喜说,当时的深圳市场,关于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营销,主要是靠媒体广告、发短信、搞活动等方式。“如果我模仿别人的模式,钱没别人多,关系没别人广,效果肯定不好。”覃彪喜静下来想了一个星期,最后想到一个别人都没用过甚至不屑于使用的“笨办法”——到大型工厂发传单。正如覃彪喜所料,靠发传单这种营销方式不仅投入低,而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覃彪喜的公司产品也逐渐打向市场,慢慢地也有了盈利。

  现在,覃的公司主打业务——针对打工阶层的短信、彩信等SP业务十分红火。“马上,公司准备在深圳做一个面向全国发行的新锐时尚杂志。”

  一不小心,出了畅销书

  2004年初,覃彪喜的表弟从一所专科学校毕业,来到深圳找工作。但刚从学校出来,面对人才市场及求职,他的表弟一脸茫然,一个多月都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覃彪喜结合自己的实际实验,告诉表弟怎样做简历、怎样求职、工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等。经过覃彪喜的指导,表弟果然顺利通过面试,并且找到月薪近万元的工作。“既然你的经验这么有用,为何不写本书出来,让更多的大学生都少走些弯路呢?”在表弟的提醒下,覃彪喜利用周末和双休时间,结合自己及同学的经历,花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初稿。在朋友的帮助下,此书在2005年底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一面世,就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到目前为止重印了6次,印数达6万次,还出现了各种版本的盗版书。

  回首,学会“思考”

  毕业仅4年,就当上董事长,还写了本畅销全国的书,,身家已达600万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覃彪喜说,要懂得思考。覃彪喜说,在大学四年里,很多学生只知道要学好各科知识,但并不懂得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掌握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对这一点,覃彪喜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在不断地招聘大学生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四年本科所掌握的知识,只能应付很肤浅的工作。几个月之后,他们就缺乏深入钻研的能力,“这也和他们不懂得思考有很大关系。“只有掌握了思考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后进入社会,才能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环境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在昨天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表示,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部属师范大学根据工作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考核录取。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看到这则新闻,我不禁感叹:我们的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越来越成为了一个任人差遣、任人凌辱的慰安妇。慰安妇是日本帝国主义用来奖励、安慰他们士兵的,而我们呢,读大学的机会、读研究生的机会也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安慰的手段。在体育赛事上拿了奖就能读大学,在部队里立了功就能读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更能读研究生了。这貌似让多方受益,唯独让大学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哈佛大学在1986年拒绝授予里根总统荣誉博士学位,因为哈佛历来以学术水平为聘任教授和授予荣誉学位称号的唯一标准。而我们呢?学位不过是一个廉价的慰安妇罢了,需要安慰谁,就给谁一个学位。

表面上来看,这属于“利诱”。只要你们安安稳稳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农村老老实实工作,我就给你奖励,让你免试攻读研究生。可是,这算哪门子“利诱”呢?一个硕士学位又能干什么呢?就算拿到了硕士学位,在边远山区当一个中小学老师,一个月仍然是拿那么一点可怜的工资,一个硕士学位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就是说,这样的奖励不过是类似于说“我精神上支持你”,其实等于什么也没支持。慰安妇还能在肉体上支持一下呢!奖励一个硕士学位似乎连慰安妇都不如。再说了,人家只是说工作满一学期以后可以申请,你能不能申请到,至少从字面上来看,人家可不保证。

仔细一推敲,发现这个政策其实更是一种“威逼”,让免费师范生套牢得越来越深,沉没成本越来越大,违约越来越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首先要在中小学任教长达十年,如果中途违约,就要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这个“威逼”本来已经够厉害了,如今又加上了一条:如果是在攻读在职教育硕士期间违约,就要取消学籍,并要公布违约记录,记入人事档案。在中国,大部分人只要一听说记入档案,肯定要好好掂量、退却三分了。貌似“利诱”,实为“威逼”,用《没完没了》里面傅彪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高,真高!

国家要鼓励大学生去基层从事教育工作,我举双手赞成。可是,真正的鼓励办法不是威逼,也不是通过画饼充饥、“精神上支持”一类的方法来利诱,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两级分化的格局。社会主义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所以,所有的政策、所有的资源都向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集中。在北京,学生可以享受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有最好的老师,还能享受最低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谁不想让孩子在北京呢?谁还想去上山下乡,让下一代跟着在农村落地生根呢?所以,在华中师范大学做讲座的时候,有免费师范生说一百万个不情愿回农村去当老师,我就直接了当地告诉她:拿出违约的勇气,付出一些暂时的代价,我虽然希望你对中国的基层教育负责,但是,我更希望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真要支持基层教育,真要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当教师,那就要拿出一点诚意来。如果北京的老师一个月5000块,那么,一个在贵州农村当老师的,一个月工资就至少要8000块。因为在北京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呀,至少孩子高考更容易进入北大吧?那就必须要拿多出来的这3000块补贴贵州教师的损失。在深圳,最最基层的公务员,一个月的基本工资至少7000元。如果一个深圳的城管月薪7000,那么,一个贵州的乡村教师就足以月薪7万!因为,一个贵州教师为社会做出来的贡献至少是一个深圳城管的10倍,甚至是无穷大倍(任何一个正数都是零的无穷倍)。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基层教师的福利待遇,至少,要让一个乡村中学的教师在收入上超过当地的乡长、乡党委书记的待遇,让他们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才能让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无所顾虑地去当乡村教师。

哎,与虎谋皮,不说了。写《求职,从大一开始》的时候被类似的一些问题纠结了整整五年,不知道以后究竟还要纠结多少年。

时值新一届高中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每天都有很多读者发来邮件,或是在取贝网咨询关于填报志愿的问题。邮件我无法一一回复,就在这里统一给几条建议好了。过段时间等大家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我还会写一篇文章,暂且取名为“给2010级大学新生的一封 信”,今天就只谈填报志愿方面的问题了。

第一,赶紧做职业规划,并基于职业规划填报志愿。选择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其实也就是在选择人生方向。读大学不是为了考试,更不是为了读研究生,而是为了工作(当然,不只是为了工作),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明白自己到底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如果不喜欢做医生,只是因为父母的期待而选择报考医学院,如果对计算机并不是很感兴趣,仅仅因为别人都说计算机很热门而报考计算机专业,都可能为一个“杯具”埋下伏笔。有一些人明明不喜欢当老师,就冲着读免费师范生不要钱而报考,到头来不郁闷才怪。前些天武汉某高校医学院的一名毕业生因为工作不如意,跟母亲吵架的时候一气之下杀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他一直都不喜欢医学,可是当年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都坚决要让他报考医学专业。如果当初这个孩子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如果他的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选择,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吧。

第二,不要迷信热门专业。这几年失业率最高的几个专业几乎都是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什么这些专业的失业率会这么高呢?第一个原因是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社会的实际需求。随便什么野鸡大学都开设了这些热门专业,可社会又能不能消化这么多毕业生呢?以法学为例,几乎就找不出几所没有法学专业的学校来,可是,人才市场上几乎找不出几个要法学专业的职位。公检法、律师事务所又要得了多少人呢?另一个原因是很多热门专业都空洞无物虚有其表,压根儿学不到什么东西。比如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性并不强,四年下来能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其他任何一个专业的人都可以从事市场营销或者国际贸易,而并不一定要求科班出身,有限的就业机会难免就会被很多文史哲甚至考古、生物等专业的人瓜分掉。还有些专业更是超级无敌大垃圾,比如高尔夫营销与管理,地球上估计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专业了。高尔夫俱乐部有几个呢?他们招人的时候又何必要这各专业的呢?在高尔夫俱乐部工作的人当中,有几个科班出身的?谁要是报考高尔夫之类的专业,他家里十之八九就是暴发户(或者是想做暴发户而不得)。相反,一些不那么热门的专业却蕴含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冶金、材料这样的专业,虽然没有金融、法学那么热门,但是,只要学有所成,完全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第三,不要迷信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在中国,什么资源都往大城市集中,比如金融,全国的金融系统都像抽水机一样把农村的血抽到北京上海了。教育资源自然也是如此。我承认,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地区的高校享有更多的资源,学生在实习、就业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我还是不主张大学生都一个劲地往这些地区的高校挤。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大学首先是用来读书的,所以要尽可能选择有着良好学习风气的学校。就我这几年的感觉而言,在商业高度发达的沿海,高校的商业化气息明显比内地要浓,学风要浮躁得多。2,同样的分数,如果是报考北京、上海的高校,只能进入一所二流大学,而如果选择四川、陕西、湖南这些地区,或许就能进入很不错的院校。3,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无论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学术科研方面,都不见得比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差。在中国高校国家重大科技进步奖排行榜上,前三名分别是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大学。我的母校所得到的科研经费不过是北大清华的零头,科研成果却毫不逊色。空缺达6年之久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是被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同时获取。4,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读书,并不影响毕业以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求职的时候相对来说不那么方便,但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障碍呀。北京和沿海的用人单位又不是只用北京和沿海高校的毕业生。如果是异地求职,也无非是多花一些路费、住宿费罢了。

第四,这几年很多高校都纷纷改名,把一些专业也换了个好听的“马甲”(比如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学专业纷纷改名为信息与情报学),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不要被一个好听的名字给蒙骗了。比如南京财经大学,名字是相当的好听,可是,据说这所学校除了名字好听之外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第五,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特色,最好对学校多一些了解,选择其王牌专业。教育部曾经发布了一个学科排名,比较权威,大致可以看出每个学科究竟有哪些高校的实力最强。就拿我的母校中南大学来说,基础医学全国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都是全国第二,土木工程、临床医学等专业也是全国前10名,如果是对这些专业感兴趣,那我们学校绝对是不错的选择。可是,我们学校在法学、历史、新闻传播学等方面实在捉襟见肘。如果是报考这一类专业,与其来中南大学,还不如报考湖南师范大学。

拙文《关于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几点建议》在网易博客发布以后,承蒙网易编辑错爱,被首页推荐,于是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家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解不太一致。对于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就会对高考填报志愿有不同的想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三言两语没法说清,否则我也犯不着写一本几十万字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来探讨这个问题了。

有一位沿海某高校的教师也就我的观点提出了一些质疑,我一一回复如下。因为篇幅较长,而且这位老师的观点代表了社会上很普遍的一些思想误区,所以,就单独作为一篇博文发布出来。

1、第一条有选择赞同,专业不仅要考虑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自己的擅长,也就是适合做什么就选择什么,做着自己性格不适合的事情前途堪忧,后天的努力很多是白费。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做职业规划?我在《求职,从大一开始》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个问题。简单说来,职业规划至少要考虑这么三个方面的问题:感兴趣的工作是什么?自己的能力特征适合从事的工作是什么?想做又能做的工作究竟值不值得去做?也就是说要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做一个预测,并且要从价值关的角度做一个判断。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主要强调职业兴趣,你帮我补充了职业能力,我就干脆把第三条也一并说出来好了。

2、热门专业肯定是好专业,不是好专业不会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什么是好专业?就业率绝对是害死人的标准,比如有些专业一毕业100%就业,但是薪水也就1000多,全部装到工厂去,有的专业就业率只有30%,但是3000元起薪,工作环境又好,请问哪个专业好?不要说什么发展空间,大学生大部分是平庸的,发展空间很有限,起点就决定人生!

这短话里几乎没有一个字不是大错特错的。

首先,“热门专业肯定是好专业”,这样的话从一个大学老师的口里说出来,实在是太不应该。请问什么叫做热门专业呢?我们先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昨天很热门,今天却不热门了,或者今天很热门,明天却不热门了,算不算是热门专业?比如说,在我岳父读大学的时候,农学是最热门的专业,现在却不是了;现在的编辑出版学还算是一个热门专业,可说不准出版这个夕阳行业都撑不了多久了,再过上一段时间这个专业或许就不热了。我们再从空间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些专业,在中国算热门专业,在国外却无人问津,或者在国外很受欢迎,在中国却是超级冷门,请问到底算是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呢?比如说,在中国,工商管理、法学都是超级大热门专业,可是到了美国,这些专业在本科阶段都是垃圾。美国的常春藤,本科阶段基本上不设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好的商学院在招研究生的时候也尽量不要本科学管理的学生,反而对历史、哲学这类专业的毕业生非常欢迎。

按照你的逻辑,只要是引起很多人关注的专业就一定是好专业,那么,凤姐是不是成了超级无敌大美女了呢?很多专业之所以成为热门专业,并不是因为这个专业能够学到多少东西(比如高尔夫),也不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多么光明(比如法学),而不过是因为有一个貌似很洋气的名字。高尔夫多贵族呀!法学多威严呀!可是,这就一定是好专业了么?

其次,你说薪水1000多,就业率100%的专业一定不如就业率30%,起薪有3000的专业。这就是强盗逻辑了。在前一个专业,10个人能拿到1万块钱,而后一个专业呢,10个人只能拿到9000块钱。你只看到能拿3000元起薪的那30%,却有意忽视了一分钱都拿不到的那70%。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如果你起薪3000了,那这个专业就是好专业,可是,你有两倍以上的概率成为一分钱都拿不到的人!

当然,我只是基于你提出的数据模型来分析。事实上,这也只是一个模型。有哪个专业你敢保证30%的毕业生起薪3000元?又有哪个专业你敢说每个毕业生的起薪不超过1000元?我就见过哲学专业的毕业生起薪8000元。虽然只是特例,也足以推翻你的数据模型把?言有易,言无难。

“起点就决定人生”,这句话更是瞎扯淡了。一个大学教师,一个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着严谨的思维,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如果起点决定人生,那么,在大学毕业这个起点之前,还有好多个起点呢。出生不就是起点吗?如果起点决定人生,那我现在应该还在湖南的一处乡下当农民,整天挑着大小便去浇菜。就算大学毕业的起点才算是起点,那我现在也还只有650元一个月啊!我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就只有这么高。可是,为什么我在毕业1年以后可以月薪上万呢?为什么我毕业3年以后可以白手起家创办自己的公司呢?我承认路径依赖,承认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但是,要说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就决定了一辈子的收入,我第一个不答应。

3、一定要迷信发达地区,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资源更为重要,坦率的说,在人的一生中,专业知识的应用其实不多,更多的是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真正要把专业知识学到很深的,是少数天才科学家的事情,落后地区的师资和信息是很少很糟糕的。

这句话也算是你到沿海的高校当老师的一个注脚把?我承认,沿海地区有着更丰富的资源,但是,谁规定沿海的资源只有沿海高校的毕业生能用呢?我在长沙上的大学,毕业后不也在深圳发展得好好的吗?沿海的资源不也为我所用了吗?最怕的不是没有资源,而是怕给了你资源你都用不上!如果在内地的大学学到了真本领,沿海自然会敞开胸怀接纳他们。再说了,谁规定一个人脱离了沿海的资源就一定不能成功呢?我的校长黄伯云,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没有选择沿海呀,可人家还不是成功了?哦,你会说他只是少数天才科学家之一。那么,我的校友梁稳根,三一重工的创始人,人家也是在长沙创业的哦,怎么也可以发展得那么好呢?

4、专业名字确实是一个问题,蒙了一大批人,这个要看父母的判断力了,很多学生命运坎坷,父母是存在很大问题和责任的。至于学校,不要相信学校排名,不是说排名不专业,而是因为这些排名不考虑学生将来的薪水这一个关键因素。

大体上赞同,可是最后这句话又暴露出了你的功利主义本质。谁规定要高薪才算人才呢?如果学生当了美国总统,工资不算高哦,算不算人才?或者培养了一个格里高利·佩雷尔曼,终日穷困潦倒,好不容易有了百万美元的奖金还不去领奖,那算不算是人才呢?你是大学教师,应该比我更加了解这个俄罗斯的数学天才吧?好了,我还是陪你功利到底吧。就算把学生将来的薪水作为大学排名的一句,也没理由按照你的逻辑,根据毕业时的起薪来排。哪怕是在美国,历史这种专业的毕业生起薪也是非常低的。化学工程的毕业生起薪有七万美元,而历史、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呢,只有三万美元。可是,有统计显示,本科读历史专业的商人,毕业15年以后的收入要比那些在商学院读本科的商人更高。中国没有类似的调查,如果你想反驳我,不妨申请一些科研经费去研究研究。

5、绝对反对王牌专业迷信,因为这些王牌专业更多考虑的是科研力量,而不是学生的未来生活。

我绝对反对你的绝对反对。为什么说要适当考虑学校的王牌专业呢?(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那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王牌专业的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说,我们中南大学的材料、有色冶金等专业,平均一个人有好几个就业机会,好多非常不错的用人单位去我们学校要人,要了几年都没有要到。第二,王牌专业的科研实力更强,师资队伍更强。有更好的师资,更好的科研环境,也就意味着有更好的条件成才,在思维能力的训练、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更有优势。就算就业的时候专业不对口,也可以凭借在思维能力等方面打好的基础迅速脱颖而出。如果把大学理解为一个学点儿实用的技术再专业对口地就业的地方,那么,大学就真的成为一所技校了。这一点我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已有详尽的阐述,不再重复了。

6、如果要问我什么是专业,首先,考虑性格,其次考虑未来收入,再次考虑地区,再次是兴趣(中学生的兴趣没有定型),最后是大众口碑(群众眼睛雪亮)。两个参考体系,一是当官的孩子读什么专业,二是有钱有地位的孩子读什么专业。

第一句话我就不做评论了。前面其实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现在就只评价一下你的第二句话。

按照你的逻辑,似乎太子党、富二代选择的专业就一定是好专业,反之亦然,对吧?如果一个人把这当成评判专业好坏的唯一标准,那么,他的智商差不多也就退化成官僚和暴发户的水平了,至少他对高等教育的理解退化成官僚和暴发户的水平了。我不是鄙视官僚,也不是鄙视暴发户,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很多大学校长对高等教育的理解都很成问题,一个官僚或者暴发户又能好到哪去呢?

再说了,太子党、富二代随便学什么专业都不愁找不到工作,他们从某个专业毕业以后有了很好的发展空间,那并不是因为这个专业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是太子党,是富二代。就拿我读书是的情况来说吧。我们隔壁几个宿舍,分别住着法学、中文、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不用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最冷门的,所有的同学清一色来自农村的山沟沟里。而法学院的宿舍呢,住着好几个厅级干部的子弟,人家人手一台电脑的时候,我们班上一台电脑都还没有。刚毕业的时候,人家的就业率高呀,市长的秘书和司机专程来长沙接公子爷,工作自然不会差了。我们呢,好多人直到毕业离校还没有找到工作。我毕业离校的时候也什么都没有,甚至连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没有拿到。没交学费呢,被学校扣押了。可是,经过了这么几年的发展,我们班上的同学一个个都发展得挺好的呀,从政的到了国务院几个热门的部委,做学问的当了副教授,做了硕士生导师,在企业界发展的也都风生水起呀,开公司的都好几个了。相反,法学院的毕业生似乎没有太起眼的呀,发展得不算糟糕,可也算不上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想来想去只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更加努力,也更加懂得珍惜;第二,我们虽然专业冷门,但是,我们在大学里学到了真本领。现在的大学生还有几个读尼采、李泽厚、哈耶克、卢梭、陈寅恪、黑格尔、罗尔斯呢?而我们班上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旁征博引这些人的观点辩论得面红耳赤。

好了,似乎该打住了。无论如何,非常感谢你的批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批评的权利。再说了,兼听则明,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参考更多的意见。

覃彪喜给2010级大学新生的一封信

(2010-08-2715:48:16)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与大学生同行

应广西大学空谷网之约,我给广西大学2010级新生写了一封信,将要刊登在他们学校的新生入学手册上。在那封信的基础之上,我再修改、补充了一些内容,发布于此,当是寄语全国所有的大学新生。如要转载,敬请自便。

亲爱的新科大学生们:

你们好!首先,我要祝贺你们来到美丽的大学校园成为这里的一员。同时,我也衷心地期望各位能够好好利用接下来这宝贵的四年,用充实的大学生涯开启灿烂的职业生涯。如何才能把大学四年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和《求职,从大一开始》两本书中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结合自己一路走来的得与失,做了详尽地解答。可是,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这两本书。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将最想跟大家说的四句话略陈于此,希望对你们的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有所裨益。

一、大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玩的。

这句话其实可以换成一种更加耳熟能详的表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为什么我却要将它作为送给大家的第一句话呢?那是因为如此简单的常识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忽视了。如果把“大学生”这个身份看成一种职业,那么,这份职业的工作内容就是读书。按照八小时工作制,一个大学生每天需要有八个小时用于读书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大学生。可是,如果按照这样一个简单而量化的指标去衡量,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是不合格的。

大学相对于高中而言,最大的一点区别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很多。在中学阶段,从早自习到晚自习,每一节课都被安排好了,一整天都在老师或者家长的眼皮子底下,丝毫都松懈不来。到了大学阶段,一方面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除了学校安排的课时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自主安排的。就算一节课都不逃,每周用于上课的时间也不过二三十个小时,不到每周168个小时的两成,而其余八成多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打发。于是,很多人进入大学以后感觉就像是笼中之鸟来到了广阔的天空,可以无拘无束地玩个够了。

玩的方式自是五花八门。有些人每天早上都睡懒觉,一觉醒来可以把早餐和中餐合并起来吃;有些人通宵达旦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世界里,或者一口气把几十集电视连续剧从头看到尾,以学习的名义让家长出钱买电脑,可是电脑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台纯粹的游戏机或者影碟机;还有些人进入大学之后当起了“全职恋人”,把精力都放在了谈恋爱上,去图书馆毫无兴趣,去日租房倒是乐此不疲。

几乎每一个我接触过的大学毕业生都认为大学四年是一生当中最宝贵、最好读书的四年。很多人毕业之后发展得很好,他们庆幸于大学期间没有荒废,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些人工作很不如意,生活很是艰难,他们一次次跟我说:“如果大学可以重来,我一定不会再像当初那样只知道玩。”

有很多大学生问我:“大学里学的东西到了社会上以后基本上都用不上呀,那何苦花那么多精力去学一些无用武之地的屠龙之术呢?学了也是白学,那还不如好好玩一玩。”这种心态是非常可怕的。我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期间最主要的精力都用于学习法学,而我毕业以后的工作先后是房地产策划、广告文案、IT项目管理。这些工作跟法学没有直接关系,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如果没有大学期间接受了严谨的思维训练,并且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我到深圳以后获得的第一份工作就会离我而去,后来的人生轨迹也会彻底改写。

还有一些荒废学业的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并不是“玩大学”,而后果却是一样的。比如,很多人过于热衷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把最主要的精力都用来组织、参加形形色色的活动了。还有些人的生意头脑过于发达,大学期间不好好读书,反而热衷于一些能够马上产生经济效益的事情,比如做一些小生意,开一家小餐馆,黄金周之前帮旅行社组团,暑假帮民办高校招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自是有益的,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过犹不及,如果因此而荒废了学业,那就真成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不要用读高中的方式读大学。

在高中阶段,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那就是高考。而高考的特点就是答案的唯一性。哪怕是论述题,也是踩点给分。这就注定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以学习知识为主,上课无非是老师教学生如何解题,如何得到高考所需要的那个标准答案。而大学阶段不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也就不再是一味地学习知识了,而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质疑,学会探索。知识不等于能力,如果只是机械地学知识,那永远只能是一个善于考试的好学生,而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需要把知识上升为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以后,在学习上最重要的一点转变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并不因为教材上说了一个什么观点就接受什么观点,并不因为老师说什么是对的就认为什么是对的。思维的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所以,我才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开门见山地强调这么一句话:一个经过自己的思考而接受错误观点的人比不假思索接受一个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

很多大学生习惯于每节课早早地到教室占着前排的座位,然后认认真真地记笔记,老师说的每一个观点都不假思索地记下来,考试前再把笔记反反复复地死记硬背。这种人是永远不可能读好大学的,他们不过是按照读高中的方式读大学,在学校里就算是个好学生,毕业以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员工,更不可能成为能够为一个好老板。因为没有一项工作的内容就是记笔记、背教材。

比如,一名房地产策划师的工作对象往往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在这样的荒地上究竟应该建什么样的楼盘呢?多大的容积率才能够利润最大化呢?建好的房子卖给25岁的人还是卖给45岁的人呢?是以大户型为主还是中小户型为主呢?整个楼盘的卖点又是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都不可能事先有个标准答案在那儿等着,也就是说,如果大学期间不过是死记硬背了一些单词、一些结论,就永远也不可能在工作中回答这些问题。

读高中是为了考大学,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是考试本位,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可悲的是,很多人升学成了惯性,想当然地以为读大学就是为了考研究生,刚考上大学就在考虑考研究生的事情了,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都以考研为中心。这些人乍一看似乎非常有上进心,其实,也不过是按照读高中的方式来读大学,把考研当成了第二次高考。这种人如果考上了研究生,十之八九会继续考博士,把考博当成第三次高考。当他们读完博士以后,发现除了找一所学校当个老师之外,什么工作也胜任不了。一直按照读高中的方式读大学、读研究生,就算等到研究生毕业了,能力也只能停留在高中毕业的水平。

大学不应该是考试本位,而应该是就业本位。读高中是为了考大学,读大学则是为了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社会、胜任工作,为了能够有一个美好的职业生涯。所以,进入大学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规划职业生涯。关于职业规划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我在《求职,从大一开始》中有了详细的阐述,我在这里没法一一展开,只想跟大家强调这么一点:如果你不知道要到哪儿去,你就永远也哪儿都去不了。只有弄明白了大学毕业以后究竟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才能基于这项工作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塑造核心竞争力。有些大学生非常有进取心,也很刻苦努力,对于职业规划却很模糊,不知道究竟要做什么、要学什么。这种人自然会感到非常迷茫,就算整个大学四年一直都忙忙碌碌,毕业以后也很可能碌碌无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如果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担任学生干部,专业学习却荒废了,等到毕业求职的时候却是应聘一名程序员,他又如何脱颖而出呢?

明白了大学是就业本位以后,也就可以理性地看待考研的必要性了。如果想要从事的工作客观上要求具备更高的学历,那就应该在本科毕业以后继续深造。比如,一个想要终身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如果不获得更高的学历,在目前这种体制环境下要想获得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聘用无异于天方夜谭。对于这种人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研究生其实就是求职的一部分。如果想要从事的工作对学历的要求并不高,三年工作经验远比一个硕士学位更值钱,那就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读研究生上面了。比如,从事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研究生并不一定比本科生更能胜任,可是,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人绝对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更受欢迎。

三、一切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都是纸老虎。

我曾经做过一次小范围的调查,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新生对录取的学校或者专业感到不满。考上二本的总觉得本应进入一本,考上普通一本的总觉得本应进入名牌大学。这种情绪固然可以理解,可是,因为学校不是名牌、专业不够热门而背上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那就太不应该了。教育资源在各所高校之间的分配固然很不均衡,名牌大学在图书馆藏书、实验室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要优于草根大学。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必然比草根大学的毕业生更加优秀。我在书中就列举过好一些我身边的例子,他们都毕业于毫无名气的二本、三本甚至专科院校,可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大多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加成功。毕竟,当你走出校门以后,无论是在老板还是客户的眼中,你只代表你自己,不代表其他任何人,更不代表你毕业的学校。

名牌大学就算大师如云,风景如画,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大师教诲的又有几人?能够在美丽的校园里潜心求学的又有几人?就算考取的只是一所草根大学,没有那么漂亮的校园,没有那么多院士、教授,可是,只要勤奋好学,步步为营地塑造核心竞争力,就一定可以比名牌大学里那些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却不懂得珍惜的大多数更加优秀。来到一所不那么知名的普通大学,只能说明你在高考的考场上输给了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人。除此之外,并不意味着任何东西。而人生的考场又何止是高考那两天呢?就算高考输给了他们,后面还有漫长的几十年的人生考场等待着你赢回来。关键在于,你要有这么做的勇气、毅力与智慧。

至于专业,更是没必要太过计较了。理由有三:其一,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要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种能力跟专业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像文史哲这样的冷门专业更能训练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二,很多热门专业其实虚有其表,并不能学到多少实际性的东西,比如高尔夫管理、电子商务,不过是有一个时髦的名称罢了,与其羡慕别人读了这样的热门专业,还不如踏踏实实学习自己的冷门专业;其三,冷门专业往往蕴含着很多机遇,只是不那么令人瞩目而已。比如,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金融学、计算机这样的热门专业里面钻,殊不知这些专业早已供过于求了,况且要进入银行这样的单位,谁敢保证不是“拼爹游戏”呢?而冶金、材料这样的专业就热门程度而言远不及金融、计算机,可这些专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创业的机遇也非常多,我就有颇多毕业于这些专业的校友成为了国内知名的富豪。

四、学会用将来的眼光看待眼前的困难。

覃彪喜 覃彪喜消失了

最后,再跟大家讲这么一句题外话。几乎在每一所大学,时不时总会有些人因为感情、学业或者别的什么方面遇到了挫折而自寻短见。最近这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可是,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求职受挫而产生心理障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基于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我在《求职,从大一开始》一书中专门用了一个专题来阐述“求职是一场心理战”。其实,不只是求职是一场心理战,整个大学四年都是一场心理战。无论是英语四级没有通过、期末考试没有及格,还是被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无情地抛弃,又或者像马加爵一样受到了同学们的不公正对待,都需要保持一种健康、理性的心态。套用当下时髦的两个词语来说,就是要学会淡定,不要动不动就纠结。

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经历了一次非常沉重的打击:因为高考时突发变故,与北大擦肩而过。进入中南大学以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晚上都默默地躺在床上以泪洗面。时隔四年以后,我跨专业报考北大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累犯,未遂。公布分数的那天晚上,我独自走在未名湖边,好几次差点儿纵身跳下。当时的我以为经历了天底下最大的打击,以为这辈子再也无法迈过这道坎,可是,当我几年以后再回首那些往事,都云淡风轻了。我自己都弄不明白我当初怎么会想到死。不就是那么一件小事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后来在求职、创业的过程中相继又经历了很多挫折、受到了很多委屈,我择其一二详细地记录在了《求职,从大一开始》一书里。当我后来经历那些挫折的时候,我就想:既然过去的失败我现在回想起来并不算什么,那我现在的失败以后回过头来看,肯定也微不足道。既然如此,那又何必伤心呢?何必自暴自弃呢?何不用将来的眼光看待眼前的困难呢?

本想再跟大家多说几个方面的内容,可是,囿于篇幅,只好打住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的书和博客,也可以通过取贝网跟我一对一地交流。

祝大家去木取贝,学业有成!

覃彪喜

2010年8月27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9305.html

更多阅读

搜狗输入法状态栏消失了怎么办? 隐藏搜狗输入法状态栏

搜狗输入法状态栏消失了怎么办?——简介搜狗输入法,太熟悉了,每天都会用到的,但是突然搜狗输入法的状态栏消失了怎么办呢?碰到这个问题的用户应该也不少,那么怎么样解决呢?搜狗输入法状态栏消失了怎么办?——方法/步骤

电脑回收站消失了怎么办 精 我的电脑消失了

电脑桌面的回收站消失了,虽然不是很常见,但是偶尔也遇到过几次,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电脑回收站消失了怎么办 精——方法1:组策略法电脑回收站消失了怎么办 精 1、打开开始运行--输入“GP

恐怖的小汤山医院 非典为什么消失了

位于北京以北35公里的小汤山镇,这个素有“温泉古镇”之美称的京北重镇,因为6年前“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存在,一夜间让世界知晓。    这座7天7夜赶建而成的占地2.5万平方米的临时建筑曾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之为:“世界医疗史上的

任务栏中的输入法图标消失了 百度输入法任务栏图标

LZ,其实其他方式并不怎么管用的,我也有过这种事,方法很简单的,要有搜狗输入法即可(我用搜狗输入法弄好的,推荐用,相比LZ应该安了搜狗吧)。方法如下:一:开始->设置->控制面板->区域和语言选项->语言->详细信息,添加一个中文输入法(这里先不添加搜狗,可以是QQ

声明:《覃彪喜 覃彪喜消失了》为网友春在无人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