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二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设计


象山二期建筑出现了更多个性化元素,门窗零落散漫地闲置在墙上。室内的光影变幻,必如烛影摇曳,时明时晦。建筑的部件似在娓娓述说。走廊自由地贴在墙面,规则被忽略。

草木丛生,房子成为环境的守护者。
流水蜿蜒地从山边流到这里,建筑依水而筑。
逐水而居,人类总是渴望以水为伴。以最朴素的建筑,让游子幡然醒悟,归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屋顶平缓优雅的曲线显然脱胎于传统,只是更为深远。

墙面挖出窗洞,如山水画的点缀,显示了建筑师深厚的文人功力。

建筑是多式样的,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昭示着多种可能性的世界。

走入室内,也许会惊讶于材料的拙朴,甚至有些野蛮、粗暴。立柱全裸地站立,柱身的模板印痕尚清晰可见。钢管栏杆全无修饰。只有空间、最原始的构成和光影的变幻。

立面是风霜的颜色。象山校园,使用古旧的砖瓦,让在拆迁中受到伤害的经典建材,重新得到尊重。建筑在建成伊始,就带有时间。50年,或者100年。
乱石堆砌,上部是王澍独创的瓦爿墙。

这立面似乎具备了吸引眼球的所有因素,有绘画的意蕴,古典的情怀,似乎还有文人回归传统的梦想。

15号楼是建筑艺术学院。

刻意做差的墙面。

这建筑从诞生起,就已经饱经风霜。是我们愚弄了时间,还是时间愚弄了我们。

建筑艺术学院的木板门。

为了采光,竖向的线条之内是大片的玻璃窗,竖条的间距并无定规,或大或小,时紧时松。

象山校园二期建筑也按功能进行约略的区分。行政办公楼相对使用了素白的抹面砂浆,这在王澍的设计里似乎是一种奢侈。

与水共生。

相濡以沫,相吁以涩。

建筑依照山水地形,自然生长,平和,与世无争。

令人不知所措的多变的窗格。

正在建设中的木构。

下水道穿过菜地,像乡村的灌溉河沟。一派田园风光。

竖条如爬藤般疯长。

假山石,有风洞,当风穿过石头时就可以听到声音,那就是自然的音乐。

檩条大小的木杆以不同角度支撑屋顶,复制结构与解构的悖论。王澍又想用一种迷离的方式隐喻建筑的多重价值。
清水墙面,连勾缝的最后一道工序都省略。爬藤点缀。这图画大概出现在建筑师的一个梦里,一觉醒来,立刻用笔墨记下,落上尘土,成为今天的模样。

对于现在意义上的建材商来讲,象山校园拒绝了他们。这里只有志比节坚、老当益壮的传统砖瓦,他们正值生命的秋天,温暖、恬淡、宁静致远。

最有趣的是多孔的红砖,他是这里的小弟弟,出生于机械化大生产时期,也不甘寂寞地露脸,占得一席之地。

用砖瓦、木材、水泥做笔。

这座立面就彻底颠覆了建筑的含义,更像是一座假山。“房子是寥寥几笔”。

建筑师成为整山理水的匠人。建筑被倾注过多的情感。

三联的屋顶,有汉字书法一撇一捺的影子。

有一种说法,王澍对象山校区的设计灵感来自灵隐寺飞来峰。关于建筑的评鉴肯定是众说纷纭。

导向牌。

大门。

有无数空洞的墙。

长凳。

木屋位于建筑艺术学院前的草地上。
上梁大吉。

独一无二的立面。

搓毛的黑水泥墙面。

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徐小虎,八十多岁,研究中国绘画史,第一次看到象山校区时,“感动得大哭”,说她在这些建筑里看到了宋代的笔法。
王澍称自己的工作室为“业余建筑工作室”:“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二)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设计
“能劳动”是王澍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他想彻底变革中国的建筑教育,把美院毕业的学生,培养成动手制作比工学院更有感觉的“会思想的哲匠”——“而不仅仅是多一点审美上的补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967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石拱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反思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板书部分一、板书设计:(主板)二、板书设计运用成功之处:首先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显露出来,便于学生掌握,同时使学生明白,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其次,如同“导游图”一样的板书,使课文内部的条

分享 这,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风设计元素

这,就是中国元素中国元素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看到中国代表性的中国红就有莫名的亲切感。其实除了中国红,京剧、旗袍、金黄、龙凤呈祥、刺绣等这些都是惊艳了几个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正悄无

3.11《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思路《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并紧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来说明是事物说明文写作的要点,也是事物说明文赏析的要点,加上本篇又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加上此前又没有系统学习过说明文,因此我把本课

声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二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设计》为网友假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