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贵州移民浪潮——贵州三线建设略述 贵州城投 三线

摘要:贵州的第四次移民浪潮三线建设,对于贵州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还使贵州

在经济上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在贵州科教文卫、民族团结、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等方面都产

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正是致力于此,将贵州三线建设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地解释其历史贡献。

关键词: 贵州 第四次 移民浪潮 三线建设研究

一、贵州历史上的四次移民浪潮

在贵州发展的历史当中,曾经有四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为开放贵州作了极其巨大的贡献,第一次开放移民浪潮应当是在在明朝初期,由于为了防范云南蒙元的残余势力而在中国西部地区首次建立布政司,并且明政府把江南人口中的一部分迁移过来进行驻守屯兵,这种称为“屯堡制度”,它为贵州的最初开创和建设打下了最为原始的基础。第二次移民浪潮则是在清代,但它已经远远不同于先前明代为了戍边而产生的军屯制度的移民性质了,则是一种在积极利益驱动之下,招徕的一批自由移民,他们这些“客民”在贵州进行生意买卖和手工业制造,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次移民潮则是在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为了巩固刚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建立人民政府的新政权,贵州迎来了一大批南下支黔的外省籍老干部及其干部家属。因此,他们接管了贵州并建立各级人民政府,为贵州的发展也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力量。而最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则当属第四次移民浪潮——贵州三线建设了。

二、贵州三线建设决策所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四次贵州移民浪潮——贵州三线建设略述 贵州城投 三线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环境变化风云诡谲,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中国也与周边国家关系日益紧张,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纷至沓来,形势极为严峻。那时候,苏联由于推进大国沙文主义而造成中苏关系紧张,而以前亲如兄弟的关系日益被多起边境挑衅事件所冲淡。而在南边,由于我国当时还陷入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经济落后之中,当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想借助我国经济困难的窘境和与苏联之间关系破裂之一间隙,并依靠美国的力量来反攻大陆。在西边,中印边境问题也同样威胁到了当时我国的领土安全,中印自卫反击战的打响也使得当时的形势日益严峻。与此同时,美国在越南的轰炸也开始了,其海军陆战队也在1965年3月在越南登录,还有美军的轰炸机不停在海南、云南、广西等我国边疆省份的领空频繁出现。在通观全局之后,党中央毅然决然地决定开始三线建设工程。

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第一次提出了要搞三线建设的主张。他说:制定计划要考虑打仗,要搞三线基地,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之后,他有明确提出,要做好“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准备。1964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三线建设问题。会上,毛主席又进一步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抢时间迁到三线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成昆、滇黔、川黔这三条铁路要抓紧修建,钢轨不够,可以拆其他线路的。还说,三线不建好他睡不好觉,成昆铁路不修通,他就骑着毛驴到攀枝花去。因此会议决定: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证。新建项目都要摆在内地,并立即着手搞勘察设计,尽量争取时间,沿海能搬迁的项目要搬迁;两年内不能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沿海地区要求增加的投资一律“顶住”,把资金集中投向三线建设。这次会议后,一场持续了十余年时间、涉及八个省区的大规模三线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

众所周知,三线建设工程是指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何为"三线"?就是从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共13个省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而其中,贵州便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点之一。

三、贵州三线建设的成就

贵州在历时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当中,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为贵州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贵州的三线建设,首先是以铁路为先导,以国防工业为重点,使能源、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相互配套的全面建设。根据中央的一系列指示,1964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国家计委在四川西昌召开会议,对西南三线建设进行具体部署。会上,明确西南三线建设四川、贵州、是重点,并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作了初步安排。要求贵州把铁路、电力建设放在首位,抓紧川黔铁路的配套收尾,集中力量建设滇黔线,同时加紧湘黔线的勘察设计,并决定西南铁路指挥部设在安顺,由铁道部长吕正操和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诚分任正副指挥。

在电力工业建设方面,要求抓紧猫跳河流域的梯级开发。积极做好乌江渡水电站的勘察设计。争取及早开工,安排在清镇建设一个大型火电厂,在水城建设一个中型火电厂,对贵阳、遵义、都匀火电厂提出了扩建方案。为了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相互配套并满足西南三线建设的需要,会议强调要加快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国防工业是三线建设的重点。

会议还确定建设了0六一基地和0一一基地(航天工业)以及0八三基地(电子工业)等问题。由于这三大基地是西南国防工业的基础,因而也是贵州三线建设启动较早和最先建立工程建设指挥机构的单位。与国防工业相配套,需要在贵阳、遵义、安顺等地建设的一批机械工业项目,也在会上作了安排。西昌会议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各项目的领导班子和建设施工人员陆续进入现场;省和有关地区也迅速的抽调人员,成立支援三线建设的机构,并广泛动员各行各业大力做好地方建筑材料和生活物资供应等各项服务工作。除上述重大项目外,一批迁建项目和“小三线”项目也陆续确定和相继动工。到1965年下半年,大、小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高潮。

据统计,1964年至1975年的12年间,全省共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94.23亿元,为1963年的7.25倍。最高的1970年达到10亿元,为1963年的14.93倍。经过10多年的建设,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六盘水、遵义、都匀、凯里、安顺、开阳等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工业企业成倍增加。197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4.97亿元,为1963年3.41倍。

四、贵州三线建设的影响

第一、贵州的三线建设大大促进了贵州经济发展。由它所形成了“贵州三线建设经济”,与以前在贵州形成的明朝时的“军屯经济”以及清朝时的“外来经济”等相比,更具有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它带动了一大批贵州发展的相关产业。它不仅奠定了贵州的工业格局,而且还进一步创建和完善了贵州的交通网络系统,为贵州日后与外地的联系铺平了道路。

第二、它也间接使得贵州的人口成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有以前三次移民的人口变迁,但这次的变迁可以说也极为深远的。它使得贵州地区人口向着过去较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地区,转变成为了现今以汉族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共同和谐共处的省份。在民族团结的过程当中,无形间就可以化解多年来的一些民族矛盾,使得在明清土司流官统治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少数民族起义不断的现状得到了最根本的改观,这样也便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长治久安,成为多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典范。

第三、它也推动了贵州社会的整体进步。随着全国各地支援贵州的人员相继南下,不仅给贵州带来了军事工业,同样他们也带动了贵州的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虽然,贵州在抗战时期最为中国的大后方,有许多国内的民校,科研机构等等为了躲避战火的洗礼,纷纷搬来贵州。那时的贵州教育科技也得到了一些发展。但抗战结束之后,随着相应机构迁回原籍,贵州的教育科技事业也陷入了相对停滞的时期。而贵州在三线建设之中,所得到的科技援助和教育支持则是相应长久的,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培养自身的机构建设,为贵州科技教育创立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最为长久的基础了。而群众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使得贵州的社会得到了整体的进步。

第四,它还使得贵州不仅在省会中心城市有了工业化进程,还直接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特别是一些军工企业,邮电行业,医疗卫生等等在少数民族地区也不断地发展起来。在深山河谷,洞穴密林之中依然有工业化的存在。且不说这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影响,因为他们在贵州完美的生态环境影响下,间接地保护了国家的一些机密行业。这些机密行业即使在现在也发挥着积极地作用。这样也为多民族地区群众的经济来源和群众的就业提供了机会,也间接促成了社会的稳定和多民族的安定团结。

综上所述,贵州在三线建设工程中可谓是受益匪浅。不仅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还促进了贵州经济的长足发展。这第四次人口迁移,在贵州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既改变了贵州的整体民族人口结构分布,也带去了更多地先进科技和完善的工业,为整体的贵州人民谋到了福祉,也有利于贵州整体的安定团结,为贵州的长治久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今贵州的发展也是在当年三线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的。特别是最近,借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贵州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走了出去。而且至今三线建设的贡献我们还是可以依稀可见,最为明显地就是环绕在地球外层空间的卫星,其发动机和引擎也都是贵州的技术。而我们贵州的好多经济支柱性的大型企业同样也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可见,三线建设在贵州的贡献和成就是不庸质疑的。

参考文献:

[1]张才良. 贵州三线建设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J],2004.4

[2]贵州通史第五卷·当代的贵州.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M],2002

[3]王桧林主编. 中国现代史下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1989.6

[4]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M],1993.6

[5]贵州省情(修订本).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M],1993.1

[6]贵州历史上四次移民潮.贵阳:当代贵州[J],2005.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0484.html

更多阅读

广西柳铁一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综 柳铁一中周斌

柳铁一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声明:《第四次贵州移民浪潮——贵州三线建设略述 贵州城投 三线》为网友号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