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图 影评转自豆瓣 北京遇上西雅图影评

国产电影总是很多人各种喷,挑了一个看得过去,也不完全是赞赏的转来吧

    一. 【没有北京,全是西雅图】
    应该说这个电影的构思还算讨巧。《西雅图不眠夜》作为成功的商业爱情片,可以堪称为此类影片的标杆,敢于拿这个经典电影开涮,一方面说明了创作者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力的机巧,另一方面也把野心暴露的十足。毕竟,华语电影中我们已经听说过太多中国版的啥啥啥。口号喊出来,是骡子是马还得影片说话。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电影《西雅图不眠夜》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噱头,影片贯穿故事始终,从女主角办理入境手续到戏中戏的电影院镜头,片尾大团圆的还愿,《西雅图不眠夜》被反复的提及,里面的地标式场景也在本故事中予以再现。一些重要的桥段和场景,也带着原片的影子。不知道是不是错觉,甚至还有点《朱诺》的影子。
  
  只不过,从商业角度西雅图能帮多大忙,笔者考虑的问题倒似乎在泼冷水。作为90年代初期的一部美国经典电影,毕竟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在当下华语电影爱情片的目标观众在16——35岁为主的现状里,究竟能让多少二十来岁的观众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电影行内人喜爱或交口,这倒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而“北京”的概念,在《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处理的则喜忧参半。汤唯饰演的女主角佳佳,基本演出了北京姑娘略带凶悍刁蛮却又温柔似水的热心劲,只不过这不是《北京人在纽约》,整个故事里除了佳佳的台词和表现带着北京标签,以及调侃了几句北京房价以外,吴秀波饰演的原北京医生身上真心没有什么北京劲。原以为是一个地域碰撞的影片,谁想到故事和“北京”倒基本没啥关系。所以影片中“北京”仅仅是个噱头,确实停留在空洞的概念上。
    
    整体而言,影片的“商业伪装文艺”概念设定上,笔者认为是合格的,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没有重复着过去猛贴标签猛造噱头的老路,而是用精心设计的细节和桥段,以及技巧性的小聪明,成功的把影片赤裸裸的商业电影属性掩饰了起来,让整个影片笼罩在一种深深的文艺和人文关怀的基调内。
    
    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可以堂而皇之贴上女性主义的大标签。你看,电影里的几个女性,女主角文佳佳二奶翻身,转成了独立自主的单身妈妈。弗兰克前妻嫁给了美国中年老头,穿着满是钻石的婚纱,成为了商界女强人。白发妹子居然是个同性恋界的纯爷们,以“父亲”的身份剪断了婴儿的脐带。甚至导演本人也恨不得把银幕戳个窟窿,伸着脑袋对着观众说出了“这种傻逼爱情片,就是骗你们这些女孩的。”远远看过去,女性主义十足,电影都拍成这样了,谁还会在乎,那些被二奶花烂了的老公的钱呢?这个角度来说,电影确实能够讨不少女性观众的欢心。如果你看看的导演过去拍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讲一个强奸,性无能,变态虐恋题材的电视剧,更会找到些许有意思的感触。
    
    同时,《北京遇上西雅图》还传递出了“人文主义”“地域融合”“阶级调和”的基调,先说地域问题,你看月嫂中心的黄太太,为啥是个台湾人呢?还有倒衣服的东北大姐,张嘴两千万的华裔女精英,无非是两岸三地是一家,国内国外都要抓,海外票房也重要。至于人文主义,拿种族举例子吧,黄太太女儿嫁给了黑人,一家来过圣诞节的段落,赤裸裸的表现着反对种族主义和天下大同的情怀。至于国内愈发激烈的阶级仇恨,影片态度也设置明显,富豪干爹险些被抓,穷人弗兰克自强不息,富人有钱也不容易,穷人没钱也很快乐,这种哪面不得罪的暧昧态度,应该也能为影片迎来不少观众的喝彩。
    
    至于其风光片的风貌,俨然走在了潮流的风口浪尖,前面《泰囧》的喧嚣还没散去,如果本片再卖的不错,地域片的创作热潮一定会语法不可收拾。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华语电影定会充斥着一帮闹剧演员横跨世界七大洲,各种寻宝追逐阴谋满天飞。各种痴男怨女,也会牵起手来《珍爱莫斯科》《百合巴黎》。从这个角度来说,其策划和构建也是不错的。
    
    如果不抱着挑剔的眼光,《北京遇上西雅图》在整体的细节上做的比较精细,无论风光镜头,街景,打酱油的群众演员,还是一些小的台词和情绪反应,还是很用心拍摄的。比如里面很多场景都用了“声音专场”,视听语言也基本流畅。当然以个人而言,还是受不了那些太过卖弄的配乐、煽情镜头、有点突兀的煽情台词。正是这些地方,把影片本来架设的不错的气场拉回了现实,唉,客观评价,《北京遇上西雅图》是一个用心制作的天朝商业片吧。比那些神片雷片好不少,但是与佳片还有点距离。
    
    
    
    二.【还算可以但是不完备的剧情】
    因为是商业爱情片,所以自然不能按照太刻薄的标准要求。《北京遇上西雅图》整体剧情在及格到良好之间。应该肯定的是,在局部上,影片中的几个重场戏处理还算精彩,例如警察局的误会和圆谎,婚礼上的舞步,婚纱店合影的小段落,基本上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并且情绪铺垫也比较充足,满足了情感片的基本需求。如果创作团队拿出此种水准和热情老老实实拍摄一部纯爱情喜剧,影片应该会获得成功,可惜正是前面列举的那些关乎人文和表达的小野心,让影片看起来有些扭捏错位,尤其在不同属性的段落衔接上,容易产生情绪跳跃和出戏,导致了影片整体上的叙事不够流畅也不够合理,拉低了整体的剧情评价。
    
    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影片前三十分钟的支线情节基本是失败的,即那个女同和佳佳的小误会。显然,按照合理的设想,编剧是想依靠前三十分钟相对充足的副线来突显出人物性格,营造故事环境,并且让整个影片变得温情,人文和丰满。最终与一般意义上的单线商业片有所区分。这种处理方法倒不是不行,比如卖鸡老师所举过的那个《洛奇》的例子,但问题是,《洛奇》的故事中,相对而言“洛奇”是唯一的核心角色,因此前三十分钟洛奇谈恋爱的情节虽然与拳赛无关,但是毕竟是围绕单一主人公展开的,让整个人物变得鲜活。而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既不是单一核心故事,也不是群像式故事,人物核心明显是一对男女主角的对手戏,弗兰克和佳佳应该是担负着同样重要的位置。可在前三十分钟里,弗兰克基本处于打酱油的状态,形象模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正是前半部分男主角的放空,导致了后面他和女儿的戏显得十分潦草,人物最终也是失败的。
    
    另一个问题是女儿这件事上,吴秀波饰演的弗兰克的角色,实际上是苦逼男吃软饭养女儿的故事,因此女儿的角色在故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女儿的参与,引出了警局说谎和婚礼搅局,让男女主角两人关系走得更近。在角色之间态势的平衡上,也是让弗兰克从救赎者还原成同伴的一种平衡力量。但是在故事中,女儿的情节潦草而不合理,态度暧昧,最重要的就是缺乏一场和佳佳正面接触,改变想法的戏,佳佳和女儿朱莉本应由比较精彩的情绪线,但是在影片中没有交代,倒是结尾处莫名其妙的睡在一张床上,本来男女主角就没咋正面爱的死去活来,女儿也和佳佳情感不深,最终让片尾的重逢显得很造作。而对男主角来说,因为在女儿去留的问题上,观众不能够直接面对女儿的真实想法,就会对弗兰克的同情心降低,同情降低导致移情不够。没有移情,人物自然完蛋。
    
    第三个问题是,整个故事还是太拖沓了,120分钟的影片,其实做成正片一百分钟恰当合适,至少有20分钟是慢速煽情镜头,广告镜头和风光镜头,尤其是后面的接近15分钟。又臭又长让人很不耐烦,各种品牌logo的特写也让观众全然跳出了故事中的情绪曲线,而期待影片尽早谢幕。如果进行调整,把整个故事片头的支线情节中让弗兰克参与进去,把片尾那些没用的广告镜头匀出十分钟用来把女儿的形象立起来,增添些人物关系的曲折或变化,而不是玩命的把镜头放慢,在整个故事的连贯性上效果会好很多。
  
  可以看出剧情还是用心编排的,有些刻意的想做的文艺些,因此整个结构显得块状,散淡,但是明显是为了顾及主流观众群体,很多地方又表面化符号化。所以不是因为水平不够,只是取舍的矛盾吧。
    
    三.【好的人物仅一位】
    汤唯真心是个好演员。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本来故事中的佳佳是一个很符号化的角色。二奶,北京人,花钱大手大脚,基本上就是这么几个简单的标签。但是汤唯演得很用心,本人的气质和神韵也比较贴切,在她的饰演下,生生把一个符号化的角色演的活灵活现。如果你细致的看她的表情,真的能够在银幕上感受到情绪波动的各种细节。应该说,《北京遇上西雅图》还算成功的效果中,汤女神至少起到了一半的作用。
    
    而吴秀波的表现确实不够理想,不是因为我是个男的,所以夸汤唯黑吴秀波。先说角色的设置,如果说佳佳虽然符号化但是至少真实,那么影片中的弗兰克医生显然是比较大假大空的,一个金牌主刀医生,在国内随便做做手术接待接待医药代表,赚的钱完全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仅仅是为了女儿受到教育就吃软饭,实在是让人感到不真实。但真实性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影片中吴秀波完全是一副半死不活的表情,本来就显得温吞的角色,还用胡子把他的全部表情遮挡大半,性格和行为完全没有撑起来。当然,从编故事和表演的角度来说,扮演一个木讷的好人,要比演一个外向的角色难很多。
    
    顺带接着说一句女儿的角色,在故事中篇幅有限,没能很好的展开她女儿和父亲或者佳佳的情感。即便是一个标签化的商业片标准来衡量,也没能起到什么实质的帮助作用,随便看那些有儿童参演的成功的电影,观众的笑声和泪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角色萌不萌。一萌遮百丑,儿童角色的外在形象有时候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很可惜,女儿的演员资质平庸,缺少精灵古怪,缺少孩子身上的情绪多变性,也缺少和父亲的情感交流,自然也算是失败了。
    
    至于其他的角色,基本都是标签化和打酱油的身份,没有什么巨大的亮点,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基本属于正常电影的正常水平。只是因为作为主角的两个半角色里,父女的全面崩盘,又为《北京遇上西雅图》拉了下后腿。
  
  四.【鼓励为主,鼓励为主】
  看着写了这么多似乎是在挑毛病,我得承认确实略显的苛刻了些,如果考虑到同类国产时装时尚电影的假大空和造作,《北京遇上西雅图》明显要上一个档次,还是不错的。
   可能问题的根源还是,文艺心不死,但是商业又要考虑,还怕观众不认同,因此有些四不像了。
   鼓励为主,鼓励为主,鼓励为主。
   豆瓣威武,豆瓣威武,豆瓣威武。 
  
==============以下为个人见解,与豆瓣转帖无关=========================

话说汤唯的确是...挺漂亮,我看电影的时候想起了赵楠童鞋.... 好像啊....
个人感觉汤唯这些年的努力付出,应该是大家公认的励志故事,主角给片子加分很多。
片子看完了,抱着看国产片的心态来欣赏的,汤唯演的真的很好,影片中风景让人觉得非常舒服(刚才也看了影片的拍摄纪录片,大部分是在加拿大温哥华拍摄的,在纽约大厦上的拍摄时间实际上很短),网上大家主要喷的貌似还是故事的一些内容,小三也可以有理由,完了做做工作就可以转正貌似并没有付出太多,但是客观点来说不是不可以也不是很支持,可是如果过多的去表现女主努力奋斗的过程这不就不是爱情片了吗.....还有同性恋的慢慢被接受....实际上中国的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比较传统的,相对来说是这样;话说回来,貌似片子里没有一家的家庭情况是正常很顺利的,难道是在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作为一个并不专业的观众看来,电影要表现的东西很多,但是时间不能太长,所以能表现的都做出来了,能让大家看到,就是不错的。个人认为,这部片子,大家应该看到的是里面励志,和社会的某些现状和趋势。只要吃得了苦,努力的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一定会有收获,我虽说不那么认同片子里说的只要有了一定成就过去都可以几乎抹掉,但我觉得这也是每个人应该做的,说的年轻点就是,谁都有年轻犯错的时候,回头知道改正,知道努力付出就够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嘛。然后就是鼓励大家都去美国生孩子~哈哈哈~操着一口倍儿地道的美式英语,其实也是一种资本呢,咱小的时候没有那个机会没有那个资本,咱以后的孩子得使劲往高处推啊,可不能怠慢了教育,现在这个社会,走慢一点就被人甩开了~
好了,中国式的爱情故事片,带着一点对爱情的小向往,去看一看,去感受感受,还是好--的。趁着年轻,不培养一些娱乐,体育爱好,老了以后可能连影院都懒得去了......~看电影就是看电影,不要陷进去才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0994.html

更多阅读

《桃姐》忘年之交转自豆瓣 忘年之交故事

“叶德娴演的真好,表情动作都融入角色当中,包括她时刻恪守仆人身份,与主人之间的距离感。那种鳏寡孤独的落寞想必融入了许鞍华自己的颇多生活体会,也更能打动人。有人看到生死,有人看到温情,有人看到孤独及老无所依,一种生活化的体验,五味

声明:《北京遇上西雅图 影评转自豆瓣 北京遇上西雅图影评》为网友血戟战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