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思考与策略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思考与策略

我把这些问题和误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教育本质的忽视。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问题看似清楚明白,但是在功利化的追求下,现实的教育却沦为为了考分的教育、为了学校声誉的教育。其二,对教育规律的藐视。教育是有规律的社会活动,然而现实中,过度学习、超前学习却随处可见,让五岁的普通孩子去学习小学六年所有的功课,这难道符合教育规律?其三,对时代要求的蔑视。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社会进步要求视而不见,除了现成的几门学科,很少有学校去关注社会对人才有什么要求,关注社会对人的素质、品格和人格的要求。其四,对精神生活的轻视。部分教师精神生活缺失,梦想失落,激情枯竭。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校长应当重视学校的精神生活,为教师的发展、生活多考虑一点,提高教师成就感和幸福感。其五,对课堂教学的无视。很多校长成了社会活动家,整天在外开会、跑关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焦虑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认同以及政府的评价,却没有精力顾及课堂教学,校长应当回归课堂、聚焦课堂,这样,提高教育质量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陈玉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学校承担着教育主体作用,学校的发展不仅要在办学条件上逐步提高,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有内涵,要有灵魂。因此,学校要树立内涵发展的思路,用教育家的思想办学,用课程的理念来经营,用文化的手段来落实,才会实现教育功效,才会使学校走向成功。

一、强化反思,加强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再认识”

1、认识一:“雷声大、雨点小”,不过是“浮云工程”。

剖析一:新课程改革要想成功,不应只是自上而下的召唤,而应成为发自内心的呼唤与呐喊。所以,新课程改革应是一个自我革命的历程。

结论一: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发展性的校本课程功能观”。

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国家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校本课程就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地方特色、学校实际和学生现实需求,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

校本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名师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学校和教师更大的选择权和决策权,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实施水平。

校本课程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承载着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逐渐沉淀成一所学校的特色。

2、认识二:“有教校本课程的专职老师,叫我们干什么?”不过是“跑龙套工程”。

剖析二:校本课程不应成为单独独立的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格格不入的平起平坐的一门课,而应树立大课程观。

结论二:新课程改革要树立“综合性的校本课程结构观”。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全程体验、全方位架构的过程。要做到六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室尽其能、时尽其效、脑尽其思、心尽其享”。

3、认识三:“我什么都不会,不知道搞什么好,随便搞一个便是。”不过是“作秀工程”。

剖析三:校本课程开发内容要善于挖掘学校文化资源、地域资源、人文资源,学校、社会、自然处处皆课程。

结论三:新课程改革要树立“生活化的校本课程内容观”。

开发生活化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要立足学校实际,挖掘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传承学校的文化内涵,要把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规划,以学校文化为主线,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是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校本课程必须体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提升,必须突出学校育人特色的打造与优化。偏离了学校文化与特色去盲目开发学校课程,容易让课程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提炼其核心价值文化,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

二是挖掘地域资源。学校教育发展与地域资源息息相关,校本课程自然要整合地域特色,让地域资源成为课程要素。

三是挖掘特色育人资源。我们可以将学生参与的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都应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来。

四是挖掘社会、家长与专家资源。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行业几乎涵盖社会所有的层面,其中不乏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学校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如水利、环保、城市规划、交通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就某些行业知识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社会上藏有很多长项的能人,学校可聘为专项辅导员;另外,专家也是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学校可以邀请更多的资深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指导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

4、认识四:“人家改什么,我们就该什么。”不过是“影子工程”。

剖析四:“文件可以下载,经验不可复制。”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找准改革的操作点、切入点,找准自己的改革主题词,找到自己的灵魂,静静聆听自己内心花开的声音,量身打造,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思路。所以,改革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

结论四: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创造性地校本课程实施观”。

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提高校本课程实施质量。校本课程开发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关键是实施的质量和效度。要确保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必须坚持集中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的统一。实施大课时集中使用,实施走班化,实施

一是遵循集中性原则。集中性是指学校要采取“六定原则”来实施,安排固定的时间、地点、人员,制定细致的课程目标、实施内容、评价标准来开设校本课程。要在学期之初制定好课程开设方案,对选修人数进行宏观调控,确保教师、学生与课程的相对稳定,提高开设的质量。

二是遵循灵活性原则。灵活性是指根据需要随机调整开课时间。仅仅依靠集中开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综合实践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社区去实践、体验。

三是遵循有效性原则。确定学校课程开设时间还要坚持有效性原则。对学校课程开课的现场,也要进行深入的课堂观察,关注师生互动的效果,关注课程价值与意义,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收获,确保学校课程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不是走过场、做样子。

5、认识五:“三月来,四月走”,不过是“快闪工程”。

剖析五:改革一天并不难,难的是天天都在改革;改革一个方面也不难,难的是对改革的再改革。所以,改革是一个连续的、持续的、永不完美、永不满足的过程。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以评价激励机制推动、推进。

结论五: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多元化的校本课程评价观”。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跟上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程实效,保证长效。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评价作为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分析与评估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学生、管理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主动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自觉改进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实现自我发展。

二是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是指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到学习水平,从创新精神到实践能力,从知识观到价值观、人生观等。承认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把握三个原则,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既要有行为观察,又要有成长记录;既要有表层的作业,又要有深层的学习日记。特别要重视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奠定基础、提供依据,使终结性评价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进而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路和计划,作为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既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评价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6、认识六:“上头叫干啥就干啥”,不过是“面子工程”。

剖析六:没有人反对的改革不是改革,很多人都反对的改革是不能实施的改革。所以,改革要走群众路线,要看孩子喜欢不喜欢,要看教师同意不同意,要看家长满意不满意。

结论六:新课程改革要树立“民主化的校本课程管理观”。

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课程领导力,引领教师开发学校课程,积极构建学校完善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特色化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要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学校管理者应善于学习、不断思考、深入课堂、加强研究。同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开发课程)”。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1+X”型教师,那就是除了专业科目以外,还要开发实施一门甚至多门校本课程。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让学生受益,让自己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中体现自身价值、体味教育幸福。

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参加校本校本课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思考与策略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管理即服务,服务即帮助。学校要树立服务思想,为每一名师生提供政策、时间、物质、精神上的帮助,让每一名师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学习、生活,让每个人都找到成功的源泉,找到幸福的支点。

二、积极探索,开辟校本课程建设的三条途径

1、国家课程校本化。

认识国家课程的不足:国家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国家课程以知识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不足;基础性、统一性强,学生适应选择性、个性化不足。

落实策略:增加探索实践、体验学习,增加能力、人格培养。

2、地方课程乡土化。

认识地方课程的缺陷:地方课程主题单一,不能覆盖乡土特色的全部;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有些主题内容重复,浪费了资源;地方课程知识化倾向严重,缺乏与乡土实际的有效结合。

落实措施:利用地方课程的主题,挖掘地域文化、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实践体检活动。

3、校本课程生活化。

认识对待校本课程观念上的局限:模仿国家地方课程,注重知识本位;内容脱离学生个性,注重统一;实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注重传授技能。

落实措施:联系学生实际,开发足够学生喜欢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本化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体验学习过程,增强学习力培养。

三、认真分析,理清校本课程类型三大系列

1、文化引领课程: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和潜隐形校本课程。

核心理念(或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经过学校的自觉追求,升华为学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魂”,核心理念应该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集中性、适切性、差异性与超越性。同时将其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使理念文化形成“价值链”,再辅以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跟进与完善,那么学校办学思想、行为和物态才可能具备鲜明的文化个性,凸显出独特的学校气质,逐步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

“你学校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需要校长做第一阐述人。

文化标识:显性的校徽、校歌、校刊等。

校园文化:围绕核心理念形成“三风一训”,落实在外显环境文化,要站在孩子角度,要具有教育启迪,让每一处都具有文化,而不是形成喷绘墙、装修体、标语牌。

班本文化:落实在班级文化,要具有浓郁的班级个性特征,满足孩子成长、张扬个性的需要。班级是图书室、实验室,是家园、乐园。

教师文化:包含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

学生文化:包含行为礼仪、习惯养成、与人交往、个性特长等。

2、特色主题课程:从层次上可分校本化主题课程(专项)、师本化特色课程(专长)、生本化微课程(专利)。

第一类:校本化主题课程(专项):

案例1、生命教育开发建议

基本介绍 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在学校制订的全校性生命教育规划的基础上,分别在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命教育专题课程及学校生活和管理等方面对生命教育进行整体安排,确定生命教育在各年段、各种实施途径要达成的目标,并处理好各年段、各种实施途径之间的衔接问题。

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开展专题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要注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要注意围绕学生的身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充分利用社区生命教育资源。发挥社区作用,提供环保、居家生活设计、人文艺术欣赏、传统艺术欣赏制作和婚姻伦理等教育服务活动。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家长开展亲子考察等实践活动。学校的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也可以结合学生现实需求,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感悟生命的价值。

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单独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生命教育专题课、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专人指导下,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生命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结合日常生活与管理 学校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与生命教育,通过发动和组织师生参与集体行动,确定需求,动员各种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

案例2、成功教育开发建议

切入

成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它提出的三相信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具有“把学生当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奉献自我”等战略意义的教育思维,把“心理辅导”,“人格完善”作为转变“学困生”的切入点。

基本策略

1、以长扬长,着眼于实现成功突破

无论任何一个学生,都蕴积着成功欲望和发展潜能,只是某些学生这种欲望被多次失败体验所窒息,其潜能也被不当的教育方法所压抑罢了。所以,要使全体学生在进德修业中不断进步,就必须采取以长扬长的策略,努力发现、赏识或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优点和特长,着眼于他们先从这些方面实现成功突破,由此尝到成功喜悦,发现自我价值,激发起追求更多更大成功的热情和自信心。

2、环境催发,致力于营造追求成功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把学校的传统精神、办学理念和追求并获得成功的价值期望影响学生,凸显成功教育特色形象的文化氛围。

3、优化主体性班级教育,为学生进取提供内动力

激励全体学生追求并获得成功,只有通过优化班级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使他们主动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最终转变为价值现实,才能为学生向一个个成功目标不断奋进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动力。

4、建立成功教学系统,注重因材施教和潜能开发

在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和热情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智力潜能开发,才可以使各层次学生凭藉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提出、探究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为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持续进步提供了智能上的保障。

5、优化教师管理,促进教师成功转型

整体性成功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指向,就是促使教师在育人方面获得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实现质的飞跃,即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型。

实施策略

成功教育的影响要素学生的成功行为有赖于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因此,在成功教育课题实验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牢牢把握影响学生成就行为的三大要素,即期望、机会和评价,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不断尝试和探索成功的外部环境。

案例3、阳光教育开发建议

“阳光教育”的办学思想,从最初的理念构建,到形成以“阳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需要让和谐、公平、健康、快乐的“阳光”普照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阳光环境——阳光教育的归属感、荣誉感

  让全校师生充满阳光、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给每位师生展示的舞台,可以建一个 “赤橙黄绿青蓝紫”阳光展示墙:红色(爱心感恩)、橙色(健康快乐)、黄色(和谐公平)、绿色(环保节能)、青色(安全平和)、蓝色(务实宽容)、紫色(梦想激情)。展示墙上张贴师生们在各种活动中的身影,绚丽的七彩颜色令人赏心悦目。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的阳光心态和工作态度,培养阳光少年的习惯养成,让阳光环境从理念识别转向环境识别、视觉识别和行动识别。

  阳光管理——师生阳光智囊团展锋芒

  “老师,每到下雨天清洁区的积水就好多,可以将现在用的扫帚换成塑料扫帚吗?”“校长,每周的会议比较多,能否减少一些会议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学校组建由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教师和 各班学生代表组成的“师生阳光智囊团”,把智囊团议事制度作为学校民主办学、发挥师生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自主自治能力的重要途径。定期召开“师生智囊团”成员会,将师生对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与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纳入阳光管理中,对收集到的“金点子”(建言献策书)进行评审,对被评为最佳“金点子”的建言人进行奖励,并在工作中采纳实施。开展“我有一双火眼金睛——身边不安全细节”征集活动中,提出不安全细节,学校立即进行整改,及时排除校园的安全隐患,也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和防范的意识,“师生阳光智囊团”的作用得到极大发挥。

  阳光课堂——学校、家长、学生的距离可以如此贴近

  “阳光育人,快乐成长”。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技能的地方,学校树立“人人都是阳光教育的实施者”这一观念,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以阳光般积极的态度、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教室、走近学生,以阳光般的热情去温暖每一位学生,以阳光般不息的能量去研究每一堂课,使课堂充满温暖。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建设中,学校定期举办以“阳光校园、快乐分享、缤纷课堂、感受成长”为主题的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到课堂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听课,亲身体验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学校还可以开展“家长进课堂授课”活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上一节“我看三百六十行”的社会生活实践课,为学生传授各自的职业技能。有的家长讲茶道知识,有的家长讲下棋方法,有的家长讲插花艺术,有的家长讲照相机等各种生活工具的用法。

  阳光教师——春天的使者,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阳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阳光的普照下健康的成长。为此,我们学校全体教师郑重承诺如下……”这是阳光教育全体教师的《教师阳光师德承诺书》。

  阳光的老师们就像春天的使者,播撒阳光在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学生身上。阳光教育的教师是不甘落后,争先创优的阳光教师。

  阳光学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去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理,人格获得尊重,个性受到重视,成为身心健康、各具才能的人。学校除了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业教育上下功夫外,还要格外注重学生的特长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发展兴趣爱好的舞台。学校定期举行汇演、比赛等,使孩子可尽情展示他们的才艺。

绿色教育:

诚信教育:

赏识教育:

挫折教育:

养成教育:

创造教育:

感恩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个性化教育:

书香校园:

第二类:师本化特色课程(专长)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形成自己独门绝技,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形成师本化特色课程。

结合教师的教学专长、专业专长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课程。如书法、生活化作文、创意作文、阅读指导、诗词创作、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实验、发明创造启蒙、电子制作、科学与幻想、生活中的数学、科学与生活、美术创作及欣赏、摄影艺术、乐器演奏、舞蹈、武术等课程,涉及到语言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音体美等众多领域。

第三类:生本化微课程(专利)

可以用“微问题、微研究、微专利”来形容微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包括主题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故事微课程。主题微课程旨在解决某个问题的策略或方法,策略包或方法包;小现象微课程旨在研究某个小现象发生的原因、剖析、解决;故事微课程旨在分析某个经历的过程的反思、总结、研究。

教师为解决学生微问题所形成的经典经验:

案例:如果班上有位同学丢了手机,作为教师的你,该如何反应?报警?对班上学生挨个排查?给家长打电话?或者,你有更好的方式,结局皆大欢喜。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让更多人共享。做一个《破案记》的PPT文件。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意义何在?就成了一个微课程教学案例。

李玉平老师的微课程案例集锦:

序号

文件名

序号

文件名

4

学生眼中的好课

21

小红花的诱惑

6

小组有了鼓励员

23

小组合作几个人合适

13

捂本的孩子

30

研讨课程素材《56教室》雷夫的智慧

14

趣味假期作业

31

班级管理策略ok

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通过学习积累所形成的特色经验:如《我塑我型》、《魔法天裁》、《七巧板》、《节能先锋》、《财窦初开》,如传统游戏跳橡皮筋、造房子、扔沙包、滚铁环等都是“微课程”。开设这类课程也可以叫“兴趣拓展课”,其特点是学习周期短、学的快。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为解决微问题所形成的独特经验:

学校在解决学校教育微问题中所形成的独有经验:如《如何保护校园中的杏》、《这棵杏树怎么了》、《为落榜者举行升旗仪式》等。

社团活动课程:从实施内容上可分为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语言类、益智类、角色体验、实践活动类等。

艺术类:演唱、舞蹈、乐器、曲艺、绘画、书法、摄影、泥塑、剪纸

体育类:球类、棋类、武术、跳绳等传统项目

科技类:科学实验制作小发明等、自然资源的考察、环境保护、网页制作、航模、

语言类:朗诵、金话筒、英语情景剧、经典诵读、诗文吟唱、讲故事、小主持、广播站

益智类(学科延伸实践):数学思维训练、生活化数学、快乐写作、创意写作、文学社、诗社

角色体验:家政礼仪、社交礼仪、自我保护、

实践活动:烹饪、集邮、刺绣、园艺、消费理财、

四、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程序策略

1、学校确定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评估和资源分析

(1)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

(2)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3)当地自然、人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4)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

2、学校确定总的开发目标

(1)学校汇总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理清办学思路,提炼核心理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形成课程开发的总体设想。

(2)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听取学校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报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开发设想,进行初步审议。

(3)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基本原则和程序、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3、学校组织教师项目申报

(1)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申请开发的课程项目,提供《课程简介》。《课程简介》要说明想开发什么课程,教学哪些内容,大约需要多少课时,采用什么方式组织教学活动,篇幅大约200字宜,也可统一制作表格。

(2)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审议,编制《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介绍》,向学生、家长公布各年级想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录,说明各门课程师资配备、教学条件设施情况,并附各门课程的《课程简介》。小学最好召开家长会当面向学生、家长介绍说明。

(3)学生在教师指导、家长帮助下自主选课,淘汰不受欢迎的课程项目(选修学生过少者淘汰)。

(4)审议委员会再次进行课程项目审议,根据课程选报情况最终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

4、学校制定开发方案

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公布学校最终确定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课程结构、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意见。此方案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政策依据,学生发展需求和特点,资源条件,办学理念和思路。

(2)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不宜太复杂,3——5条即可。

(3)学校课程的大致结构:包括课程门类,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和限制性条件等。

5、编写《课程实施纲要》

教师根据《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自己负责开发的课程的《课程实施纲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基本项目,简要说明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

二是具体教学方案,较详细的教学方案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专题、内容、活动项目等)、课程实施说明(主要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分配、教学场地安排、教学设施条件、班级规模等)、考核评价方式要求(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

例:《范蠡文化研究》

重点项目

课程名称:探究范蠡文化

授课对象:小学5—6年级学生

课程类型:实践活动类,必修类

教学材料:自编教材

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20课时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研究范蠡文化(人物、故事、古迹等),提高人文素养。

2、经历范蠡文化研究步骤(选题、收集、整理、利用各种范蠡文化资料,形成麒麟文化研究成果)。

3、选取有关范蠡文化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举例)

如:范蠡的传说故事研究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分类整理,成果汇报。

基本组织形式:小组研究。

教学要点:

场地设备:

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评价要素:

1、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各占50%。

2、课程成绩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

6、课程实施

7、教学评价

五、校本课程开发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

1、校本课程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校本课程应突出学校特色,根据学校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首先要具体分析学校的资源优势,管理资源优势、教师资源优势、社区文化资源优势、教科研资源优势等等,哪些真能称得上是优势,真能成为自己的特色,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前提。其次是弄清楚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育人目标上想突出什么特色。然后才是通过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来突出办学特色的问题。

2、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关系

开发校本课程是不是一定要编教材?有种误解,一提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有点喧宾夺主。好多教材就是个课外读物,根本不具备教材的意义。

应区分两个概念,开设校本课程与学校自己编教材不是一回事。校本课程可以有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也可能没有。开发校本课程有时需要编教材,如诗文诵读,学生手中无教材诵读什么?有时又根本不需要编教材。

区分教材概念中教的材料和学的材料两个概念,不把“教材”“学材”混为一谈。教师上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首先要通过教的内容来体现。教师手中应该有教的材料,而且越完善越好。用于教师教的教材不仅要编,还要编好,至少要按照《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形成比较具体的《课程实施纲要》——(立足于教师的教),明确自己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规划、活动设计、实施计划或要点、评价依据或建议,不能随意乱上。

有些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参照地方教材的编写方法的设计思路。比如《齐鲁历史名人》:每个模块的呈现过程一般为“导语——走近名人——重点探究——拓展研究——成果展示”。课程以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为中心,要求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储备和跨学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开放性的探索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渗透式的综合应用。课程设计了许多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活动形式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考察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的学)

3、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要注意学校课程开设的计划性、目的性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学校统一的计划性、目的性,体现学校的主导价值理念,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给学生留出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不同,单一的校本课程很难适应学生需要。因此,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最好能够多样化,既有体现学校统一计划性、目的性的课程——必修课程,又有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课程——选修课程,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多样化课程设置也便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使个性不同的教师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

4、课时使用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关系

为保证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果,我们规定每周三下午,1—2年级两节校本连排,3—4两节校本连排,5—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和校本课程1课时连排连上,要采取走班制,打破年级界限,全校统一行动。

湖屯镇小学教研室

2013.1.3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1347.html

更多阅读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操作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操作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心理咨询(电话、面谈或咨询室咨询)、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在发展性的心理辅导中,前二者占了主要方面。在基层学校,往往有一些学生,如厌学、迷恋网络

关于科研的思考与读书笔记 读书与思考 阅读答案

关于科研的思考与读书笔记《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美)、《理科生的人生设计指南》(日)、《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英)读书笔记对于一名马上将进入博一阶段的理工科研究生,现在最困扰我的其实不是如何发论文出成果(当然也很关心这些问题),而是

网络广告的技巧与策略二 网络广告投放技巧

(一修二改,竟然超出4万字了,多了这第二部分出来)四、网络广告的分类与策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衍生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广告渠道、平台和工具,现代企业在网络上能够选择的营销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如何精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式,采用恰当

声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思考与策略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为网友为你生死都甘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