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青之所、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薛仁贵征东

东青之所

古人将东青之所比喻为茅房,东青也有登东之意。登东释义:解手

“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付一张毛纸,走去登东。”语出《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拗相公,即王安石、其中登东有解手之意,东青之所(登东之所)也就是厕所的意思。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曲艺的一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前身

  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别是莺歌柳的伴奏乐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坠胡以后,改弹拨乐器为弓弦乐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的出现,是河南坠子形成的标志,其时约在l900年左右。

形成过程

  河南坠子在形成过程中,以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到改革创造的行列中来,使河南坠子增加了大量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到邻近的山东、安徽。民国初年传入北京,20年代传入天津、上海、沈阳,30年代传入兰州、西安,40年代传入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辛亥革命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河南坠子表演开始出现了女性艺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艺人为从开封相国寺出道登场的张三妮和尹凤宝等。她们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方式。1913年,河南坠子出现了第一个女演员张三妞,随后又出现了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3位名家。女演员的出现,促使河南坠子扩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河南坠子即传入京津等大城市,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

兴盛时期

  1930年以后,河南坠子进入兴盛时期,在天津形成了乔、程、董3大唱腔流派。乔派以节奏流畅、吐字清脆、唱腔悠扬婉转见长,称为"小口"或"巧口",程派以曲调朴实明朗、唱腔圆润见长,称为"大口",董派以板眼规整、唱腔含蓄深沉见长,称为"老口"。女演员的出现使河南坠子的表演

河南坠子

[1]

在大城市里的发展趋向短段"唱曲",虽然丰富了唱腔旋律,扩展了唱腔音域,提高了伴奏技巧,但也丢失了长篇说唱的特质与优势。在河南本地,当时比较著名的艺人有擅演"风情书"的赵言祥、擅演《三国》段子的张治坤、号称商丘"四大名演"之一的李凤鸣等,女艺人则有以表演细腻见长的刘明枝、以表演妩媚著称的刘桂枝和以表演豪放夺人的刘宗琴,三人同时以擅演长篇大书著名,时人称为"郑州三刘"。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坠子相继传入上海、沈阳、西安、兰州、武汉、重庆和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可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4部分,在主体唱腔进行中,根据唱词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寒韵、

河南坠子

滚口白等唱法,产生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异,表现不同的感情。伴奏乐器坠胡独具特色,早期开场时都有即兴演奏的“闹台曲”,热烈火爆,以吸引听众。闹台以后向起腔过渡的乐曲,是速度和力度的缓冲,称为“过板”,现代都改为前奏曲。伴奏的主要部分是“托腔”,是唱腔进行中的模仿性过门,包括乐句中间的对应性过门、乐汇中间的填补性过门、寒韵(悲腔)中间的吟哦性过门。击节乐器有伴奏员使用的脚梆和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醒木等。由道情改唱坠子的多用简板,由三弦书改唱坠子的多用铰子,由大鼓改唱坠子的多用矮脚书鼓,醒木多在说唱长篇书目时使用。演唱方式有单口、双口(或对口)、三口(或群口)3种,并各有适宜的书目。

河南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长期以来从道情、三弦书、山东大鼓、琴书等曲种移植、继承了大量优秀书目,以后又创编、积累了

河南坠子名家曹元珠向徒弟传授技艺

[2]

一些独具特色的书目,有长篇、中篇、短篇 200余种,保存了不少流传悠久的艺术精品,如《借髢髢》、《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等。五四运动以后,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都编唱了不少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鼓舞群众斗争意志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整理传统优秀节目、编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改革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1889.html

更多阅读

历史名人传奇: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图

历史名人传奇: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图)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许多历史名人,用其文韬武略、赫赫战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繁盛做出了突出贡献,譬如“小帅哥薛仁贵”,他的传奇故事流传至今,尤其是他的“三箭定天山”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画卷上最杰出的镜头

薛仁贵征辽是如何“瞒天过海”的? 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是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绛州(今山西河津市)人,官至左威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因终生喜穿白袍,故有“白袍将军”之称。他为了保卫大唐社稷巩固和百姓安居乐业,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一帽退万

民间传统婺剧三请薛仁贵 大全 MP4/MP3下载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

婺剧三请薛仁贵【上】婺剧三请薛仁贵【下】婺剧奇双会【上】婺剧奇双会【中】婺剧奇双会【下】婺剧凤凰图【壹】婺剧凤凰图【贰】婺剧凤凰图【叁】婺剧凤凰图【肆】婺剧战潼台【上】婺剧战潼台【下】婺剧二度梅【上】婺剧二度梅【中

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功臣有薛仁贵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李世民是很会当皇帝

声明:《东青之所、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薛仁贵征东》为网友路的精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