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梦三四年》 君臣虐番外一梦三四年


解读《一梦三四年》 君臣虐番外一梦三四年

提到郭敬明,很多人会联想到韩寒,并且爱把两个人做一个对比。的确,两个人在踏入作家行列的方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是由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后,发表自己的成名小说,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成为畅销书作家。这好比是美女们通过香港小姐或者亚洲小姐之类的选美大赛,获得冠、亚、季、殿军之后踏入演艺圈,然后成为炙手可热的影视红星。

但是两个人的写作风格是迥然不同的。韩寒小说里的主人公玩世不恭、带有明显的痞子气,语言幽默滑稽,文辞犀利,极具辛辣的讽刺性,非常注重作品的娱乐性;郭敬明的小说则是融淡淡的轻喜剧于大的悲剧环境之中,他的小说无不是以悲剧收尾,语言俏皮、调侃,经常加入一些颇有意境的散文化语句,传达出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郭敬明的小说有着无法掩饰的感伤,细细读来也总会让人感动。相比较而言,韩寒的作品更能让人捧腹大笑,郭敬明的作品更能让人回味无穷。

自从高一(2003年)读了《幻城》之后就开始喜欢郭敬明的作品,后来又读了他的许多作品,个人觉得《1995—2005夏至未至》是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至于韩寒一开始不怎么喜欢,看了《像少年啦飞驰》和《零下一度》之后才逐渐接受这种写作文风。我想能够多读些不同风格的作品,对于开阔个人思路总是好的。郭敬明和韩寒风格迥异,好比成龙和李连杰,虽然同是功夫巨星,但一个滑稽搞笑、惊险刺激,一个轻灵潇洒、柔中带刚,也各自拥有各自的铁杆粉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

一位作家的作品总是会随着他人生阅历的增多、写作视角的转变等而转变的,他描写的主人公的时代背景、职业、个性、爱好等在不同的作品中也会迥然不同。《一梦三四年》是学生时代的郭敬明写的一部校园爱情题材的短篇小说,传达了学生时代的郭敬明的兴趣点和人生体验。现在的郭敬明早已不再是学生了,也不再写校园里发生的故事了,作品逐渐商业化,小说虽然仍有轻喜剧和俏皮调侃,但是已经没有当初校园作品里透出的那股青春、纯真气息了。我在他现在的作品中读不出当初的那种感动,反倒是看到了很多不堪入目的脏话、黄色话语和商业化气息渐浓的铜臭气,于是干脆也就不再看了。这种倾向在他近年来陆续发表的《小时代》系列(《折纸时代》、《虚铜时代》、《刺金时代》)里越来越明显,不得不让我感慨当初那个写出感动无数学生的校园作品的郭敬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一梦三四年》这部短篇小说是我三年前看过的作品,相比之下应该算是郭敬明写得最好的短篇小说。早先看了已不下5遍,现在再次读来仍然很是喜欢,还是会激起心中的那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感动,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A、小说名称分析

在小说大约一半处,对小说名称已经做出了解释——“就这样我站在这个空旷的大学里面看了三次秋天的落叶,我糊里糊涂地就过了三年,一切过得好像梦一样。而且是个冗长而沉闷的梦。一梦三四年。”

“一梦”指的是对顾小北来说大学四年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里有欢乐也有伤悲。一方面因为性格中有忧郁的一面,所以会有很多烦恼,很多时候是不快乐的;另一方面在大学里遇到了最应该珍惜的爱情但是没有及时把握住,只剩下一个凄美的回忆,所以这个梦沉闷的。

“三四年”自然指的是大学四年的时间跨度。在大三下学期,阿K成为了别人的女朋友,这是顾小北悔恨不已的,所以在顾小北的印象中,大三下学期是一个转折,由很多时候不快乐到彻底的不快乐,大三大四给他的记忆就最为深刻,所以要突出“三”在四中的特殊地位,将三与四并列。

综合起来说,“一梦三四年”的意思就是大学三四年的时光就像是做了一场冗长而沉闷的梦。

B、小说思路分析

作者郭敬明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顾小北这个人物,又构思出了阿K这个虚幻的人物,以顾小北和阿K的情感经历为线索,演绎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小说以主人公顾小北第一人称自我叙述的方式讲述了顾小北和阿K由朦胧、凄美爱情的始末。在作品中,顾小北既是故事的男主角,又是故事的讲述者,拥有双重身份。

在《一梦三四年》中的顾小北无论是身世、所上的大学还是性情、爱好,都是郭敬明的缩影。顾小北的一切都以郭敬明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如老家是四川,出生于六月六日、大学是上海大学、学院是影视学院、院长是谢晋、专业是搞工科的影视工程、爱打羽毛球、曾经“写过一些恶心的文章”,“有长得不难看甚至可以说是好看的面孔”等。这样看来顾小北只是郭敬明自己用来讲述自己的“托儿”。郭敬明以自己所在的上海大学为故事发生的地点,校园爱情在他的笔下写得很真切、感动、凄美。

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先从“我”(顾小北)和阿K在大一时的相识讲起,语言诙谐幽默,插入了许多个引人入胜、令人捧腹的片段,如J楼报告厅的相识、中计反请客等。两个人逐渐很熟了,成为了经常形影不离的朋友。然后又讲述了许多两人在一起时的具体的细节片段,如两个人经常一块逛街、吃火锅、顾小北打羽毛球时阿K会在门口等他给他送水、顾小北被阿K逼着老早起来学英语、大三舞会上一块跳舞、曾经度过的一个情人节、一起在浦东看烟火等。然后话头一转,故事情节开始转折,讲两个人始终处于朋友与恋人的边缘(临界点),但始终为成为恋人,这时插入了一个第三者——顾小北同寝室的VAN。VAN看上了阿K,最戏剧性的事情是VAN交给阿K的情书还是顾小北写的。然后顾小北和阿K的感情急转直下,由刚开始还能假装亲切、熟悉的打个招呼到见了面只是象征性地打个招呼再到擦身而过的毫无察觉,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小说中虽然写出了虚拟的主人公的名字——顾小北,但是并没有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去写,而是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回忆、倒叙,整个故事仿佛就是顾小北一个人在感伤地倾诉,让读者去静静地聆听。第一人称运用得极为巧妙,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亲眼目睹了两个人感情的波折起伏到最终的结束,随着他们的情感历程而或喜或悲,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更容易引起读者们的情感共鸣。另外第一人称“我”也颇有自传的性质,整篇小说与其说是在讲顾小北的故事,不如说是在讲郭敬明自己,是郭敬明性情、喜好、思想的发泄与流露。阿K是个虚拟的人物,这段感情也是子虚乌有的虚构,但是在顾小北和阿K情感故事的讲述上,或多或少地融入了郭敬明本人的亲身经历和是人生经验。

C、小说结构分析

和许多其他文本体裁一样,《一梦三四年》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因为小说本身就是在讲述一段感情的始末,所以小说结构的起承转合的分界点也就是顾小北与阿K感情经历的起承转合的分界点。

1.起——J楼报告厅相识;

2.承——两个人成为亲密的朋友,但始终未成为恋人;

3.转——VAN作为第三者的插入结束了两个人微妙、模糊不清的关系,阿K成为VAN的女朋友;

4.合——顾小北与阿K逐渐形同陌路,直至最后阿K竟然想不起顾小北的脸了。

D、小说风格分析

郭敬明的小说虽有轻喜剧的欢快气息,语言俏皮、略带幽默,但是总会流露出掩不住的感伤,并且无一例外的都以悲剧结束。《一梦三四年》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郭敬明本人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细腻的男孩子,有些多愁善感,有时我会想,他是不是有点“男儿身女儿心”,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会写出这么伤感、细腻、独到的句子呢?

在《一梦三四年》中总共有三个主人公,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校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学四年时光。小说格调时而幽默欢快、时而伤感忧郁,寓轻喜剧于悲剧之中,令读者情感波折起伏,最终戛然而止的悲剧结尾给读者极大的心灵触动,引发无限的感慨和思考。

阿K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女主人公,但是作者郭敬明并没有让阿K始终成为文字的重心,而是穿插了许多与爱情故事无关的内容。如开头提到的中学时期的同桌女生、之后提到的与文学院女研究生开的玩笑等。这些内容看似无用甚至是东拉西扯,实则正是作者的聪明之处。穿插的内容,既是以顾小北的口吻传达作者郭敬明自己的经历和见解,交代了一些隐藏的背景故事,也是在旁敲侧击更好地烘托主题,而且穿插的内容笑料百出,文字生动、幽默,活跃了小说的气氛,不至于因为写悲剧而太过于沉闷,使得小说珠玑生波、逸趣横生。

作者郭敬明以深厚的文字功底把原本简单、烦躁、机械的校园生活写得栩栩如生、富有生趣。在《一梦三四年》中没有世俗的喧嚣,至真至纯地演绎了一个充满乐趣、温馨而又非常感伤、遗憾的爱情故事,让读者为之动容。

小说最终以悲剧结尾,因为悲剧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因为悲剧更能给人透彻的感悟,因为悲剧更能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E、写作手法——前后呼应、伏笔、对比、闪回

(一)前后呼应:

最明显的是小说开头讲顾小北英语四级没有通过,结尾讲他过了英语四级,关于英语四级开头结尾呼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间阿K逼着顾小北早晨老早起床学英语的场面细节。顾小北正是在那一个月的威逼下的学习才通过了英语四级,阿K的功劳不可磨灭。

(二)伏笔:

1、小说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手套。手套是阿K拆拆打打了一年才打好的,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顾小北,但是有点搞笑,因为顾小北的生日是夏天,这副手套送得有些不是时候。正是这副手套让顾小北度过了第一次没冻过手指的冬天。小说最后也提到了顾小北回到自己的家乡戴着这副手套在城市里来回地转。送手套的时候两人还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戴手套的时候已经物是人非,昔日的感情已成落日余晖,睹物思人,怎能不让人伤感?

2、小说前半部分提到顾小北在体育馆打羽毛球时阿K总是会适时地出现在门口来给自己送水,阿K说是自己星期四下午在体育馆旁边的E楼有课,这为顾小北后来发现阿K星期四下午在E楼是没有课的埋下了伏笔。这一前一后的反差让读者和顾小北一块恍然大悟——原来阿K是有意去体育馆等顾小北的。

(三)对比:

1、小说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顾小北和VAN在对待阿K的态度、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上。顾小北相对而言,性格内敛,尽管他对阿K的感情很深,但是从来没有向阿K表白,三年的光阴过去了,还是保持着朋友关系,对阿K也没有过什么甜言蜜语和亲密的举动。而VAN则是主动出击,大胆追求,想方设法地哄阿K开心,用尽一切方法亲近阿K,最终赢得了阿K的芳心,尽管VAN天生是个卷发,没有顾小北长得帅。小说中有一个鲜明的例子——骑单车载阿K兜风,顾小北专门去安了个后座,而VAN则是故意拆掉后座让阿K坐在前杠上,以拉近与阿K的距离。

2、阿K对待顾小北感情程度变化的前后对比。阿K原先对顾小北痴情一片,如为了给顾小北打副手套拆拆打打了一年,借口在E楼有课去体育馆等顾小北给他送水,但是成为VAN的女朋友后与顾小北逐渐疏远,直至最后竟然连顾小北长得什么样子都忘记了,短短半年之内竟然忘记了相处三年的“昔日恋人”,遗忘之快令人咂舌。

(四)闪回:

闪回这种手法在影视剧中的运用更为普遍,用来表现瞬间的回想过程。小说《一梦三四年》中的闪回集中在结尾部分,即阿K成为VAN的女朋友之后,用来表现顾小北的遗憾、伤感或触动。

1、“转过身的时候我会想起以前我和阿K在食堂里一顿吃掉100块和一顿只吃3块钱的样子。”回想刚认识时阿K耍赖让顾小北反请她吃饭的场景。

2、“我突然想起来以前每个星期四下午她在体育馆门口等我的样子,风从她身边吹过去,她的长头发飞扬在风里面。我盯着屏幕很长时间出不了声。”回想阿K在体育馆等他给他送水的场景。

3、“我突然想起以前我也在周末送过阿K回家。”回想曾经送阿K回家的场景。

4、“我终于又吃到了四川很辣很辣的菜,吃的时候想起了阿K,在觥筹交错的罅隙里我突然抬起头,一刹那,一恍神,隐约看到初次见面时她的样子,披散着头发没有睡醒,半睁着眼睛。我在桌子上突然就笑起来,辣椒呛得我眼泪流了好多。”回想初次见到阿K时的场景。

5、“我突然想起了浦东耀眼的烟花,在黑色的天空里炸开来又消失掉,火光四散着掉下来,阿K在我旁边笑得一脸天真。”回想与阿K一起在浦东看烟火的场景。

上面五处闪回是顾小北回想阿K对自己的好以及两人在一起时的美好往事。

6、我突然想起来有段时间阿K老要我用车荡她的时候我还专门去为我的车装了个后座。

这一处闪回则主要是用来做对比,表现顾小北的懊悔与伤感。

F、主人公分析

1、顾小北

顾小北就是郭敬明的缩影。顾小北是个性格比较内敛的人,他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会主动向阿K表白,他与阿K地感情一直处于朋友和恋人的边缘,感情超过普通朋友,但又不是恋人。也不能把他们叫做地下情人,第一他们不是情人,第二他们的关系是公开化的。所以他和阿K的感情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十分微妙、朦胧的关系。不是恋人,但是感情甚笃,比恋人也差不了多少。很多时候,在男女之间,朋友和恋人的界线是很难界定的,再往前进一步就是真正的恋人了,但就是徘徊在某个程度上不上不下,这种感觉我想很多人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吧。顾小北的性情里既有开朗乐观的一面,又有阴郁、多愁善感的一面,是个感情细腻、真挚的人。他不爱上课时常逃课溜出去玩、爱睡懒觉,说明他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是因为他性格中忧伤的一面,所以他时常不快乐,有很多烦恼。这一点正如郭敬明对自己少年时期性格的描述:“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悲观的乐观主义者。生活时而快乐时而烦恼,喜欢自由崇尚善良。”

顾小北以前从未把阿K当作女孩子,他把她当作一个形影不离的好哥们,所以他会很粗心地忽略掉阿K对自己的好。或许在他心里也早已深深地爱着阿K,连他自己都不知道。顾小北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但绝不是很显山露水地呈现出表面化的狂热。他只是会在有风的黑夜走在阿K的前面去有意地为她遮挡寒风,这就是他的情感的表达方式,他不会向其他人一样,说着甜言蜜语,想法设法地去接近女生,很明显地表现着自己的谄媚,他觉得那样令人恶心、太做作了。他或许从来没想过,这个以前天天黏在一起的好伙伴有一天也会离他而去。在失去以后才若有所失,回想起以前阿K对自己的好,怀念两人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然后怅惘、悔恨一股脑儿涌上心头。这大概也正如《大话西游》中孙大圣的发些的那句感人肺腑的感慨:“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以后才后悔莫及……”

阿K曾经给过顾小北许多暗示,比如阿K看到其他男生脱下衣服去裹自己的女朋友时会非常感动,一脸陶醉地对顾小北说:“你看看人家男生多么体贴,你再看看你你就知道为什么你找不到女朋友了”,这是阿K在暗示顾小北像见到的男生那样能够热情、大胆地向自己表白,她渴望、向往的是直白的情感表达方式;比如大三时阿K越来越频繁地对顾小北说“我老得不成样子了”,这是在催促顾小北赶紧对自己表白,光阴已经过去许久了... ...但是顾小北并没有领悟到这些话里隐含的意思,直至最后阿K等得没有耐心了,当VAN很狂热地追逐她时,她很快成为了VAN的女朋友,留给顾小北满心的悔恨和伤感。

非常戏剧性的是促成VAN和阿K成为情侣的那封情书竟是顾小北写的,也就是说是顾小北自己把阿K推给了VAN,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朋友成为了他人的女朋友。当VAN和阿K真好上了,他还是大男子主义,没有去即时地遏止这场恋情的发展,没能去即时地挽救自己对阿K的爱恋。是胆怯、残忍还是愚蠢?

2、阿K

小说中顾小北是在阿K成为了VAN的女朋友之后才知道了阿K的全名,kid,小孩子,小家伙。很明显,如果说顾小北的原型是郭敬明本人的话,阿K则完全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他是郭敬明想象出来的很意念化的人物,她或许是郭敬明认识的一个女孩的改版,抑或许是很多个女孩拼贴、组合起来的人物形象。

阿K是一个很活泼、开朗、乐观的女孩子,她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一直是个很痴情的角色,无疑,她是非常喜欢顾小北的。与其说是她非常喜欢逛街不如说是想要更多地和顾小北在一起,她肯陪顾小北去逛街、吃饭,肯牺牲自己的时间去体育馆给顾小北送水,知道顾小北很在乎自己没过英语四级,就一整个月的时间催促他早晨起来学英语,知道顾小北冬天会冻手就亲手打一副手套送给他,前后拆拆打打了一年......这些无不让人感动。

在郭敬明的观念里,女孩子应该总是被追的角色。所以他笔下的阿K也应该是被追的。阿K一直是有人追的,即使是和顾小北整天呆在一起的时候。她虽然喜欢顾小北,一直在默默地付出,但是绝对不会主动地反追,相反她倒是多次向顾小北做暗示。可惜的是顾小北还是依旧如故,没能领会她的意思,她给过顾小北很多机会,但是顾小北没能即时抓住。这样跟着他在一块过了三年,也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名分”。或许她等得也没有耐心了。

非常戏剧性的是VAN在大学时光不再剩下多少的时候向她进行了火热的追求,更加戏剧性的是感动阿K的那封情书是顾小北代写的。他们在一块三年,最知道对方的性情喜好,所以那封顾小北代笔的情书才能那样的生动感人,加上顾小北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厚文字功底的人,自然最能打动阿K的芳心。只是阿K完全不知道那封情书是顾小北写的。

成为了VAN的恋人之后,当初痴心一片的阿K竟然也逐渐淡忘了三年来朝夕相处的顾小北,这是小说又一个戏剧性的情节设置。直至最后阿K说她竟然想不起顾小北的脸了。是善变还是健忘?难道昔日的情深意重竟然就这样轻易地被抛弃了?

3、VAN

小说中共有三个主人公,VAN是作为第三者出现的,插足在阿K和顾小北之间,结束了两人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小说中对VAN的描述并不多,只简单了介绍了VAN的家庭背景(家里有很多动产不动产,打个电话就有专车接送)和长相(头发卷曲),通过让顾小北代笔写的情书打动了阿K的芳心。

小说写他人很善良、不傲慢,但是拥有其他纨绔子弟所有缺点。为了亲近阿K专门卸掉了自行车后座,说明他追女孩子很有一套。

但是VAN最终还是把阿K追到手了,这说明花言巧语在阿K那里还是很有用的,并且VAN是个富二代,家里很有钱,这对阿K是不是也很有诱惑力?

G、主题分析

1、校园爱情的纯真唯美。

小说虽然是以悲剧结尾,但是在郭敬明那里把校园爱情写得非常轻松、自由、唯美,让人会对校园爱情充满憧憬和期待。比如一块逃课、逛街、吃火锅、一块去体育馆、看烟火、在校园里折来折去地漫步等。

2、青春易逝,应及时地把握青春,享受爱情。

3、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大男子主义的不屑还是热情主动地追求?我相信读者心中自有答案。这从顾小北身上可以得到启示。

4、人的遗忘和善变性。这在阿K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

H、结尾分析

小说结尾阿K说“我想不起你的脸了....”,小说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让很多读者嗟叹不已,难道人真的是这样善变,难道曾经的爱情真的这么容易遗忘?难道昔日的情深意重竟然这样轻易地就被抛弃了?

我想不是的。因为新年时是阿K先给顾小北发的短信,她自然没能忘了昔日深深喜欢的顾小北,正如郭敬明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那句经典语录——“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但是阿K哭着说的那句“我想不起你的脸了......”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看到一个字——哭!如果不是爱得深切,为什么哭?这里也可以做出很多猜测和解释。

1、为物是人非而哭泣。结尾提到新年时阿K正在上海浦东看烟火,这是以前和顾小北在一起时两人在同一地点一块看过的,但如今自己已经成了VAN的女朋友,难以回到从前在一起的日子了。

2、为愧疚而哭。阿K成为VAN的女朋友后,确实逐渐淡忘了顾小北,此时看到了漫天的烟火,想起了以前和顾小北在一起时的情景。昔日朝夕相处、爱得那么深切的人,竟然在时光的流逝中淡忘了,因为愧疚而哭。

3、为悔恨而哭。

①因为没有放下自己的原则,放弃了长久以来喜欢的顾小北,如今已经成为了别人的女朋友,想要回到当初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当初自己主动表白,主动追求,或许现在仍然是和顾小北在一块看烟火,悔恨自己当初不该那么固执。

②和VAN在一起时,可能始终没有和顾小北在一起时的那种感觉,相比之下还是觉得顾小北好,悔恨自己当初不该答应VAN的追求,可惜后悔已经晚了,回不到当初了。

其次,为什么说“想不起你的脸了?”这里也可以做出一些猜测和解释。

1、在与VAN的热恋中,确实逐渐淡忘了顾小北,渐渐地忘记了他的声音、笑容,乃至他的脸。人在新欢面前可能会忘记以前的旧情,意在说明人的健忘性,遗忘是一种无法抗拒的东西。

2、虽然时刻与VAN在一起,但是始终忘不了以前的旧情,初恋往往是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想要忘记却是始终不能够忘记,让人欲罢不能。这里阿K说的是反话,说想不起他的脸了,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

3、将悲剧进行到底,不在一起也就算了,竟然连对方的脸都想不起来了。这里延续了郭敬明一贯的悲剧结尾,将悲剧的程度最大化,意在给读者以更深的印象、更深的感悟。

I、启示

1、从顾小北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男孩子应该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追女孩子要放下自己的大男子主义,主动大胆地追求,不要眼光太高,找一个真心对自己的人不容易,要珍惜眼前人。遇到了合适的,要当仁不让,把握时机及时大胆地追求。

2、从阿K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是一种健忘和善变的动物;找对象要看他是否能真心实意、始终如一地对自己好,不能盲目地找对象;初恋总是难忘的。

3、从VAN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花言巧语的人往往更容易讨得女孩的芳心;追女孩子也是需要技巧的;追女孩子要降低自己的身份、尊严和原则,敢于主动追求。

4、青春易逝,要及时地把握青春、享受爱情。

5、校园爱情还是值得相信和期待的,青春是美好的,爱情是甜美的。

J、质疑

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也是以生活为原型经过作家的构思、假设创作出来的,小说的故事很可能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以下两点可能真的是郭敬明创作中的失误和纰漏,但没有必要深究,因为这是在借助一个故事传达一定的思想、道理,给读者以启示。

1、小说中说他在追阿K之前疯狂玩失恋,一星期失恋三次,顾小北极度不齿他的爱情观,还说他的头发卷得可以当律师,很可能相貌也不怎么样,既然顾小北自己心中都有点瞧不起VAN,那为什么还是替他写情书,把自己的“女朋友”拱手让给他?这不是把心爱的人往火坑里推吗?

2、应该说VAN这个人物设置得很不可思议,因为郭敬明写他是顾小北同寝室的同学,既然是同学还是一个宿舍的,就应该知道顾小北和阿K的感情,兔子不吃窝边草,他怎么能向同学的女朋友下手呢?虽然那不是纯正的女朋友。

如果《一梦三四年》能够被改编成一部电影,我想一定会很好看的,也一定会受到众多大学生们的欢迎。郭敬明的这部小说应该作为校园爱情题材小说写作的一个范本传播开来。虽然简单,却令人感动,这样的爱情故事不是也会在我们身边上演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2877.html

更多阅读

解读《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解读《记承天寺夜游》 方 睿一向提到苏东坡,人们大约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文字,天生有一种鼓荡之气,大有一种栏杆拍遍、挑灯看剑的酣畅。毫无疑问,苏轼是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其

解读《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广东省信访条例解读

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日前通过了《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修订稿(下称《条例》),相对原《广东省劳动监察条例》,新《条例》增加了31项内容,全面规范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查处程序,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后宫甄嬛传》卷二番外--奈何天 后宫甄嬛传胧月番外

卷二 番外番外--奈何天  玄清回到王府时已经月上中天,初七的月色有点黯淡的黄,辉色洒在清河王府深茂的花树丛里,隐隐有了几分凄凉之意。他微微黯然,又是七夕了。再好的月色都已经过去,也再没有一晚的月色能抵的过当日。她回眸对她微笑

声明:《解读《一梦三四年》 君臣虐番外一梦三四年》为网友可苦可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