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

在知道这两个概念之前,我对翻译一直有某些疑问:翻译和目标语贴近好呢,还是和原语言贴近好呢?我在写英译汉作业的时候,就在这两方面犹豫不定。那是一篇小说,当作者的未婚妻在婚期将近之时告诉作者她不想结婚,作者黯然神伤。于是便有这样一段话描写作者的心情。

The driveback to my home in Edmoonton was an endless journey of destructiveemotions and thoughts.In a truck-stop restuarant ,I sat staring ata glass of cheap red wine.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towns in all the world, she walks out of mine.

关于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

在翻译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有些摇摆不定。因为这是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一句台词,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人一定会觉得最后一句话很怪异。翻译如下:

随后我驱车回埃德蒙顿。一路上,我陷入了无尽的悲伤。我停在一家汽车旅馆中,坐着对一杯廉价的红酒出神。世界各地有这么多酒馆,她彻底走出了我在的那一家。(出自《卡萨布兰卡》)

我就想,如果让语意更通畅,更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可不可已将最后一句译成:弱水三千,我已不是她瓢中的那一汪水了。

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差异会造成沟通与理解上的障碍。也许在美国《卡萨布兰卡》家喻户晓,所以美国人懂这句引用的台词。可如果给中国人看,大多数中国人未必能理解,但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们懂啊(反过来如果把这句话译成英文,外国人可能就不懂了)。尽管英语和汉语中存在“culturevacancy",人类的情感一定是相似大于不同,也许可以用相应的文化产物替换。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译为“Liang Shanboand Zu Yingtai",而是译为“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

但是像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瑕疵一样,“归化”与“异化”各有--各的优点与缺点。“归化”虽然易于理解可是未必能百分之百的达意,“异化”也许可以做到较准确的达意,却不易于读者的理解。虽然翻译尽量要做到左右逢源,可是处处求全是不可能的,左右为难时,如何来取舍呢?我觉得这要依据译者的意图和阅读的对象来决定。如果译者的意图是:把外国文化详细的介绍给本国人,那尽量可选“异化”,必要时可以添加详细的注释,这有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如果译者认为让读者更快更方便的接受信息更重要,那么“归化”属首选。可是这样的话,像我举的第一个例子,读者就失去了一次知道《卡萨布兰卡》的机会了。但是如果在商业宣传中,“归化”就明显占优势了。如果观众是英美国家的人,“LiangShanbo and Zu Yingtai"和“Romeo and Juliet inChina"哪种翻译赢得的票房多,结果不言自明。

总之,“归化”也好,“异化”也罢,灵活变通,见机行事才是王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3471.html

更多阅读

柯云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经典格言_左岸右岸

柯云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经典格言分享自柯云路新浪博客/>>情感系列>>男人女人>>一见钟情 1、就爱情的微妙而言,天下大多数人的相爱,本质上都是一见钟情的。2、异性的美丽和才华,既有吸引力,也有压力。对自己力量有充分自信的男性不

关于《我与胡子宏唱反调》的反调上 胡子宏生命日记全部

关于《我与胡子宏唱反调》的反调(上)衡水好友郭俊禹的一篇《我与胡子宏唱反调》,引起了我的思考。老郭发这篇文字前,曾经征求了我的意见。我读后,没觉得有何不可。本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所谓殊途同归,逮住耗子是好

关于法国大革命与共济会阴谋论 911阴谋论

关于法国革命与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1791年巴黎印刷的石版《人权宣言》注意:画面正中上方是共济会的独眼金字塔标记。老何的按语:影响深远的1789年法兰西大革命,以及此后法国19世纪的一系列革命和动荡背后都可以看到共济会和光

声明:《关于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为网友玫瑰盛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