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的“告白”——日本小说《告白》读后 触目惊心的意思

——日本小说《告白》读后

“K大学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第三研究室。那是我重新设置炸弹的地点。制作炸弹的、按下引爆钮的,都是你。

“喏,渡边同学。你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复仇,也是你重新做人的第一步吗?”

阖上以黑白两色装帧的日本小说《告白》,脑子里长久浮现着曾是渡边老师的森口悠子的最后告白,心情一直无法平静。要知道,渡边按下引爆钮炸毁的,是他亲生母亲所在的办公室。至此,森口悠子为自己死去的4岁女儿的复仇行动也落下了最后的帷幕。在这个复仇计划里,已经至少搭进去了四条无辜的生命。而这一切,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有人说,《告白》是一部悬疑小说,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因为小说的故事没有什么可“悬疑”的:S中学一年二班 “班级导师”(相当于中国的班主任)森口悠子的4岁女儿,被她的两名学生扔进了学校游泳池淹死了,班导为了给女儿报仇,将患有艾滋病未婚丈夫的血液偷偷注射进了这两名学生每天必喝的盒装牛奶中,并在学期末最后一次的班会上向全体同学“告白”了此事。

“之所以在全班面前说,在某种层面上就是要把你们丢到会下最残酷判决的一群人里面……我希望两人知道生命的可贵。想让他们了解自己罪孽深重,然后背负着重担活下去。”

触目惊心的“告白”——日本小说《告白》读后 触目惊心的意思

然后,就是与此事相关的几个角色分别对此事及此事所造成后果的详细叙述与内心告白。读者有点像调查此案的警探,分别调取每个当事人的“口供”和“笔录”,逐步还原事实真相及其原始动机和心路历程。

犯罪学生B(直树下村)自从得知自己喝了注血奶可能染上艾滋病后,变成了“家里蹲”一族,拒绝上学,拒绝与外人见面,拒绝与家人沟通,并跟家人隐藏事情真相,将自己封闭起来,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后在精神恍惚中将亲生母亲杀死,自己也进了精神病院。

犯罪学生A(渡边修哉)学习成绩优秀,但家庭残缺不全,亲生父母离婚后又各自成家,他被赶到乡下小镇一个平房里独自做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为了创造找回母爱的机会,他参加全国中学科展,接受当地报纸采访,设立自己的网页,在母亲所在的大学网站上留言……当这一切均无效果之后,他便策划犯一个“震惊社会”的罪行,让电视跟平面媒体大肆报道,以图将责任追究到母亲身上,从而达到跟母亲相见的目的。

于是,学生A找到了学生B当帮手,一起设计先是电昏尔后扔进游泳池,害死了班导的4岁女儿。因为学生A认为:中学男生在校内杀害导师的小孩,是迄今为止没有过的案例。能够引起媒体的大肆报道。

女儿死后,XX定性为“意外死亡”。班导明知结论不对,却没有翻案,因为她知道这两个学生才刚刚13岁,均不到14岁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即便被XX抓起来,也顶多进一阵“少年观护所”,不会有什么严厉的惩罚。于是,她想自己实施报复计划。在往两个学生牛奶里注射艾滋血液被未婚丈夫樱宫发现并偷偷换掉之后,她又改变策略,用钝刀子杀人。

对于学生B,森口悠子明明知道他害怕母亲知道真相,害怕上学,害怕被同学报复,但她却怂恿新任班导带着与B关系密切的学生C,每周去B家家访、送学习资料,直到把学生B逼得走投无路,精神接近失常,致使学生B的母亲死亡。

而对学生A,她则故意挑唆同班同学与A的矛盾,让同学对A的欺负“更加变本加厉”,间接导致A掐死了学生C。在看到A写给自己母亲的遗书后,班导将A准备自杀的自制炸弹,从开学典礼的会场移到了A母亲的大学试验室,并给A打手机,说了本文开头引用的那些话。

看完整部小说,不得不让人们思考造成这一系列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其实,说起来,每一个校园犯罪,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追诉原因:一是家庭教育原因,二是学校教育原因,三是社会原因。

从《告白》所述的故事来看,两个犯罪学生的家庭教育都存在着缺陷。学生A的的母亲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大学科研工作者,但她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从没有给儿子讲过跟人生有关的故事。使得A的生命价值观严重扭曲,他认为只有像他和他母亲这样优秀的人才有存在的价值,其余的人都是笨蛋,死不足惜。在他10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承诺永不与儿子见面;且说到做到。A的父亲再婚后,为了新生的孩子将只有11岁的A赶到乡下小镇独自生活。A后来发现母亲也再婚并怀孕,强烈的被抛弃感,使得他又一次铤而走险。

学生B的家庭倒是健全的,但父亲像影子一样,只知道上班工作,对孩子不闻不问。母亲则把儿子当作手心里的宝,整天夸个不停,导致孩子的自我认知严重失真。当孩子逐步发现自己的真实能力与母亲的评价不一致后,便从盲目自信走向了自闭和自卑,以至于最后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失败品”,将只是被学生A电昏过去的4岁女孩推下了游泳池,以此证明自己也成功做成了一件大事。

如果说学生A的母亲是教育有偏差或逃避教育责任的话,学生B的母亲则是完全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虽然万般呵护溺爱,却不会与孩子沟通,遇到不舒心的事只会让孩子像自己一样用写日记来倾诉——给孩子买的日记本还是带锁的。孩子受了委屈,不从孩子或自身找原因,却一味地挑老师的错,或归罪于他人。动不动就给学校写信提意见指责老师倒行逆施。当得知儿子杀人的真相后,又冲动地要与孩子同归于尽。

在学校教育方面,也暴露出师资素质的不足。班导森口悠子是一个未婚母亲,选择当老师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个职业,而是因为家里穷,当老师能够免除大学所欠的费用。尽管她刚开始当老师时还是有点“热血激情”的,对待学生也算平等、亲和,但看到别的老师被别有用心的学生栽赃陷害后,也不得不防范起来。学生A对老师本有好感,满心欢喜地将自己的发明拿给老师看,却被老师无端训斥了一顿。导致A将自己的不满转移到了老师的女儿身上。

而社会方面呢?森口悠子的一段告白很能说明问题:“跟误入歧途后回归正道的人相比,一直都循规蹈矩的人绝对比较伟大。可惜的是这种人是不会成为聚光灯焦点的。在学校也是一样。于是认真过日子的人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疑问,导致负面思考的原因不正在于此吗?”

森口悠子老师的未婚丈夫就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典型。他当学生时胡作非为,是不良少年集团的头头,上高二时因打伤班导被学校勒令退学,浪迹海外,做过不少危险的事情。后来良心发现,痛改前非,并进入有名的私立大学读书,毕业后当了老师,业余时间到街上巡逻,主动劝导不良青少年走正道,被称为“劝世鲜师”,三天两头上电视,出书什么的十分活跃。

媒体上几乎每天都有虐待儿童的新闻,让人觉得好像小孩都在被大人虐待似的。使得小孩对大人不用尊称,言谈态度随便。经常在电视上露面的那些热血老师,甚至觉得被学生们起绰号,或者用随便的言辞交谈就是受学生欢迎的证据。老师为问题学生所花的精力和时间远远超出谨守本分的学生……

所有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要想被父母、老师和社会关注,就不能安分守己,平平庸庸,而是要惊天动地,震惊社会。于是,班导森口悠子的4岁女儿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读完全书5个当事人的6篇告白,我对其他4个人(学生A,学生B及其母亲和学生C)的心路历程、行为动机或犯罪心理都找到了比较清晰的脉络,唯独对班导森口悠子执著的复仇行为感到不可理解。她为什么对学生A和学生B如此仇恨,一而再,再而三,非要让他们“痛苦的死亡?”

虽然她当老师的动机不是很纯正,但她此前也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坏老师。尽管社会和媒体的导向有偏差,她的社会价值观也还是正常的,因为樱宫是她“打心底尊敬的人”。虽然她与樱宫生下的女儿被学生无端杀害值得同情,但那两位学生毕竟没有成年,还有教育挽回的余地。她不肯原谅樱宫只当老师不当丈夫的做法,但樱宫其实是为她和孩子好,再说这个结果也是两人商量后她最终认可的。

当她第一次用樱宫的艾滋病血液报复两位犯罪的学生没有得逞后,我原以为她会听从樱宫的临终遗言,放弃复仇计划;然而,事态的发展却令人匪夷所思,她根本没有一丝动摇,而是变换了新的报复手段。到小说的最后,当我读到学生A自制的炸弹没有在开学典礼现场引爆的原因是被森口悠子解除时,内心以为她终于良心发现,放过了学生A。然而,情节的发展又一次让我失望,森口悠子采取了更为残忍的报复手段,她把A自制的炸弹移到了学生A母亲的大学研究室,而且说那“并不是哑弹”!

我被深深地震惊了!这就是那个“不直呼学生的名字;尽量以平等的态度、礼貌的言辞对待学生”的森口悠子老师吗?她就是以这样残忍的行为让学生A“重新做人”吗?

为什么?!森口悠子的仇恨究竟来自哪里?在小说里我没有找到答案。

文:刘学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3738.html

更多阅读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尘埃落定 阿来 txt

重写前言笔者空闲时回忆起三年前写过的这篇文学评论,遂重新拿来读之。文中有许多纰漏谬误,我已重新加以更正。张冲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日 摘要笔者通过个人的见解对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做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认识。从小说中,我看到了西

日本电影《花》 樱花公主日本电影

今天看了一部日本电影《花》,里面还是有让我感动的地方!故事主要是说日本三个时代的女性的生活状态。第一代是昭和时代,也就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女孩凛要接受媒说之婚,面对素未谋面的丈夫,她在大婚当天出逃。第二代,是七十年代时,凛三

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原型的英雄人生 红岩原型

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原型的英雄人生韩子栋 来源:红岩春秋本文摘自《红岩春秋》2010年04期 作者:潘岚 原题为:从韩子栋身上读懂“英雄”小说《红岩》出版后,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人们争相诵读。而小说塑造的“疯老头”

声明:《触目惊心的“告白”——日本小说《告白》读后 触目惊心的意思》为网友早班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