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说起 王树增淮海战役4l

王树增在《百家讲坛》《解读淮海战役》了!我当然不敢错过,每日守候,力求在第一时间认认真真地收看。而看了几集,却大失所望!

王老师的头衔是“著名军旅作家”,据说这些年专攻现代战史,且频频有著述问世,很是抢眼。听他讲淮海战役,只见其侃侃而谈,确实显露不凡才华。然而,作家毕竟不是史学家,那种严谨准确的风范却好像没能显现。

王老师的“解读”尚在继续,我也是只看了几集,好在这两天有些空闲,就主要谈一点点对王老师“解读”战役第一阶段的看法吧。


从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说起 王树增淮海战役4l

在王老师的“解读”中,这淮海战役还是被“提前两天”发起了,说是发现黄百韬有西撤的企图,于是“全线压了过来”。关于提前发起的问题,我的博客中有专文论述。不在此多说了,倒是想请教一下,华野啥时候发现黄百韬有西撤的意图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一开始,华野主要战斗打得比较被动,其原因就是迟迟没有发现黄百韬的西撤意图和行动。如果真的在11月6日就发现黄的企图,哪里会有什么“徐东大追击”呢?又为什么不按原计划在新安镇一带围歼黄兵团呢?史实只能是:根本就没有提前发起的事情。

第一阶段中有许多精彩的、重要的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例如佯攻徐州的部署、徐东阻击中正面阻击和侧击结合的部署,以及发生在这些战场上几场重要战斗。这些,王老师都没有“解读”,而倒是费了不少时间讲黄百韬的“三不解”。据说,黄百韬临死前说他有“三不解”,一、我为什么这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44军两天?二、既然在新安镇等待两天,为什么没想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三、李弥既然日后要拼命向东进攻来救援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晚撤一会,掩护我西撤?这段著名的“三不解”是从一个并非当事人的“回忆”文章中流传开的。王老师在他的“解读”中又把它当做真事儿绘声绘色描述了一遍,而实际上这却是一段根本经不起推敲的传说。

首先,关于黄百韬“在新安镇等待44军两天?”就说不通。众所周知,部署西撤的徐州会议是在11月5日下午才结束,就算黄百韬立即赶回新安镇着手部署西撤,分驻几处的十几万人能在六日凌晨开始行动就算是神速了。黄百韬确实在新安镇等了44军,而最后他还是在7日凌晨三点钟就开始了西撤,即使按照王老师的“解读”,黄是在7日中午开始西撤,这个“等两天”也不足啊。再说,等待44军是南京的命令,黄百韬敢不等?

至于黄“为什么没想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也是值得怀疑的,在大量的回忆录上都提到了黄百韬对架桥是有过考虑的,甚至还有关于徐州剿总部署工兵架桥的说法。最后没能架桥,肯定是黄百韬无法为或不愿为,(例如考虑西撤的保密等原因)而绝不会是“没想到”。即使当时黄忽略了架桥,他的那些副手和参谋也会一起把这事忘掉了?

这三,责备李弥为什么“不在曹八集晚撤一会,掩护我西撤?”讲得最无道理,何张在贾汪起义,徐州北部防线顿开,李弥奉命西撤拱卫徐州,且此时他已基本完成掩护黄兵团西撤的任务。黄百韬西撤前就决定在碾庄一带收拢部队,所以到了碾庄就停了下来。11月10日,南京又明令他不得再西撤。黄百韬走不了,这事和李弥有何相干?

更精彩的是王老师在“解读”这一段的时候,创造性的发展了这个“三不解”,说黄百韬还不解44军为什么不从海上撤走而非要走陆路?为什么要一个兵团等一个军呢?嘿嘿,44军没从海上撤退的问题地球人都知道,那是因为船只缺乏啊。黄百韬会在十几天之后还不知道?至于一个兵团等一个军,那是命令!那是将44军划归黄兵团指挥的命令!这“三不解”在王老师这里成了“五不解”,却一个也没有“解读”清楚,实在有意思!

至于黄百韬兵团为什么会在碾庄滞留。许多的“纪实”中都说是被华野堵住了,王老师当然也是这个观点。实际上历史远没有这般简单!在西撤之前,黄百韬就部署了部队在渡过运河以后在碾庄一带收拢集结。11月9日,黄兵团主力基本渡过运河,就在碾庄一带停了下来。那么,他为什么一直待到11日下午坐等被包围而不继续西撤呢?其中一个的重要原因就是收拢部队,特别是等待由窑湾渡河的63军。而在王老师解读中,63军“到10号这一天,已经被吃掉了。”那么,既然等不到63军了,黄百韬为啥还不走呢?听了王老师的“解读”才知道,原来黄百韬兵团在11月10日就被“紧紧地包围住了”。嘿嘿,实际此时黄兵团根本没有被包围!甚至有史料说这一天徐州碾庄间的铁路还是通车的。63军此时也根本没有被歼(史实上是11月12日凌晨被歼)。可这事儿经王老师这么一“解读”,可就让人一头雾水了。11月11日下午,曹八集战斗结束,黄兵团才真的被围了,王老师又“解读”说,在曹八集战斗之后,黄百韬开会研究是否继续西撤,这更是绝无可能。此前,蒋介石命令黄百韬不要再西撤,“以协同邱兵团夹击运河以西徐州以东之共军”,命令已经发出一天多,(好像并不是王老师从某个回忆录上抄来的说这天空中落下一个纸条吧)以当时的形势和黄百韬的个性,你难道相信他会研究是否执行这个命令?这一切之所以如此混乱,大概不是黄百韬的错,而是因为王老师的“解读”把时间搞乱了吧。嘿嘿,个人观点可以随便说,但是对史实的描述确实不该如此随意!

打碾庄,华野打得很苦,也很不顺利。谈到此处,王老师专门“解读”说,面对此情,从中央到前线官兵 “没有流露出一点悲观的情绪,也没有流露出一点对当时的战局焦灼不安的情绪。这是淮海战役中的一个大的特点。”这个“特点”真的是很“红色”哦,很有一点“三突出”的味道。实际上,当时黄百韬兵团凭借完备的工事顽强抵抗,空中火力支持也很到位,(当时,由于人员过于密集,华野有些纵队伤亡的一大半是空中轰炸造成的),碾庄久攻不克,华野每日的伤亡数以千计。看着身边伙计一个个倒下,而攻击一再受挫,连日征战,疲惫不堪,对方在西面和南面的援兵又步步逼近,大家就真的连一点“焦灼”的心情都没有,这是什么人啊?实际上,当时部队情绪受到很大影响,毛泽东和粟裕也都夜不能寐十分焦虑。许多一线指挥员更是很担心部队打光了没法交代。有些部队发生气馁叫苦,“伤亡太大了”,“部队不充实了”,“不能再打了”。后来军委来了一个准备伤亡十万人的电报,才将这种情绪克服了。你也许要问,这句话是谁说的!?那我告诉你,是粟裕同志!

王老师还有一个精彩的“解读”,就是说当邱清泉和李弥见到逃出包围圈的100军军长周志道、25军军长陈士章之后,(应该是11月20日)就不顾黄百韬的死活而放弃了东援。原话是“那么,李弥和邱清泉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至此为止,徐州集团出动的两个重兵集团来增援黄百韬兵团,在离碾庄圩近在咫尺的地方结束了。”我的天哪!周、陈逃出时,碾庄一带的战斗并未结束,黄百韬还在包围圈里。这个时候,你让老天借给邱李每人三个胆,他们敢停止东进?他们有这个权力吗?事实上,一直到碾庄战斗结束之后,邱李还在继续东进,甚至突破了大许家一线,对正在转移的华野部队展开进攻,有几仗打得还很凶险,例如在单集一带的作战。

可以肯定的说,王老师对淮海战场不是很熟悉,例如:王老师却始终把碾庄叫做作“碾庄圩(xu)”,就是例证。碾庄就叫碾庄,一些史料上把碾庄称作碾庄圩(读wei),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在淮海地区,将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围和绕村落四周的障碍物就叫做“圩子”,而碾庄恰恰有这样的地貌。而将“圩”字读成xu那是湘、赣、闽、粤等地区称集市时用的。地处苏北的徐州地区绝无这种叫法。敝人在徐州几十年,去碾庄一带无数次,听过无数人讲淮海,还是第一次听人把这里叫做“碾庄圩(xu)”。这回也算长了见识。

还有王老师多次提到的“小黄庄”,说是黄百韬就死在那附近,不知道这个小黄庄究竟在哪里?还真要请教。

同时,王老师对于战场的空间距离好像也不是很熟悉,以致把一些战场距离的数字都搞错了,且是反复提及,让人难以相信是口误,例如,多次说到“徐州距离蚌埠200多公里”(实际距离约150公里,铁路线距离164公里);“徐州以南200多公里以外的一个地方,叫宿县”(实际距离70公里,铁路距离74公里)“徐州距离碾庄50公里”(实际约60公里)……这样的误差,在军事上是很难容忍的。

嘿嘿,太累了,真不想再说下去了,诸如上述的这些问题太多了。反正王老师的“解读”给我的印象是许多重大决策问题讲的都不清晰完整。例如小淮海向大淮海的转化、攻打宿县决策的形成、先打黄维决策的形成(这一决策在“解读”中被王老师称为“淮海战役的总原则”,嘿嘿)。我实在无时间再去写文字进行商榷,那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篇论文的篇幅才能讲清的,以后再说吧。而王老师“解读”中对大多数具体情节的描述则明显是粘贴了一些山寨版的玩意儿,或者是引自前些年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些人写的错误百出的回忆录,除此,好像并没有多少深层次的“解读”,更多的只是王老师用作家式的理解对它们进行的增删和演绎,讲得很有意思,却离史实很远。

不容否认,那些亢长和枯燥的史料确实很难给人带来轻松和愉悦的感觉。将历史编演成文艺作品,使更多的人更容易接受,借此传播历史知识,确实是功德无量。但这件事实在很不容易做到,如果做不好,胡编乱造,那可是罪孽深重的恶行!要知道,许多人的“历史知识”就是靠《百家讲坛》和那些“纪实”类的东西来了解的。那些用这种形式讲历史的人,你还真的悠着点,那奶粉还是不添加乱七八糟东西的好!

历史就是历史,艺术就是艺术,它们并不属于同一个范畴,不应该任意将它们搅和在一起。

历史学是科学,而科学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向功利和世俗屈膝!

.................................

文章写完了,原想不再这里多做评论了,今日看了第7讲,竟然再次让我喷饭,这王老师也太能侃了!别的就不多说了,在他今天的“解读”中,有两段最为精彩。

其一,杜聿明集团在被围后组织了一次突围,在鲁楼受到华野十纵阻击。战斗从12月5号断断续续一直打到12月13号,十纵成功的阻击了邱清泉兵团的突围行动。而王老师的“解读”把华野阻击的成功归结为“打着打着,国民党内部出了问题了,关键时刻,国民党军第72军投降了。”嘿嘿,事情真闹大了,前几天,王老师常把一些关键事件搞错一、两天,这次把72军的投降提前了一个月。那72军军长余锦源在内外挤迫之下签署投降命令,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是很出名的一件事,可那明明是1949年1月9日下午,是在胡庄,是在淮海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啊。哪里又来个在鲁楼投降的72军哦?那个余锦源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在走投无路时让部队投降,而他自己带着一帮军官,又回到国民党那里去了。他怎么会在刚刚开打就投降了呢?王老师咋就不解读了呢?嘿嘿,根本就没这事吧?

另一个最有意思的是王老师关于黄维和胡琏突围的描述,说是他俩坐在同一辆坦克上,“冲了没多远,坦克坏了,于是,这两人跳下车,各自逃命去了。”嘿嘿,这胡琏也太不够意思了,关键时刻,把黄司令给扔了,自己跑了。王老师,你的史料是从哪里看到的啊?这地球人谁不知道,胡琏是乘坦克突围出去的啊?又有什么史料上敢说黄维和胡琏是乘坐的同一辆坦克?恐怕只有王老师了吧。

王老师的“解读”太有意思了,明天,后天一定接着看!嘿嘿,原来淮海战役是可以这样讲的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3824.html

更多阅读

做生意要讲德从长沙季季红火锅店曝光说起 长沙季季红火锅

  冬季吃火锅,本来挺好,又热闹又实惠。可是近来频频曝光的“化学火锅”让人心里“咯噔”一下:鹰潭火锅店一家接一家开张,哪家是“化学火锅”,哪家不是“化学火锅”啊?   据媒体报道,有记者卧底长沙步行街季季红火锅店,发现该店用自来水

转 从米兰·昆德拉的“媚俗”说起 米兰昆德拉的媚俗

请对米兰·昆德拉及“媚俗”这个词感兴趣的人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会很有启发。——选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的《小说的艺术》一书中的《小说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昆德拉访谈录(1984年2月)》(谭立德译)……米兰·昆德拉(

从大连的圣德太子堂说起 日本圣德太子

从大连的圣德太子堂说起日殖时期在圣德街的山坡上,立着一个圣德太子堂。清朝时期那里曾叫过刘家屯小山。据说圣德太子像的设置是在1906年,1911年又在那里的绿地附近建起了圣德太子堂。大殿模仿了法隆寺的梦殿,两侧是巨大的石灯笼,并在

从“故显考妣”说起转载 如丧考妣是什么意思

衣食足而礼仪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亲人辞世都得树碑,过去没有树的而今都得补树。其形愈加多样,其质愈趋高档。这些都无可非议。然而,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应该比其他地区更注意其内容的文字表达。今就从司空见惯的“故显考妣”说

声明:《从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说起 王树增淮海战役4l》为网友良人未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