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知识集萃 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

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中国戏曲历史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 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嘉庆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说明了东西南北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主要种类
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甬剧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青海平弦戏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花儿剧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戏曲名段
中国戏曲知识集萃 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
北京曲剧:龙须沟、茶馆、杨乃武与小白菜、苦菜花
  评剧: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半江清澈半江红、人面桃花、小姑贤、凤还巢、小女婿、江姐、家、金玉奴、杜鹃山、花亭会、王少安赶船、凤阳情、小二黑结婚、春香传、红白喜事、祥林嫂、张羽煮海、无双传、高山下的花环、向阳商店、谢瑶环、金沙江畔、火焰驹、红岩诗魂、胡风汉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祥子与虎妞、秦香莲、杜十娘、马寡妇开店、玉堂春、苦菜花、黛诺、霓虹灯下的哨兵、半把剪刀、相思树、琼花、牧羊卷、茶瓶计、梁山伯与祝英台、疙瘩屯、窦娥冤、卖苗郎
  河北梆子:三娘教子、杜十娘、夜宿花亭、宝莲灯、三娘教子、王宝钏、拖油瓶、柜中缘、蝴蝶杯、南北和、陈三两、美狄亚、忠义侠、春秋配、窦娥冤、清风亭
  丝弦:李尔王、空印盒
  老调:潘杨讼
  平调:天仙配
  定州秧歌:花亭会
  哈哈腔:花亭会
  晋剧:金水桥、走雪山、齐王拉马、蝴蝶杯、杨八姐游春、舍饭、辕门斩子、茶瓶计
  蒲剧:烟花泪、薛刚反唐、八件衣、西厢记、土炕上的女人、窦娥冤、表花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
  二人台:走西口
  蒙古剧:满都海斯琴
  辽南戏(辽剧):正义图
  喇叭戏:老妈开唠
  吉剧:包公赔情
  龙江剧:木兰传奇、梁红玉
  秦腔:郑瑛娇、花亭会、一字狱、三滴血、周仁回府、蝴蝶杯、火焰驹
  眉户:谷雨、梁秋燕、迟开的玫瑰
  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
  陇剧:枫洛池
  吕剧:补天、李二嫂改嫁、蔡文姬、苦菜花
  柳子戏:孙安动本
  豫剧:花木兰、五世请缨、大祭桩、西厢记(拷红)、白蛇传、杜十娘、朝阳沟、梁山伯与祝英台、村官李天成、天波楼、合凤裙、红菊、长孙皇后、都市彩虹、唐知县审诰命、唐知县斩诰命、程婴救孤、疯僧扫秦、倒霉大叔的婚事、穆桂英挂帅、蝴蝶杯、美女涅槃记、三更生死缘、风雨行宫、春秋配、二度梅、花打朝、铡刀下的红梅、宇宙锋、司文郎、虎符、刘胡兰、清风亭、飞夺泸定桥、秦雪梅、香魂女、卖苗郎
  河南曲剧:卷席筒、花亭会、惊蛰、阿Q与孔乙己、陈三两
  越调:收姜维、明镜记、尽瘁祁山、二进士
  二夹弦:丝绒记,道情,王金豆借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497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 各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中华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我们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巡礼,主要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巡礼,所以,有必要先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进行一些研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

中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 南北差异小知识

转发http://wenji902.blog.163.com/blog/static/16522217200610164479355/提问:1:大家知道中国南北方的划分线吗?秦岭淮河一线。2:那么你们知道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划分线吗?现在,文化一词可以说是

中国——砚台的种类使用保养和识别2014 砚台怎么保养

中国——砚台的种类使用保养和识别2014-11-07 古董古玩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四大名砚(一)在当代,人们所说的四大名砚是指端砚、歙(shè)砚、洮(táo)河砚和澄(chéng)泥砚。(一)端砚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斧柯山西麓端溪一带。因肇庆古称端

中国图书馆的起源 图书馆的起源

中国图书馆的起源“图书馆” 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收藏管理文献的处所。但是作为“图书馆” 一词中的“图书” 就应作广义解释,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那些装订成册的纸质形态的图书。这也就是说, 各种载体、材质、形式的文献资料

声明:《中国戏曲知识集萃 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为网友红尘梵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