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一年 我这一年学到啥

我的这一年李华芳
对我来说,这是转折的一年。剪短发,出国,重新回到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轨道。所以,想写下来些回忆,留给未来的自己。
从春天开始折腾考完了英语考试,准备着各种申请美国大学的材料,开始选了8家,最终寄了6家,等待。
年近三十,才想起出国,会不会太折腾了?这是我被问到最多的,也是自己和cc想了很多的。在研究院的这几年,尽管与学界并没有太大的疏离,但毕竟是隔了几层。自己也能做一些组织管理的工作,但心心念念的还是读点书,写点文章(也不把这个叫做研究了)。那才是自己的理想。在这个谈论理想多少有些不合时宜的年代里,年关将近时刻在线听了老罗的演讲,“理想主义者”这个词瞬间击中了我。
没哭,可能是因为我可耻的长大了。而是会心的笑,这大概也是自己和朋友们一直坚持【读品】的一个理由。所以一月份的时候,还按照往年惯例,盘点了2009年的经济类书籍。今年恐怕是不成了,忙得根本没有时间好好看书,为数不多的几篇书评可以参看我写的“缓慢阅读”。以后估计会转成更加专业性的书评了。但读书如恒,会依旧持续“阅读-记录-分享”的。
关于英语考试,倒是值得提上几句。我没有上新东方,也没有上老罗培训。倒也不是老罗说的那种天生异禀,对语言很敏感,因此能学得很好的人。主要的原因是研究院的工作很忙,一直抽不开身去集中上一段时间课。所以我的英语成绩并不是特别的好,只是申请够用而已。但你如果要获得一个够用的成绩,那我的做法或许值得你参考。
经验很简单:单词书认准1本,反复背诵。大量,遇见不认识的抄写下来,我当时是采用小纸片,可以放进口袋的那种尺寸。随时复习,小纸片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听力我是用Ipod,下了大概不到200m的mp3和几个opencourse的演讲(我听的是脑神经的几个lecture),反复听。每天上下班坐公车的时候听,在心里还默默跟读诵记。因为我觉得不太好意思让别人知道我是在学英语。然后就是严格按照Toefl和GRE的考试大纲进行练习。考试与平常的英语学习,的确有很大的不同。最后,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律。
申请的时候,我的兴趣有一点点变化,更加关注NGO/思想库的行为,偏政治学。这当然与我的工作经历紧密相关。与我之前想做的行为/实验经济学有所不同。不过在我的长期计划里,这两者之间有很多可以交叉的地方。主要是NGO这个领域能提供很多案例和数据用于行为学的研究。今后慢慢写论文交代吧。
过年回家,跟家人仔细谈了cc和我出国的事情。也许代沟使得父母已无法了解我们想做的事情,他们剩下的就只有鼓励和支持。
四月是残忍的其实三月份就开始收到学校的来信,等到四月,除了1家还没有回应,1家明确拒绝外,拿到了4家大学的通知书。三家在DC,一家在Pittsburgh。等待的时候其实也心底焦虑,想着实在不成的各种结果,被念想折磨其实比肉体受苦更加难熬。好在结果还算是不错的。对于我来说,更偏向DC的学校,所以先发了回绝信给Pittsburgh。
正好4月份有个机会到Virginia的Fairfax开会,是关于智库管理方面的一个MBA培训,这大概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培训智库管理者的项目了。于是在樱花盛开的时节来到DC先行探路,比较了在DC的三所学校,最后决定选AU。这所由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设想、成立于1893的卫理公会私立教会学校,在中国获取名声,却不是因为它的NGO项目,而是因为一位尴尬的校友宋鸿兵。
(图片来源:网友@jmg)
四月份还发生了一件事。【读品】被卷入了关于汪晖抄袭案的争论,当时我们发过一个声明。我在《谈谈剽窃》中再度说了这个问题。对于个人要怎么做,也表了态:对抄袭之作,不关注、不讨论、不引用。
我的这一年 我这一年学到啥
长且炎热的夏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实际上失去了春天。仿佛前一日还裹着羽绒服,第二天就得穿T恤上街了。我定的是7月31日到芝加哥的机票。
去签证的时候,签证官是AU毕业生,对话如下:你去美国做什么?我答:我去AU读公共事务。签证官:AU是个好学校,我也是那里毕业的,你给我下你的联系方式,我回DC的时候可以联系你。我赶紧给了他我的email。签证结束。
除了和朋友们吃饭话别(不过还是有很多朋友没见上,回国的时候补上吧),也开始关注NGO相关的话题,自己想研究的是跟智库相关的议题,再细一点就是决策与智库的关系,自然容易想到的是智库对决策的影响力,不过也留意中国智库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政府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内部化智库,什么条件下会允许独立智库的发展。当然,中国智库的形式和功能都与美国K街智库有很大的分别。
要研究智库,就必须弄清楚一些智库所属的NGO这个行当的一些理论和经验问题。这也是自己开始转向NGO研究的一个重要理由。另外的理由当然是自己在这个行当里从业,算是受自身经验的影响了。关于智库的研究其实不算太多,在整个政治学理论中公民社会理论下NGO领域里,智库是何其细小的一块。研究者不多也在情理之中。饶是如此,堆在我面前的文献也已经上百篇了。
不过我很幸运。除了自己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这个智库工作之外,在出国前还参加了刘鸿儒基金会项目的方案设计,也小小应用了一下自己4月份学到的东西。算是一手锻炼了。经验科学里如果有经验,那还真是不错。我也读了一些关于公民社会的理论文章,有时候我就想如果作者有一些切实的经验,而不是只跑到NGO的办公室里做几个访谈,肯定会写得更好一点,起码写得让更多人能知道写的是什么,不至于打着经验科学的幌子做着修改名词的把戏。这事儿留到论文里说吧。
这个长且炎热的夏天里,去了4次世博会。本来觉得这事儿挺SB的,自己也写过2010年煤炭文学奖得奖文章《穿睡衣上街,拿菜刀革命》来调侃。不过亲人朋友喜欢,得陪着去。周云蓬说只要老母开心,让他上春晚他也愿意。那么去去世博相比而言,还算是五十步的SB了。而且实际上,只要有心,你还可以从世博中发现有意思的事情。例如我们开发了一条游玩热线叫做“邪恶轴心一日游”,从朝鲜馆开始到中国馆结束。
【本图中有诸多geek大神,就不一一点名了。我是装跳大神的。】
在秋天翻墙而过我在墙内的时候,自己的电脑上装了torproject,开机就翻墙。但用过Tor的就知道,有时候会非常慢,尤其是上facebook这种图片多的,youtube这种视频多的,更是如此。twitter相对还好些,但总之也比较慢。所以翻墙而过的第一天,点了一下,不超过3秒整个facebook的页面就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一下子竟然不适应起来,那绝对是一种文化震撼。
重新做回学生的感觉跟十年前刚进大学的时候有几分像。不同的是,那时候野,不仅性子野乱读书,而且野心也大,搞一搞就想整个论文获大奖;现在是挣扎着说服自己,NGO领域里费解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万幸还能知道些怎么办,那真是福气了。目标姿态随着年纪大也日益低下起来。
开始写K街观察系列【在《南方都市报》开了一个专栏】,谈华府智库和美国的公共政策相关的议题,算是零敲碎打的准备工作;另外也逐渐关注中国的NGO领域,公益慈善业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文章散落在FT中文网、南都等媒体上。虽然智库和公共政策的研究大部分的理论支持都跟中国实践不匹配,但无奈心心念念的还是中国问题,所以总是要忍不住对照一番。这个功课会继续做下去。
其余的时间,就贡献给了 课业。我这一学期3门课,听起来真是可以不得了的轻松。不过大体上感觉是这里一星期读到材料,比浙大半学期要多。我这种可能还不典型,因为乱七八糟读太杂,但我家CC的一星期真的够抵浙大一学期的。
冬临雪写这一段的时候,DC正下着大雪。窗台上是一片雪花白。
有必要谈一谈的倒是重新上学的感受。新生接待课的时候,印象最深的课程是关于学术诚信的,这也的确是因为之前的汪晖抄袭案给我带来的影响。记得这个课上做了一道题,是小组讨论题。我跟一个黑人本科生,两个白人博士生一组四人,要决定AU是不是应该开除一个已经有一次学术不诚信的记录,第二次又在网上买了一篇学期论文的学生。我们思前想后,考虑了很多因素,最后认为应该再给年轻人一个机会,不能看着他毁了。所以我们最后建议停学一年,参加学术诚信课程合格后,再行开始学业。
但,我们错了。根据学校的政策,有过一次学术诚信不良记录,第二次立即开除,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是我的第二个文化震撼了。我想要是中国大学也实行类似的制度,学风估摸着会端正一些。我又想要是汪晖这一辈也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八成就干不出后来的事情了。
我在这里的统计课要做一篇论文,教授自己写的相关文章有5篇,重要的文献不下30篇,这还仅仅聚焦在一个极小的问题上,即看护之家(nursinghomes)的看护质量与看护之家的所有权(商业的,NGO的,政府的)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什么关系。这类研究在中国大抵是采用各自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文章构成的。一类说私有产权能导致责任心,这样私有的看护之家一定胜过政府运行的看护质量。另一类则反对,说是私人所有的看护之家会为了扩张和经济规模,降低对质量的要求,而且会产生市场失灵,由政府提供更好。但有意思的是,双方都不会像模像样去搜集数据,做点实证要验证一下到底哪一个结论是正确的。我想说的是,正反两方都有道理,但验证的结果很有趣。
结论就不提了,只是这个过程的确能反映出美国学术界作风朴实和分工细致。可能是中国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工夫的傻人太少了,而学术不仅需要聪明人,也需要傻人,甚至更需要傻人。人们有时候会误解,认为学术是一项十分高级的脑力活动,搞得学术的门槛好像挺高的样子。实际上学术同其他的职业区别并不是特别的大,尤其从下苦工夫的角度来说,简直是一模一样的。
学期结束,我的这一年也过去了。而立之年,我刚刚开始做傻人的新旅程。是冷冬,但是我的朋友们,我想告诉你们,这是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新旅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5117.html

更多阅读

终极必读:我在徐翔身边学到的七堂课

泽熙的业绩已经不需要我再赘述了,这么多年来,它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市场的焦点,每年到年底盘点业绩的时候,排行榜上总少不了它的名字。掌门人徐翔被冠以“私募一哥”的称号,江湖上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关于他的传说,但是他总是保持神秘低调,不愿

连载一 叶展:我在泽熙学到的七堂课

和讯期货 微信号:hexun_futures期货行业风起云涌,期市行情瞬息万变。每日最新期货资讯,内外盘即时行情,与期货相关的一切,尽在中国第一权威门户和讯网期货。作者简介:叶展,原泽熙投资总经理助理,现任齐鲁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助理,齐鲁星空、

声明:《我的这一年 我这一年学到啥》为网友鹿港小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