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与炎帝其人其事 图灵其人其事

图片说明:新石器时期神农氏(太阳神)高62厘米*23厘米玉石神像。通过研究古史记载,神农氏牛首,大唇、牛鼻子、水晶肚的描述,从新石器(5000-8000年间)遗存物质上分析,古史记载还是承载了一些原始的说法,并非新石器之后的讹传与附耳。

神农氏与炎帝其人其事

李俊杰

最近,高平市作协主席白灵同志来电话,邀请我在《高平刊物》作客,再次为刊物撰写一篇炎帝遗存方面的学术文章。前些日子,为刊物撰写有关长平之战古战场历史文稿,引起轰动,专家学者学者评价尚好。因此再写一篇大家崇敬的神农氏炎帝,以飨读者。

人们提起神农氏和炎帝,必然有一种定论式的说法,炎帝就是神农氏,神农氏也就是炎帝,两者并存同义,绝非两人。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大家对此已经习惯这种称谓了。多人的认识就是真理,也就是道理。有一些专家就不这么认为,专家是从史学角度看问题的,我又同意专家意见。这不成两面派了吗?我的意见是人云亦云,顺大遛不受指责。但是,对问题总想讨个公正的说法。而事与愿违,往往结果出乎意料。如在研究长平之战方面对司马迁《史记》所载:“赵括被射死”、“白起赐剑自刎”就有存疑。经研究比《史记》更加权威、更接近当时历史的人吕不韦《吕氏春秋》记载结果是“赵括被虏”、“白起绞刑致死”。两种不同的论断结果会对历史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结论。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回答好这个问题也就不会进行不必要的争论。《吕氏春秋》与《史记》,谁最权威?谁最接近当时战况,谁的历史参考地位就最高。

在此,作者还要说,炎帝与神农氏绝非一人,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但相差数十代。在古帝王体系中,仍有三代之差。神农氏为华夏民族农业发明的始主,而炎帝则是神农氏之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和政治领袖。

一、异说纷争,各执有据。

让我们先看下最早最原始的春秋时期记载,或许能明白一些理辞。《管子·封禅第五十》记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者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史记》也有相同记载。在汉唐之前,对泰山封禅,不是功德卓著的帝王,一般不般贸然封禅。在春秋之前有古帝王封禅72家,管子曰:“无怀氏、虙羲氏、神农氏、炎帝”。从管子之言中可以得知,在神农氏之前只有部落首领,没有“帝王”。炎帝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在神农氏之后才有了帝王之说。另据《管子·侈靡第三十五》记载:“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存,为其无位,不能相用。”说明神农氏不是帝王,不在“八帝”之列,以后将神农与炎帝混淆的说法必定有误。

“八帝”究竟是谁呢?答案只有一个,即“八代炎帝”。《御览·卷七十八》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帝炎。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休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营都于鲁,重八封之数(笔者认为,应为八卦),究八八之礼,为六十四卦。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二、炎帝神农,一家之说。

炎帝神农氏一家之说,不是今天的学者故意渲染,无理争端,而是古史志记载十分模糊,导致百家争鸣,意见纷呈。《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類聚·卷十一》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春秋时期管子对此事记述的十分清楚,“炎帝”与“神农氏”有所区别。《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尸子》记载:“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作者认为,炎帝是神农氏的后代,或者说是神农氏的孙子辈,在无怀氏之后,统一了各氏族部落,走向帝王统治地位称之“炎帝”。说明神农氏与炎帝的发展应当是有一个漫长的岁月和过渡时期。

为什么叫“炎帝”呢?

《御览·卷七十八》为我们记载历史的真谛:“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看来是因主南方,以火师而名。黄帝的来历与之基本相同。《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笔者认为,在炎帝执政时期,大面积的火烧原野而耕的场面,对开发土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易系辞·下》记载:“大皞帝包(苞)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遂)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包牺。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取牺牲以充包厨,故号曰包牺氏。后世音谬,故或谓之伏牺,或谓之虙牺。一号皇雄(熊)氏,在位一百一十年。我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騼连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皞(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习包牺氏之号也。”无怀氏,为神农氏与炎帝的中间的一个重要交替期,在此交替期,先由神农氏代替了无怀氏,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称帝的始祖。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说,他对神农之前事不知到,故在《史记·食殖列传》中记载:“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三、早期神农,始于行山。

最无争议,最早的史书是春秋管子之言。《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从“淇山”之阳的地名考证,《淇州志》记载,淇山,在邑之西,因淇水故名。“淇山”即今天的陵川大片的山林。《说文》记载:“水名。又名“淇河”,淇水出河内共北山,东入河。或曰出隆虑西山。”古为黄河支流,自河南省林县东南曲折流至今汲县东北淇门镇南入黄河。准确的地名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神农氏最早生活繁衍在太行山巅。《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战国策·鲁语上·展禽论祀爰居》记载:“昔烈山氏(神农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柱”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名字,他就是神农氏的儿子,叫柱,真正为农业之神的就此人也。柱,在历史上没有被列入帝王之位,只是神农氏的代表人物。《管子·侈靡第三十五》记载:“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存,为其无位,不能相用。”说明“神农”不再“八帝”之列。故然“为其无位,不能相用”。真正列入史册的是神农的孙子辈,从临魁开始称帝。在高平地区一直沿袭着一种古老的习俗,在新婚燕尔举行婚典仪式时,必须要用“火柱沾醋”的方式才能完成婚礼大典,向来贺者表明新人是神农氏的后代。我们可以从唐代,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牛元敬《重修清化寺碑记》中找到答案,“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播生嘉谷,柱,出兹山矣。”《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全而称之,又号伊耆氏。”伊耆国又在那里呢?《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明年败耆国。”《尚书》曰:“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郑玄注释:“耆者,又作黎。”《经义述闻》云:“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与耆通。”伊耆国,就在长治县与高平交界处的古黎都。

《御览·卷七十八》记载:“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帝炎。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休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营都于鲁,重八封之数,究八八之礼,为六十四卦。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路史》记载的更为准确:“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沃,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釐)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曰任已,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继无怀之后。本起烈山氏,或称烈山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沃,生帝临魁。”在此有差错的地方是“帝氂(牦)也用釐(厘)”与“帝来”,在名字上出现问题。有称“氂”、“釐”、“来”三个字的,同为一人,但不知那个准确。笔者倾向前者,重要的史书多称“氂”。笔者认为,八世炎帝,特别是炎帝之祖父辈,有可能是从陕西姜水发展,在儿子“柱”时,迁居在太行山上党生活。第一代炎帝魁,其祖父辈为神农氏,很可当时还没有掌控政权。仍然“以耕施教,以教掌政”,逐步成为统领农业生命的大族,被尊荣为帝王。神农氏部落的最后衰落是在末代炎帝榆罔之手。黄帝三战得志,而榆罔炎帝率部流亡湖北随州、湖南长沙,死在长沙。榆罔执政和生活同样在上党地区,长治市榆社县城,即榆罔的治政中心。榆次市的地名来历与其有直接的联系,故名棆次。晋东南地区的地名,非同寻常,一些古老的地名背后隐藏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一个地名就是一部史实。

《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这可能是炎帝之妻另一支嫡亲之族。《路史》记载“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沃,为妃,生帝魁。”《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曰任已,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继无怀之后。”在此“赤水”、“奔水”、“姜水”三者必有误差。笔者认为“姜水”准确性大于其他。《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颛顼。”“头触不周山”故事,再次说明炎帝、黄帝之后的第二次争夺帝位。共工系炎帝的之曾孙,颛顼系黄帝之曾孙。虽然共工再次败阵没有当上帝王,古人却为后人记载了第二次争峰的地点在“不周山”,“不周山”也在羊头山之周邻。

《山海经·卷二·西山经》记载:“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两黄兽守之。有禹攻共工国山。”《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按《山海经》大荒之隔,南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盖因山之不合,遂生共工触山之神话。”笔者对此认为,“共工头融不周山”和“禹攻共工”的故事,就发生在羊头山周边山区。“不周山”在长治市屯留县西。“岳崇”即指太岳山,“浑浑泡泡”即指黎城县浊漳河。大明《潞州志》记载:“按《书·禹贡》漳水二。一出长子县鹿谷山,即发鸠山,名为浊漳。郦道元谓之衡水,又谓横水,东至邺合清漳。”炎帝之伯陵之封地在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伯方”来历因“伯陵方国”故名。

四、榆罔南迁,守茔神农。

为什么称之为神农氏?《神农本草》记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故人号曰神农。”《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注正义田,“大庭氏,古天子之国名也,先儒归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路史·后记》记载:“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魏晋《风土记》记载:“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氏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羊头山有可能是石年神农时代,为炎帝早期之父。

《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宋代《路史》记载为“七十世”。说明“十七世”与“七十世”可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认当《吕氏春秋》当实、可信。《路史》记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参卢之后,政衰,其国浸削。至春秋时,为晋之附庸焉。盖因国小,无纲纪祀法,而民俗鄙陋,颇同夷狄。然以火王,犹知尚赤,古谓之赤狄。潞氏潞子婴儿,娶晋景公之姊伯姬为夫人。其臣酆舒专政,虐伯姬而杀之。鲁宣公十五年夏六月,晋荀林父帅师灭潞,事载《左传》。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其国至神农冢一百六十里。”这段文字记载,十分清晰的告知后人,黄帝战败炎帝后,又封祀其后参卢留在羊头山守茔,祀奉先祖。早期的神农氏以及榆罔之前的七代炎帝,都可能葬于上党不同地方,如黎城、潞城、黎都、榆社等地。神农先茔,毫无疑问的讲葬在长子、长治、高平三县交汇地段的羊头山。《潞州志·陵墓志》记载:“潞子婴儿墓,在县东北五十里续村。”也葬在太行山上。北魏《风土记》记载:“羊头山,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隋开皇五年(585)《宝泰寺碑记》曰:“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太平寰宇记》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嘉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设庙,仲春上甲日致祭。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古载文字内容又为我们记载了历史的真谛,羊头山所葬之主应当为早期神农。神农在位期间,已经开辟了硕大的疆土面积。《玉海·卷十七》记载了这一历史贡献:“诸子称神农之王天下,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

五、炎黄二帝,同族兄弟。

炎帝与黄帝在问世与执政时间上有很大的差距。很明显炎帝早于黄帝,矛盾加剧的时间段是末代榆罔炎帝,非之前的七帝。但是,史上记载的错误十分之大,在时间段上可以找到抵触之处和矛盾焦点。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而《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附宝见电光绕北斗极星,照于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从这两段史家普遍认同的权威记载,分析相差悬殊。第一,不是一个时间段而生。炎帝与黄帝是同父异母,同族兄弟,均为少典之子无疑。第二,按年龄上推理,问题百出。早期神农氏到末代榆罔炎帝相差530年。《路史·后记》记载:“至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小学绀珠·卷五》记载:“(炎黄二帝)中间隔八帝,五百余年。”《路史》记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这就告述人们,史书上的记载不可全信。笔者认为,有可能是早期神农与末代榆罔炎帝,在资料上出现混同。少典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有500年的寿辰。无论“七十世”还是“十七世”,一世一代,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在数十代获得成就。八帝之前,可以列入没有帝位的神农氏发展时期,神农氏与炎帝非同一人,是一个连续同族发展的氏族。所以说,神农早期与末代炎帝混淆在一起,让我们难于辨识谁是谁非。不过在那个年代,先民的知识水平仍然处于十分低下时期,为结绳之治阶段,文字仍然处于初蒙之始。对先民的神话要求不能太高过细,他们认识没有想到今天会有人追究此事。司太公说的对“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革命导师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虑。”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宋书·符瑞志》引《龟书》记载:“出洛,赤方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塞门谷口是也。”1、“釜山”的地名全国仅的一处,在高平寺庄镇釜山村西,有一座山,叫合山,相传因炎黄二帝合符故名。釜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就是相当于朱毛会师井冈山。2、“谷口”,在高平城西五里,因形若谷底之口故名。北魏《风土记》记载:“羊头山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羊头山,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南带太行,又有散盖,即神农尝谷之所也。”《山海经·北次三经》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3、“精卫填海”的故意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沁水县柿庄镇与高平市交郊处,有一个叫“海则村”的地名,距釜山仅有十里之遥。相传炎帝少女溺死于此,在村北的巅峰处有“鸠山暮雨”,为高平古八景之一。4、“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笔者列举的釜山、谷口、伞盖山、发鸠山等重要的古地名,都有新旧石器时期人类文化遗存,并且出土了大批的新旧石器时期文物和太行山上特有的石器、陶器、帝王级别的玉石项链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石灰岩(当地人称青石)方形石钺,长15.3厘米,宽13.7厘米,上面有若干条竖线条,和五个小圆点,有可能是五个星辰,代表五星上将之意。另外有神化传说中的涅磐,祈祷人生幸福生活的神物。其三是一条硕大而罕见石材项链等,说明神农氏就生活、繁衍在这块热土上。

榆罔的败落,在某种意义上讲,有可能是一次仁兄的禅让或“退隐修政”。将北方大块疆域让给了黄帝,黄帝毕竟是同胞兄弟,在治政上北方有强大的蚩尤作乱,榆罔退让可能也是一种选择。黄帝平定后,将榆罔之子参卢封为潞氏,留守上党“祀奉先茔”,表达对先祖的告慰与思念。在上党其他地区出现有神农或炎帝的茔冢之记,目前只有二处,一处为羊头山,另一处为湖南长沙茶陵。其实这只是首与末的关系,出现其他几代炎帝的墓葬并不奇怪。羊头山之先茔,必然为早期先祖。而湖南长沙茶陵之祖,故然成为第八代兵败黄帝之后的榆罔之身。

六、神农牛首,水晶肚皮。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路史·后记》记载:“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头,龙颜面大唇,怀成铨,戴玉理。”考古学者对神农或炎帝长相“人身牛首”并没争议。因为神农与炎帝的生存环境还处在原始社会和传说阶段,信息来源存在一种神话。神话和传奇是中国古代氏族部落政治家、酋长习惯的一种传神提能凝聚力的一个手段,没有一个帝王不是神话出来的。就拿汉代的刘邦皇帝也不例外,传神身上有72棵龙痣。在民间的一些文学演艺家们,将伟人进行神话十分正常,将其功能化、神力、魔力化,主要是为了传承与传播。宣传其与众不众之德,德是什么东西呢?按老百姓的话说,是善于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能力超脱的人,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困难重重之际,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改变被动局面。被老百姓称之为救星、救世主。先民对石年称之为“神农”,正因为在农事方面有极高技能,这些技能因神奇故名。由于神农之力改变了人们饮食起居,对人类的进行做出了贡献。后人对他的追念有加,故对其作出追随和崇敬之礼,被人永思。由于人们对先祖的崇拜,对农家耕牛的依赖,有可能把神农与“耕牛”的品德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对神农加上了牛首,水晶肚皮,说明神农生了百果百草,有毒没毒神农能够看到。这种人可能吗?不是一种怪胎吗?所以说,没有特殊之处,人们反而无信,加上奇异之处才能传神。《战国策·鲁语上·展禽论祀爰居》记载:“昔烈山氏(神农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这段历史记载,就是一种人话,可信度很高,接近科学之语。对神农之子“柱”的评价十分真实可信。作者认为,柱才是真正的原始社会科学发明家,是推动农耕文明的先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5180.html

更多阅读

宣城宛陵梅氏与桐城连城张氏渊源考 宣城宛陵湖新城破产了

宣城宛陵梅氏与桐城连城张氏渊源考梅铁山桐城连城张氏家族有数万后裔,据现存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连城张氏宗谱》,明天启年《思山公始修谱序》载:“爰稽其族,自梅继祖公,当元末播迁由宣及婺后,而卜于桐之戴冲而定居焉。子琳公昏(婚)于张,因

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 琴心剑胆

从会读书、懂事的时候起,就听说过一句话:“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当时认为第一句太好理解了,只是第二句中的“无字句处”四个字老是搞不明白。什么叫“无字句处”啊?没有字,没有句的,那还叫书啊?是不是说的人说错了?后来听说了武

有关神农氏的传说 禅让制的实质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

带蝌蚪文符号的神农氏玉像 蝌蚪文翻译

带蝌蚪文符号的神农氏玉像在任南网上发现一个太阳神玉像,其两臂及背上各有一个逗号样符号。玉像见图。我认为这个太阳神就是神农氏。他是史前农耕部族首领,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主要创始人,后尊

声明:《神农氏与炎帝其人其事 图灵其人其事》为网友半冷半傲半无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