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普斯曲线 菲尔普斯曲线图片

200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理论述评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100872)
■ 理论研究
Theories Research
[摘要] 本文介绍了200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
菲尔普斯的主要理论贡献。他在宏观经济政策跨期权衡分
析、“ 黄金律”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 短期—长
期”分析、“ 自然率”、构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以及
结构性萧条与繁荣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菲尔
普斯的理论和主张对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研究都有
十分重大的影响, 对我国宏观经济问题和政策的研究有一
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跨期权衡; “ 黄金律”; “ 短期—长期” 分析;
“ 自然率”; 结构性萧条
[中图分类号] F015; F016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0461( 2007) 01- 0005- 04
2006 年10 月9 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菲
尔普斯( Edmund S. Phelps) , 以表彰他在宏观经
济政策跨期权衡分析“( for his analysis of intertemporal
tradeoffs in macroeconomic policy”) 中所做出
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说, 费尔普斯的研究
“ 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长期和短期影响之间关系
的理解”, 并对“ 经济学研究和经济政策产生了决
定性的影响”。
埃德蒙·菲尔普斯( Edmund S . Phelps) , 1933
年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伊云斯顿, 1955 年获得阿
默斯特学院文学学士学位, 1959 年获得耶鲁大学
哲学( 经济学) 博士学位, 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詹
姆斯·托宾教授。其后, 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
( 1960- 1962, 1963- 1966) 、麻省理工学院( 1962-
1963) 、宾夕法尼亚大学( 1966- 1971) 和纽约大
学( 1978- 1979) 。1971 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
学教授, 1982 年起任该校麦克维卡政治经济学讲
座教授。他同时是迈阿密、南安普顿、罗马等多
家大学的客座教授, 并曾担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经
济学协会副会长、美联储学术会议专家、美国财
政部和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顾问、《美国经济评论》
编委等职务。2000 年, 他获得美国经济学联合会
“ 杰出资深会员”称号。
菲尔普斯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于宏观经济学
的各个领域, 包括就业、通货膨胀、微观主体行
为、经济增长、财政和货币政策等诸多方面, 被
誉为“ 凯恩斯以后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和
“ 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主要
学术著作包括《经济增长的黄金律》、《菲利普斯
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和跨期最优失业》、《就业和
通货膨胀理论的微观基础》和《结构性萧条: 失
业、利率和资产的现代均衡理论》等。菲尔普斯
在宏观经济政策跨期权衡分析、经济增长中的
“ 黄金律”、宏观经济政策的“ 短期—长期”分析、
“ 自然率”、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以及结构性
萧条与繁荣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一、跨期权衡、“ 黄金律”与经济增长
作为代际之间资源分配的标准, 跨期权衡理
论是菲尔普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 而跨期权
衡的基本思想则主要体现在资本积累的“ 黄金律”
中。菲尔普斯在1961、1962 年的论文①, 特别是
1966 年的代表作《经济增长的黄金律》一书里,
对索洛模型中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
分析, 提出了著名的资本积累“ 黄金律” ( The
Golden Rule) 。“ 黄金律”既是对跨期权衡理论的
最初探索, 也是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框架的
重要完善。这些已经写进每一本高级宏观经济学
教科书的理论, 记载着菲尔普斯的重大贡献。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资本积累率
的问题。一个社会当期的总产出将被用来消费和
储蓄, 其中消费所占的比例关系到当期居民的效
用水平, 而储蓄带来的资本积累的比例又将直接
陈享光, 刘霄
[作者简介] 陈享光( 1957-) , 男, 江苏徐州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和宏观货
币金融理论研究; 刘霄( 1981-) , 男, 天津宝坻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7 年2 月
第29 卷第1 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
Feb.2007
Vol.29 No.1
5
影响到下一期的产出水平, 进而决定未来居民的
效用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菲尔普斯提出的
“ 黄金律”正是用来分析如何选择当期消费与储蓄
的比例、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的比例, 以保证代
际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的问题。通常情况下, 人们
把这种分析有限资源如何通过特定的策略和政策
在多时期间分配的理论称作“ 跨期权衡”。
在1961 年的论文中, 菲尔普斯指出经济发展
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而所谓的“ 黄金律”是保证
整体经济能够永远处在同样的“ 黄金年代”
( Golden Age) 中的规则②。要保证人们永远生活在
同样的“ 黄金年代”里, 就必须首先保证人们在
不同时期里的消费量相同, 即福利水平不变。再
根据当期储蓄决定下一期产出和消费的原理, 最
终得出资本积累的“ 黄金律”: 社会的最优储蓄率
应该等于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贡献率。这一准则
被进一步严格表述为, 对于一个给定的生产函数f
以及劳动力增长率n、折旧率δ而言, 当人均资本
量kgold 满足条件f ' (kgold)=n+δ时, 其对应的储蓄率
sgold 为资本积累的“ 黄金律”。与此相对应的稳态
人均消费水平cgold 为
cgold =f (kgold)- (n+δ)kgold
任何一种高于“ 黄金律”的储蓄率都是动态
无效的; 而低于它的储蓄率是否有效率, 还要看
在长期过程中, 人们对未来的贴现率是否发生了
变化。
资本积累“ 黄金律”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资
源在短期和长期、代与代之间跨期权衡进行分配
时会产生冲突的问题。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相位
图上, “ 黄金律”被表示为一条与生产函数线相
切、斜率为n+δ的直线, 有人戏称正是这条简单
的直线使菲尔普斯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条线虽然
看起来简单, 但其背后蕴藏的意义却极其重大,
它使人们不同时期的消费和储蓄行为都能够纳入
到一个统一的动态分析框架里, 也为预期因素的
引入和叠代模型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黄金律”的提
出标志着菲尔普斯的跨期权衡理论的初步建立。
“ 黄金律”同时是菲尔普斯对增长理论的一大
贡献, 它可以用来分析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稳
态最优路径, 从而使得索洛增长模型成为了一个
严密的框架体系。另外, 在经济增长领域, 菲尔
普斯还对人力资本的作用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在1966 年写的一篇文章中, 菲尔普斯认为一国人
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是影响国家创新能力、带来新
技术扩散、带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③。而国家之
间经济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的差异也正源于此。所
以高等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本增加和经济增长的重
要因素。这些理论无疑是领先于其所处时代的。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 短期—长期”分析
菲尔普斯最广为人知的贡献之一就是宏观经
济政策的“ 短期—长期”分析。他指出, 一项在
短期内效果明显的政策, 在长期内未必有效。这
种观点彻底颠覆了自凯恩斯以来的短期政策决定
真实产出的理论, 并为经济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内
的权衡开辟了道路。
菲尔普斯对“ 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集中体
现了他“ 短期—长期”分析的思想。经过萨缪尔
森和索洛的完善, “ 菲利普斯曲线”迅速成为凯
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 被用
来分析价格变动、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在他们看来, 政策制定者可以运用菲利普斯曲线
进行权衡, 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
合, 以实现政府随时变动的政策目标。在长期内
实现低失业的代价只不过是短期内一次性的提高
通货膨胀率。菲尔普斯反对这种观点, 并提出了
“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他认为, 真实的通
货膨胀率取决于人们对失业和通胀的预期, 而短
期内的经济政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内的真
实产出。
菲尔普斯把不完全信息和预期引入到菲利普
斯曲线中来, 这种改造来源于他的预期通货膨胀
理论( 1965) ④ 和广为人知的“ 孤岛模型”
( 1969) ⑤。他在预期通货膨胀理论中指出, 如果
货币和财政政策是完全有效且没有特殊限制的话,
人们将不需要考虑未来经济的走势, 那么预期的
通货膨胀( 即价格水平变动) 与真实的利率水平、
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否
则, 人们的预期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事实
上, 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后者。进一步, 在“ 孤岛
模型”中, 菲尔普斯假定人们生活在一个个相互
隔离的孤岛上, 每个孤岛都形成了自己的劳动力
市场, 而又无法获得其他岛屿上的工资信息。当
货币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在各个岛屿上出现时,
工人是否选择留在原来的岛上工作主要取决于他
对未来的预期。如果他认为去其他岛屿工作所获
得的预期收益, 大于失去当前工作的损失和飘洋
过海的风险成本之和, 那么他将去其他岛屿工作;
否则, 他将选择继续留下工作。在总量上, 每个
人的选择将直接决定岛屿上的就业和真实产出的
情况。由此可见, 通货膨胀与就业、产出之间的
关系主要取决于人们的预期, 这个思想也体现在
他的经典论文《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和
跨期最优失业》⑥中。
菲尔普斯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应该用来解释价
格和工资的实际水平与预期水平的差距, 以及这
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实际就业和产出水平的。他提
陈享光, 刘霄: 200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理论述评
6
出了一个“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形式:
p- p- 1=!(u)+pe- p- 1 或p=!(u)+pe
式中p 代表当期的商品一般价格水平, p- 1 表
示上一期的价格水平, pe 表示预期的当期价格水
平, u 表示失业率。当通货膨胀出现( 即p 增加)
时, 如果人们已经事先预期到了这种情况( 即pe
也增加到足够大) , 那么失业率u 不但不会降低,
反而有可能增加。同样道理, 如果政府在当期推
行了低通货膨胀的政策, 人们会预期下一期的经
济政策依然是低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 政府在
下一期推行高通货膨胀就有可能实现短期内的就
业增加。基于以上的分析, 政府就可以根据不同
的目标, 来在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之间进行
权衡, 以制定最优的政策组合; 也可以牺牲上一
期的利益来保证下一期政策的有效性, 即政策的
跨期权衡。
尽管在短期内由货币扰动引起的预期、就业
乃至产出的变化可能十分明显, 但菲尔普斯认为
在长期内决定真实就业和产出的关键是劳动力市
场的机能。货币因素和人们的预期的影响只是暂
时性的, 最终就业和产出的水平还是会趋同到
“ 自然率”水平上。这就是菲尔普斯提出的一个对
当代经济学至关重要的理论———“ 自然率”假说
( 菲尔普斯几乎和弗里德曼同时提出) 。“ 自然率”
假说认为货币和通货膨胀为中性, 这很好地简化
了关于外部冲击的理论分析, 而且已经被大多数
计量经济学家证明了能够比较好地刻画真实的情
况。同时, “ 自然率”假说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推论是,
一国政府提高通货膨胀率可能在短期内增加就业,
但在长期内对最终结果毫无作用。这种推论从根
本上颠覆了凯恩斯主义体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中的
准则, 即短期内的货币或财政政策的刺激作用能
够通过高通货膨胀率来实现长期内低失业率。由
此, 人们对经济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内的不同效果
有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三、构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作为“ 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菲
尔普斯把以预期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引入到就业
决定理论和“ 价格—工资”的动态理论中来, 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并解决了凯恩斯理论难以解释非自愿失业的出现
等问题。
菲尔普斯在他1968 年的文章中提出了他的
“ 劳动力流动” ( Labor- Turnover) 模型⑦。每一个
经济中的企业都面临着管理的难题, 即公司工资
平衡政策与相对昂贵的劳动力的流动之间的矛盾。
为了获得更好的劳动力, 每个厂商都试图提高工
资, 所以在均衡路径上每一点的工资都是“ 激励
工资”, 足以超过雇佣工人所需要的平均工资。但
是这也会造成“ 配给工作”以及普遍的非自愿失
业。在“ 孤岛”模型中, 他进一步把预期引入就
业理论, 认为当实际工资超过工人预期的工资时,
公司就会以更少的工资雇佣更多的员工, 从而降
低失业率。从工人方面讲, 对工资的低估会促使
一部分人接受工作而不是继续寻找, 进而导致失
业减少。1970 年, 他更是与温特一起提出了“ 顾
客市场”的概念。这些理论形成了菲尔普斯著名
的“ 微观—宏观”“( Micro-Macro”) 模型雏形,
它很好地解决了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的种种就业
率变动难题, 比如为什么非自愿失业在经济增长
最好的时期也会存在, 为什么不能通过降低工资
和价格来防止就业下降, 为什么有效需求的下降
能够导致失业上升等等。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
也曾借用“ 孤岛”模型, 可见这些理论的影响之
广泛。
作为更加成熟的一般化理论, 菲尔普斯提出
的职业搜寻理论初步构建起了“ 新凯恩斯主义”
的工资、价格、就业等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
础理论。他假定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 劳
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
上搜寻。这种为寻找工作而失业的时间越长, 劳
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是随着寻找时间
的延长, 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
递减, 即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递减。另一方
面, 在搜寻期间, 劳动者要付出失业的成本和获
取信息的成本。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 其边际成
本递增。根据“ 成本—收益”分析法, 当边际收
益等于边际成本时, 职业搜寻时间长度为最优。
职业搜寻理论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 比如没
有考虑到搜寻者可能具有的“ 保留工资”, 但它却
是早期“ 新凯恩斯主义”探索的重要成果。除此
之外, 菲尔普斯还对交错合同、非对称信息下的
隐性合同、价格和工资的名义刚性, 以及价格和
工资的非同步变动等问题做出过许多重要讨论。
这些讨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宏观经济学缺乏
微观基础的不足。
四、“ 自然率”的变动与结构性萧条
20 世纪80 年代欧洲出现的衰退对菲尔普斯
早期的理论提出了挑战。作为一种完善, 菲尔普
斯从80 年代后期开始发展关于均衡路径本身, 即
一种关于“ 自然率”自身决定因素的理论。这种
理论及其经验性研究集中体现在他1994 年的代表
作《结构性萧条: 失业、利率和资产的现代均衡
理论》⑧一书中。
菲尔普斯的新理论和从前一样认为失业率的
陈享光, 刘霄: 200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理论述评
7
均衡路径总是接近于“ 自然率”水平的, 但不同
之处在于, 他认为“ 自然率”水平本身是可以变
动的。他提出, 要解释战后经济领域的主要经济
波动, 就必须放弃“ 自然率”不受非货币“ 宏观”
冲击影响的简化, 而把均衡失业率看作是经济系
统真实结构的一个函数。至少较长期的萧条和繁
荣必须主要由均衡失业路径本身的位移, 而不是
由失业对其不变均衡路径的偏离来解释。这样一
来, 研究的重点就变成了分析这一包含真实部门
需求、要素供给和技术、税率、补贴和关税等因
素在内的真实结构是如何决定“ 自然率”的。
菲尔普斯认为, 生产力冲击是“ 自然率”变
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向生产力冲击( 如真实部
门需求的增加、要素供给和技术的提高) , 特别是
永久性的正向生产力冲击, 能通过提升引致劳动
需求而起到提高就业率的作用; 相反, 反向的生
产力冲击( 如能源枯竭这样的供给冲击) , 会降低
就业率。其次, 资产和财富的冲击及其带来的劳
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的变动, 都会影响到均衡工
资的变化。第三, 在开放条件下, 投资机会的出
现会使利率外生地上升。结果真实汇率的下降和
资产影子价格的下降, 会使劳动需求曲线收缩。
同时, 菲尔普斯认为在其他理论中很少或完全不
起作用的转移支付也对均衡就业有影响: 对个人
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支付( 尤其是给较穷者的转移
支付) 会具有降低就业的副作用。另外, 人口增
长、变形税率、保护性关税、公债冲击、公共支
出等等因素都会使均衡就业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所有这些所谓的“ 结构性因素”, 在长期内都会引
起“ 自然率”水平的偏移, 进而决定经济的繁荣
和萧条。
以这些理论为基础, 菲尔普斯通过实证分析
解释了80 年代衰退与世界范围内真实利率增长、
欧洲各国经济生产率增长的急速转变、以及欧洲
大陆各国福利水平的大比例增长之间的联系。同
时,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 他结合90 年代东欧各国
宣称要建立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国家这一情况,
对资本主义的机能和制度进行了研究, 提出拥有
更多私人性企业的经济体生产力增长的更快, 而
那些在90 年代后期繁荣的国家( 如美国、瑞典、
爱尔兰等) 与没有繁荣的国家( 如意大利、德国、
西班牙等) 相比, 在制度和资源的方面更具有优
势, 以使得该国的企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简评
作为“ 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 菲尔普
斯的探索和研究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基石。
他的理论几乎横跨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 又都
同时融会了微观层面的基础分析, 引领了“ 短
期—长期”、“ 微观—宏观”等分析范式的风潮。
菲尔普斯的最重要贡献可以概括为“ 两种权
衡、两座桥梁”。他为理性行为主体在不同时期内
资源的分配权衡提供了标准, 为政府因达到不同
时期的目标而在经济政策组合中进行权衡提供了
依据; 他为人们理解短期与长期经济政策效果之
间的关系架起了一座由短期至长期的桥梁, 为人
们分析微观主体行为与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架起了一座由微观至宏观的桥梁。正如前文所述,
包括跨期权衡、“ 黄金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
曲线、“ 自然率”、职业搜寻等在内的诸多理论都
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 两种权衡、两座桥梁”的
思想。这些贡献都已经被写进教科书, 成为当今
主流经济学的经典内容。
菲尔普斯的其他许多理论也都是开一代之先
河。例如他的工资刚性、隐性合同、交错合同等
理论为日后“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奠
定了基础; 他对人力资本的早期分析也见诸于新
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模型中; 在他的“ 顾客市场”
模型基础上,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1977 年建
立起了对当代经济理论有重大意义的“ D- S”模
型; 他后期的工作系统研究了国家均衡条件下的
总就业和产出问题, 而且讨论了社会体制和市场
机能, 甚至债券、股票等金融市场对发展中国家
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即便是“ 理性预期学派”的
开创者卢卡斯, 也借用了“ 孤岛模型”的分析框
架。所有这些研究, 都对经济理论和政策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Phelps, E.S., 1961, The Golden Rule of Accumulation: A Fablefor
Growthme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No. 4, pp.
638- 643. Phelps, E.S., 1962, The End of the Golden Age inSolovia:
Com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2, No. 5, pp.
1097- 1099.
②Phelps, E.S., 1961, The Golden Rule of Accumulation: A Fablefor
Growthme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No. 4, pp.
638- 643.
③ Phelps, E.S. and Charlotte Phelps, 1966, Investment in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6, No. 1/2, pp. 69- 75
④ Phelps, E.S., 1965, Anticipated Inflation and EconomicWelfar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3, No.1, pp.1- 17.
⑤ Phelps, E.S., 1969, The New Microeconomics in Inflation and
Employment Theor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9, No.
2,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y- first Annual Meeting of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p. 147- 160.
⑥ Phelps, E.S., 1967, Phillips Curves, Expectation of Inflationand
Optimal Unemployment over time, Economica, Vol.XXXIV, 254-81.
⑦ Phelps, E.S., 1968, Money -Wage Dynamics and Labor -Market
Equilibrium,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6, No. 4,Part
2: Issues in Monetary Research, 1967, pp. 678- 711.
( 下转第16 页)
陈享光, 刘霄: 200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理论述评
8
( 上接第8 页)
⑧ Phelps, E.S., 1994, Structural Slumps: The ModernEquilibrium
Theory of Unemployment, Interest, and Asset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参考文献]
[1] Phelps, E.S.The Golden Rule ofAccumulation:AFableforGrowthmen
[J] .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Vol. 51,No. 4, pp.638-643.
[2] Phelps, E.S.The End of the Golden Age in Solovia:Comment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2, Vol. 52, No. 5, pp.1097-1099.
[3] Phelps, E.S.Anticipated Inflation and Economic Welfare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5, Vol. 73, No.1, pp.1- 17.
[4] Phelps, E.S.Golden Rules of Economic Growth [M] .NewYork:
Norton,1966.
[5] Phelps, E.S. and Charlotte Phelps.Investment inHumans,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 .The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1966, Vol. 56, No. 1/2, pp. 69- 75.
[6] Phelps, E.S.Phillips Curves, Expectation of Inflation andOptimal
Unemployment over time [J] .Economica, 1967, Vol.XXXIV, pp.
254- 81.
[7] Phelps, E.S.Money-Wage Dynamics and Labor-MarketEquilibrium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8, Vol. 76, No. 4;Part
2: Issues in Monetary Research [J] .1967, pp. 678- 711.
[8] Phelps, E.S.The NewMicroeconomics in Inflation andEmployment
Theor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Vol. 59,No.2,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y- first Annual Meeting of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p. 147- 160.
[9] Phelps, E.S. et al.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Employmentand
菲尔普斯曲线 菲尔普斯曲线图片
Inflation Theory [M] .New York: Norton, 1970.
[10] Phelps, E.S. and Taylor, J.B.Stabilizing Powers ofMonetaryPolicy
u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s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1977, Vol. 85, No. 1, pp. 163- 190.
[ 11] Phelps, E.S. The Credibility Effect and RationalExpectations
Implications of the Gramlich Study [J] .The Journal ofPhilosophy,
1979, Vol.76, No. 11, Seventy- Six Annual Meeting of theAmerican
Philosophy Association, Eastern Division, pp.677- 692.
[12] Phelps, E.S.Structural Slumps: The Modern Equilibrium Theoryof
Unemployment, Interest, and Assets [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Edmund ·S· Phelps’ s Economic
Theor ies: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
CHEN Xiang- guang, LIU Xiao
(Renmin Univers 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Edmund ·S· Phelps , the winner of Nobel Price in Economics in
2006, to economic theory. He did some creative researches on
intertemporal tradeoffs , the Golden Rule and economicgrowth,
short run - long run analys is on macroeconomics , NaturalRate,
micro - foundation of macroeconomics , s tructur al s lumps ,and
so on, which have decis ive influence on economic theoriesand
policies .
Key words: intertemporal tradeoffs ; the Golden Rule; shortrunlong
run analys is ; Natural Rate; s tructural s lumps
( 责任编辑: 张静一)
7~24 个月。这就要求我们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较早地采取措施, 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实
现预定的调控目标。[7]
最后, 要考虑货币政策和金融企业体制改革
方面间的协调。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人民银行实
施的是降低利率、放松银根的较为宽松的货币政
策, 但考虑到自身经营中的风险控制, 在扩大贷款
方面显得相对迟缓, 可能会使这一政策收效较缓。
三、总结
综上所述, 中国经济在全局健康的基础上,
存在着结构性失衡, 产能普遍过剩。为了防止经
济发展局部过热的情况加剧, 应当鼓励消费, 增
加全民收入, 由目前的投资主导型向居民消费、
社会投资双向拉动型转换。提高投资效率, 减少
重复建设和对资源的浪费, 宏观调控上必须克服
财政、货币、与其他部门各自为政的倾向, 应尽
快建立相互协调的运作关系, 进一步发展积极稳
健的财政政策, 适时的调整以迎接更为强健的一
轮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刘伟, 蔡志洲.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与宏观调控[J] .经济科
学, 2004, (2) :5~11.
[2]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2004 年1- 10 月) [EB/OL] .中国国
家统计局, 2004.10.25.
[3] 1- 10 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 [EB/OL] .中国国
家统计局, 2005.11.16.
[4]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整理所得.
[5] 林毅夫.2005 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和建议[EB/OL] .北京大
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www.ccer.com)2005.5.13.
[6] 郭树清.中国经济均衡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特殊问题[J] .比较,
2004, 15, ( 11) : 1~20.
[7] 刘伟, 蔡志洲.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与宏观调控[J] .经济科
学, 2004, (2) :5~11.
Overheated Economic Investment
and the Imbalanced Structur e
YANG Yang , LUO Li- hui
( Kunming Univers 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nan
650093, China)
Abstract: Since China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Chinese economy has witnes sed bigfluctuations
every five years on average. It has survived the "bottleneck"
of inflation s ince 1994 and is s till s triking with the
tendency of over- inves tment from 2003. In order to get ridof
the effect of economic s tructural imbalance and make Chinese
economy develop in a high speed reasonably and s tably, the
paper makes discus s 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adjus tment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xchange rate
and monetary policies .
Key words: inflation; overheated inves tment; s tructuralimbalance
( 责任编辑: 张静一)
杨阳, 罗黎辉: 初探中国近期经济投资过热与结构失衡
1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5634.html

更多阅读

埃菲尔铁塔从哪个角度看最美图 埃菲尔铁塔高清图片

【1】塞纳河畔的安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高300多米,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这个纪录近半个世纪。在巴黎的市中心,特别是塞纳河沿岸,建筑普遍不高,埃菲尔铁塔就显得更为突出,远远望去好像钢铁巨人一样,矗立在天边。既然在巴黎很容易看

重新造访高尔基故居博物馆 契诃夫故居博物馆

昨天参观了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故居博物馆,这是我25年后再次造访作家故居。遗憾的是,1/4世纪前(1989年)参观的印象全无!因此只好重新沿着这座博物馆内部的秘书房间、作家的私人藏书室、书房、卧室以及二楼的高尔基生平事迹图片实物展的路线

声明:《菲尔普斯曲线 菲尔普斯曲线图片》为网友左岸的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