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一棵枫树》 人间四月天诗歌

《悼念一棵枫树》

  这是一首悼亡诗。不过这首诗的悼念对象有点特殊,它不是人,而是一棵被伐倒的枫树。

  一棵高大、挺直的枫树,在依然枝叶青翠的时候被伐倒了,村庄和山野都听到了它倒下的声音,周围的房屋、树木、花鸟、小船都因此颤颤地哆嗦起来。诗一开始所描绘的情景,就包含了诗人对枫树命运和遭遇的真切同情。但到此为止,它还停留在一般悼亡诗的境界,诗人和枫树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建立起来。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这个境界上再翻出一层,不仅让我们看到枫树外表的高大、挺直,枝叶的青翠,还引导我们进一步深入到枫树生命的内部,发现它气息的芬芳——枫树倒下了,却使整个山野和村庄飘忽着浓郁的清香。没想到在它那灰暗粗犷、发着苦涩气息的表皮下,储蓄了“这么多的芬芳”——正是这芬芳使它看上比它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随着诗歌对枫树的这种内在生命的揭示,诗中的感情也得到了深化。在诗人的眼中,叶片上明亮的露水就成了“亿万只含泪的眼睛”,一圈圈年轮成了一圈圈“凝固的泪珠”,成了枫树生命中“还没有死亡的血球”。由此一步步把诗歌推向了情感的高潮:“村边的山丘/缩小了许多/仿佛低下了头颅//伐倒了/一棵枫树/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至此,诗歌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悲剧性力量。应该说,这样一种力量只有大地才能与之相称,也只有大地才能容纳。这就是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行要出现大地形象的原因,它在此处出现可谓恰如其分——像一个巨大的秤砣,稳稳地将诗压住。

《悼念一棵枫树》 人间四月天诗歌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可以说是含蓄蕴藉的。诗中包含的感情非常深厚沉痛,但在表现上却十分克制。对摧折枫树的那种邪恶力量,诗人在感情上十分憎恶,但通篇却找不出一个谴责的字眼。但是,诗人的悲愤和谴责却弥漫于诗行之间,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获得也要归功于诗人对枫树内在生命的发掘——诗人对枫树内在生命表现得越充分,越能感染读者,这种谴责的力量也就越大。

  牛汉是一位性情豪爽、为人耿直的诗人。1955年因受胡风案株连,长期遭受迫害。所以,这首诗中枫树的高大、挺直和不幸遭遇,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一个写照。这首诗写于1973年。这个写作时间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文革”期间无数遭受迫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们中也不乏像诗中的枫树一样,在依然枝叶青翠之时倒下的。作者的朋友、诗人阿垅就在文革第二年含冤去世。因此,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有很多感触和联想。所以,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为悼念那些在“文革”中含冤去世的知识分子而作的。枫树就是诗人为内心的感情找到的一个恰当的形象。

  从形式上说,这是一首自由诗,每节的行数从一行到九行不等,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也没有固定的押韵格式。但是全诗却有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般的效果。这是由于作者通过ang、eng、ong、ing等几个韵脚不规则的重复,制造了一种内在的押韵效果,它一方面为诗中悲伤、惋惜的情绪找到了声音上的依托,又避免了完全无韵可能造成的文体涣散。这种效果,很好地体现了自由体诗自由中有节制,变化中有整齐的特点。

本诗的几点探究:

(1)为什么“……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首先由于这个被伐倒的是最大的枫树,它的震动声大;其次是对于这样一棵巨大的枫树的倒下感到愤怒和哀伤。

(2)怎样理解“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

  “清香”本身是一种嗅觉,这是由嗅觉转换到一种感觉。人的“心灵”感受到的“阴冷”,实际上是由于生命的毁灭。

(3)“村边的山丘”为什么“仿佛低下了头颅”?

  表面上看,是写枫树的倒下使山丘变矮了,实际上是用拟人的手法,体现生命遭扼杀的悲哀。

(4)为什么说“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枫树已经不单纯是一棵树的形象,它代表了一类人,不放弃真理而惨遭迫害的人。枫树倒下了,实际上意味着生命的被践踏被扼杀。

【赏析】2

在没有诗意的年代里——读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

――-佳山

《悼念一棵枫树》是牛汉新诗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诗人以包含着泪和血的笔,向我们倾诉那令人心碎的往事。那远近飘忽着的浓郁清香,落在诗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因为他在枫树倒下后发现他那粗壮而灰暗的身躯里竟储存着那么多的芬芳——令人悲伤的芬芳;因为他发现枫树倒下以后,比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因为枫树被伐倒后三天还挂着明亮的露珠,像含泪的眼睛望着远方飞来的白鹤和老鹰;更因为枫树被解成木板,还从一圈圈年轮涌出一圈圈凝固的血球,证明自己极强的生命力。

不难看出,诗人绝不仅仅是在为一棵枫树被伐倒而凭吊、伤怀,诗人充分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是在追念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个个无辜被害的革命者。同时,也是对那个没有真理的年代的愤怒控诉。

对于牛汉诗歌的特色,我想引用诗人绿原的评价:“他的诗令人难忘处,不是艳丽的词藻,不是精巧的形式,而是一个个从生活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平凡而又罕见的精神现象。他的每一首诗都包含一个完整的动的想象。”

二、人生经历

  牛汉,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4岁之前一直在乡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练拳、摔跤、弄泥塑、吹笙、打群架,是村里最顽皮的孩子,浑身带着伤疤,一生未褪尽。父亲是个具有艺术气质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学教员,大革命时期在北京大学旁听过,旧诗写得颇有功力。他十岁以后就入迷地翻看父亲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书刊。母亲教他诵读唐诗。母亲生性憨直倔强,他的性格上继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亲流亡到陕西,在西安叫卖过报纸,学过几个月绘画,徒步攀越陇山到达天水,进入一个专收战区流亡学生的中学读书。入迷地画画写诗,几次想去陕北鲁艺学习未成。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文革期间受到迫害,70年代,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代表作有《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1941年在成都发表诗剧《智慧的悲哀》,1942年发表在桂林《诗创作》上的《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1943年考入设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俄文专业。1945年初在西安主编文艺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进入华北解放区。建国初期,在大学、部队工作过。1955年5月因胡风案被拘捕审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70年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1979年以来,创作了约二三百首诗。曾写过《滹沱河和我》,描写了小时候与滹沱河的往事经历。和《绵绵土》一样都是寄托了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牛汉

牛汉的《经过了长期的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牛汉的诗,兼有历史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度,兼有对于社会现实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兼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散文集《牛汉散文》,《萤火集》,《童年牧歌》。

恢复活力

  坎坷磨难之后,在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他又恢复了诗的活力。他的诗集《温泉》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诗集奖。牛汉的诗,兼有历史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度,兼有对于社会现实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兼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对诗的看法

牛汉自述说,他三四十年来,喜欢并追求一种情境与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诗。这种诗,对于现实、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经过长期的沉淀、凝聚或瞬间的升华和爆发,具有物象和可触性。诗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经过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诚的探索思考,不断地发现和开创生活中没有的情境,牛汉说他每写一首诗,总觉得是第一次写诗,它与过去任何一首诗都无关系,怀着近乎初学写诗时的虔诚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诗歌领域,不停地抗争、探索、超越、发现,没有发现新的情境,决不写任何一行诗。评论家当然可以从他几十年的诗作之中看出来可寻的轨迹,而事实上他一生的创作,是奔突飞驰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宁愿在创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练、走不到尽头,生命永远带着令人可叹的新的创伤。诗集《温泉》里的诗,可以说都是情境诗,这里的诗多数都写于”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干校”。如果把这些诗从生活情境剥离开来,把它们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诗,就难以理解这些诗意象的暗示性与针对性,很难理解产生这些情绪的生活境遇。在“五七干校”,他默默地写的这些诗有着同一的感情动向与构思的脉络,几乎成了条件反射,许多平凡小事当时常常会突然点燃他隐藏在深心的某些情绪。那时,对他来说,只有诗才能使灵魂在窒闷中得到舒畅的呼吸。因此这些他心里一直觉得很沉重的诗,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悲凄的理想主义的基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6561.html

更多阅读

《呐喊----一件小事》有感 读 生命的呐喊 有感

《呐喊----一件小事》有感新闻10307班 安冬雪生活中的小事总是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的。一般,我们都不会给那些小事太多的注意。但是其中却有一小部分是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的,会教我们以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鲁迅先生的《呐喊》中有一篇

电视剧《下一站婚姻》于和伟与涛姐“打太极” 于和伟

网易娱乐2月19日报道由大唐辉煌出品,刘雪松执导,于和伟、刘涛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励志大剧《下一站婚姻》已于日期杀青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中。该剧聚焦当下社会关注的再婚话题,演绎“二手男女”再牵手遭遇的种种障碍。剧中演员于和伟变

声明:《《悼念一棵枫树》 人间四月天诗歌》为网友末日与我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