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自《道德经》第80章,长期以来,很多受众把这句话理解为:不同国家的居民就算到老死,也不交往沟通,各自保持着封闭的生活。如此理解不符合《道德经》本义,以下就此谈谈我的观点。

    自人类群居以后,就向往建立人类理想社会,并一直在从事着建立人类和谐社会的实践。在2700多年前,老子从很深层面对人类社会进行了理性思考,他从自然大道来认识人类社会之道,认为人类社会的大道在于:人类应适应自然大道,培养个人、家庭及社会道德,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大道建立在平行的轨道上,保持好人类及地球生态与自然平衡,从而使人类及地球生态与自然共同存在,人与人和谐相处并融入共同意志的社会体系之中,实现人类社会与道相随,永恒存在。在《道德经》第80 ,老子描写了和谐社会的蓝图: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所乘之,虽有甲兵,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用现代语言文字表述为:对于一个疆土较小、国民较少的国家来说,--要努力通过以道德文化建设为主,使国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使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达到高度统一。让国民忘记互相倾扎、争斗和战争,就算有武器也没有人会用它去伤害别人,就算有士兵也不会去行军打仗;让国民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不要轻意为了暂时的利益就不顾生命危险而往死地;要努力使国民饮食温饱、衣着得体美丽、风俗人情快乐高雅、居住地方安全宽敞、身体状况自然健康,这样国民就会恢复朴实、纯正、勤劳、友爱的自然本性,在和谐社会中,国民会认为自己过着健康、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会象爱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管理的这样好,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和谐并得到最大满足,相邻的国家就算很近,国民虽然友好往来,但是从来不会想着要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

老子的社会思想可概括地阐述为:在平衡、长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这与现代西方社会思想有非常大的差异。西方现代社会思想可概括地阐述为:在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两者过程是对称的,但是目的完全一致。实质上,自从人类群居以来,其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始终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对过程认识的不一致,导致东西方文明诸多分歧和冲突。

把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更加符合《道德经》积极的内涵。

建议与股市不相往来!!!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6818.html

更多阅读

细说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诌狗

文章选自《傅佩荣细说老子》傅佩荣著细说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译文: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

朝花夕拾9:《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元前571-元前471)劳动,勤勉的工作——这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也是人精神的安泊处。每天张开眼睛,有一天的“活儿”等着我去干,啊,一个充实的一天又开始了,我感谢上帝!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坐在书桌前做自己喜欢的

鸡犬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什么生肖老死不相往来

(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和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出 处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

扫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实含义

看了N多小说,里面老爱写个“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敢说90%的作者和读者都误解了其原意,我最早了解这句话是在高中,当时语文老师为了我们将来不给他丢脸,就郑重其事的讲了,还好我听了,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我看别人的笑话,嘿嘿,比较阴险。下面

我心中的和谐社会 作文社会理论

我心中的和谐社会文/鸽子“小国寡民、清静无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多年前老子开始憧憬和向往这种和平宁静的和谐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孟子从友爱和关怀的视角给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

声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网友星空破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