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主要内容 信息化教育新理念

阅读《教育新理念》一书,内容很多,涉及教育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很广,其主要的内容梳理如下:

第一章,课堂教学的革命: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

第一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

1、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创新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

二、创造始于问题

首先要保护好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四、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中国式教育: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去问题式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

西方式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生成问题式教育)重在方法和意识的培养。

五、冲破观念障碍

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应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第二节,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

一、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知识的本质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而在于它的推陈出新。因此,科学态度好科学精神必须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

二、没有氧气就不能燃烧吗?

三、牛顿力学可靠吗?

《教育新理念》主要内容 信息化教育新理念

牛顿理学的核心概念是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分离、互不联系的。但是其他的科学家一起经过艰苦的努力,经过思想上的不断交锋,建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航程。

四、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吗?

只有在思想深处认识到这种发现,只有使这种的发展的观念成为思想方法,成为思维习惯,成为生活的信念,才能自觉地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真正获得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五、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

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第三节,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

一、世界是综合的

要求学生能综合所学的知识根据需要解决问题

二、高分低能的本质——知识的割裂

不能根据需要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

三、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

综合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综合知识的水平好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要求:

第一、教师综合意识与综合知识的自我更新;

第二、培养教师的大学改进课程结构,跨越学科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培养适应综合性教学的新师资;

第三:改进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结构,突破单科进修的固定模式,为教师的跨学科进修提供机会。

第四节,研究性教学

一、研究并不神秘

二、三个案例

研究性教学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而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所谓研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觉察到问题,然后形成某种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调查,去验证或推翻假设,最后提出某种建议。

三、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第一,研究性教学是开放性的,非标准答案的。

第二,研究性教学常常需要综合运用知识。

第三,研究性教学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鼓励协作性学习。

四、确立课程意识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

第五节,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

一、从“哥本哈根研究所”说起

问题式导入,追逐科学前沿。

二、循序渐进与跳跃式发展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它解决当前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有选择地学习知识,构建个性化的知识,利于自己创造性地转化知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必须与跳跃式的学习相结合,在不断学习中更新知识。

三、直线教学与散点教学

直线教学是指按照安排好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进行的教学。

散点教学是指教师有选择的将部分重要的知识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点间的联系,补充他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

散点式教学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空间。

四、不直接回答问题

送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答案,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

第二章,学科教育的新视野:学科是知识的主体,更新学科教育的观念,是更新学科教育的前提。

第一节,反思科学教育

一、科学学科教育对科学的背离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的四个层次。

1、科学知识:中国教育传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第一,知识是预设的;第二,知识是正确的;第三,知识和人的品行联系在一起的。

基于此,中国传统知识教育的特征:第一,被动接受的;第二,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第三:知识的学习带有社会强制性。

2、科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是把知识本身作为目的,还是把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学方法为目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可以说一门学科能不能形成科学,主要就在于它能不能找到研究这门学科的正确方法。

3、科学态度:是指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科学的本性是拒绝权威的,科学的发展性才是科学的本质。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真理探索的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就是强调怀疑的、批判的和创新的精神。

在科学教育中,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缺乏应有意识、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科学对科学教育的呼唤

赫尔巴特教育观:科学主要是一些既成的事实、规则、定理,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形成运用这些知识解析题目的能力。教学过程为:

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系统——作概括和结论

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作业)

现代教育观更关心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

杜威教育观:设计问题情境;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占有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有条不紊地展开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或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

所谓真实的问题,就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

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

西方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开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结束。

第二节,开放数学教育

科学的本质是发现;数学的本质是发明。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好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为了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数学教育。

第三节,理解文科教育

一、文科与文科教育

人文学科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神学等。人文学科的价值被科学标准瓦解了。

二、文科教育的价值

1、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2、文科教育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3、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三、以人文精神进行文科教育

1、文科教育是分解的教育,更是整体的教育。

教材只是体现一种教育思想的工具,只是教授某种教学内容的例子。所以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不能把教材看成对教学内容的限定。

整体的教育观首先是感悟;其次是理解;第三是表达;最后是获得精神的自由。

2、文科教育是标准的、统一的教育,更是多样的、个性化的教育。

3、文科教育是技能的教授,更是生命的对话。

第四节,提升美育

一、美育不是德育

德育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它总是和一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统治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美具有穿越时空、超越外在目的的力量。美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人们认识到美的这种特性,能够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美育的本质在于培育美的精神

美育的本质意义不在于技术层面,不在于获得一些技能技巧,而在于培养美的精神。文学、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美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包括课程设计、环境布置、管理风格、人际关系等各个环节。

第五节,把握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巨大功能

人类文明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阶段——网络文明。

在网络时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运用网络的人。

农业文明时代的教育:创造了文字,告别了耳传口授的限制,开创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工业革命前后,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开启了教育大众化的历程。也种下了教育的一系列祸根:1,非针对性、去个性化;2、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消磨;3、师生间的尊卑差异。

网络文明时代的教育:1、改变着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观念。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2、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的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取代了教室、班级和书籍。

二、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充分激活了学习者的主动性。

3、信息技术将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4、信息技术有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三、网络时代的教师

教师可以从知识和信息的传授中解放出来,使知识转化为智慧。教师应教会学生求知的渠道,学会对知识信息的判断和选择,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好掌握文明的成果,教师应促使文明积淀为人格。

第六节,走进体育

一、体育精神

它是一种强力的冶炼,是一种冒险精神的培养,是一种运动习惯的形成。体育不等同于达标训练;有运动不等于就有体育;体育不能仅以安全为

前提,也并不能延年益寿;体育不是整顿纪律和处罚的手段。

二、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

第七节,感悟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

艺术的语言有:

绘画语言、音乐语言、舞蹈语言、雕塑语言、建筑语言等。

二、艺术教育是感悟教育

科学语言交流的是知识,艺术语言交流的是感受。听懂和看懂艺术语

言,是感受和欣赏艺术的基础。

三、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艺术教育

艺术语言是情感的表现手段,它是感受的叙说,是情感的抒发,是主观的表现。艺术的核心是情,艺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艺术形式之间是相通的,诗是流动的音乐,绘画是凝固的诗;舞蹈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第三章,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能否反映只是增长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

第一节,知识增长方式的变革

一、知识加速度增长

表现为知识总量的迅速增加;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

二、知识综合化趋势成为知识增长的本质特征

知识综合成为知识增长的主要形式,成为科学创新的主要形式。

三、理论迅速向技术转化

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技术转化——市场开发,这被看成是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必然道路。

四、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人类文化传播的四次革命:文字的诞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电子通信的出现;信息化、网络化。

第二节,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从循序渐进向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转变

1、追逐学科前沿

2、建立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即知识结构的优化

二、从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转变:激发学习的

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知识变成探索问题。在学习中能不能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衡量学习成败的根本标准。

三、从线性学习向T型学习转变

线性学习:即擅长什么学什么,将来希望干什么就学习什么

T型学习:在知识综合化趋势不断加剧,处理综合问题成为最重要

能力的今天,把学生培养成为T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很重要。

四、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

现在可以没有 电脑,但不能没有网络;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五、积极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

第四章,素质教育——跨世纪的教育联想:教学的过程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对话的过程。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

第一节,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在于它是引导我国在向21世纪迈进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想,它期望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境界。

一、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

1、它涵盖了教育的所有方面。

2、它倡导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3、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倡导的是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

1、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2、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3、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既关心学生学什么和想什么,更关心学生怎样学和怎样想。

4、素质教育是指向大众主义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

要创造这样一种境界,学生好学、爱学、乐学,教师喜教、爱教、乐教。

四、素质教育的现实性与操作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当代的“爱的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自主教育”等。素质教育是开放性的,多元取向的;它具有方向性和导向性,但没有固定

的模式。

五、消除对素质教育的几种误解

1、把素质教育误解为非知识教育。

2、把素质教育误解为非考试教育。

3、把素质教育误解为非升学教育。

4、把素质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

5、误认为素质教育有一种统一的标准模式。

第二节,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一、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

1、知识在数量上迅速膨胀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

2、知识在结构上的综合化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3、知识在传播方式上的数字化对人才掌握信息技术的要求。

4、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国际性的要求。

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体系

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

的创新意识好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能力为本位的社会人才观

四、以创造性应变能力为本位的个体人才观

五、重新审视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创新

一、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道路

1、实现多元化的高考制度。

2、建立弹性教育制度。

3、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

4、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目标。

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氛围

1、为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校园文化。

2、民主的师生关系。

第四节,知识教学的革命

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今天,怎样取得知识,选择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教学方法是以提问和启发为主,师生关系是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

第五章,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一切教育都是理想的教育,都是为了理想、追求理想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纵观历史,我们把关于教育理想的种种思想、思潮归纳为社会理想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三种教育观。

第二节,社会理想主义的教育观

一、修道之为教——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

中国儒家文化是一个社会本位、伦理本位和教育本位三位一体的文化。

社会本位讲的是人的本性在于人的群体性;伦理本位讲的是,仁是通过对人在群体中的伦理要求实现的,也是通过个人在群体中的伦理品性来体现的。教育本位讲的是,教育既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也是这一过程本身。

教育的活动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

教育的内容要适应于这种教育目的,(古代的“四书”“五经”,今天的政治、历史、语文)。教育方法上,强调知行结合,明代的王阳明发展了知行学说,当代陶行知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做万做学做真人”的口号。

中国知识教育的特点:

第一,知识是预设的;

第二,所传授的知识是正确的;

第三,把知识与人品联系在一起。

基于此,中国知识教育重结果甚于重过程;重标准答案甚于重智慧开发;教学知识过于学科化,忽视了对个体和社会的关照。

二、培养哲学王——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

要培养哲学王,就必须从体育、音乐到数学的学习。

17世纪法国教育家涂尔干及其功能主义教育思想主要是:

第一,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灌输维持社会稳定的知识和行为规范。

第二,强调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青年一代系统的社会化。

第三,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东西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的区别

东方智者强调人的群体性,构建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时候,西方人则开始谈论个体的独立性和对自然的抗争能力,并逐渐形成了个人本位的功利主义传统和制约个人欲望扩张的法制文化。

第三节,科学主义的教育观

一、启智——形式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使命就是调动人的本性中固有的善端,确定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行为规范;教育的任务就是怎样提高人的神性减少兽性的问题。

形式教育的主要观念是:

第一,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功能。

第二,教育以形式为目的。

第三,心灵功能的训练会自动产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二、知识就是力量——实质主义教育观

实质主义教育观首先由英国思想家培根提出,斯宾塞从功利主义的原则出发,提出“教育预备说”,在课程构建、内容选择上,极大地推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德国的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应该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科学,教育学在目的上必须以伦理学、道德哲学为基础,在教学过程、方法和手段上以心理学为基础,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二人的教育思想相得益彰,构成了传统教育体系: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科学主义在教育上的模式是:教育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中心,学习是在学校中进行,学校的核心是班级,辅之以阅览室和实验室。知识按照不同年级的水平组织起来,构成系统的课程和连贯的教材。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通过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对我国产生影响的,其核心是“智育第一”,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教学过程分解为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作业)。

第四节,人文主义的教育观

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育的人文主义反对教育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

一、顺性达情:追求人的自由发展(老庄)

二、和谐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提出了“人人受教育”“人人学习一切”的泛智论。

三、以天性为师:

卢梭在《爱弥尔》中阐述了他的观点:

自由:是人的天然本性,人天然具有自由活动的能力。

理性:人能够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活动,形成复杂的观念和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善良:性善是人人相同的,无贵贱之异。

四、人格至上

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至上,而在于精神生活的养成;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和创造人格。因此他们(尼勒,马斯洛,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五、终身教育

1970年,《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目的就是要使人人成为主动适应未来变化的人。这一观念至今影响着世

第五节,钟摆与融合

第六章,校长的文化使命:学校是文化场所,但文化场所不一定有文化。把学校办成有文化的学校是校长的重要使命。

第一节,学校不能没有文化

学校的教主特点、校舍布局,学校的服饰风格、环境氛围等,当然是学校文化,但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是精神,是灵魂。

第二节,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要把办学思想和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追求;要建立相应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三节,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依托

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动力。

学校是文化场所,但文化场所不一定有文化。把学校办成有文化的学校是校长的重要使命。学校从事的是文化传承、积累、创新的工作,但是学校自身不会自动生成文化,他需要校长带领大家有意识的去建设,

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校长的崇高使命。

第七章,教育家的诞生:教育家是一个时代教育文化的象征。

第一节,教育家

一、何谓教育家

二、教育家为何

1.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不乏杰出人才

2.受到学生广泛拥戴

3.能激发员工把教育作为一种崇高事业的热情

4.具有广为人知的教育观念

5.具有可操作、可模仿的教育方法

6.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

7.有教育定心力

8.影响超出学校围墙

9.能根据社会的要求做必要的变化

10.有人格魅力,道德高尚

第二节,大教育家

1.具有伟大的社会理想和拯救人类的宏达包袱

2.具有对教育功能的超历史的认识,具有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

3.具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造社会的坚强意志;

4.具有人才培养的卓越成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6944.html

更多阅读

《物流运输管理》主要参考文献 冬季物流运输参考文献

《物流运输管理》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国际海上货运代理理论与事务.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     社,20032.严新平,徐佑林,交通运输业的现代物流.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3.张理,李雪松.现代物流运输管理.北京:中国水利

《朝花夕拾》主要内容及考点 初一朝花夕拾考点

孩子开学要摸底考,名著指定《朝花夕拾》。惭愧,惭愧,老妈妈帮着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和考点,放博客里供大家参考。不过,我保证,孩子通读了全书,并没有干脆走捷径。《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本散文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

《水浒传》主要人物简介 水浒传宋江人物简介

1、姓名:宋江绰号:及时雨性格特点: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主要事迹: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人物简介: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因晁盖

《华严经》主要讲什么? 净空法师讲华严经全集

华严经里面主要讲什么?华严经是佛陀成道时,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时所呈现的那个境界。这个境界后人把它记录下来,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华严经讲到佛陀成道的这个刹那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故华严经

声明:《《教育新理念》主要内容 信息化教育新理念》为网友输不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