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原名郑三发子,祖籍在河南许昌。

河南法制报14岁的蒋介石

  蒋介石祖籍何处?70多年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着浙江“奉化说”和河南“许昌说”两种版本。尽管“奉化说”认为自己证据确凿,无须争辩,但“许昌说”认为自己并非空穴来风,大量事实令“奉化说”也无可辩驳。

  正史中记载的蒋介石是浙江人,祖居奉化溪口。但是,国内有一些学者则说蒋介石是河南人。蒋介石的籍贯真是一个难解之谜。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近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萧鲁阳、副研究员唐金培及河南大学《史学学刊》原副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民国史专家王晓华等人。

  正史记载与野史的差异

  国民党正史中记载蒋介石之父蒋肇聪继承父业经营盐店,先后娶徐氏、孙氏、王氏。徐氏生子锡侯,生女瑞春,后亡故。孙氏已亡,无后。王氏(即蒋介石之母王采玉)为浙江嵊县葛竹村有则公(姓名不详)次女也。嫁与肇聪填房,生子瑞元(即蒋介石)、瑞青,生女瑞莲。

  蒋介石也在1920年自己的日记中记述:“我蒋氏在唐代由台州迁奉(化)……”来龙去脉十分清楚,不容怀疑。但是在不少野史中谈到蒋介石的出生地时,都说蒋介石姓郑,叫“郑三发子”,尤其是唐人先生的《金陵春梦》更是影响极大。该书这样描写:

  光绪年间,王采玉先嫁给河南许州繁城镇后郑庄一位郑姓农民,生有三子,即大儿郑绍发(俗称郑发——记者注)、二儿子郑二发与三儿子郑三发(就是后来的蒋介石)。郑家世代务农,老实巴交,唯有三儿子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而其母王采玉偏爱三子。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过得去。迨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许州一带闹开了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为了活命,郑氏农民与妻子各带一个孩子去逃荒。蒋介石的母亲带着六岁的“三发子”要饭到了开封,后经人介绍,给一位姓蒋的师爷当奶妈,乃至做了填房,又一起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

蒋介石:原名郑三发子,祖籍在河南许昌。

  唐人在《关于《金陵春梦》及其他》一文中谈到这些资料来源时说:“1949年冬天,有一位蒋介石的真正的侍卫官退休来港……他用‘八行签’写下了一些有关蒋的情况,内中有5页是记载抗战时他奉蒋之命,在重庆监视蒋的长兄郑绍发的经过……”

  蒋介石有个亲哥是许昌人?

  台湾作家张仲鲁出版的《蒋介石家世》一书中说:

  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年头。蒋介石因国事正焦头烂额,这时,在重庆校场口附近的河南同乡会内,从河南许昌来了一位叫郑绍发的老汉,他逢人便吆喝是“蒋委员长的亲哥”……看其背像,与蒋介石十分相仿。他的身段动作,也有许多地方酷似蒋介石。而且他为人忠厚老实,不像浮夸虚冒、招摇撞骗之流。许多人都确信他是蒋介石的胞兄。

  “当时几位河南籍的军政官员也帮郑绍发出主意,就是不敢代其上报。”萧鲁阳说,“知道此事内幕的还有军统特务少将沈醉。”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中写道:

  当时在重庆曾经闹得满城风雨,许多人都听到过的一件新闻:蒋介石的亲哥哥郑绍发从河南到重庆找蒋介石,而蒋介石不认亲哥的丑事,便是由戴笠一手替他处理的。蒋介石随母下堂到蒋家当“拖油瓶”之前,他母亲所生的大儿子仍然留在河南郑家。几十年后,他的大哥弄清这一底细,想到重庆见见这位当了委员长的弟弟,叙一下骨肉之情。蒋介石哪肯承认有一个异姓的乡下土老帽儿是自己的亲哥哥……当戴笠派特务把这个老头抓去亲自进行了一番询问之后,不用说,一见面孔身材,完全像一母所生,而所答一切都是确确实实有根有据……而一向标榜奉母至孝的蒋介石,也不便无端地叫部下杀害亲骨肉……

  “沈醉写到,他多次去看过这个老头,老头总是滔滔不绝地叫冤,说蒋介石不承认就算了,快点让他回家去。”唐金培说,“此后,郑绍发先后在军统会馆、磁器口缫丝厂、息烽3地软禁了4年。抗战胜利后,还是把他送回去了。

  郑绍发写给蒋介石的两封信

  王晓华介绍说,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里保存了一宗档案,即当年郑绍发写给蒋介石要求其接见的两封信。一封信是1946年12月,寄自南京河南会馆;一封信是1948年5月(当时郑绍发已64岁)。这两封信都有政府职员登记签章,收文还有编号。

  两封信相同的内容是说,他本人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郑庄,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曾于开封郑老师馆内求学时,与蒋同学。别后数十年未见一面。第二封信中写到第一封信后蒋曾派秘书长吴鼎昌召见。

  据王晓华分析,当时繁城镇是许昌周围比较大的集镇,所以在唐人根据当时人们的习惯说法说郑三发是繁城镇人(当时属许昌地区,后随临颍县划入漯河市)。从他调查的情况看,郑绍发在两封信中提到的灵沟即现在的许昌县灵井镇,其实这两个地方相距也不过20公里。

  第一封信落款的“民人”,时隔两年多,第二封信的落款已经是步兵少校郑绍发了。这大概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能令人信服的结论了。

 王晓华说,他在开封曾做了一些调查,当时开封是河南省府所在地,比较繁荣,有上年纪的人说当时开封的西司门街上有几家学馆,的确有一些江浙的人在这里以做师爷为生。至于是否有那位姓蒋的师爷,还不得而知。

  昨日上午,记者在郑州市商品大世界见到了在此做生意的许昌县河街镇的畅永成夫妇。他们热情地向记者讲述了在他们老家流传的关于蒋介石祖籍许昌河街以及蒋的哥哥寻亲的故事。随后,记者在省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查阅到了相关资料得以印证。

  逃荒开封,郑蒋两家结缘

  据史学人员李耕五等人的考证,清光绪十年(1884年),郑发(即郑绍发)出生在许昌县灵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父亲郑福安,母亲王采凤,哥哥郑大发早年夭折,弟弟小名合成,又名三发子,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九月。

  郑发生前讲述,光绪十七年(1891年),许昌大旱,庄稼基本绝收。到了秋天,郑发一家决定外出逃荒要饭,因郑福安体弱多病,便留家看守门户,王氏带着两个儿子去了开封。他们走后不久,郑福安去世。

  在开封城内有一家益泰盐行,老板姓蒋,是浙江省奉化的一个大盐商。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采凤成为蒋老板家中的保姆。当时,蒋老板有个长子叫蒋锡侯,和郑发以及弟弟三发子是好伙伴。郑发一家三口到蒋府一年多以后,蒋老板原配夫人去世,不久便与王采凤成婚。由于郑发不如弟弟合成聪明机灵,在家中很受冷落,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节过后离开蒋府自己谋生。郑发曾干过学徒、巡警,后在部队中又从士兵逐步提拔为副班长、班长、特务长、掌旗官、排长、副官、连长。1921年部队被冯玉祥缩编,郑发解甲归田。

  其间在1904年,郑发曾去开封蒋府,可惜已是人去房空,连过去的仆人也不见了。经询问得知,蒋家已在他离开不久返回浙江奉化。街坊邻居一说他的弟弟改成蒋姓,跟随母亲去了奉化;还有一说是蒋老板只把三发子带走了,把他的母亲留在了开封,两个月后其母亲病死。从此,郑发再没能见到母亲和弟弟。

  手足情深,四次南下寻亲

  郑发回到许昌老家后以种田为生。1933年元宵节,郑发带着儿子郑双喜到许昌城观灯,在许昌专署衙门前,他发现大门口挂着两幅人物照,一位是国父孙中山,另一位虽然不知其名,却与自己长得出奇的像。郑发问卫兵,卫兵告诉他这一个人叫蒋介石,是当今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问卫兵蒋是哪里的人?卫兵答是浙江奉化人。

  他怎么和我长得这么像,又是奉化人,他是不是跟随母亲到奉化的弟弟?从此,郑发有了去南京认亲的想法。

  李耕五先生在《蒋氏身世新探》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郑发四次寻亲的经过。

  1933年秋,郑发乘火车到达浦口后,刚下火车,便被宪兵搜出了邬挺生写给蒋介石的信。宪兵硬说郑发认亲是假,而一阵审讯下来没有什么结果便没收了他的路费,装进北上的闷罐车让他回河南。

  1941年,郑发一路跋山涉水去重庆第二次寻亲。到重庆后,郑发来到位于大阳沟的河南同乡会,由郜子举、姚廷芳、李肖庭等人帮忙给蒋介石写了一份求见申请。又过了些时日,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自把郑发接到他家中,许以5000现大洋重金,打发他回许昌。郑发谢绝。

  之后,宋美龄召见了郑发。劝他回河南,但郑发不答应。

  见宋美龄、戴季陶都不能将郑发劝回,蒋介石在郜子举等人的呈文上批了个“戴笠处理”四个字。蒋介石既没有承认是真,也没有说是假,该怎么处理,让戴笠看着办。计谋多端的特务头子戴笠经过权衡,把郑发软禁在了白公馆。

  1944年春节刚过,重庆方面以“国民政府内政部”的名义,给郑发的家人寄去了500元钱,并让许昌县政府通知其全家举迁重庆。之后,郑发妻子魏氏带着14岁的女儿喜云入川。为找蒋介石认亲,郑发在重庆一住就是3年。看到妻子女儿的到来,他喜出望外。随后,军统局总务处处长沈醉奉戴笠之命,特意为喜云安排了一名女家庭教师,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妞,转眼变成了身着旗袍、脚穿黑皮鞋的“公主”。

  一天,郑发酒后失言,向外界泄露了寻亲被关押在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的机密,引起蒋大怒。戴笠立即命令把他和妻子女儿转移到了中美合作所的另一处监狱——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监狱里,郑发结识了“疯子”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1946年,寻亲无果的郑发带着妻子女儿“衣锦还乡”。

  1946年12月,郑发南下南京寻亲无果,次年夏天,郑发返回河南,郑家受到当地政府厚待。

  1948年5月,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郑发再次到南京寻亲。和前三次一样,蒋介石不见。8月中旬,失望的郑发返回许昌。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逃往台湾。1973年2月20日,郑发在家中去世,终年89岁,寻亲愿望破灭。

  据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河南一位擅长画梅花的画家受邀访问台北,蒋纬国在接见他时明确说“我们是河南老乡”!还有蒋的名字为什么取自易经里的【豫】卦,不会这样巧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804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中航资本600705 :大金控效应显著,创投模式持续。新财

原文地址:中航资本(600705):大金控效应显著,创投模式持续。新财富水晶球请支持华泰非银第一、银行前三。作者:罗毅首席分析师投资要点:大金控平台完成,协同整合效应强。24日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的重大资产重组事

王昌龄诗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前记:王昌龄的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除了擅长边塞诗、闺情诗之外,他的送别诗也很不错,尤其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那可是传唱千古的名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切问而近思的而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此句出自《论语·子张》一节此句和《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互为发挥,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译文: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

声明:《蒋介石:原名郑三发子,祖籍在河南许昌。》为网友给力的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