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曹三公子和一蓑烟雨 当年明月博客

当年明月、曹三公子和一蓑烟雨

文/任雨庐

想起读书的时候,老师曾经说过,江湖有高人,网络江湖也不例外,这个印象在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和《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之后,更加深刻。转眼互联网在中国的历史已经超过十年,中国的网民数量也已突破2亿,在一个积累了十几年、有着超过2亿人纵横驰骋其中的江湖,出现当年明月和曹三公子这样的人物毫不稀奇,这既是当年明月和曹三公子的幸运,也是网络江湖的幸事。

之所以把当年明月排在前面,是因为《明朝那些事儿》2006年先在网上开张,《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也率先在2006年9月出版,其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以惊人的速度相继面世,2007年1月《明朝那些事儿2》出版,3月《明朝那些事儿3》出版,9月《明朝那些事儿4》出版,按照这种平均不到半年一本的速度,《明朝那些事儿5》也应该快出版了吧,毕竟有着无数的读者在翘首以盼。曹三公子的《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也是2006年初开始动笔撰写的,然后在网上连载,到2007年7月第一本出版,一时间洛阳纸贵,2008年1月第二本出版,也是终结版,江湖上更是争相传阅。

阅读的乐趣在于可以一气呵成,记得余华的小说《兄弟》分为上下本先后出版的时候,颇受舆论诟病,以为他把一本书当作两本书。这样的质疑虽然无礼,但是迫切渴望阅读的心情却可以理解,这就像我们曾经对《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第二本的期待和现在对《明朝那些事儿5》的期待一样。这种期待也曾出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香港,当时金庸在《明报》上连载他后来风靡华人世界的武侠小说,每天二千字的连载是要让人每天去买一份当时还是小报的《明报》的,这就对作者驾驭故事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历史不同于小说,小说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历史却要依据史实,有的放矢。要让本身显得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能够勾起挑剔的网络读者的兴趣,牢牢吸引网络读者的目光,这除了需要笃实的知识、风流的才情之外,写作过程中经受的种种艰辛煎敖虽然不为人知,却是不言而喻的。

毛佩琦教授在《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的序《轻松读历史》中写道:“作者当年明月写轻松的历史,其实并不轻松”。这种不轻松,当年明月在凤凰卫视的访谈中是有所流露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必须要大量地查阅相关史料,而《明实录》之类的典籍还没有点校本,仅仅阅读对一般人来说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何况还要理清历史线索、琢磨叙述方式?二是为了及时更新连载,每天下班之后,当年明月一般要花四到六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潜心写作,写出来的文字却只有一千多字,其中艰辛不难想见,而长时间一个人孤独地写作,精神是很压抑的,为了缓解压抑,当年明月有时会打开电视,只是想听听声音,有时干脆跑到超市等人多的地方,只是想呼吸一点人气。这种不轻松,曹三公子同样必须面对,用他自己的话,直接后果是体重不断下降,2007年7月30日阿里巴巴在线访谈中的曹三公子看上去的确很瘦,现在的曹三大概更瘦了吧,因为又写了《流血的仕途》第二部。这种不轻松让我想起了我的导师,他在写自己第一本学术著作《老子的诗学宇宙》的时候,因为长时间坐着,身体健壮的他都患上了坐骨神经痛。由此看来,成功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成功的不轻松除了写作过程的辛苦之外,写作的观点和态度更加重要。当年明月和曹三公子书中的观点无疑是经过深思的,写作的态度无疑是严肃的,所以两书一出,不仅受到普通读者追捧,就是专家学者也是不吝褒奖,毛佩琦教授慷慨给《明朝那些事儿》作序,而且一作就是两篇,孙立群教授和孔庆东教授也先后对《流血的仕途》加以肯定点评,这一点明月和曹三应该也很得意吧。那么,当年明月和曹三公子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写作呢?

当年明月这样评价自己的写作,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在凤凰卫视的访谈中他又说,他注重两个东西,一是自己的感情,二是历史的人性,这种写作为当年明月赢得了“2006心灵历史开创者”的称号;曹三公子在书的自序中写道,自己的写作“以正史记载为基准,正史不到之处,则辅以合理的推断和揣摩,接续空白,贯穿前后”,在《后记》中又强调,“虽是虚构,却也未敢放肆,而是务求合乎情理,衔接前后,不与正史相抵触”,“本书的体例,或介于小说与随笔之间”,并把自己的写作概括为“以心正史,仿佛亲历”。二人的写法,一曰心灵历史,一曰以心证史,应该怎么看待呢?

历史上曾经发生什么,无疑是客观的,但是从历史怎么记载就开始有出入了,特别是正史的记载,要不然也就不会有良史和庸史的区别了。良史秉笔实录,甚至连杀头也无所畏惧,于是司马迁才会受宫刑,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等才会篡改实录。换位思考,历史上不怕杀头的良史大概只是少数,因此大部分史官不过是帝王意志的诠释者,这样看来,所谓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大概也未必确然可信。时过境迁,前赴后继的历史研究者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的历史学家,或者“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或者运用“二重乃至三重证据法”,等等,对历史加以研究,但是很多言之凿凿的研究成果与出土文物一比勘,便轰然被推翻,可见,即使是专家的研究也是有待时间检验的。之所以有待时间检验,是因为专家的研究也是在有限的史料基础上的合理逻辑,既是逻辑,自然就受制于自身的学养和感情。同样,当年明月和曹三公子也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了严谨而富有感情的叙述,又有何不可呢?严谨是为了对历史负责,富有感情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明月和曹三通过自己的书做到了这一点,当广大读者在轻松地、欲罢不能地阅读《明朝那些事儿》和《流血的仕途》的时候,应该心生感激。

当年明月、曹三公子和一蓑烟雨 当年明月博客

撰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当年明月只有二十七岁,写完《流血的仕途》,曹三公子也刚过三十不久,我们不妨把目光拉得远一点,公元1352年的时候,朱重八前往郭子兴的部队投军的时候不过二十五岁,再拉得远一点,公元前254年的时候,三十岁的李斯也不过是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小公务员。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勇气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到底,曹三公子写《流血的仕途》是为了让自己有一点成就感、价值感,朱重八当兵是不得已而为之,李斯辞职下海主要是觉得自己不能连一只老鼠都不如。一不小心,当年明月和曹三公子就成了网络江湖的绝世高手,朱重八成了大明皇帝,李斯成了千古一相,真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写到此处,同样年逾三十却一事无成的任雨庐不禁黯然,难道真的要像老苏言不由衷地所说的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8071.html

更多阅读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图片

一盏香茗,悠然。一曲广陵,淡然。满室微苦的氤氲里,挥之不去的是那抹淡定的背影:粗布麻衣,终掩不尽儒生的风流;骨骼匀停,却流露出赤子的真纯;红尘辗转,亦隐亦仕欲忘何曾忘;漂泊半生,君君臣臣不老江湖梦。东坡,一个千年的传奇。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一

多芬香块,非一般的香皂 | 真魅博客 olay和多芬香皂

分享到0应网友的要求,特写一点文字介绍一下多芬香皂。鉴于曾经对皂类产品有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而且也在我的真魅博客上写过几篇关于DHC橄榄皂及手工冷制皂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看一看。言归正题,先来介绍一下香皂,一般的香皂如舒肤

猫和老鼠 _ 老夫子 _ 中金博客 老夫子博客

老夫子:拉升前的最后一跌[ 原创 2011-06-09 16:28:16 ]大盘昨天进入小时周期调整,今天是调整周期的延续。再收中阴,已经进入到向上突破下降通道前的最后一打阶段。看似恐怖,但每次的阶段底部完成新的行情拉升前均如此,具

声明:《当年明月、曹三公子和一蓑烟雨 当年明月博客》为网友暧昧因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