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尚武精神 恽代英体育教育之研究

1 前言

中国武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伴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演绎,无数的仁人志士投身于武术运动的研究和实践中,武术也逐渐发展为一门综合文化,从技术层面上,它融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并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从文化层面上,它更汇集了儒、释、道等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武以载道——武术所承载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精神,而武术精神无疑是中华武术的魂魄,她渗透于武术技术之中,贯穿于武术文化的始终。中国武术的修强调身心俱修,除了身体层面的强身健体、防身抗暴,更重要的是培养勇者无畏、仁者无敌的武术精神,使自我摆脱身心束缚,走上自由之路。

2 尚武精神之提出

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尚武精神”的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1920年,孙中山先生应上海精武体育会之邀,为其出版的会刊《精武本纪》作序,欣然写下“尚武精神”四个大字,并进一步把“尚武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保国强种有莫大之关系。”他把体育、技击、强国、富民结合在一起,提出“求自卫之道,重尚武精神。”

孙中山先生提出“尚武精神”,有着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近代史上多次的列强入侵,使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屈辱,使中国社会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黄皮肤的中国人被贬称为“东亚病夫”,蔡锷曾这样描述“体魄之弱,至中国而极矣。身体不具之妇女,居十之五。嗜鸦片者,居十之一二。龙钟惫甚而若废人者,居十之一。还有跛者、聋者、盲者、哑者、疾病零丁者,又居十之一二。所谓完全无缺之人,不过十分之一而已。”另外,清朝末年“重文轻武”的思潮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人的形象是“曲背弯腰,男子妇女样”,由此可见,当时的国民身体素质达到无以复加的羸弱。

在内忧外患的紧急关头,很多仁人志士提出了用尚武来强国强种的主张。他们提出的“尚武精神”的主要是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练功习武,增强体质,来达到强国强种、富国强兵的目的,当时的“尚武精神”,是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背景下的呼喊,它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爱国、强身、保民、自强、抗争、向上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3 尚武精神之渊源

梁启超先生曾指出:“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上古时期的初民,因为部落的频繁战争而形成了强悍好勇的民族性格。习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至夏商周三代,虽已强调礼乐教化,却仍然重视武备。对青少年的教育讲求文武并重,即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就是旨在培养保卫国土的武备之才。当时学校以军事训练和祭祖礼仪为主,谓之“国之大事,在祖与戎”。被称之为师氏的老师也由车官担任。上古初民尚武的风气和习武为主的内容,造就了中华民族剽悍的性格和尚武传统。与当时浓烈的尚武风气相适应,先秦时期的民间社会中,出现了一批武艺高强,击技出众的武士、剑客。

春秋时期,一部分士大夫努力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传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进入上层社会参政,此为“儒士”。而另一部分人则保持着尚武传统。他们来源于平民社会,不断汲取平民伦理观,即为“侠士”。“儒”与“侠”,“文”与“武”从此分流。自此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传统方始形成,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也初步成型。

汉时,尚武之风空前高涨,这一阶段的练武之人已成为影响政局的一种社会力量。当时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准则,如重诺、轻财、品德高尚、不仗势欺人等,是尚武之风在民间迅速扩展的原因。但是,当时由于崇尚“重交结伦”、“任侠行权,以眶毗杀人”,在中国大民众心中,形成了班固所谓“死党主义”的价值观,导致了不分是非,只管私义,动辄杀人的“快意恩仇”传统意识的产生,这是其中的糟粕。对现今社会来讲是完全不可取的,应予以摒弃。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隋唐之风;“嫉恶如仇,为国为民”则是两宋以后的尚武之风。至此尚武精神已趋成熟,包括了中华民族广大民众意识深处的最高伦理价值和行为标准。尚武精神所涵括的武术文化中的精华也显露出来,并积淀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中的一部分,一直到现在,习武之人以“为民除害”、“为国争光”、“维护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使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得到升华。

4 尚武精神之阐释

尚武精神,经过两千年的蕴育发展,内涵不断丰富,逐渐承载了厚重的精神文化内涵。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概括为忠、勇、义、侠、礼、仁六个字。

4.1忠

“忠”就是要精忠报国。尚武之人大都有精忠报国的尚武精神。综观我国武术的发展历史,许多爱国英雄的动人事迹, 如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光照后人。以少林武术为例,少林武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少林和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据《宋史》和《少林寺武僧集录》记述,宋代少林武僧赵宗印在北宋末年, 金兵南侵时,率领僧人组成“尊胜队”和少年武僧“净胜队”二军。奔赴战场,对垒金兵。明朝中期, 沿海地带发生严重的倭乱事件, 在抗倭战争中,少林寺引人注目, “本寺武僧, 强兵护国”,“屡经调遣, 奋勇杀敌”(明万历二十三年) 。战场上的少林武僧,个个英勇无比, “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镲官兵每临阵, 辄用为前锋镲抡棍破敌, 遇都既仆, 顷刻毙数倭”(《上海掌故丛书》)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派系,是中华武术的缩影和代表。歌颂它的爱国故事,实际上也是讲述整个中华武术的精神境界。这种爱国精神, 不论何时何代,都是每一个国民应具备的素养。马克思主义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筹。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地推动爱国主义的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每一个国民要以武德之爱国主义情感指导自己的行动,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在那不是战场却胜似战场的科技信息领域里探索钻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42 勇、义

“义”和“勇”是儒家与兵家所推崇的美德。重义轻利, 见义勇为,讲诚信也是武林前辈的一贯教育传统。“有行之谓有义, 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 贵其能以立义也; 所贵于义者, 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 贵其行礼也。故所贵其勇敢者,贵其敢行其礼义也”。意思就是说, 勇敢之所以可贵, 贵就贵在敢伸张正义,树立正气, 见义勇为。“勇有于气者, 有勇于义者, 君子勇于义,小人勇于气”( 《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传》) , 指出了持勇用勇的不同意义,小人把勇作用于狭隘的个人利益,而君子则把勇作用于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上。古代尚武之士崇尚“义”和“勇”,是为了百姓利益,打击的是有损国家和百姓利益的小人、恶人。这种伸张正义,以国家和百姓利益为重的美德,是历代大多数习武人士所奉行的人生价值准则。这个准则,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崇尚和弘扬。当今社会, 仍有许多不良风气,有许多敢违法犯纪的不法分子。这对和谐社会构建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对此,一方面,要以武德之精神教育国民树立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社会主义利益观;另一方面, 遵纪守法之国民应遵循武德之精神,树立正义之气来抵制不良风气, 让它们无立足之地。

43 “侠”

“侠”是武的派生物, 武是侠的根基, 义是侠的灵魂。有武有义,方显侠的本色, 即重气节, 讲承诺, 轻生死,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的表现体现了尚武之人的有为。在我国古代,侠是百姓心目中打击腐败丑恶势力所期盼的英雄。武术名人吴图南在其《国术概论》中讲到,习武的“意义除包括拳术器械之外,当以修身养性唯一之目的。养成勇敢奋斗, 团结御辱之精神,培养雄伟侠烈之风气,扬民族固有之技能镲。”今天我们习武固然不是为培养古代之侠士,但侠的本色仍为我们所敬仰、发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侠的本色中认识到其更深刻的含意,古代侠士的风范,其意义在于他们没有谋私利之想,他们的动机、行为都是正义的。因此,我们要把这一行为运用到现代社会发展服务上来。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邪恶之气还需要国民发扬侠士风范,以正义之力抵之。

4.4 “礼”

“礼”乃儒家之重要思想。我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义之邦”之称,谦虚礼让, 宽厚待人, 诚信至上, 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等精神都是传统美德中的礼节要求,也是习武之人的养身之道。特别尊师重道一直印在每位习武者的心中。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礼节的一贯传统。荀子对尊师重道有过这样的论述,“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镲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他把尊师重道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武术界中,也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说法,表明弟子对师道的崇敬之情。但这种伦理受古代社会封建制度的限制,特别强调对本门派的尊师, 对帮规的遵守,不允许背叛本派。因而造成了门派的“权威性”,不利于各门派的团结。现代社会,应赋予尊师重道、谦虚明礼、宽厚待人等新的涵义。应把“礼”之义延伸到社会各方面。我们既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尊重他人, 还要顺应社会主流之德,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真正地把武行之礼运用到各行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上来。

论尚武精神 恽代英体育教育之研究

4.5 “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和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之所以尊贵,就在于有“仁”而且能自觉为“仁”。那么一个人怎样做才算达到“仁”呢?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荀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儒家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达到“仁”的标准的尺度是“礼”。以“礼”为行动准则,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重视伦理道德,维护君臣,父子夫妇伦常关系,克制自己,使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生活的言行合于礼,就达到了“仁”的要求。“礼”是“仁”的外在尺度“德”则是“仁”的内在要求。儒家“仁”学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把道德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在个人问题上,把重德与重利,追求德与追求惠,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尺度。《论语·里仁》云:“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苟子·劝学》云:“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在国家问题上,强调“为政以德”,“以德服人”,“以德兼人”,把道德的教化作用看作立国之本,“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城服也。”

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很广。“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可见仁包括孝、悌。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张问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可见仁又包括恭、敬、忠、宽、信、敏等道德条目。孔子又说:“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论语》)。可见仁还包括刚强、勇敢、有毅力、质朴等德行。在此基础上,孔子还主张见义勇为,跟古人所推崇的侠义行径、练拳宗旨不谋而合。儒家的“仁”的精神,正是尚武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学源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就体现了这种观念。反映了儒家思想对武术的教化、儒化之功。

仁者“爱人”,武术修炼者常怀一颗“爱人”之心,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就不会经常争强斗狠,到处树敌。在较技时遵循点到为止,得饶人处且饶人,处处化敌为友,自然仁者无敌。

5 尚武精神之现实意义

二千多年前的《周易·象传》曾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尚武精神体现了自强自上的精神。习武之人,在长年坚持不懈的练习中,不畏艰辛,克服精神与肉体上的苦痛,体魄不断强健,精神不断升华,技能不断提高,形成了尚武自强的基础。

在和谐社会的今天,武术人更应发扬忠、义、礼、侠、勇、仁的尚武精神,从身心两方面进行自我建设,如此不但可以创造自我内在的和谐,而且可以促动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8533.html

更多阅读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月山镇红星学校叶桥华执笔一、研究背景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

恽代英的血色人生 恽代英

这两天因为忙着复习,就没来看看,今天来了,看了一个网友让我写一篇关于恽代英的文章。其实我对恽代英并不是太了解,我只知道他曾经是中央委员,当过黄埔军校的教官,但后来因为特课负责人顾顺章的叛变,把他指认了出来,后就被蒋介石下命令给杀害

深圳EF英孚教育课程价格 ef英孚教育官网

深圳英孚英语课程价格,深圳英孚英语课程价格多少钱,深圳英孚英语课程价钱,英孚教育课程价格:中级+中高级的课程总计价格为2万多元,中级到晋升级连报四级的课程为3万多元(好贵哦)我觉得吧,找英语培训不需要那么贵的,主要是适合自己,而且性价比

冷水:论雷锋精神的实质

  冷水:论雷锋精神的实质  1、序言  在中国大陆,雷锋这个名字绝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每一个具有行为能力的中国人,就一定知道雷锋。可以说,雷锋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有知名度的人物之一。如果要选编一份中国二十世纪的知名人

上海英孚教育费用 英孚教育 费用

上海英孚教育费用,附近有家英孚英语,刚好有时间久进去了解下先,环境还算是可以的,挺光亮的。英孚英语中心除了有很多间教室以外,还设有众多的学员休息区域和开放式空间,甚至还有一间咖啡吧,人们可以在这里小聚并可相互进行交谈。英孚英语的

声明:《论尚武精神 恽代英体育教育之研究》为网友拥抱影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