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谈忘的民族英雄胡宗宪 民族英雄

被历史谈忘的民族英雄胡宗宪

车家智

提起明朝嘉靖年间抗击倭寇的战事,人们大都知道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事迹,但却很少人知道戚继光的顶头上司、比戚继光更为重要的抗倭民族英雄、明朝兵部尚书、浙江巡抚、东南七省军事总督胡宗宪。他在消灭倭寇战争中担任主帅,亲临前线,指挥战争,最终消灭了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起到无人替代的伟大的历史作用。

胡宗宪生于绩溪龙川胡氏家族。胡家世代为官,其伯祖父胡富曾任明朝南京

户部尚书,其父胡尚仁是个知书达理的乡绅。生在这样一个地位显赫且有浓厚书卷气的家庭,胡宗宪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日学文,夜学武,二十岁不到,其文才武功已闻名江南。常与江南名士结交游猎,不愿进入仕途。其父胡尚仁见儿子宗宪有将相之才,况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不出来施展才华做一番事业,未免可惜,就劝他进京赶考,谋取功名。嘉靖十九年,胡宗宪考中进士,先在刑部见习,后先后任山东益都知县、浙江余姚知县,继而赴北彊抗击鞑靼,任山西宣大监察御史,再赴南国平定苗民叛乱,任湖广巡按监察御史。嘉靖三十三年,调浙江抗击倭寇,先后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兵部左侍郎、都察院佥都御史,总督浙、直、闽、赣等处军务,浙江巡抚,兵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保,部察院右部御史等职。做出了一番彪炳史册,轰轰烈烈的大事来。

胡宗宪统帅三军,消灭了为祸二十余年的倭寇,保住了明朝半壁江山。历史上人们把胡宗宪的功劳与明朝“土木之变”中的于谦相提并论:“不是于、胡双少保,大明终作小朝庭”。作为民族英雄,他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超过了戚继光,也超过了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可叹的是,胡宗宪也和于谦、岳飞一样,下场凄惨,冤死狱中。与于谦、岳飞不同的是,胡宗宪尽管朝廷为他平了反,恢复了名誉和职位,并加封谥号“襄懋”。但历史学家们却没有引起重视,以至于几百年来,英名不彰,青史蒙尘。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把他的一生事迹概要介绍一下,澄清一些历史误解,供对研究历史人物有兴趣的专家和读者共同研讨。

一、政绩突出,民颂好官。

嘉靖十九年,胡宗宪二十九岁,任山东益都知县,当时益都正暴发蝗灾,庄稼颗粒无收,官府逼税,冤案大增,盗贼兴起,官逼民反。胡宗宪到任后,“询民所疾苦,悉心剔刷”“广招父老,设法捕捉(煌虫)”平冤狱,开牢门,消灭煌虫,发展生产。并通过做工作,将从来不交税赋、且占有大量良田的皇家贵族按法缴税。“宗室强御,一裁以法,令行禁止,莫有犯者”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经过整顿,益都吏治为之一振。对于以“草上飞”为首“聚党数千,出劫为患,上莫能治”的“盗贼”,不是以武力剿灭,而是“呼其父母亲友,慰以恩信,示以利害,使招降之。”结果“群盗解散”。同时,胡宗宪“又择其可教者得千人,编为义军。”让他们开赴北彊抗击鞑靼。胡宗宪在益都两年,“百姓安宁,纪纲重整,礼乐新筹,流民来归,”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嘉靖二十一年,胡宗宪因母丧离开益都,益都百姓纷纷“上书挽留,奔走悲号,如失父母。”“老幼万余,扶携送百里外,哭声振野。”为胡宗宪送行者达万余人,由于黄河发大水阻隔,渡河送至绩溪的也有五千多人,场面极其悲壮。皇亲贵族高唐王朱厚瑛作《青齐十异政》,盛赞这位政绩突出的好官。胡宗宪守丧两年,其父又殁,一共守丧五年,五年后,益都百姓“千人诣阙,保再任。”要求朝庭再派胡宗宪赴益都任职。但因当时浙江余姚县发生军民械斗,死伤两百多人的大事件,且该县几十年军民闹事,积弊甚深,官府不能治,需要有一个得力知县去任职,所以,选中了胡宗宪,认为他“公得民心如此,必能镇此剧邑。”嘉靖二十六年,胡宗宪转任余姚知县。

余姚县在浙江钱塘江口,那里海隅三山驻守着朝庭守海部队,明朝的军队实行屯田自养制度,军人带着家属,在驻地开荒种地养家糊口,其子孙世代为军人。海隅三山原是一片海滩,军人与当地农民都在海滩上围海造田,发展生产。平常相安无事,但遇到台风或海啸,海埂冲破,田地被毁,海水退后,地界模糊,土 地归属就发生争执。于是官宦人家 和军人就凭着权势和武力,把有主之田说成是“无主之田”,宣布入官或占为已有,土地纠纷成了当地军民无法解决的矛盾。“廿载不决,每纠众杀人,有司置不问。”胡宗宪到任后,深入民间调查事情始末,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洁已奉公,持法正事。”“革弊剔蠹,吏畏民怀。”“捧院檄亲诣其地,数言折服,为画界而还。”由于做到不畏强权,不循私情,一身正气,公正执法,一起构讼二十多年的土地纠纷,很快就化解了。与此同时,胡宗宪还很快解决了发生多年的山场纠纷案。余姚县城北有一座山叫胜归山,上面有座神庙,是一处风景名胜古迹。但自从发现该山石质优良,可以造宫室牌坊,于是当地豪强就占山采石卖钱。“鸠工伐毁,宛如崩坠。”弄得“神人不宁”。老百姓为保护风景名胜,多次向官府诉讼无果。胡宗宪一方面做宣传工作,说明保护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另一方面又自已拿出薪奉九十金,赎买了最大的豪强的一块山场,并将它交付官府所有。这一举动,感动了当地豪强大户,他们纷纷仿效,把山场捐给官府。长达十年之久的毁山采石被禁止。使“数百年睨势规利之场,一旦复为圣世无彊之业。”举县官民无不欢呼雀跃。直隶督学闻人诠亲撰《光复胜归山形胜记》勒石以志不忘。胡宗宪在余姚两年,“政通人和,上天感应,岁时丰稔。”因“治行卓异,”被升任湖广道试御史。临行,余姚百姓“不忍公出,立去思碑亭,建生祠于胜归山。买田种梅(胡宗宪号梅林),肖公像祀焉。”纪念他的功绩。

二、北战南征,独撑大局。

被历史谈忘的民族英雄胡宗宪 民族英雄

嘉靖二十八年,北彊吃紧。鞑靼首领俺答率骑兵二十万,欲再举侵犯山西宣

府、大同,直逼京城。朝廷派宿槐亭任大同监察御史,督促抗敌。宿槐亭贪生怕死,不敢赴任,于重金贿赂严嵩之子严世蕃,要求改任他处。严世蕃被收买后,即答应让他改任湖广道试御史,与胡宗宪对调,但此事必须征得胡宗宪同意。宿槐亭即去找胡宗宪求情。胡宗宪虽然鄙视严世蕃和宿槐亭这种作为,但考虑到国家需要,遂不顾个人安危,慷慨上书,要求北上抗敌,得到世宗皇帝的批准。

当时明朝在北彊的军队,号称五十万,到嘉靖年间只有五万,大都老弱不能打仗,真正能上战场的,只有三万,而多为步兵,又分散驻守在各地,打起仗来,畏敌不前,互不相救。而鞑靼兵动辄十万,二十万,都是骑兵,来如疾风,去如骤雨。明军根本不是对手。胡宗宪到达大同赴任时,又遇上明军哗变,两万多明军包围了大同城。要杀大同总督翁万达和巡抚李良。原来为了抵抗鞑靼入侵,原大同巡抚都御史张文锦上表,于大同城北九十里的五堡筑城,迁二千五百军户到北城驻守。军士们认为,这无异把我们全家老小送入虎口,不同意迁往。张文锦派人催促,于是发生哗变,军士们闯入大同城杀死张文锦,后朝廷派兵将其镇压。但朝廷的命令没有改变,这回轮到翁万达执行,军士不服,再次发生哗变。当时胡宗宪正在城里与翁万达、李良等议事,城下二万多哗变军士叫骂不绝,胡宗宪认为这样对抗下去终不是个解决办法,决定亲自出城与军士对话。翁万达认为下去恐生命不保。胡宗宪单骑出城,立于两万乱军之中,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胆略,连乱军也看得呆了。胡宗宪对他们说:“迁五堡是朝廷命令,翁大人执行,你们不能怪翁大人。有什么想法可以跟我说。似这样闹起来,就是叛逆之罪,是要満门抄斩的。一时冲动,祸及全家,想一想值不值得?”军士们说:“我们没其他要求,就是要求罢迁五堡,否则我们宁可死。”胡宗宪说:“迁五堡之事确有难处,这事待向朝廷再报。我可以帮助你们,但你们不要闹。”军士们听了胡宗宪的话,顿时哭声一片。胡宗宪下马抚慰,答应向皇上奏请罢迁。正在这时,一支鞑靼军队听说明军哗变,便趁机来攻大同城。胡宗宪对军士们说:“为证明你们不是叛乱,现在随我打败鞑靼军队,以明忠于朝廷之志。”军士们都说:“好”。于是胡宗宪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军士们一齐呐喊杀入,大败鞑靼。事后军士各回营寨。胡宗宪随后上表朝廷,陈述事件始末,请求罢迁。胡宗宪单身镇乱军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大为赞赏。世宗皇帝破格收回成命令,同意罢迁。边界军民欢呼:“胡大人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9595.html

更多阅读

父亲的雨谢宗玉 夜深了花睡了阅读答案

父亲的雨谢宗玉 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

西湖边的民族英雄墓庙 民族英雄张弘范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独多英烈、名人墓地、祠庙或纪念馆。中国历史文化中被树为典范的民族英雄其实屈指可数且大都在宋、明两朝。其中,除了文天祥、袁崇焕等,岳飞、于谦、张苍水三位就葬在西湖边。此所谓“青山有幸埋忠骨”,在杭州生长或

声明:《被历史谈忘的民族英雄胡宗宪 民族英雄》为网友逆风草的故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