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前几天去看了失恋33天。

大众口碑相对较好的片,往往是对观众的共鸣感的唤起度较高的片——较具代表性的失恋后心态,很容易令人感同深受,随之悲喜。

我有感动。虽然当时的复杂心情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走出影院,开车在路上穿行。回神一想,“失恋”真是个非常有趣的词。

在一段恋情里,人究竟能“失去”些什么?

以自己为例去回想。在每一段感情结束的时候,即便难逃心情的低落,眼泪的奔涌,陷在局中为这段情写歌,失眠,健忘,脑抽筋……但我从不觉得自己失去什么。

首先,“恋别人”和“被人恋”的觉受,都是实实在在感知过了的,它本身是无可失去的,只不过是激发这种感受的因缘,暂时不在当下的这个时空里了,如此而已。初见的拘束的美好,一边走一边互相喂零食的腻歪,公园里牵手散散步的温馨…从来都还在记忆里,从来都没有弄丢过。反过来想,即便没有分开,这些感受也不一定可以重现——人会感动,但不会为重复的事反反复复的感动。

再看“恋”的客体——人,只要没有死亡,Ta就还属于这个世界,或许比原来过的更好——事情从来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至于两个人之间的恋爱关系所养成的生活习惯——如果愿意保持,也可以一个人一如既往的保持;如果无法独立保持,也不过证明了这些情调或调情都只是为了发展两个人的感情而进行的精神手段,于任何一方的个体而言,并没那么不可或缺。习惯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根深蒂固。

能勉强称得上失去二字的,恐怕只有遇到比较实际的另一半,索要回了礼物、嫁妆、房子车子……不过既然爱已告一段落,失去这些又算什么“失去”?

……

既然这样,那“失去”的到底是什么?

透过“失恋”这个词传递的悲伤意味往远看,人们总是“害怕失去”、“讨厌失去”、“希望得到”。这种得失心非常难以瓦解。即便你我已经体察到世间利益在终极意义上是荒谬和无用的,但你我仍然没有办法戒除这些无妄的执着,不是么?仿佛总要靠一切外物(功绩、名声、财产、伴侣、甚至小孩的考试成绩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似的。每天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奔忙,付出这么多心力——我们怎么能允许“失去”这种令人发指的事发生?!太不能了。

就拿“失恋”说,我们为了一段感情付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居然说散了就散了?很多人心里要进行盘点:我付出的,值不值当?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于是我越来越感受到一件事:克服这种对“失去”的恐惧(相对的克服),必须要依靠对无常的洞察。

我们总是有太多自以为的期待。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好的东西应该恒常”的思维模式。如同我在《想象之中》歌词里点到的:想象之中,雨过自有一道彩虹。想象之中,付出就会有结果。想象之中,这次一定会爱很久……但哪有这么多符合想象之中的事物?你高高兴兴的走出家门的一刻,你不会想象出回家后家里已经遭劫的景象——但那样的倒霉事在这颗星球上每天都在实实在在的发生。

如果我们把这种种意料之外的不利处境看作“倒霉”、“飞来横祸”,那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体会无常,还陶醉在暂时的顺境的幻相里。

试着这样想:我此刻坐在电脑前打字,而显示屏居然没有爆裂炸伤我的眼睛,我非常幸运保住了眼睛!

这听起来像是疯子的胡话吗?

可真的有人被屏幕爆裂炸到眼睛的。

假设(只是假设你自己这样做,而不是真的这样)在生活里尝试使用这种高强度的感恩心一段时间,抵御“失去”所带来的痛苦的能力可能会提升。因为或许开始明白:“失去”才是人生的相对常态,我们每一刻几乎都在失去,只不过是失去的程度有没有触动到我们迟钝的脑神经而已;平时这么多次幸运的“没失去”、“保住了”已经真的很好了,很好了。

也许你阅尽人事,经历过大悲大痛、生离死别,早已体味无常;又也许你从来没有感受到无常的存在——我反正不知道你怎么想,你的想法本身也是无常的。但值得你留意的是,你整个人都不是恒常的。

今天的你和二十年前的你在肉身上已经不是同一个你。你身上的细胞早就更新换代,或者衰老病变,你的身体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

今天的你和两个月前的你在思想上也已经不是同一个你。在这两个月里,你所有的外部经历,都在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你涌现了很多新的念头。

——但很多人依然还在把“我就是我”、“坚持自我”这些无知无明的语汇挂在嘴边,不是么?

我早些年遇到过一个人,那天我们面对面坐着,坐大概2米远的样子。

他说:我们来进行对话。你不要问我问题,也不要对我的问题提出疑惑或者寻求补充说明。你只需要答。

我点点头。

他问我:你是谁。

我说:许嵩。

他问我:许嵩是谁。

我一时间愣住了,我想,难道我回答:“许嵩是我”?

不不,许嵩只是我的一个代号,我在汉语世界里的一个代号(我刚巧出生在这个国家,入户,办身份证,我需要一个代号)。代号刚巧来自于许嵩爸妈的灵机一动,如果灵机二动,我可就不叫许嵩——那么,“许嵩”怎么会是我呢?

于是我把我的几个属性累加到一起回答:许嵩是1986年出生在中国的高中男生。

他笑:1986年出生在中国的高中男生是你吗?

我被问倒了。我意识到,无论我再增加多少属性和标签去描述,都绝不是“我”。无论怎么具体,都不是。

这个夏天,阳光和雨水充沛。当我自以为了悟了这个问题,去找他,想给他一个答案的时候,他已经圆寂了。

我有点悲伤,但把它控制在只有那么一点悲伤。我想,如果我为此悲伤,那他对我的开示就大打折扣了。

运笔至此,你可能问我,就算洞察了无常,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又控制不了无常——不然无常就不是无常了。

我能给出的较为低端的回答是:洞察了无常之后,人就没那么妄执。你我还是会为诸如失恋、失业……而悲伤,但认识了无常的存在,就没什么再让我们觉得是多么“意料之外”的。遇到不顺的处境,也可较为超脱。

但我们亦不能因为洞察了无常,就让自己变得麻木。起码我自己还是会写出诸如“昨夜做了一个梦,梦里我们回到手牵着手”这样格局狭窄的句子——真情流露,纵然俗气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也有可能和人争执甚至惹祸上身——难道因为体会到无常,事物无可控制,就变成没脾气的人吗?

爱恨情仇应犹在,只是,心态改。

而较为高端版本的回答是:洞察无常,不具任何意义。如果我们对每一次与智慧的接近都要赋予一个“意义”、“功用”,那就立刻又开始远离智慧了。

去年11月20日,我写下《降温》这首歌。如上文所表,如今的我根本不是一年前的我,歌里的爱恨纠结和其他越来越多的东西都一一放下了,如今乐得自在,轻盈无比。

不过,对于爱情,我依然怀有期待,我相信会有一个合适的人出现在生命里,来遭受我的溺爱——最终有一日,我带着这个人奔着幸福绝尘而去。

人世无常,就尽可能的幸福吧。

也祝你幸福。

2011.11.1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9686.html

更多阅读

从怪兽到怪哉虫 昆虫怪兽大甲虫

从怪兽到怪哉虫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对“怪哉虫”的介绍。“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这个“怪哉”到底是什么?鲁迅先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重点复习

(2011-06-17 09:30:42)标签: 杂谈分类: 点石成金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重点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

高大的皂荚树 高大的皂荚树课文

南明河畔省委大院里的皂荚树。在贵阳,随处都可以看见那高大的皂荚树,在人行道上,在公园,在河边,甚至在街道的中央。这使我常想起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

声明:《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网友手心的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