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扎特的对与不对 与领导打球 但不对位

最近,一位住在北京的阿拉伯人突然红遍中国。他的博客访问量突增至十几万,一篇博文的评论也高达1400多。而且,眼下很多中国人正围绕他展开热烈的争论,其火爆的势头有增无减。

他叫伊扎特,走红原因有三:一是其身份。他的博客上自我介绍是“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而半岛电视台虽然“蜗居”于小国卡塔尔且才成立15年,却是全球影响力增长最快的电视台,目前被认为是继CNN和BBC之后,世界第三大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视台。二是其对中国媒体的批判,特别是对中国媒体在报道近期阿拉伯国家茉莉花革命方面的偏颇,引起很大共鸣。三是这位在中国留学并长期驻留中国的中国通,具有流畅而强大的中文表达能力(不知是否有中国高手帮他)。


伊扎特的对与不对 与领导打球 但不对位
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他最近走红并引发争议的文章是发表于4月15日的博文《阿拉伯人对中国媒体的“十万个为什么”》。题目很大,但内容却直指中国媒体对利比亚“革命”报道的集体不公。文章语气尖锐,说理透彻,不拐弯抹角。

他说:“当前发生在阿拉伯世界的革命——我更愿意把它称为变革,因为对社会本质的改变要远远重要于革命本身——完全可以被看作是阿拉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千零一场革命’。在这场波及到所有街道,动员了老少妇孺的历史性运动中,阿拉伯人得到了正义的支持,却被中国媒体误读了。”

接下来,他的语气转向激烈:“每一次看中国媒体对于阿拉伯革命的报道,我感觉我的血压会升高,我的肾上腺素会分泌加速。同事建议我减少阅读中国报纸的频率,“总看这个对身体没好处”,然而玩笑归玩笑,我没有办法改变。看中国报纸已经成为我每天--必做的事情,明知有害却叫我欲罢不能,就像抽烟和喝咖啡一样,成了积重难返的‘坏习惯’。当然,这种‘害’不是说中国媒体本身,而是他们看待阿拉伯问题的立场对民意的一种刻意误导。”

应该说,伊扎特讲得大部分没错,中国媒体对北非、中东地区(伊扎特更喜欢用“阿拉伯地区”)一些国家相继发生社会变动并导致一些国家执政多年的领导人仓促下台的事件,报道是不充分的,侧重点甚至是偏向执政者的(起码在最初阶段是如此)。这样做相信有难言之隐:一是这些国家都是清一色的集权国家,执政方长期缺乏民主意识;二是这些国家的民众大面积“揭竿而起”,固然是长期压抑的结果,但和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发动也有明显的关系;三是西方国家强力介入(特别是利比亚)干涉别国主权的做法,对历史上长期遭列强侵略的中国来说,十分敏感,不愿赞同。归根结蒂,中国担心产生连锁反应,怕影响“稳定”。政府的意图从前段时间(特别是二、三月)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相关报道被前所未有地高频率、长时间遮盖(画面出现迎客松)就可看出。

但伊扎特自己也有失诸偏颇的地方。他认为中国在报道巴以冲突方面过分偏向以色列,而对巴勒斯坦的权益和苦难轻描淡写。我想,无论是中国民众还是中国媒体,恐怕都不赞成他这样说。事实是,中国的民众和媒体对巴勒斯坦的处境一向是非常同情的,对其的合法斗争也是长期支持的,对以色列军警和飞机造成巴勒斯坦平民伤害这类事件的报道从未遗漏过。另外,半岛电视台也未能恪守新闻的客观公正立场,在对“茉莉花革命”特别是利比亚事件的报道也有自己明确的倾向性,即坚决支持反政府武装(这和欧美主流媒体的立场高度一致),甚至早在2月份,就不惜传播明显未经验证的关于卡扎菲逃亡别国的谣言。这则报道当时对卡扎菲的支持者是很大打击,对反政府武装是有力的鼓舞。

我在当天(4月15日)就在伊扎特的博客上发表了上述评论。估计也有不少人提出类似的质疑。所以,他于昨天(4月18日)又发一篇博文,题为《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几点注解》,回应相关评论。他出人意料地先用较大篇幅讲了中国人的文明道德水平比二三十年前大幅下滑,然后才做出六点“注解”,大意为:

1.他虽是半岛电视台驻北京分社的社长,但并不代表半岛电视台,他对该电视台的有些做法也有质疑;

2.半岛电视台只是卡塔尔的一家公司,他并非卡塔尔人,对该国的内外政策也并不都赞同;

3.他是巴勒斯坦人(这似乎是他首次在博客上公开亮出自己巴勒斯坦人的身份,其博客上的自我标签从来都是“阿拉伯人”),希望人们多理解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巴以目前力量悬殊,中国就不应该仅仅保持中立,而应给巴勒斯坦人以更多支持;

4.他说他并没有批评中国政府的立场,而是批评中国媒体的立场,网友对此有误解。他认为中国政府的态度总体还是可以的,而是一些学者及媒体不对。他以最近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姜瑜的讲话和事后新华社的英文报道为例,说明江瑜讲话中关于支持巴勒斯坦的重要言论,并未出现在新华社的报道中;

5.他声称自己反对卡扎菲,但并不代表他也赞成多国部队袭击利比亚;

6.中国的国家利益不能和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混淆(这一点他的阐述有些混乱)。

总的来说,伊扎特在这篇博文中除了严厉批评中国人的文明道德倒退外,基本采取守势,而且15日博文中的闪亮文采也几乎不见踪影。以上六点“注解”,表明伊扎特感受到了很大压力,已然处于辩解的地位。而且,有些辩解仍不够有力,如他说他只代表个人,既不代表半岛电视台,也不代表阿拉伯。但在他的主页,“阿拉伯人”、“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的头衔是非常突出的。即便他那篇影响广泛的博文,题目也是《阿拉伯人对中国媒体的‘十万个为什么’》,难道这不是代表阿拉伯人在说话?他说他起初就是以个人身份写文章的,这样的辩解显然很牵强。他难道不清楚,如果不是这些头衔,而只是一个普通巴勒斯坦人,他的博客会这样迅速走红并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吗?

不过,他举的外交部发言人讲话与新华社稿件之间的差别倒是有点道理。原文是这样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3月22日的发布会上回答了我提出的关于以色列空袭加沙造成人员伤亡和吴思科访问中东的问题时强调,“我们对于任何针对平民的暴力和武力的行动,都表示严厉的谴责。我们也坚决反对以色列在包括约旦河西岸在内的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我们认为这无助于打破巴以和谈僵局以及建立政治互信。我们希望以方能够采取切实措施,为重启巴以和谈创造条件……中方注意到,当前中东地区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但国际社会不应因此忽视地区其它热点问题,特别是巴勒斯坦问题,这一问题仍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推动中东早日实现全面、公正、持久和平发挥建设性作用。”

然而,这个明确的信号并没有通过中国媒体传达出来。经常报道外交部表态的几大中文门户网站没有提及,新华网只在英文版低调地提及了姜瑜的答问,并且只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原文如下:

BEIJING, March 22 (Xinhua) -- Chinasaid on Tuesday that the recent turmoil in the Middle East shouldnot distract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rom the Palestinianissue.

"We have kept a close eye on thecomplex and profound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East region,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not overlook otherhot-spot issues, especially the Palestinian issue," ForeignMinistry spokeswoman Jiang Yu told a regular press conference inBeijing.

China is committed to working with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continue to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to help resolve the issue, Jiang noted.

这种例子基本能够证实我先前的一些判断,中国媒体中这样的现象有很多,尽管我无法知道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这中间的差异确实很明显,删去了一段较为重要的表达。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新华社想压缩篇幅而删除文字似乎解释不通。但伊扎特恐怕也不该幼稚到认为中国的媒体敢于与中央政府对抗吧?难道新华社的做法是上面授意?事实上,这样涉及外交政策的对外稿件,新华社恐怕也会送外交部审的。那么,中国对巴勒斯坦的态度真的开始发生了转变?果如此,伊扎特正确的成分又多了一点。但他的不对也随之增加了一点,即中国媒体的立场并没有与政府的立场产生矛盾。

2011年4月19日

附:伊扎特两篇博文地址:http://yizhate.blshe.com/post/534/668306

http://yizhate.blshe.com/post/534/669290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0057.html

更多阅读

电影《莫扎特传》和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传电影百度网盘

国外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观众评分 8.4我对这部电影的评级: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1984):影片开始于1823年,一名叫萨里耶利(Salieri)的男子,企图自杀,而他的喉咙大声乞求莫扎特的宽恕。他被送到一个疯人院,一个年轻的牧师访问

人性的优点与缺点_沐雪若菲 人性的优点和缺点

你也许无法去评判一个人的对与错,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他的事情;你也许无法克制自己的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怀”,因为在你看来觉得这可以包容,当一个人逐渐被环境和人性的懒惰熏陶的如此如醉的时候,你是否真正理解过所谓的“吾日三省吾生”,每天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音乐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是法国导演让贝克2010年的一部电影,颇受好评。电影讲述的是一位靠劳动力谋生的大男孩。说他是男孩,是因为他的真诚和天真无邪,说他大是因为他已50多岁了。这位大男孩勒曼沙茨先生,是别人眼中的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的

声明:《伊扎特的对与不对 与领导打球 但不对位》为网友其实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