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复习专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一、基本知识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生活与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复习专题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这个知识点运用得较多。]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运用得较多。完善社会分配体制、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等就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运用得较多。对一些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特别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就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改革的目的是要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个道理的运用,题目材料一般有这些特征:一是为人民群众办事;二是人民群众自身积极踊跃地做事情,发挥了主体作用;三是深入群众之中,深入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一则材料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表现为人们对一件事情或做一件事情所持有的价值取向和看法。如:幸福观、家庭观和就业观等等。]

6.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此外,还有三个知识点也常常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来运用:

(1)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为社会作贡献。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3)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长条件,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二、考题例说

1.单一知识点的运用,即从小角度切入的考查方式。

【例1】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融入全球的转型期。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道德文化、价值观问题日渐突出。为化解国内社会矛盾,弘扬正气,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设问在知识限定和问题指向上都十分明确。要注意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两个层面的内容为统领,结合材料,瞄准指向分析说明。从材料看,主要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随着社会转型而变化发展的,这就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文化、价值观念问题日渐突出,必须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适合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例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出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

【解析】本题设问角度更小,仅仅选择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知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其内涵主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关系,使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内涵,并在哲学观点的统领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4分)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4分)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4分)

【例3】材料: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为“广东现象”。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解析】本题以环境保护这个社会焦点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掌握。本题易错的地方是不能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各个方面做全面分析说明。解答时要注意理论与材料的对应,要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具体表现各个方面全面逐点分析说明。

【答案】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例4】(2012年浙江卷)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属于材料体现类,先明确运用的知识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该知识点容易为考生忽略,其包含的要点有教材三个小点:①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精神财富的创造的物质条件,③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答题过程中从材料中寻找相对应材料,并结合三个要点分析。

【答案】①W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在新时期的生活、求学和创业经历是“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源泉;②W村村民发展经济,不断提高收入,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W村通过收集、整理、评荐、比学等方式,还直接创造了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精神财富。

【例5】(2013年福建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材料二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的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

【解析】审设问可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首先应指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然后指出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违背了客观规律,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是错误的。

【答案】(1)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

(2)消费主义鼓励人们无节制地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违背了客观规律,危害了人民利益。

2.从大角度切入——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问题。

【例1】(2012年江苏卷)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对如何度过传统节日缺乏适时的引导、组织和资金支持。以前过节时城乡基层组织还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在很少看到这些渗透文化内涵的热闹场景。

当然,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核心主题中,变革过节的方式。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遭遇的尴尬处境为背景,考查历史唯物史观相关知识。材料对于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主要揭示了两点原因:一是农耕社会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现代社会,特别是与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二是人们重假日、轻文化,一些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文化价值。总之,从理论上讲,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错误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回答本题,不妨从这两个层面思考。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节日文化缺乏现代元素,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生产方式下人们的文化诉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致使人们对节日文化的价值缺乏全面认识。

【例2】“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聚焦“民富”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结合第一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倍增目标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倍增目标的确定,有刊、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倍增目标的确定符合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例3】(2013年四川卷)创新社会管理,共建活力中国,共享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

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寻觅社会真谛,而寻觅社会真谛包括的知识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等。解答本题,要把这些知识所包含的观点与T市的做法结合起来,对应分析说明。

【答案】

①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适应社会转型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②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调整上层建筑,进行机构改革,促进社会发展;

③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社区自治,培育社会组织,推动社会进步;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民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归纳整理】

从这几题的回答看,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在实际运用上主要是以下几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历史的主体;(4)社会发展规律。

三、训练巩固

【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一:据调查,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问题,2009年以来,大范围的“民工荒”再次在这些地区出现,不仅缺工人群由技术工人扩展到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时间分布由“季节性”、“阶段性”向“常态化”、“全年性”转变,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慌”,到目前企业招工难的“民工慌”,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

材料二:在农村外出务工群体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让他们遇到许多实际生活问题,一些不平等现象也让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里落差。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将解决“三农问题”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解析与提示】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答题范围已经十分明确,关键是要将原理内容与材料分析结合起来。从材料内容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面临的新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解决新问题的认识,这就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政策,着力解决问题,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面临的新情况,形成了着力解决新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政策措施,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

【训练2】最近,关于幸福的报道成为热点,央视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收获的答案多种多样。全国近20多个省市区把“幸福”作为施政要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这意味着,社会发展不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而是切实回归民生层面,关注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关注人民的感受,幸福、尊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有网友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只要感觉好,就幸福。”理由是:幸福与金钱没有太大的关系,有钱不一定就有幸福,没钱也不一定不幸福,通向幸福之门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充实。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评析该网友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解析与提示】评析一个观点,一般要从合理和不合理两个方面分析,为两个方面提供哲学依据,据理说明。这个观点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提出这个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观点把幸福观看成是一种能够脱离客观物质的纯意识的东西,是错误的。幸福观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社会存在,就不会有什么幸福观。此外,幸福是人劳动创造的,这个观点较为消极,没有肯定创造价值的重要性。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其错误。

(1)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金钱观。从这一点看,该网友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幸福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该网友的理由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3)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积极投身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该网友的理由轻视了劳动创造的重要性,不能充分支持其观点。

【训练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先知,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改革发展体会最清楚。人民群众是施政的基础,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唯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价值取向。

【解析与提示】“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在含义上相似,分析这个价值取向,就是分析这个价值选择的依据和意义。在回答问题时,是要说明这个取向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则要考虑正确价值选择的标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坚持这个价值取向的意义实际上就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价值取向,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这个价值取向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训练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材料二:某市政府法制办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后召开座谈会,请市民代表对条例的草案发表意见和看法。

材料三:某市区党组织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创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立体运行体系,通过“分类设岗定责”、“民情日记”等形式,帮助3000余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解决了1700余件社情民意问题。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

【解析与提示】本题的题眼是价值观、“党和政府”、“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观就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所以首先要回答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再进一步回答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

①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材料一中习近平强调党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体现了这点。

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材料二中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各种意见,体现群众路线。

③坚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材料三中实施民生工程,帮助再就业体现维护人民的利益。

【训练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真情献社会,服务暖人心”。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大型活动以及日常的社区服务中,志愿服务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志愿者”日益受人尊敬。为更好地褒奖志愿者,有的地方打算将“有关单位在招录公务员、招聘员工、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写入地方法规;还打算推广“志愿者服务卡”制度。持卡的志愿者还可以在指定场所购物、参观、浏览时获得一些优惠。但上述对志愿者褒奖的做法在社会上却引起了争议,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个人应当如何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与提示】本题以志愿者服务为背景,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回答要着重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作答。关键是要把握好设问的范围和方向,即哲学价值观的内容中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此外,要注意理论观点与材料结合。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在劳动中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越多,价值就越大。社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实现个人价值;投身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0159.html

更多阅读

曾仕强《爱情与婚姻》语录 曾仕强爱情与婚姻

曾仕强:《爱情与婚姻》(1)文章导读:门当户对很重要。高攀的结果是很痛苦的。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嫁到富人家,就变成高级佣人,多做事,行;享受,你不行,因为你不配。一个穷人家的儿子娶富人家的女儿,就变成长工,长期的工人。现代人不妨听父母之命,让

二战启示录之五:《菊花与剑》,日本人双重人格解密!

十一二次大战以及战后的表现,使人们对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与文化,有了重新认识的必要。《菊花与剑》是打开日本人性之谜的一把钥匙!1944年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

《久思文存》特刊历史老人——郑超麟 郑超麟回忆录 下载

《久思文存》特刊历史老人——郑超麟郑超麟,资历最深的中国“托派”,曾担任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兼“托派”中央宣传部长。他一生坎坷,曾概括自己的苦难说:“在国民党的眼里,我是共产党,所以我坐了七年国民党的监狱;在共产党的眼里,我是

声明:《《生活与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复习专题》为网友樱婲籹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