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生? 民生之本是什么

什么是民生? 民生之本是什么
什么是民生?张鸣雨一段时间以来,上下热议民生,可究竟什么是民生?在许多人眼里,只要是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民生。意思差不多,但不够完整准确。确切地讲,民生是与人权、与需求、与责任有关的概念。人权有两个方面,生存权与发展权。所谓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民生与需求与生存权利有关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也就是时下常说的: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生产力落后,生活资料匮乏的时代,民生就是人民、百姓的生计,也就是穿衣吃饭。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的标准就是吃饱穿暖,所谓温饱而已。短缺时代,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保障民生,关键在于老百姓自己,要克勤克俭。过去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靠什么,都得勤快、勤劳、勤俭。在那样的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不外乎尚勤尚俭,克勤克俭。过去写春联,写得最多的词句就是丰衣足食、勤俭持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就是那个时代民生的全部内涵。可是民生问题,不只是老百姓自己的事。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即使老百姓克勤克俭,也解决不了民生问题。远的不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们的民生前景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加上苏联老大哥帮助描绘的“土豆烧牛肉”,好不诱人,美不胜收。后来头脑发热,搞起了“大跃进”,只求多快,忘记了好省,办起了公社食堂,放开肚皮吃。结果是,民生凋敝,从此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以至于老人家1959年10月拿起书写理论巨著诗词宏篇斗争檄文的如椽巨笔,给农村公社社员写了一封公开信,细论养猪的诸多好处,号召社员们大养其猪。记得直到七十年代初,农村家家墙上还得贴着这封信,以便遵从教导提高认识。那个时代养猪,需要农民多付出些辛劳:及时清理圈舍,把田野里的野草和打粮食剩下的谷糠、瘪谷以及人的残汤剩饭刷锅水节省、利用起来喂养猪只,说穿了还是勤俭二字。尽管如此,一段时间内民生问题还是十分突出,到改革开放前,全国贫困人口8000多万。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而是开始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命质量。人们有了更高的物质文化需要,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这使得民生内涵也更为丰富。与发展权利有关的各种普遍需求,如培训进修、人居条件、食品安全、环境质量、公共安全、大众文化等也被纳入民生范畴。民生不仅包括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还包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也不是单纯的劳有所得,而是劳有所就,各得其所,或者劳得其所。劳有所就,也就是就业,生计。这是民生之本。必须实现充分就业,让那些有就业愿望的人都能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过上好日子。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劳得其所,也就是劳动的价值必须得到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劳有所得,包括合理的劳动报酬、必要的社会福利,属于发展权范畴,是一种经济社会权利,当然也属于民生的基本内涵之一。

总是抽象地谈论需求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我们还要看与这种需求相关的必需品有哪些,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经济学意义何在。知道了这些,就知道了民生工作的努力方向。这方面,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曾有深刻的阐述。

关于需求和由这种需求所产生的必需品,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曾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讲,他的必需品有两种,一种是维持生活的必需品,一种是维持效率的必需品。

维持生活的必需品,也就是当年亚当-斯密所阐述的,使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必需品。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后果是包括死亡在内的生存危机。

维持效率的必需品,是指那些如果得不到满足会造成力量和精力的丧失的东西。

他说,在比较幸福的时代,某一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应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维持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另一部分是维持产业充分效率的。这一观点可以通过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再生产理论来解释。劳动力的再生产存在着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分。简单再生产,只是使劳动者恢复体力、精力而已,而扩大再生产则不仅使劳动者体力、精力得到恢复,而且还能使技能素质得到提高,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提高,工作中焕发活力,充满激情,甚至体验到工作的乐趣。

因此,马歇尔强调,“必需品的节省是不经济的”,任何人所消费的东西少于维持效率所严格必需的时候,就有损失。这里的必需品的节省,就是我们所说的勒紧裤带。他说,“就像是一匹马饲养不良和一架蒸汽机没有供给充足的煤一样,他的工作效率会受到损害”。他认为,许多生产工人习惯上的必需品,如烟酒、时髦的衣服等被视为多余的奢侈品,其实也可以被视为必需品。“当这种奢侈品被生产者所消费的时候,它们的消费就是生产性的”,因为劳动者“为了得到这些东西将要牺牲一些为此效率所必需的东西”。因此他们的工资应当包括“满足严格必需品的消费”和“一定数量的习惯上必须的消费在内”。

马歇尔为此列举了维持当时英国普通农业劳动者和不熟练的城市工人及其家庭的效率的必需品:

1、一所有几个房间和良好下水道的住宅;

2、温暖的衣着以及一些可以调换的内衣;

3、干净的水、供给丰足的和有适当补充的肉类和牛奶以及少量的茶,等等;

4、一点教育和娱乐;

最后,他的妻子不必进行繁重劳动而有充分时间尽她做母亲和料理家务的职责。

此外,如果有习惯的话,还包括烟酒和时髦的衣服。

在马歇尔看来,劳有所得的“得”,决不是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的工资报酬,还包括维持劳动者本身及其所在企业、所处产业充分效率的劳动收入。需要强调的是,与发展权利有关的各种需求是大众化、普遍性的需求,而不是少数人的追求。比如,修建开放式公园,搞通透式绿地,建大众健身路径,这是民生。如果修门票很贵的公园,建封闭式的仅供少数人观赏的庭院绿地,修高尔夫球场等高档豪华休闲娱乐场所,这就不是民生,因为它只是满足了少数人的发展需要,满足了少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是大众化、普遍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也不是政府尚勤尚俭,一般性号召,特殊情况下的救济,而是变成一种公共服务,一种基本职责,一种施政的最高原则,通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增加公共支出、建设基础设施、创造社会条件来逐步改善。民生的内涵民生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具体内涵:就业,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包括:与有关缴存养老保险金等有关的社会保险、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看护服务的社会福利和包括为弱势群体提供救济的社会救济等),住房,人身安全。无论在哪里,就业都是第一位的民生问题。只有就业劳动才能创造公共和私人财富、提供公共和私人积累。只有通过就业才能获得体面收入,才谈得上个人发展。因此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但是, 就业不等于民生。只有规范、依法、稳定就业,劳动者通过诚实、体面的劳动能够依法取得合理、体面的劳动报酬,做到了劳有所就、各得其所,也就是真正的劳有所得之后,就业才称得上是民生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分配就是民生之源。这个问题好理解,前些年大范围地拖欠农民工工资、无限度地压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但不会使就业成为民生之本,反而衍生出大量的民生问题,以至于总理都得替农民工讨要工资。不重视就业,民生失去了根本。不解决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难以体现,民生更是无源之水。改善民生,归根结底要发展经济。但发展经济决不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既要公平存量,使劳动成果、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合理,所谓分好蛋糕;也要发展增量,不断扩大财富的源泉,做大“蛋糕”。劳动关系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统一体。劳动与资本的矛盾运动,决定了民生的基本走向。关注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领域里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在资本方面,把握好资本的权力与资本的活力之间的关系。在劳动方面,处理好劳动者的“饭碗”与权益的关系。既不能放纵资本的权力,也不能扼杀资本的活力。要在保证劳动者的“饭碗”,也就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不要让劳动者在“饭碗”和权益之间作无奈甚至痛苦的选择。《劳动合同法》生效之后,劳动者的这种选择被凸显出来。要知道,作为劳动者,他们为保住“饭碗”而牺牲权益是无奈的;为维护权益而丢掉“饭碗”更是痛苦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或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必须有一个组织、一种力量来帮助他们选择“权益”而不是饭碗。因此,关注和改善民生,就要从就业和分配这个本源开始,付诸实实在在地行动,尤其要抓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工作。住房和养老是另外两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民生问题。住房商品化、市场化是解决不了住房方面民生问题的。这次南方雪灾,几十万旅客滞留广东,说明在那里打工的许多人在他们工作的地方没有自己的家。家的标志和载体是住房。如果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的话,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像候鸟一样大规模地迁徙。习俗的改变是以经济力量推动的。如果这种经济力量不够,那么回老家过所谓的团圆年的习俗力量就会不断地为民工潮、春运潮推波助澜。养老之所以值得特别关注,是因为目前我国依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家庭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这种养老模式逐渐难以为继,社会化的养老体系、养老模式亟需完善。社会化的养老体系一旦建立,它还能带来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充分就业。通过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径看,第二产业已经不是最大的雇主了。以医疗保健、养老护理、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为主体的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公平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产业。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或在为满足生存条件而挣扎,或在为改善生活质量而努力,或在为升华生命意义而奋斗。无论满足生存条件还是改善生活质量,普遍而言,就是民生。(本文已经于2008年4月20日被贵州铜仁日报刊发,如有转载和刊登,请征得作者同意。谢谢合作!)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2号 波莱罗舞曲(自动播放)相关链接:

关于发展养猪业的一封信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此件很好,请在新华社内部参考发表。看来,养猪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除少数禁猪的民族以外,全国都应当仿照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人民公社的办法办理。在吴桥县,集资容易,政策正确,干劲甚高,发展很快。关键在于一个很大的干劲。拖拖踏踏,困难重重,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这些都是懦夫和懒汉的世界观,半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雄心壮志都没有,这些人离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风格大约还有十万八千里。我劝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将不正确的世界观改过来。我建议,共产党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以及管理区,生产队,生产小队的党组织,将养猪业,养牛养羊养驴养马养鸡养鸭养鹅养兔等项事业,认真地考虑、研究、计划和采取具体措施,并且组织一个畜牧业家禽业的委员会或者小组,以三人、五人至九人组成,以一位对于此事有干劲、有脑筋、而又善于办事的同志充当委员会或小组的领导责任。就是说,派一个强有力的人去领导。大搞饲料生产。有各种精粗饲料。看来包谷是饲料之王。美国就是这样办的。苏联现在也已开始大办。中国的河北省吴桥县,也已在开始办了,使人看了极为高兴。各地公社养猪不亚于吴桥的,一定还有很多。全国都应大办而特办。要把此事看得和粮食同等重要。看得和人吃的大米、小麦、小米等主粮同等重要,把包谷升到主粮的地位。有人建议把猪升到六畜之首,不是“马、牛、羊、鸡、犬、豕(豕即猪)”,而是“猪、牛、羊、马、鸡、犬”。我举双手赞成,猪占首要地位,实在天公地道。苏联伟大土壤学家和农学家威廉氏强调地说,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这是完全正确的。我认为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地互相依赖的道理。美国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我国也一定要走这条路线,因为这是证实了确有成效的科学经验。我国的肥料来源第一是养猪及大牲畜。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而且猪又有肉,又有鬃,又有皮,又有骨,又有内脏(可以作制药原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肥料是植物的粮食,植物是动物的粮食,动物是人类的粮食。由此观之,大养特养其猪,以及其他牲畜,肯定是有道理的。以一个至两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看来是有可能的。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今年已经成立了农业机械部,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看来为期不远了。

瑞典北博滕省需求医疗护理人员

其他链接:机关工作体会20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0505.html

更多阅读

天之裂片怎么刷?天之裂片有什么用 6.0天之裂片怎么刷

天之裂片怎么刷?天之裂片有什么用——简介你是否看到过一条红色的云端祥龙在锦绣谷上方飞来飞去,它还带着一个buff:刀枪不入,不错,只要你能破了它的刀枪不入,你就可以杀它了,杀死它之后就会掉落坐骑。天之裂片怎么刷?天之裂片有什么用——

转载 外圆内方——为人处事之本 为人处事的原则

原文地址:外圆内方——为人处事之本作者:鼎乾坤怎样解释做人要外圆内方?铜钱外圆内方是取自天圆地方 而天盖地 故园在外。中国讲究内外,内者指内在人心,精神品格。外,指表象,表现,行为。传统认为方者为“方正”放那稳定大方不易移位,四边平直

转载 桃雪 誓言CP:木之本桃矢X月城雪兔

写长点那就好了,最好是长篇小说...原文地址:【桃雪】誓言【CP:木之本桃矢X月城雪兔】作者:水匠木川【桃雪】誓言又是一个冗长的梦。站在长满绒草的山崖上,前后雾霾笼罩,看不见尽头。雪兔觉得有风拂面而过,带着海洋潮湿的气息。——下面,

张海洋:民族团结是中国立国之本

民族团结是中国立国之本张海洋中国民族报2011年12月30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db0370100vp3x.html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执政者对不同民族的主要政策是承认“中国五方之民各有性也”,需要“能其志达其欲”,所

声明:《什么是民生? 民生之本是什么》为网友雾上明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