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东2011年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作文讲评(整理) 不回到原点的tsp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

一、关于审题与立意:

1.“回”,既然是“回”,那就意味着已经“走远”甚或是“走偏”,当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时,我们发现已经丢失太多,我们需要找到原点,重新出发,“回”是动作,也是过程。

2.“原点”,原点是最初的地方,我们从那里向四面八方出发,走得再远,轨迹的这头也连着它,我们不能挣脱的是原点,我们不能忘记的也是原点。原点是起跑线,是一页没有开始书写的白纸,原点里有无限的可能。如果山穷水尽无前路可走,我们或许可以尝试退回到原点,重新开始一段旅程。

思考问题时,要考虑到正面立意,也要考虑到反面的情况,力求辩证。

从正面理解,回到原点也可以是胜利。如400米一圈跑完回到起点,环游世界回到原点;

也可由负面理解,如在森林里迷路结果转到最后又回到了起点,事业失败打回原形又回到了起点,从原点重新出发,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可以理解为对事物最初状态的探寻,追因溯源。

可以理解为反思反省,更加清醒地认清自己,对自己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定位,重新调整对策,今后走得更好

可以理解为迷途知返之后的省查,如何找回迷失的自我,寻找迷失的本真,孟子所说的“求放心”是也

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回到到无人为污染的原生态

可以写在物质丰裕的当今,人的精神如何远离尘嚣,回归到淳朴单纯,重获心灵的宁静,唯静能观、能思、能虑、能进。澄清激荡的心湖,拭净蒙尘的灵台,洞悉事物本质,彻悟大道至简

可以理解为追溯万物的起源,人类的寻根意识。

可以理解感恩与不忘本。叶落归根,游子回家,成功归来回报家乡。

可以理解为螺旋型上升,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再延伸一步,这个回归了原点,真实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万事万物都是在进行着这样永恒的运动。这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风生水起归于静穆。

陶渊明从田园出发又回到田园,并不是空手而归,那种历经红尘之累,终脱官场樊笼的快意,那种豪华落尽始得真淳的境界,是终老三家村者所永远不可能梦见的。

在立意构思上,可以结合社会现实来写,个人情感,家庭幸福,团队精神,道德风气,时代精神,爱国情怀,保护环境,生态伦理,人文关怀;也可以展开联想,思索一些终极性的问题,使文章带上一些哲理、思辨的色彩,可以充分地展示学生平时阅读积累的成果,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关于组织材料的提示

1、论述类文体——名人:

①向原点出发,回到原点,让生命变得纯粹:苏轼东坡垦荒,陶潜归园田居等。

②回到原点,从原点出发,让生命变得精彩:屈原九死未悔,孔丘退身办学等。

2、文学类文体——自己:

①向原点出发,回到原点,让生命变得纯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很多次的艳羡与妒忌,它们啃噬着自己的斗志与灵魂,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我们回到什么样的原点?原点就是承认别人,肯定自己。

②回到原点,从原点出发,让生命变得精彩:同样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也会有很多次的成功,可是如果每一次成功是最后一次,那么就不会有下一次的成功。我们可以说,最好的表现是“下一次”,如何再攀新高?是将油门踩到底,还是先复位,休整一下再上路?无疑的是后者有更多持续发展的可能,回到原点,重新出发,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冲劲来为未来打拼。

三、关于文章思路:

先确定“原点”的概念,不要立意太多,多主题,在有限的篇幅之内是很难展开写充分的,立意要单纯,主旨要鲜明集中。

先是“是什么”——回到什么“原点”

然后是“为什么”——回到原点如何(正面说),不回到原点如何(反面说)

再写“怎么办”——如何回到原点

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路就成形了。

四、学生优质文段

1.英雄不是历经沧桑之后拥有多少铁马江山,而是在他拥有一切之后仍然不忘本真,而是他的豪迈与洒脱依旧如当年,而是他可以身远万里,但心灵依旧驻足原点。

回到原点,不是回到起点,坚守原点,而是从这里再次出发。

席慕容说过:“每一条走过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的方向。”

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生活中的我们也该学会回到原点,享受人生的过程,从世俗的世界里回到现实的原点,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寸光阴,停下脚步陪陪身边的人。

2.原点是开始,是结束,是其实早已深埋于你血液中的物质精髓,而被忽视的天赋;是看尽了天下后的顿悟与乍喜;是洗去了庸碌后回归宁静的内心;是沉淀了岁月的智慧的陈酒,所需不多,即可给人一清明的心境。回到原点意味着重新选择。

3.回到原点并不表示放弃与遗忘。

对于树叶来说,回到原点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消逝,而是意味着回归,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第二年的新生命与新起点。

对于发明家来说,回到原点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改变方向,走向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通路。

对于犯过罪的人来说,回到原点就是给了他一次重新做人,改邪归正的机会。

每个人都需要回到原点的机会,去追求自己错过的东西,去弥补曾经的遗憾,去改变现状,去修改一下过去犯下的无知又幼稚的错误。

4.回到原点,是一种旷达,一种智慧。仕者爱入世,却不知怀入世之人之心出世。千百年前,孔圣人欲入世却不成,欲施其政却终不治,于是,他旷然出世,隐于山林之间,将其智羽化于三千弟子之间。他回到原点,如闲花无声而落,化作春泥,而后滋养万代,无需执着讨好什么,无需刻意回避什么。回到原点,回归本真,漫漫红尘俗外,飘飘浩然天地间。他智慧的眉宇间自悟一份旷达,自守一份净土。

5.所谓万法归一,回到原点亦是如此。回到原点并不意味着再做一遍无用功,而是对问题理解升华后看到的问题本质。

6.人生所享受的,应是一种经历。一些人辛苦创业一生,可能会因为某些事情,使之毁于一旦。可是这种经历已经留下了,再遇上时,完全可以沉着应对了,这样的经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德国著名画家马丁·卡特曾说过:“人最宝贵的不是结果,而是经历,即使一个人一无所有,他也会充实地活着。”

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成功的结果,而是追求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富翁虽然历经挫折,但正是因为挫折使富翁更加成熟,人格更加完善。虽说结果也是回到了原点,但轰轰烈烈的人生总比老人闲闲淡淡的生活更有意义吧!

7.物欲横流的今天,每个人都想拼了命地往别人头上踩,为自己争得一些利益。于是,我们被蒙蔽了双眼,渐渐迷失了自己,迷失了自己来时的方向。开始盲目地追求一些虚妄的东西,比如虚荣,比如奢侈……可是,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呢?当时光远去,一切清净得仿佛你从未拥有过。看不清自己内心的人依旧追逐、享受着错位的鲜花与掌声……于是,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想要的,还是最初的那些简单与美好,平平淡淡才是真。

8.歌词唱道:“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当事业毁于一旦,又回到了出发点时,许多人都放弃了继续战斗,只有真正的勇者才愤然前行。

美国教父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个勇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每个人都要回到原点。回到原点,是一次重新改过的机会,在面对挫折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今后要怎么做。

曾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生可以再来,那么世界上一半的人都可以成为伟人。”而回到原点就相当于人生再来,只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9.一个人,只要每一个脚印里留着奋斗的力量,只要每一段人生路上都洒满了努力的汗水,只要回到人生的原点时,能摸着自己均匀跳动的脉搏说一句“我努力了”,他就满足了。……“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10.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初的梦,但在寻梦途中,每个人又都会忘掉最初的美好,在名利、金钱的诱惑下,每个人的梦想都会偏离原来的轨道,变了味的梦想是没有原点没有终点的。(张言)

有人形容老人常用老顽童一词,意指老人童心返驻,像小孩子一样言行举止。那是真的久历风霜,始悟人生死轮回,浮华万千,终黄土一抔,意念一缕,灵魂一束。无论生前醉心何事,死后终将繁华殆尽,一元复始。所有放不下的都会彻底抛下。……在浮躁的当代,只有童心不泯才能享受生命的乐趣,最本真的,最长久的乐趣。

11.回到原点,让我们把一些东西“看淡”。看淡钱财,超然处世。

回到原点,让我们把一些东西“看透”。看穿名利,便能超越。

回到原点,让我们把一些东西“看远”。不为眼前小利益迷惑双眼。

12.学习婴儿的无私。

学习婴儿的好奇。

学习婴儿活在当下的精神。

13.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我们经历过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经历过半生的酝酿须臾的繁华;经历过由淡漠的偏激转变为无须声张的厚实。当我们由生刍一束的暂别重新走进虚空,享受了上帝之手的爱抚,彳亍着过奈何桥,留恋着饮孟婆汤,继续投入那个曾生存过的芸芸世间,是什么在牵绊,什么在挽留,让已经回到原点的我们仍存勇气前进。

回到原点,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万物得以永生。这一道道的轮回磨不毁我们的信念,只为不悔.

大江大河在奔向大海的同时,它们的源头也接受了水循环的补给,使之充盈,激流不息;一棵大树在自己蓬勃生长的同时,那飘飞的绵絮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延续。生命就是这样被传递,欣欣向荣,生生不息。

回到原点是一种难得的平静。

回到原点是一种深刻的自省。

回到原点是一种谦虚的风度,是功成名就之后仍不忘本真的诚挚。

回到原点是一种高境界的超脱。

14.回到原点是一种令旁人惊羡的叹服。哈佛的教学楼是最普通的红砖房,校门也只是一般的铁门。季羡林、杨绛等大师的住所堆放的也只是古老的家具,除此之外就是他们挚爱的书。多么令人叹服的卓越,不需雕琢也会绽放无限光芒的非凡。

15.你还记得吗,那些笑得纯粹的日子?那些每一根神经都被勾起,素面朝天,开心就笑难过就哭的日子,没有面具,没有伪装,一切如初生般纯净而美好。

你说,或许是社会的纷杂,生活的繁琐让你忘记了最初幸福的滋味。

你说,或许是你走了太久太久,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于是累了太久太久,累得忘记了回头看看,那路途中遗失了的自然与质朴,真实与微笑,忘记了卸下包袱数落数落你拾起的虚荣与聒噪,忘记了发现,其实自己的影子已同那最纯真的原点,渐行渐远。

……解开厚重的棉衣吧,别吝啬你的皮肤;扔掉肥腻而带有功利的满汉全席吧,别欺骗你的味蕾……放了束缚,卸下面具,别逃避,看看镜中最真实的自己。忙碌之余,听听儿时母亲常哼起的歌曲,翻翻少时微微泛黄的胶片,闲适的午后,约三两好友,静坐谈心,穿双舒适的鞋子,走在熟悉的街头,寻找昔日奔跑追逐过的巷口……

五、优作参考

回到原点(1)

花开,花落;潮涨,潮退……

春秋交替,冬夏往复。大自然的轮回使人惊叹!不因为别的,只因它懂得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失败与成功,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生命中穿梭着,它在任何时候都会是人生的主旋律。

李开复为何频频“跳槽”?世界级大企业微软、苹果公司、谷歌为何留不住这匹野马?面对成功,他毫不像他人一样沾沾自喜。在他眼里,自己在成功之后就要回到原点,重新启程,以便迎接下一场的成功。

面对成功,他能像捡到贝壳一样处之泰然,注定了他能在商海中乘风破浪,绝处逢生,收获非凡的喜悦。

陶潜年轻时积极入仕,一心报国。可是官场上的屡屡挫折和无尽的黑暗,让这出来乍到的他几乎崩溃。如今的陶潜连自己能在官场中保身都未可知,更别谈曾经的豪情壮志。面对着官场的腐败,陶潜回天乏力,拨不开仕途的乌云,撩不清官场的浑浊。面对着这令他心碎的官场,他选择了回到原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失败,他能像拂去蛛丝一样安之若素,注定了他能够在田园中找回自我,返朴归真,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田园派诗风。

如今生活在城市高节奏生活之中的人,不也追求亲近自然,返朴归真?以前的人们,因家境窘迫不得不穿破了洞的裤子,如今有些人为了追求时髦却特意在裤子上剪几个洞,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另类的“回到原点”

回到原点,勾践卧薪尝胆吞吴复续王权;回到原点,朱熹回到民间走进白鹿洞书院着成经典;回到原点,李时珍回到山中寻找一草一木着成医学绝唱……

人生光辉无限,能否一颗不漏地捡起,就看你有没有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回到原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646字)

回到原点(2)

原点是什么?就是事物的本原,本是树的根,原是水之源。树高千尺,不能无根;水流万里,不能无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花朵在枝头炫耀美丽的时候,往往想不到树根;河伯自得于“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浩大时,往往想不起源头;人们在踌躇满志的时候,往往遗失了最初的纯真,最初的虔诚,忘记了帮助自己起步的所有人。

王朔说:青春像一条河,流着流着就浑了。

杜甫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人生中遇到了诱惑,就迷失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自我膨胀,得志乱颠狂,忘记了自己是坐在自己的屁股之上,及至遇挫颠踬、打回原形,方才“静言思之”,思无源之水必涸,无本之本必枯。然后才要回到原点,重新正其本,清其源,于困境中突破。

司马迁说:“人穷则返本,”那个“本”,就是母亲,就是自然。而触发人们返本的,往往是现实的困厄,甚至是已至穷途末路。

西方神话中的大力士安泰,每当筋疲力尽之时,只要一接触大地母亲,就会重新获得无穷的力量,那大地既是他的原点,也是他力量的源泉。

回到原点,是为了寻根,从而感恩铭德;

回到原点,是为了自省,从而头脑冷静;

回到原点,是为了追因,从而解脱困境;

回到原点,是为了新生,从而再接再厉。

放眼当下,我们的食品掺假带毒,我们的药品真假难分,我们的房价望穿秋水,我们的官吏钓鱼执法,我们的精英大量外流,我们的森林滥砍乱伐,我们的近海无鱼可捕,我们的天空阴霾弥漫,我们的国家强敌环伺。

我们忧心忡忡,我们心急如焚!先哲已云:盍以反其本矣!

回到原点,就是存忧患意识,朝乾夕惕,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感恩之心养德,以冷静之心应世,以求是之心做事。诚如是,则一己可庶几亨通,国家可发展昌盛,人类可与自然和谐共鸣。

 回到原点(3)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876字)
  【点评】
  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接着,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作者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文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回到原点(4)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面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以广东2011年高考作文题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949字)
  【点评】
  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
 回到原点
(5)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儿,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确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884字)
  【点评】
  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书写“我”回到孕育自己的“人生第一课”的西关老屋的所见所感,将个人生命的“原点”与岭南文化的“原点”融为一体,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
  文章从两个层面描写“回到原点”:实写“回到”老巷,虚写“梦回”老巷;实写个人出生和童年的“原点”,虚写岭南文化的“根”,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虽然文章作者还难以就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回到原点的“寻根”问题作更辩证的分析,但总体上看,这已经是相当优秀的一篇考场作文。
回到原点(6)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都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公平权利,人民幸福感,于是有了GDP世界排名第二,幸福指数排名却100多名的现象。
  所幸,近年来,国家终于认识到原点的重要性。从温总理两会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执政为民”论断的提出,到今年来关于“幸福”的全民大讨论,无不揭示了政府向“民本”这一原点的回归。
  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君不见广州地铁的“举牌哥”,君不见各地纷纷出现的“维权斗士”,他们都是回到原点的先行者。
  想起孟德斯鸠的名言:“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是的,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尊严构成了国之尊严,每个人的权利构成了国之权利,每个人的幸福组成了国之幸福。
  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每个人的觉醒也是国家回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从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美好的函数图景。(929字)
  【点评】 审题准确发人深省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精彩之处在于:审题准确。考生从数学课中的小图谈到治国“宏图”,其关键都是“确立原点”,并引用古今资料力证治国之根本是“以民为本”。同时,考生联系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从“官”和“民”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无视原点”的种种乱象及其原因。有理有据,材料丰富。再者,文章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全文见不到装腔作势的华丽辞藻,却是些情真意切的平常文字。其中,包含着发人深省的道理,读来令人信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0700.html

更多阅读

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夺魁秘诀 高考数学秒杀秘诀

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夺魁秘诀在高考阅卷现场,我们总能读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细腻委婉,有的长于说理,有的精于记叙,有的如出水芙蓉清新自然,有的似洛阳牡丹典雅厚重……它们争奇斗艳,尽显风流,它们摇曳多姿,风格各异。下

转载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考场优秀作文68篇 最好的班规 转载

原文地址: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考场优秀作文68篇作者:饶水知音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考场优秀作文68篇2011年,全国共17个高考作文题,都比较好地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很大程度地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中要

2001---2006年高考作文题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2001---2006年高考作文题近年高考英语(上海卷)写作题所涉及的常用文体类型1.议论文:就是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例如:2001年(秋):请你谈谈轿车大量进入家庭后,对家庭、环境和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2003年(春):阅读下面两则短讯,谈谈你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五大弊端 近代文化思想弊端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五大弊端 ----写在高考命题组封闭之际张悦群(一)材料作文泛滥成灾,影响写作考查的个性这两年“材料”前所未有之多地出现在高考作文题中,是值得反思的。笔者不禁发问,这是考阅读还是考作文?如果考生读不懂材料,不能正确

声明:《以广东2011年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作文讲评(整理) 不回到原点的tsp问题》为网友何惧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