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的太少了 我们在年少时并不知道



我喜欢找出一些大家熟知的内容来扯淡,这次是一样的,先是大篇大篇的转帖内容,大家慢慢的看下去,看看心境会有何变化啦?!……

第一篇:马楠、刘亦婷、黄思路与韩寒的差别

10年前,cctv在“对话”节目中请了北京3位高唱爱国主义的女大学生楷模做了一个批判个人主义坏中学生韩寒的对话。但是,10年后,中学生韩寒坚决留在了中国,并且成为意见领袖,而3位高唱爱国主义的大学生马楠、刘亦婷、黄思路,则已全部定居国外。马楠、刘亦婷在美国,黄思路定居哥伦比亚。



我们知道的太少了 我们在年少时并不知道
【旁白】各位看到这些作何感想啦?或许感慨中国的“精英教育”特操蛋,或许感慨“口是心非”转变太快,或许有愤怒亦然……我们知道得太少了!

第二篇:马楠、刘亦婷、黄思路、韩寒同台对话过吗?(一条流传多年的谣言)

这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论坛和围脖上冒出来的“月经贴”,声称十年前马楠、刘亦婷、黄思路、韩寒曾在央视《对话》节目同台PK。我看过这期节目,央视十年前大概没有料到,韩寒今天会成为某些媒体和人群热捧的青年“意见领袖”,这一点恐怕韩寒自己也没料到,所以这期《对话》节目多年之后,被很多人津津乐道也不足为奇。但我清楚记得,节目中根本没有马楠和刘亦婷的身影,只有黄思路亮相了几分钟。她先是弹了一段钢琴,然后坐在韩寒身边,几个人的对话很平常,黄思路还有些羞涩,小姑娘啥大话都没说,更没有高唱什么爱国主义。主持人请嘉宾对比黄思路和韩寒,陈晓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和陈永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教授)认为两个人都很优秀,并没有用前者的爱国主义来批判后者的个人主义。这条精心设计的网络谣言,却别有用心的将爱国主义和个人主义对立起来,这种抹黑爱国主义的手法并不鲜见,而这种不难识破的“月经贴”能够流传多年,足见谣言的力量。退一万步讲,马楠、刘亦婷、黄思路,这三位女孩她们招谁惹谁了,要定期被拖出来鞭笞?有心人捧韩寒我不care,但是用谣言踩杀她们,不觉得有点卑鄙无耻吗?

那期节目中有关黄思路的几分钟,文字实录如下:

眼下有一本正畅销的书叫做《三重门》,作者只有17岁,他的名字叫做韩寒。

在韩寒这本《三重门》畅销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孩子跟韩寒一样也出了两本书,也只有17岁,那个孩子叫黄思路。但是她跟韩寒不一样的是,她还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她曾是全国十佳少年,现在还是福州市学联的副主席,从三岁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在小学六年级就达到了钢琴十级。

两个同龄人,昨夜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中相遇。

主持人:你来之前听说过韩寒吗?

黄思路:当然听说过,一下红得发紫,对吧?

主持人:你刚才在下面看节目时,对韩寒有什么印象?

黄思路:看了他那个样子,比我想象好多了。我来的时候特别害怕,就跟同学说,你们就等着帮我收尸吧,怎么办呀!今天早上韩寒来的时候,介绍我跟他认识,他一看到我就笑了。我觉得他笑的时候特别好看。

主持人:韩寒现在笑得很害羞。

黄思路:对,我特别喜欢看他笑。然后觉得他好像都有点不像报纸上报道的那样。韩寒,这样说会不会破坏你酷的形象?

韩寒:没关系。

主持人:(韩寒)前面你也看了黄思路的一点书,包括我的介绍你也听了,我有一个感觉,我觉得她特别像你《三重门》里写的那个苏姗,你觉得呢?

韩寒:我倒是觉得她更加验证了我的观点。

主持人:什么观点?

韩寒:因为她的钢琴真是弹得非常好,但是你如果从小就逼着她钢琴也练,小提琴、萨克斯、吉他一起来的话,她恐怕每一样都失败。

主持人:但是她不仅钢琴好,成绩也好,写作也好,还当过主持人,还是学生会的干部。

韩寒:领导。

主持人:这个好像跟你“全面发展、全面平庸”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韩寒:所以刚才我已经把这个观点否定掉了,我用我自身来否定的。每个人我觉得都能有他专的一面,这是最好的,人家最容易接受你的。

主持人:你还没回答我那个问题,你回避了,你觉得她像不像苏姗?

韩寒:这个我们私下交流。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两位嘉宾,现在的两个孩子都一样大,但是他们成长的经历和他们未来要走的道路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这两个孩子,你们怎么看?

陈晓明:其实这两个年轻人我都是非常喜欢的,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孩子。怎么说呢,黄思路,她可能符合我们主流社会的一种想象,就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确实她今后比较容易介入这个社会;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也反复说,像韩寒这样的特殊的或者我们叫他偏才也好、怪才也好,他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否则我们这个社会就缺乏色彩了。我们恰恰需要韩寒这样的少年,他来刺激我们的社会,不断地给我们现行的主流社会提出一种反思,或者说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尖锐的话题。

主持人:也就是说只有一个韩寒,但是还有一个黄思路,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丰富活力和希望所在。

陈晓明:他们之间构成了一种张力,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对一个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陈永明:我觉得他们两个挺有意思的。好像思路是我们工业化时代标准化人才的一个优秀的典型,而韩寒就是信息化今后发展个性的当中一个突出的代表。

【相关1】刘亦婷贴吧里尽是“你希望刘亦婷死吗”,“分析一下她为什么要找洋人”,“刘亦婷嫁给美国佬后晚上叫声应该是怎样的”类似不堪入目的帖子.围脖流传的她与美国老公的结婚照,有人披露这是她作为伴娘参加朋友婚礼的照片,伴娘与新娘打扮不同,新娘一定要戴头饰或者头纱,伴娘则不然。话说回来,刘亦婷嫁给谁纯属隐私,韩寒娶妻生子,不也是非常低调,没有公开吗?

【相关2】黄思路贴吧里,也尽是下流和人身攻击的帖子,有人说“黄思路嫁了老外”,并贴出一张她与美国人的照片,实际上这是黄思路早年和美国外教的合影。黄思路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这个谣言里变成黄思路定居哥伦比亚就更是笑话。

【旁白】现在啦,大家有何想法?可恶的舆论导向?其实,我们知道得太少了!

第三篇:刘亦婷 黄思路 韩寒 时间给了这个社会一个大大的耳光

A

昨天晚上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刘亦婷来,想要了解她的现状,于是就百度了一下,发现还有个刘亦婷吧,进去看了几个帖子,终于知道她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在一个基金做副总裁,代理大中华区,拿了美国绿卡,没有考上哈佛商学院,也没有回国的迹象。这让我又想起另一个人来,她叫马楠,曾经在克林顿来访时“代表”中国青年表达对美国的不满,而之后却嫁给了美国白人,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刘亦婷曾说要学成回国建设家园,而现状与之大相径庭,马楠貌似坚定地排斥美国,却生下了美国人的孩子。这样的结果不让人感到惊诧才怪呢。不过仔细想来,都是我们这个大环境让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所致,就像看新闻联播时间长了,各位领导的表演也在我们的心目中成为他们的真实写照。并不是想要贬低两位女性,要把她们与那几个领导人放在同 样的位置,我必然不会这样侮辱曾经是我偶像的可爱的姐姐的。可是,这样的言语与行动上的矛盾还是给了我们一些虚伪的印象,不过与新闻联播等的表演而言,真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我理解她们,虽然有些遗憾,毕竟我是个自私的中国男人。

接下来我又链接到另一个在高中时期影响过我的女孩-黄思路。得知她北大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感觉她弄不好也会成为美国大家庭的一员,不过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了,虽然带着遗憾。之后链接到韩寒在央视做的一个节目叫对话,里面韩寒和黄思路面对面,也没几句话的交流,他们都是18岁的样子,彼此羞涩拘谨,现在看起来甚是有趣。

现在看2000年的这期节目,给人一种很鲜明的感觉,那就是9年时间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从对一个异类的怀疑恐惧,到现在的司空见惯甚至是崇拜喜爱,我们都不用一个年代的时间。那些所谓的教授研究员,在一个18岁的孩子面前显得多么迂腐无知,那些观众的提问又是多么的哗众取宠呢。我闻到了进步,也嗅到了悲哀。新生事物必定会碾过旧的保守的事物,这简直就成了金科玉律了。而在我的心里,却早早地被移植了控制叛逆的机关,于是早早地我便缴械投降,在一个同样的年纪站在了老学究们那一边。

这录像真是个给人顿悟的好东西,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看到了自己的本质,还有这个社会的本质,更为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未来。

文化的专制与制度的专制是一对孪生兄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我们也是没法搞得清楚。专制是贫困的产物,当贫困取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专制机器。在人类为了自由奋斗的时候,那种追求的精神也就随着自由的到来而消失殆尽。到底生活在那个阶段的人是幸福的呢?

B

第一次读《三重门》时,我在上初中,那时有人讨论“韩寒文化”,我就觉得很奇怪。从纵向来说,非科班的才子墨客古来有之,要命名这种文化,恐怕轮不到韩寒。从模向来说,韩寒有选择任何成长方式的权利,其他每个人也都有这种权利,我实在看不出这有什么可研究的。尽管如此,当时社会对韩寒的研究是不遗余力的,其中讨论最广的,应算央视在2000年做的一期《对话》。现在不断有人问我对韩寒的看法,于是我把这期节目找出来,对比现在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韩寒,观察其中的滑稽与失衡。

十年前,我觉得这个节目很不光彩,满口的仁义道德,字里行间都是吃人。十年后,我怀疑这是央视当时有意为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衬托韩寒是一个难得的合格人类。

十年前的社科院博导陈晓明,认为韩寒的影响只是昙花一现。十年后,在陈晓明不遗余力地歌颂祖国时,韩寒却成长为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十年前的华东师大教授陈永明,认为社会应该把握韩寒、拯救韩寒。十年后,社会已把无数学生把握成了房奴,而韩寒却在拯救社会。

十年前用来歌颂中国教育制度的黄思路,被主持人得意洋洋地请来反衬韩寒。十年后,黄思路跑路去了美国,而韩寒却在用文章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

十年前那个会用“ICQ以及OICQ”的麻花辫妈妈,认为韩寒是只幼稚的土鸡。十年后,她随着ICQ和OICQ一起消失在人海,而不用聊天工具的韩寒却话语传遍中国。

十年前那个司法学校的学生,认为韩寒的自由是“太过分了”。十年后,他这批学生大概走上了工作岗位,结果司法没有自由。不知道他的名字,也许叫贾连春。

十年前那个“孩子喜欢昆虫”的父亲,庆幸自己坚决不让孩子研究昆虫。十年后,一代孩子的儿时梦想毁灭了,他们开始在泪水中嫉妒韩寒,愤恨命运不公。

十年前那个说“韩寒记仇”的人,认为韩寒的讽刺是一种报复。十年后,韩寒用他的成长,让上面的每一个人贻笑大方,不妨说他确实记仇吧,他分分秒秒都在报复。

要我说,社会宽容度如此之低,就说明这社会欠折腾,每有韩寒这样的人出来赏它一耳光,它就能长进一点。中国特色主流文化,无非就是对货物模式的追求,对个体权利的忽视,以及对不同声音的镇压。韩寒没有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个狠人,用他的行动生生把这荒唐制度撕开一条口子,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类的尊严。我没有资格评论任何人,只有时间才有资格,这期节目跨越十年所展示的诸多丑态,正是时间对韩寒的最生动评价,这就是我的看法。

【旁白】好像思想觉悟有所提高了吧?难道反政府、反制度就是我们要的“觉悟”?……我们知道的太少了!

第四篇:简评韩寒十年前的《对话》节目

白驹过隙,春秋代序。转眼十年间,一个18岁的翩翩少年已然锐化成一个28岁的英俊青年。十年了,韩寒还是那个韩寒,思想犀利、言语幽默、内敛腼腆。不过十年,时代却已不是那个时代——那个对一个自我、执着、才气四溢的大男孩不由分说的苛刻的群起而攻之的时代。或者可以这么说,韩寒的思想超出那个时代的人整整十年,因为以现在的眼光看当初的那场《对话》,不客气的说,就是一朵鲜花插在一堆牛粪上。

(1)

韩寒:一个16岁的孩子写出这么厚的一本书,他容易吗!——韩寒的这句话非但没有得到在场的人认同,换来的却是又一轮的猛烈地抨击。怎么不想想,我们16岁的时候都在干嘛!

(2)

研究员:我不想和他说话。对话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他是拒绝回答的...他必须这样表演...他们也很累,他不能说正常的话。——对话确实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这就像一个正常人跟一头猪说话,是无法

沟通的,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我不是污蔑研究员是猪,我是说韩寒是猪,一头特立独行的猪。

(3)

研究员:可能韩寒要保持他的纯粹性,他可能只能走三五年,他如果要走五十年,他就要到大学里面去,去跟大家一样。——事实足以证明一切。现在一不小心走了十年了。或许研究员还要说:我只是说可能吗!况且还有四十年呢。他如果要走五十年,他就要到大学里面去,去跟大家一样。

(4)

麻花姐:年龄代表生活积淀,年轻的韩寒你没有。(麻花姐这里说了一大段话,不过逻辑比较混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都不好意思来评论了。我只想深情地送上一句:麻花姐,您还年轻!

(5)

麻花姐:上网聊天用OICQICQ才代表长大和成熟,韩寒用聊天室聊,还小。——大概麻花姐没有想到十年后的今天三岁小孩子都在用QQ。这就像麻花姐的ML时用的是杜蕾斯她就长大,她就成熟,别人用国产的他们就是小屁孩。

(6)

麻花姐:我也从这个年龄里面过来,看到你坐在上面,我感觉你有点惨。——我实在想不通麻花姐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来说这样的话,难道就因为她18岁的时候能为了高考拼命地在那背“马恩列毛邓江胡”。然后到这把年纪了能在观众席上奚落一个十八岁的才少。

(7)

司法甲:你想进一个大学读书,想进去就进去,想出来就出来、、、你不觉得你有点太过分了吗?...太过分了!——哈哈,坚决不能把大学当做公共厕所,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大学不是厕所,是爱党培训基地。没有培养出五毛,那也得是二毛五。

(8)

眼镜乙:你出了这本书,你觉得你对外界有益还是有害呢?——你问这句话,你觉得你是真傻还是装傻呢?

(9)

家长丙:我的小孩子他当初四岁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昆虫,所以搞昆虫一直搞到初中、高中,就把别的功课,几乎都不行了,我就开始抓他,让他把各科都搞上去。后来大学毕业了,参加工作了——可惜这孩子这辈子就只能守着这份工作默默一生了。如果郎郎的老爸当初像你一样,就不会有现在的郎郎。如果丁俊晖的老爸也像你一样,同样也不会有丁俊晖的今天。如果韩寒是你的孩子,恐怕韩寒真要寒碜了。

(10)

黄思路:看他那样子,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觉得他笑的时候特别好看!——就数你最有眼光,哈哈。当年的思路妹子现在在美利坚小日子过的相当好,韩少莫思念。

(11)

主持人:对于媒体来说,韩寒可能两年之后就换掉了,对于书市来说可能韩寒一年之后就换掉了。

结语:

以《对话》之年为界限,一年后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之后并陆续发表小说《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一座城池》,《光荣日》,文集《通稿2003》,《韩寒五年》,文字精选集《毒》,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博客精选《杂的文》(韩寒新浪博客点击率超过徐静蕾位列第一)等作品。2003年开始在赛车场上展露头角。2006年开始从事博客写作,关注探讨一系列现实问题,现浏览量已超过2.70亿次。并出版了文集和唱片《十八禁》。2009年,在博客中宣布办杂志当主编,杂志最后定名为《独唱团》《合唱团》。

“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天空海阔

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我喜欢我

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

孤独的沙漠里

一样盛放的赤裸裸”

——《我》中的歌词

【旁白】现在啦?有何想法?或许张国荣的一首《我》又让我们回到了对于个人的认知……我们知道的太少了!

【张橙铃】

以上四篇都是转帖,除了【旁白】是我加的,其他99%都是复制粘贴的,改的也就是标点和格式。这里说一声抱歉,这些文章转载太多,我也说不清楚作者出处。

大家如果有时间认真的看完,会有什么感想啦?

我只能说:我们知道的太少了。

我现在也没有兴趣去看这么多片文章提到的《对话》韩寒,对于以上文章的真实性我也不做任何的评论,甚至我看得都不太认真。

但是我知道,我们任何一个人只看到其中一篇文章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几篇文章连在一起看啦?无非是“妈的,居然被忽悠了”,“妈的,居然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妈的,完全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妈的,我知道得太少了”……

记得《庄子》里面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被很多学校挂在墙上,表示“学海无涯,努力拼搏”神马的。可是这只是半句话,全句应该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嘛,就是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那就傻逼了吧。然后啦,专家学者们就跳出来说,这是庄周思想的消极性,不值得学习。然后啦……然后我也不知道了,我们知道的太少了!

我们太习惯于以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为基础,以自己的理解为方向,以自己的评论为正解,去进行口诛笔伐,可是,我们知道的多少啦?

你有没有被别人当枪使啦?

我相信是经常的,我们经常看完一篇新闻报告后,就对“事件”开始评论,可有没有想过,这些报告背后是引导的什么方向啦?

然后,很多人喜欢去看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甚至喜欢用翻墙软件去查看自己国家的丑陋,这些消息背后倡导的思想又对了吗?

贪婪之心会被利用,慈善之心同样,这不是中国的事情,我相信,全世界都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并不是要做沉默的大多数,我们可以傻逼的或者牛逼的跳上舞台,但是,不要做了无谓的棋子和木偶。

始终记住。

我们知道的太少了,不要顽固的认为头顶的井口就是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2787.html

更多阅读

论芮成钢的倒掉 芮成钢知道的太多了

论芮成钢的倒掉6月初,芮成钢助理否认被查,称网传都是“虚假消息”。当晚芮成钢还发微博回应传闻:“古代两位禅师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骗我、贱我,如何处之?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

声明:《我们知道的太少了 我们在年少时并不知道》为网友柔情杀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