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写作结构

凡是去过鸟巢的人都无不为它那绚丽夺目宏大精巧的外观以及它内部的三层碗状看台的结构而叹为观止。其实,我们写作记叙文也一样,如果有一个精巧耐看的结构,一定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记叙文的结构其实和我们看到的所有的建筑物的结构一样,也是形式各异绚丽多姿的。那么,记叙文的结构都包括哪些因素呢?

一般而言,记叙文的结构包括: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等。正是这些因素的不同运用,才会构成绚丽多姿形式各异的记叙文的结构。

如同在盖一座高楼之前建筑师不能想怎么建造就怎么建造想建造到什么程度就建造到什么程度,而是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纸“按图索骥”一样,我们写记叙文也不可能是随心所欲,如同仰躺着擤鼻涕流到哪里算哪里似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既是设计师又是建筑师。所谓的设计师,指的是在写文章之前应该先构思,包括:确定主题,如何开头,怎么结尾,如何过渡和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以后,最好是写一个简短明了的结构提纲——这个提纲如是建筑高楼大厦的设计图纸。所谓的建造师,指的是结构提纲安排好以后,就开始进入了建造阶段——也就是写作阶段。不同的是,建筑师使用的是砖石水泥钢筋,写作者使用的是语言文字罢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是“按图索骥”,但囿于”建造师“不同的建造水平,建筑物的质量高低优劣也是千差万别的。

下面,就写文章时如何安排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记叙的线索和记叙的顺序等方面,做简单介绍:

一、记叙文的开头。

(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2)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写作结构

(3)引人入胜的悬念法。《羚羊木雕》的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伴随着妈妈的这个提问,读者也会急于知道这只名贵的羚羊木雕究竟上哪儿去了?是不翼而飞了吗?还是“我”把它收起来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读者终于知道了它的下落:“我”送给了好友万芳。情节至此一步一步展开,犹如剥丝抽茧一般,事情的真相一步一步走进了读者的视线。还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开头部分,写全家人每到星期日都要穿戴整齐到海边去散步,看到大海船开进港口,父亲就会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里,作者巧妙地给读者设置了这样几个疑团:我们一家人为什么每到星期日都穿戴整齐地去港口?父亲为什么每当看到大海船开进港口就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于勒何许人也?假如于勒真的出现了,会给我们一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正是这样巧妙的悬念设置,才会吸引读者急不可耐地读下去。

(4)善用对比,烘云托月。有比较才有鉴别。相形才能见绌。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些我们熟知的俗语,都道出了比较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等,作者在开头的时候就有意运用比较或衬托的方法。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开头中,把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热带地方的日光和济南的冬天做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鲁迅的《风筝》中的开头以“北京的冬季、天空中一二风筝浮动”和想象中“故乡的春二月、天空中飘着的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等做对比,既引出了风筝,又寄寓了深意。让人在欣赏故乡飘荡着的风筝之余,又对北京的严冬心生畏惧。

(5)深情回忆,妙用倒叙。有的文章的开头,先说故事的结局,再接着叙述事情的原委。或回忆往事,或怀念亲友。朱自清的《背影》第一句就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者写父亲,开篇先说与父亲分别已经二年余了。然后从父亲的背影开始写起,带领读者随着作者一起进入时光隧道。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开头从朋友的来访看见我写的这个题目(我的第一本书)引出我对60年前我使用的第一本国文课本的回忆,娓娓道来中,让读者领略了作者少年时读书的艰辛。郑振铎的《猫》的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和死亡。”先交代这些猫的结局,然后再回叙三次养猫的经过。生活琐事中,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其实,文章的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一篇文章通常可以设计出好几种开头。但是,不管有多少个开头,最好的开头应该只有一个。而好的开头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看它是否和整篇文章有机地结成了一个整体。

二、记叙文的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结束法。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2、画龙点睛法。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开头写道:“没有男子汉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写谁呢?想来想去,想到了我们家的一条男子汉。”结尾这样照应开头:“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哎,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长大吧”。

三、过渡和照应。

所谓过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处于相邻位置的段落或层次粘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一般地说,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需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成分。如果是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往往使用一个单独成段的过渡句子。如果是一个自然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过渡,往往是某个词语或者是关联词。如《孔乙己》一文,记述主人公悲惨遭遇的主体部分有两个层次,分别写断腿前后的孔乙己,这两层之间有这样的过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承上启下,使上下文连贯起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如此。文章的主题内容主要是写童年的“我”在百草园的欢乐以及在“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由写百草园到写三味书屋的过渡句是这样的:“我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我送到书塾里去了......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门和木莲们!”

过渡句就如同我们从河的此岸渡到河的彼岸所需要的渡船,又如同裁缝做衣服时把裁剪好的一片一片的布缝合到一起所需要的线一样,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没有它,你就只能在河这岸望河兴叹干着急;没有它,你就不能穿上合体的衣服。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这三种方法,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1、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

2、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作小桔灯的动作。

3、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四、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就是指贯穿在全文中的一条主线。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条线索就如同裁缝把一片片裁好的布片缝合到一起的线,又如同把一个一个珍珠串联在一起的那条线一样。

常见的记叙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第二部分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勤劳而伟大的一生。在以时间为线索的作品里,它的线索是有语言标志的。有时具体地写出某年某月某日,有时则笼统地说:“过了些日子”,有时用描绘景物、时令的变化来交待时间的延续。《回忆我的母亲》第二部分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我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乙未(1895)那一年——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宣统元年到现在。

②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由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③以人物为线索。一般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中的那个“我”都起到了线索作用。比如,《驿路梨花》中的那个“我”和老余,所起的就是线索作用。《孔乙己》中的“我”这个人物,是店里的小伙计,正是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把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放大了给人们看的。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故乡》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社戏》也是以“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⑤以某一实物为线索。“一物”:一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的物。如《七根火柴》一文的情节是围绕“七根火柴”展开的,“七根火柴”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七根火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如《记一辆纺车》中以“纺车”为线索。

“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物。《枣核》中的枣核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一文,“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是:不大喜欢——喜欢(不觉动了情)——赞叹(不禁一颤)——变成了小蜜蜂。由此可见“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如《我的老师》一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6)以某一问题为线索。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来回答。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

线索是结构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有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如鲁迅的《故乡》《社戏》;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在学校参加毕业典礼,此乃横线;另一条是我在爸爸的教育下成长的经历和过程,此乃纵线。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

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明线: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总之,在写作记叙文时,巧妙地设置文章的线索,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上面所介绍的只是记叙文结构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文章的具体内容,结构形式也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根据不同的主题和题材,文章的结构也应该采用最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才为最佳。如果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反而会弄巧成拙。

注明:本文写作时,借鉴了一些网络上的文章,在此一并致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3195.html

更多阅读

法学论文发表的写作步骤及方法 法学论文写作 pdf

法学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环节的初步、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检验。法学论文发表的写作步骤及方法:1、立论要客观,具有独创性论文的观点要来自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

浅谈小学生读后感的写作指导策略 浅谈朗读教学指导策略

浅谈小学生读后感的写作指导策略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各方面有效的指导,注重读写结合,感想集中,联系实际,思路创新以及读后沟通和写后交流,指导学生从读到写,从写到说,从说到写,从写到读,形成一个读后感的写作循环,将读书和写作有效结合,逐步提高

药学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 教科研论文的写作

药学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汪穗福药学是关系到与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之一。药学科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人类健康、改革全球的面貌和药学事业的发展起到无比巨大的作用。据至1999年底资料统计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及范文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及范文(一)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

声明:《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写作结构》为网友女人坚强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