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平与诗歌创作 李白生平及主要经历

李白生平与诗歌创作

体会其思想倾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学们,当我们还是幼儿园小朋友时就会吟诵这首古诗了。知道诗人是谁吗?对了,他就是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从高地位的唐代诗人-----李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李白生平与诗歌创作,并从中体会其思想倾向。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据他自己在诗里面所说:“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唐代诗人杜甫曾称赞李白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李白浪漫主义诗篇的艺术魅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纵观李白一生,我们可以把李白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

李白生平与诗歌创作 李白生平及主要经历

一、蜀中时期。

二、仗剑远游时期。

三、长安三年时期。

四、十年漫游时期。

五、安史之乱时期。

一蜀中时期:二十五岁以前。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追求功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想“济苍生,安社稷”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看不起功名富贵,看不起一些贵族,想要过隐居的生活。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这一时期主要游蜀中览名胜,登剑门山(作《剑门赋》),登青城山、峨眉山(作《登峨眉山》),游锦城散花楼(作《春感》)等。李白在蜀中所作诗文甚少,其诗作主要描写了山水自然景色,诗中也透露出一些梦想白日飞升,轻举远游的仙道思想。正如《登峨眉山》所云:“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二、仗剑远游时期: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

李白约在二十五岁时,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离开四川开始漫游。大家知道,唐代的知识分子要想从政的话,一般要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中个进士,然后做官,参与政治。这时唐代知识分子的一条出路。可是李白不愿意这样做,他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得到某个有力人物的推荐而直取卿相。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家乡开始漫游,正是寻找这样的机会。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几乎漫游了半个中国,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如:《望天门山》《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下面就来谈谈《峨眉山月歌》这首诗。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天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济苍生,安社稷”。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天宝元年,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南陵别儿童入京》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多么得意的神态;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三、长安三年时期 四十二岁至四十五岁

李白四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得到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唐玄宗看重他,只是看中了他的文章,并没有给他以政治上的实权,也没让他做宰相。他那种“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当时,朝廷政治日趋腐化,政权掌握在奸相李林甫等人手上。李白在朝廷如果不投靠权贵,不投靠那些腐朽的政客,他在政治上就没有出路。可是李白的性格,是绝不肯向这些人低头的。李白根本没把皇帝、宰相、那些大官放在眼里。他纵酒狂欢,桀骜不驯。像李白这样一个人在朝廷里当然不能够长久呆不下去。所以三年后,李白沉痛的离开了长安。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内容。下面,来谈谈《将进酒》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正因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所以很多人因此陷入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境地,但李白的性情却不属于悲观一类,这时的李白虽已被赐金放还,为朝庭所弃,但其并未因此而沉沦颓废,与友人岑勋和元丹丘登高宴饮,酒酣赋诗,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就“须尽欢”,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肯定自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已跳出了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大有“君子坦荡荡”之风。“千金散尽还复来”,更进一步拓宽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视金钱如粪土的境界,在他眼里,千金何足贵,散尽还复来,何必斤斤计较一餐贵贱。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豪迈之气令人叹服,只“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一句,就足令天下才子精神为之一振。

“古来圣贤皆寂寞”,只有善饮的陈王即曹植才留下了千载美名。言外之意,自己善饮,也必将传名于后世。就是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之时,他的那种自信,那种狂傲,依然故我。

全诗以奔放豪迈的语言,抒写了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反映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四、十年漫游时期:四十五岁至五十五岁 

此后十年内,李白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天宝四载,李白取得了正式的道名,更热衷于求仙访道,企图以宗教迷信来麻醉自己,解脱胸中的悲愤和苦闷。我们可以从《秋浦歌》这首诗中看李白的思想倾向。可李白并没有忘怀现实政治,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这个时期政治的腐败在他的诗中得到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诗歌带有更加深广的忧愤。

秋浦歌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五、安史之乱时期 五十五岁至六十二岁去世

天宝十四载,李白五十五岁。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写下了《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早发白帝城》,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后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李白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亨年六十二岁。

一代诗仙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近九百多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余光中所说:酒人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今后我会继续走近李白,诵读他的诗歌,汲取其中的精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439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导写及范文 向领导汇报工作范文

原文地址: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导写及范文作者:城郊李卫全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导写及范文材料作文,必须根据材料立意。有的作文题目,提供的是故事中套故事的“连环套”似的材料,这增加了审题的难度,须高度重视。【题目】阅读下面

略论艾青诗歌创作三个阶段的思想艺术特色 艾青诗歌朗诵

艾青是继郭沫若、戴望舒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坚持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大胆借鉴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尖锐的现实性、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个人意味。但同其他诗人一样,艾青的

转帖 高山流水∮与诗歌吉日木吐 吉日木吐

序:吉日木吐是前沿诗社的一个朋友,从小说蒙语写蒙文,汉语不是很精通。但他热爱生活,用纯净的心灵去感知世界,用嘶哑的声音尽情歌唱。也许他诗歌的语言不是精致的,他诗歌的构思不是巧妙的,但他诗歌的情思是清澈真挚的,你可以从他的诗歌里感

阮籍、嵇康的人格魅力与诗文创作 嵇康和阮籍

任兴永(河西学院中文系甘肃张掖734000)摘要:阮籍、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也是正始文学中最富有魅力的诗人。阮籍、嵇康的人格魅力与诗文创作息息相关,相互印证。透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诗文创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人格的高尚﹑品行的高

声明:《李白生平与诗歌创作 李白生平及主要经历》为网友帅到宇宙无边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