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学习参考

学习目标

1、理解祥子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并通过景物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体会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

教材内容全解
相关知识
1.文题解析

课文节选自《骆驼祥子》,题目是编者加的。以“在烈日和暴雨下”为题,暗示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极其恶劣的环境,突出了祥子拉车的痛苦情景,使读者体会到祥子及广大人力车夫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了解到那个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的现实。

2.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满族贫民家庭。1912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对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京剧等发生了浓厚兴趣。1924年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任讲师,教中国文学,并开始文学创作。从1930年回国至抗战前夕,在大学任教之余,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以及《月牙儿》等许多短篇小说。1937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抗日战争时期,老舍积极投身救亡运动,并写了剧本《残雾》《面子问题》和长篇小说《火葬》以及多种形式的通俗文艺作品。抗战胜利后赴美国讲学,在此期间写了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9年回国后,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他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写了23个剧本和许多通俗文艺作品,多方面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貌,从而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剧作《龙须沟》《茶馆》《全家福》等家喻户晓,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1966年,老舍因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愤而自沉北京太平湖。

课文评点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窖,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茶从嘴里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子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他不敢再动了。

坐了好久,他心里腻烦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软,好象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又坐了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象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跟鞋袜粘在一块,好象踩着块湿泥,非常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从口腔到胃里,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11

走一会儿,坐一会儿,他始终懒得张罗买卖。一直到了正午,他还觉不出饿来。想去照例地吃点什么,可是看见食物就要恶12心。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

正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又赶上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就像在极热的屋里从门缝进来一点凉气似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地动了两下。街上突然加多了人,铺子里的人争着往外跑,都攥着把蒲扇遮着头,四下里找。“有了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大家都嚷着,几乎要跳起来。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传达着上天的消息。“柳条儿动了!老天爷,多赏点凉风吧!”

还是热,心里可镇定多了。凉风,即使是一点点,也给了人们许多希望。几阵凉风过去,阳光不那么强了,一阵亮,一阵稍暗,仿佛有片飞沙在上面浮动似的。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一阵风过去,天暗起来,灰尘全飞到半空。尘土落下一些,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祥子身上没了汗,向北边看了一眼,把车停住,上了雨布,他晓得夏天的雨是说来就来,不容功夫的。

刚上好了雨布,又是一阵风,墨云滚似地遮黑了半边天。地上的热气跟凉风搀合起来,夹杂着腥臊的干土,似凉又热;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车夫急着上雨布,铺户忙着收幌子,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奔。又一阵风。风过去,街上的幌子13,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住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14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蹚15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写祥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情景。

◆总写天气特点。“狂”字生动写出天气热得异乎寻常。渲染人物出场气氛。

◆通过街上景象和车夫活动,具体描写天气炎热。为下文写祥子在烈日下的煎熬作铺垫。

◆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天气热得发狂。

◆车夫活动,突出狂热。

◆驴马生活。“救星”、“奔”、“灌”写出了烈日炎热给人力车夫带来的痛苦和威胁。

◆心理矛盾,生活所迫。

◆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并借助视觉、听觉、嗅觉等,着力描写日光之烈。有力地烘托了祥子生活难以忍受的内心痛苦。

◆与前文跟驴马同槽喝水相照应。突出人力车夫可悲的骡马生活。

◆以“风”为线索,通过景物的变化和人们惊慌的表现,真实地写出了天气骤变的过程。渲染气氛,预示暴雨即将给祥子带来灾难。

◆描写细腻。

◆暴雨到来的情景。

◆“雨星”、“雨点”、“雨道”、“瀑布”,用词准确,反映了暴雨的变化过程。

◆烘托人物形象。

◆比喻生动形象。突出雨“暴”的特点。

◆具体写祥子在雨中拉车的的痛苦。

◆“过”、“裹”、“直砸”、“横扫”准确生动地正面写祥子遭受的无情袭击和折磨。

◆描写坐车人,刻画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寞关系,点明了社会背景。

◆祥子的悲惨命运不仅来自烈日和暴雨,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

◆饱受折磨的残状。

《在烈日和暴雨下》学习参考

◆比喻,暗示可悲命运。

①节选自《骆驼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②【六月十五】这里指农历六月十五日。③【张罗买卖】指想办法找坐车的客人。④【打盹(dǔn)】打瞌睡。⑤【汲(jí)】从下往上打水。⑥【痧(shā)】病名。由饮食不干净引起,患者又吐又泻,四肢发凉,严重时会失去知觉。由于常在热天发病,一般认为是中暑。⑦【座儿】指想要坐车的人。⑧【腻(nì)烦】这里指感觉心烦。⑨【馊】念sōu。⑩【嗝】念ɡé。 11【漾(yànɡ)】这里是胃里的东西向上涌的意思。12【恶】念ě。13【幌子】商店门外表明所卖商品的标志。14【跺】念duò。15【蹚】念tānɡ。

课文解析

1、写作特色

①通过景物描绘,烘托人物,表现人物的心理:作者对祥子个性心理的描写,是建立在对景物描写基础上的,如在“烈日”下,祥子“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非常难过”。在“暴雨”下,“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祥子这一苦难而悲惨的形象,正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塑造的。作者赋予了景物凶恶、无情、暴虐、狠毒的特点,揭示了像祥子一类人在恶劣生存环境中的悲苦命运,使读者了解到那个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的现实。

②语言丰富、生动、朴实:作者大量使用了口语,如“爽性”“张罗“挣命”“干松”“灌一大气”等等,使作品透出浓烈的北京文化氛围,给人以亲切、活泼的感觉;作者善于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把“整个老城”比喻成“像烧透了的砖窑”,形象地写出了热的程度。“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化”,极其夸张地写出了太阳的毒热。而且大量使用叠词,使作品语言既形象化,又不失准确,干净而质朴,更具文学性和表现力。

2、文章主题

课文通过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痛苦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广大人力车夫和劳动人民,为了生活而受尽折磨的悲惨遭遇,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旧制度的强烈抗议。

重点难点例析

文章主要运用景物描绘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祥子拼命拉车的痛苦境况和悲惨命运,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景物描写,剖析人物心理。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重点。

难点就是品味形象、生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写景状物、塑造形象的表达作用。

【例1】老舍说:“这(《骆驼祥子》)是一本最使我自己满意的作品。”研读本文节选的部分,你认为作者对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到满意?

【分析】本题旨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小说的写作特色。解题时要仔细研读课文,结合具体实例,抓住小说的语言、细节描写、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归纳,

【解答】①准确生动的词语。如“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更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奔”和“灌”写出了炎热给祥子带来的痛苦。②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烈日和暴雨下人们的感受跃然纸上,引起读者共鸣。③成功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如:第二段对“街”、“树”、“畜”、“铺”等的描写,侧面写了酷热难当,等等。心理描写如:祥子从“有些胆怯”到“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他不再敢动了”、“心里腻烦”再到“出去试试”,作者深入细致地刻画了祥子充满矛盾的内心,深刻揭示了恶劣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在祥子身上的重压。④深刻的主题思想。通过描写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拼命拉车的痛苦境况,成功地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

【例2】文章多次写到“柳”,请从“柳与祥子”的角度,谈谈作者着力描写“柳”的深刻含义。

【分析】“柳”是文中动静结合,赋予变化的景物。抓住这一景物描写的特点,有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洞悉人物的内心,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解答时要比较有关柳的描写,从柳与祥子的关系,分析其中内涵。

【解答】文中多次写到柳树,不仅介绍了环境,烘托了气氛,还衬托了以祥子为典型的人力车夫当时的活动,象征着人物的遭遇。柳树的每一次出现,都体现了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心里感受,并逐渐使柳与人趋于融合。课文最后一笔,“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直接把人比喻为柳树,柳树的形象与祥子的形象到此完全融为一体了,暗示了祥子今后的可悲命运,会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凋零飘落,使人更加同情祥子这样的劳动人民,更加憎恶黑暗的旧社会。

【例3】体味下列语句,对祥子悲惨遭遇的来源,你有怎样的认识?写出你的发现。

①一跑,就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②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③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分析】这道题考查综合探究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文本,从祥子悲惨遭遇的来源的角度,对有关语句比较、分析,这样才能有所发现。

【解答】从中可以看出,祥子的悲惨遭遇既来源于烈日和暴雨,也有坐车人的冷酷和无情,但最终还是来自于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社会及其旧制度。

课后习题解答

一、这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片段。它所描绘的,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所经受的折磨。读后请同座位同学轮流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描写烈日和暴雨的变化的;再把文中表现祥子心情的语句勾画出来,说一说作者又是怎样表现祥子的心理感受的。

【解答】作者描写烈日和暴雨的变化有如下特点:①注意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变化。如文中多次写到“柳”:首先,“柳树像病了似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这是静景;其次,人们感觉到“一点凉风”时,“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的动了两下”,这是动景;然后,“风忽然大起来”时,“那半天没动的柳条……飘洒地摇摆,……”,这是动景;等“风过去”时,“柳枝随着风狂舞”,这是动景;等“风小了”,柳树“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回到写静景,等等。②注意形神统一,抓住景物特点。如烈日下“狗趴在地上吐着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等,既写了形又传了神,使人仿佛看到了烈日下的这些景物,突出了景物给人的感受。③运用各种感官描写景物。“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是触觉;“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是听觉;“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白里透着点红”调动了视觉;“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调动了嗅觉等等,使景物描写丰富多姿。有关心理描写请参见“重点难点例析之例1”。

二、小说写烈日和暴雨,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请你说说下面几段文字运用的是哪种描写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1.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3.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解答】1、间接描写。侧面烘托了“闷热”的程度,为下文写祥子在烈日下的煎熬作铺垫。

2、直接描写。形象贴切地突出了雨“暴”的特点。

3、直接描写。准确生动地描写暴雨对祥子的无情袭击,表现了暴雨中祥子拉车的艰难。

三、读完课文,选择比喻用得最多最好的一段背下来,并与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选择更有眼光。

【解答】学会赏析与感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增强语感是本题的意图所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比喻运用的效果,并尝试着背诵以增加自己的积累,通过交流以抒发自己的感悟。

相关知识链接

一、关于小说《骆驼祥子》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初于1937年1月发表在上海的《宇宙风》杂志上,作为长篇连载,共24段,每月两段,可载一年(解放后的版本是23段),但不幸“七·七事变”发生,全国抗战,《宇宙风》停刊,所以小说只刊载了一多半便停了。后来《宇宙风》社迁广州,曾把《骆驼祥子》印成单行本、但未及发行,广州即被日军占领,书自然也落入敌手。据老舍在抗战后期回忆,此书文化生活出版社在大后方曾印行过,但很难见到,亦曾被译成英、日、俄文本。1949年以后,晨光出版公司曾印行;1955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作者作了较大修改后出版,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横排本;1979年第三次印刷。作者认为这部作品是最使他“满意的作品”,原因是这部作品“没有什么敷衍的地方”,“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是作者“抛开幽默”,“正正经经的去写”的一部作品。

二、关于“人力车”和“人力车夫”

人力车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北方叫洋车,“胶皮”,在南方叫黄包车,东洋车。它是一种由东洋(日本)传进的一个人乘坐、一个人拉着跑的车辆。清光绪二十六年,人力车由日本传入中国,北京是最早有人力车的地方。民初,北京有一些车行制造各式人力车;同时,也兴起了许多车厂子,大的有一二百辆车,小的也有一二十辆车。车厂子把车租给人力车夫,每月或每天收取“车份子”。人力车夫除了专作此活的外,还有一些失业或破产的小商人、小职员、工匠等等;极少数公职人员因家庭人口多,负担重,也有以此为第二职业的。他们白天上班,晚上租辆车拉座,一般是拉那些看夜场戏的,往往夜12点左右才能回家。人力车夫虽不用拜师学艺,但要拉好并不容易。作为车夫必须熟悉交通,会讲价钱,会揽生意,身体好,熟练掌握车性子才行。1937年以后,日军侵占华北,北京又引进了三轮车,人力车夫改为三轮车夫。至1949年北京解放,才全部取消了人力车。(以上资料选自饶杰腾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

审美鉴赏阅读

略谈《在烈日和暴雨下》语言的音乐美

语言尚美,大凡语言大师无不在语言上下大力气,老舍先生也是如此。本文拟在《烈日和暴雨下》语言的音乐美略作探讨。

《在烈日和暴雨下》语言朗朗有声,如深山潺潺流水,似长空阵阵行云,阴阳顿挫有序,轻重缓急合节。请看: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分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这简直是一曲美妙的音乐。

一、音乐的韵律美

音乐贵在声律之和谐,否则,就无法演唱,细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你就会发现本文语言押韵合辙声律和谐,其原因就是作者巧用同音字,读音相近的字、语句重迭,句句押韵,就象诗歌一样,形成一种韵律的美。如:“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里夜似的。风带着雨星,象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象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又如:“有了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由于作者调动了上述手段,使其语言具有音乐的音韵美。

二、音乐的声律美

中国汉语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诗如歌,歌如诗,歌诗一体,形成了一种优良的文学传统,古人形容歌诗之美,是声谒行云余韵绕梁,清浊委婉,舒缓自如,如巍峨高山,似潺潺流水。究其源,乃来自于平仄阴阳之规律。平声舒缓高扬,仄声短促低沈,平仄有序,阴阳合节,形成声律之美。老舍先生使用的虽不是韵文语言,但自觉地遵守韵文的声律规则,使其语言阴阳和谐平仄依律。如:“树枝横着飞,平仄平平,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混在一处,乱成一片……”又如:“有了凉风,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有了凉风,凉风来了!”大体符合平仄相对相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间的规律。在散文化的句子中注意平声仄声字的搭配使用,使其语言更具有音乐的声律美。

三、音乐的节奏美

音乐之美,既有阴阳清浊高低之音律美,又有缓急顿挫之节奏美。节奏之美,急则如万马腾波浪滔天,缓则如少女静眠白云飘空,轻则如柳絮飘转,重则如仄山压顶,真是变化多姿妙不可言。细读《在烈日和暴雨下》【】无处不有节奏之美。文中长句则平稳舒缓如千里月下之碧野,短句则急促有力似西楚霸王舞刀枪,长短句交错,则缓中有急,急中缓如群山绵延,排比句则气势磅礴似瀑布飞天,重迭词连用,则轻脆短促似马行山道,真是倾海为墨难详其妙!请看:“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象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又如:“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是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面象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象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我们读到这些句子,情不自禁手之足之足歌之蹈之,仿佛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

古人云窥一斑而见全貌,尝一脔肉而知一馊之味,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我们从《在烈日和暴雨下》也就不难领略到《骆驼祥子》乃至老舍先生的整个语言风格!如果说老舍先生是一座巍峨之山,那么《在烈日和暴雨下》不正是一座奇峭苍翠之雄峰么?(本文发表于《农村孩子报》并编入《中国中等教育文库》一书中安徽省宿州市高滩中学)(资料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4621.html

更多阅读

《书愤》学习参考

《书愤》学习参考整体感知书愤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习参考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习参考重点、难点1.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养气学说以及大丈夫学说的基本内涵。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今日病矣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贫贱不能移

转载 《莕菜和睡菜》及一点说明 龙骨瓣莕菜

好文章!原文地址:《莕菜和睡菜》及一点说明作者:flora刊于《读者》原创版2009年9月号,第70-71页。以下为原稿:莕菜和睡菜刘华杰 文/图图A :莕菜,摄于北京大学未名湖。 图B :睡菜,摄于北京延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

《小宝和老财》:架空是为了更好地走心

《小宝和老财》最大胆的地方在于,作为一部跨越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年代剧,其男一号是地主周老财。剧名原本叫《斗地主》,听起来气势汹汹的。后来改成了较为中性的名字,似乎“小宝”压了“老财”一头。面子变了,里子没变,叙事基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17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它既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刚从课堂上走下来的我仍然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学生一起走过的这难忘的四十分钟,静静回味我们的真心交流,品味学习过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我

声明:《《在烈日和暴雨下》学习参考》为网友事过竟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