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演讲) 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摘要)

【摘要】 本文从人文素养的内涵入手,分析了

高校推进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提升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五种途径:首先是提升教师的

人文素养。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与人文

融合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三

是发展校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四是构建人文素养培育体系。

五是建立人文素养教育保障机制。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一词的起源及发展变化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

  到了近代,人文一词在西文中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学者,在超越和反对中世纪宗教传统的过程中,把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作为一种归依,用这种办法来回皈世俗的人文传统。到19世纪欧洲又有人文学科,20世纪英美的大学开始出现人文学科。

(二)人文素养的涵义

何谓“人文素养”?综观文献资料,归结起来,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其内涵十分丰富,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层——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珍惜生命,有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有一定的逻辑性、个人见解和自制力,做事较认真,思维清楚,言行基本得体。

2.发展层——理性。有理性思考和好奇心,关爱生命和自然,目标明确,积极乐观、崇尚仁善、乐于助人;重视德性修养,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制力;思维清晰,做事认真,见解独到,言行得体。

3.高境界层——超越性。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关注人的心灵与渴望,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追求完美;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意志坚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宽容大度,对古典文化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思维敏捷、深刻,善于创新,言行优雅。

目前,对人文素养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遵循字面表述涵义,“人文”当为人文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

(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包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现代人文精神具有时代的特征,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它在宏观方面汇聚于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素养”,一般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所以“人文素养”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此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

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长期分离,大学教育存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的状况,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与,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加快改革与发展,充当好科技发展的“动力源”、经济增长的“促推器”和社会变革的“智囊团”。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走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道路,将大学发展成为传递科学知识与体现人文关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专家指出,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是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综合竞争。人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为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以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二)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人们的多元化发展需要一方面有赖于科学乃至科学教育提供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更需要人文教育提供人文素养与精神财富。从一定意义上讲,追求人的价值取向乃是生命意义的真正所在。同时,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思维力,而且还必须有创造的激情、动力与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正是满足个体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客观要求。

“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就会给人们带来麻烦。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 问题甚至灾难。无数事实证明,只有依靠人文精神,才能驾驭科学技术,使之为人类和社会进步服务。如果科学技术背离了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消极力量。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使大学生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文素养。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作为实施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因此,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

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1、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应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自身成长的必需、是现代教师的另类备课、是催开教育之花的源源活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2、敏锐而深邃的时代感悟。教师不仅要有“信息”上的量增,更要有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包括反思、感悟、启迪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依靠其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的显扬和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逐步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

3、健康而多彩的生活情趣。富有童心,充满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开朗乐观,幽默风趣,多姿多彩。朝气蓬勃,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也是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作为教师,应有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技能。有些教师比较重视“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师的影响”。所谓师的影响,就是教师的个性魅力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影响力。课堂是一个完整地生命体,不仅需要理性地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地点燃和熏陶。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他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座灯塔、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它处在教师整体素养中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形势的要求,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范畴,是教师实现自我超越的“更高起点”的基石。正如蔡元培所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养成,教师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显然是办不到的。

鲁迅先生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名教师要有职业精神,即师魂。在教师队伍中要倡导“五种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博学勤思的创新精神、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教师也正因为在教育事业中的无私奉献才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深化教学改革

  杨叔子院士说,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重点是民族文化的教育。现代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2004年11月召开的世界工程师大会,一直强调现代工程师要学人文,要提升工程师的人文素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布鲁斯爵士提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要有广阔的知识基础,必须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进工程技术中。如果不懂得人文,必定会走向很危险的路。

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师要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把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人文知识教育到人文精神的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通过人文知识对人的濡染与涵化,训练人文思维、提高人文能力、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有的大学对新生一律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考试。有学生给校长写信讲:“我们中国的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不通过,不能拿学位;可是中文作文不行,还能拿学位,这是为什么?”校领导认为有道理。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考试,是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之一。假如一个中国的学生,不能用自己国家的文字与语言表达思想,就很难说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了解,从而也很难谈对中华民族的感情。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兴起了学“汉语热”,不少国家办起了孔子学校,中国的东南周边一些国家至今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007年樱花绽放时节,我去了一趟韩国,无论是国立博物馆,还是楼堂管所,到处看到是用汉字书写的诗词对联,韩剧《大长今》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我向韩国导游索源,得到的回答是:韩国文化的“根”在中国。而我们中国的有些年轻人却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实不足取。

我们不搞大国沙文主义,也不搞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是如果世界文化单一化,全盘西化,单调的世界能有进步吗?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能保持与发展它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历史的发展绝不是什么好事。中国,作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成员,要提高本民族的人文素质、本民族语文水平,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发展校园文化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凝聚成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教育和塑造人们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使每个师生都能自觉地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产生一致和自觉的行为方式,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

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演讲) 提升人文素养

发展校园文化应把握好以下“三性”。

1、目标定位先导性。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差异,加之种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学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有些学生人文底蕴不足、心态浮躁、易受诱惑,由此演化出某些影响教学秩序的不良倾向。这就需要通过先进的校园文化,像春雨般润人心田,使其从内心里潜移默化地产生“家园意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2、活动载体多元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讲座,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二是以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既是广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又是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三是建立人文社团,如新闻、文学、书法、摄影、歌舞、音乐、艺术、体育等协会;四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艺术节、科技节、文艺演出等;五是加强校园自然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4672.html

更多阅读

议论文写作的入门与提升3 初中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训练之三:论据的选择和分析第一课时:作文指导一、什么是论据1、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理由和依据。2、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3、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的

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 信息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张文祥 安徽理工大学校长2014年6月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l 相关名称p 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简称应用技术型高校(《关于发展现代职技决定》)p 应用技术大学(教科院2013《欧洲应用型本科院校国别研究报告》)p 新建普通本科学校,简称新建

女人的内涵与女人魅力 男人眼中的魅力女人

智慧女人:女人的内涵与女人魅力真正有涵养的女人,赏心悦目的她是因为有一种知识带来的气质,她不追求潮流,却能匠心独具穿出个人品味,她能传达出内在的成熟与丰富,象一杯醇香的美酒令人陶醉。有涵养的女人心地善良富有爱心、兴趣广泛、处世

声明:《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演讲) 提升人文素养》为网友空山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