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教学设计及反思 鲁迅自传 教学反思

《走近鲁迅》教学设计及反思 鲁迅自传 教学反思

班级读书交流会

《走近鲁迅》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一直以来热爱课外读物,在学习“走近鲁迅”这一单元内容时,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事迹,阅读了其文学作品。从散文《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阿Q正传》到《狂人日记》,孩子们茶余饭后都津津有味地进行阅读。阅读中,孩子们会遇到很多深奥难以理解的章节,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请教或者上网查询验证,这种参与阅读的学习状态是值得推崇的。但鲁迅的凝重深刻与铮铮铁骨又不是我们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糖里的十一、二岁的少年儿童所能理解的。因此有必要对鲁迅其人及其作品作更为详细而深入的了解,以利于了解鲁迅其人及其作品,感知鲁迅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打好做人的底气,完善自身的人格。所以我特意设计了这节班级读书交流会。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阅读作品。北大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孔庆东认为,鲁迅是现代语文的第一高手。应该说,他们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我认为,在浅阅读泛滥的时代,读鲁迅的作品,是学生阅读的最聪明的选择和最保险的选择,我赞同古蔺作家邓立中“百读不厌是鲁迅”的切身体悟。

阅读是关乎学生精神成长的大事。读不读是一回事,读什么又是另一回事。学生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的时期,要培养有品位的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正如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所说:阅读浅显时尚的读物,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学生的精神。鲁迅的伟大,并不是靠讲几节课、读几句书就可悟透的。走近鲁迅,语文课只是一块简单得甚至有些不太准确的指路牌,真正的正道,是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如何删繁就简,选择一个适合的角度来解读鲁迅的作品,感知鲁迅的人格魅力,是这次读书交流会把握的主要方向。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近阶段读书现状,有针对性地安排了这次读书交流活动。本次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主动阅读鲁迅作品,尝试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交流,从不同角度感悟鲁迅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必作太高的要求,如对文本的理解,对鲁迅人物的把握,旨在激发学生能够学有所思,真实地表达读书的体验。

动目标:

1.通过鲁迅作品及有关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2.推荐学生课外阅读鲁迅作品,交流心目中的鲁迅形象。

教学重难点:交流心目中的鲁迅形象,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活动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鲁迅;阅读关于鲁迅的作品,挑选有感悟的句段进行圈点批注;CAI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引出鲁迅

1、课件出示班上一学生写的小诗:

黄瘦的脸颊  

浓密的胡须  

灰黄的长衫  

破旧的布鞋  

组成了他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他是主张自由和民主的文豪  

从彷徨到呐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救救孩子”是他的呼声  

“读书救国”是他的思想  

  

端起一支笔——这便是他的枪  

铺开一叠稿纸——这便是他的甲  

摆上一张书桌——这便是他的前线  

他是坟边青青的野草  

春风吹又生  

他是一根黑暗中的火柴  

点燃了生命的灯  

  

横眉冷对 千夫所指  

俯首低头 甘为牛马  

他是永恒不朽的民族魂  

他是新文学的领头人  

纵然逝去 虽死犹生  

他与中华民族永存  

2、指名学生深情地朗诵。

3、这首诗的作者是咱们班的陈奎洲同学,掌声送给他。诗中的刻画的人物是谁?(鲁迅)

4、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的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女佣、车夫、青年代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下面,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恭恭敬敬地跟着老师,书写今天要交流的内容:走近鲁迅。(书写课题:走近鲁迅)

5、齐读课题。

二、天下谁人不识君——认识鲁迅。

1、课件出示一张鲁迅图片。课前你们主要从哪些方面了解了鲁迅先生?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

2、指名一小组的学生全班交流。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品味鲁迅。

(一)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

1就鲁迅的文章而言,时有大声的呐喊,时有无情的揭露,时有淋漓的斥责,时有对奋进者热情的颂赞,这就是鲁迅作品得魅力。

2、课前你读了哪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什么?

3、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作品内容?

4、学生回忆阅读方法,教师梳理并概括:(课件出示):(1)结合时代背景(2)联系上下文或作品内容(3)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4)学会问为什么(5)适当进行联想或想象(6)抓关键词句……

阅读鲁迅这些特殊的作品,你们觉得采用哪些阅读方法能帮助你最快地理解作品?(引导学生说)

5、的确,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饮一杯香醇,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舍不得放手。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尽情地品尝手中这一杯杯香醇。相信一定能咀嚼到它独特的味道。

6、学生拿出课前阅读的关于鲁迅的作品课件出示:揣摩感受深刻的语段,想想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旁边圈点批画,写出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7、学生根据要求感悟感受深刻的句段,同桌交流。

8、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进行补充和评议。

(二)不同角度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1、瘦削的脸庞,透露着刚毅与坚强;犀利的语言,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每每读完鲁迅的作品,先生的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这就是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那么在儿子周海婴的心中鲁迅又是怎样的呢?

2、课件出示:由于我母亲是高龄产妇,生产的时候很困难,拖了很长时间生不下来。医生问我父亲是保留大人还是要孩子,父亲的答复是留大人。这个回答的结果是大人孩子都留了下来。

在我上学之后,有一次父亲因我懒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但是,待他了解了原因,便让母亲向教师请假,并向学生解释:的确不是赖学,是因发气喘病需在家休息,你们在街上也看到,他还去过医院呢。这才解了小同学堵在我家门口,打唱“周海婴,赖学精,看见先生难为情……”的尴尬局面,友好如初。(周海婴《记忆中的父亲》)

3、在儿子周海婴的笔下,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4、学生自由说。

5、教师补充:在海婴的回忆里,父亲是极为宽厚的,不严厉,也不溺爱。在妻子许广平的笔下,先生又是及其单纯,重感情的。解读先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时而幽默风趣,时而遗世愤俗,时而天真率性,时而激烈如火。这就是鲁迅先生的魅力。

五、要留清白在人间——怀念鲁迅

1.同学们,尽情地阅读鲁迅的作品吧,我相信,你会对先生有更多的了解。

2.课后我还建议大家继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阅读:

课件出示:一、鲁迅知识我知道。二、鲁迅故事我会讲。三、鲁迅作品我能读。

四、鲁迅名言我会背。五、鲁迅纪念馆我去过。)

3、 书籍介绍

老师向大家推荐三本鲁迅的书。一本是《世界名人传记──鲁迅》:这本书用妙趣横生的故事介绍了鲁迅的一生,读起来简单而有趣。第二本是《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作品,图文结合,便于我们理解。第三本是《鲁迅文学作品集──小说卷》,我们的课文出处《故乡》就第一篇。

板书设计走近鲁迅

结合时代背景

联系作品或上下文

揣摩深刻含义的句段

……

《走近鲁迅》教学反思

何家坳小学陶润泉

本学期第五单元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

根据孩子们课前的阅读情况,我布置了学生“走近鲁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资料以及信息,如鲁迅生平、时代背景、鲁迅作品以及关于鲁迅的故事等,在进行《走进鲁迅》班级读书交流活动中,我成功地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删繁就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解读鲁迅,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训练重点,主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阅读,感悟并交流心目中的鲁迅人物形象。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一学生课前写的小诗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读出这首诗时,我让他们猜一猜此诗出自谁的手笔,孩子们都猜测是小才女黄昕羽之作。听说是陈奎州的周记时,学生眼里流露出无比羡慕和赞赏的神情,他们明白:只要用心走近作品和人物,用心阅读,就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此时,向他们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让学生先从整体感知鲁迅,说说课前从哪些方面了解了鲁迅,要求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既了解了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又为下一个作品交流环节进行了铺垫。“品位鲁迅”这一环节,落实了教学重难点,感知人物形象,恰当的阅读方法是理解文本,感知鲁迅人物的一个关键点,我觉得课堂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2、因文施教,阅读方法指导到位。

阅读方法种类繁多,但孩子们要想读懂鲁迅的作品,没有一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是缺乏效果的。课前需要阅读方法的提示,如你阅读鲁迅作品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方法?让学生联系单元学过的方法,进行回顾,再运用,我及时进行概括,总结了7种阅读方法。同时提醒学生:要想走近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要采用这些有效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联系整部作品或上下文、揣摩文章有深刻含义的语段。并将这几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利用这几种方法进行再次阅读、汇报、交流,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折射在课堂是精彩纷呈的。

没有任何的铺垫,没有任何的提示。无论是作品的种类和表达的方式,表达起来都无拘无束,出口成章。如陈奎州拿着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采用了揣摩深刻含义句段的方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到了“救救孩子”!这一段语重心长的呼唤声,一针见血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谈到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所折射出的内心已经严重歪曲的“狂人”的病态,还联系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药》《坟》等。张誉琼选择了散文诗《野草》中精彩的语段来解读鲁迅的人物形象,读出了鲁迅矛盾中的坚韧。刘钦清却从《故乡》中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一句,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品出了绝望中的鲁迅又心存希望,从而感受到了鲁迅的那种催人奋进的如野草般的精神。还有一女生结合闰土形象的变化,感受到了当时鲁迅生活的环境之艰难,社会之黑暗……这些恰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落实,是促进学生再次深层次阅读的指航灯,明确了阅读的方向。

3、评价点拨,学生表达个性鲜明。

不管怎样精彩的课堂,都应该是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这节课上,我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还给学生表达和学习的权利。孩子们不同层次的交流,我都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适时进行评价。如“你理解得很透彻”“你具有鲁迅先生一样敏锐的洞察力”“,在你的描述下,我的眼前仿佛浮现了中年闰土发福的脸庞”“你利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将故乡中闰土的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你是先生的知音,读懂了野草的弦外之音和象征意义”……当一名女生兴致勃勃地起来朗读着《坟》中的句子,畅快淋漓地表达着自己的见解时,我不禁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声:“你很有挑战精神,居然拜读了这篇《坟》,让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当学生利用课外读到的一则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会送上这样的评价:“你能引经据典,顺手拈来,可见你课前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

孩子们在进行自主阅读时,我发现一男生在《故乡》这篇文章后面,写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30年之后,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过去天真、朴实的闰土不见了,现在的闰土变得如此的麻木,眼神空洞。”在进行反馈交流时,这位腼腆的男生却怯了场,不敢将自己的疑问与大家交流。我抓住这个契机,鼓励这位男生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有一位同 学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现在我想请他勇敢地面对大家。大家给他掌声好吗?”……经过几轮的鼓励,他终于将自己的观点流利地说了出来。

但这节课也有遗憾的地方,因为学生表达意犹未尽,所以在教学时间上安排有些紧凑,感悟鲁迅形象时,时间不够。本来安排走近周海婴作品《记忆中的父亲》,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鲁迅作为一名父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时,下课铃响起了。另外,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会课堂上的读书方法并运用于阅读中,还有待进一步检查并落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610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石拱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反思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板书部分一、板书设计:(主板)二、板书设计运用成功之处:首先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显露出来,便于学生掌握,同时使学生明白,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其次,如同“导游图”一样的板书,使课文内部的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腾蛟一小林素君 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

《营养午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

《营养午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或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高二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扬大附中东部分校 生物组 周元元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

声明:《《走近鲁迅》教学设计及反思 鲁迅自传 教学反思》为网友青春的邂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