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葡萄生产栽培二十年得失之思考转载 山葡萄栽培技术

浙江葡萄生产栽培二十年得失之思考

作 者:陈增灿
浙江葡萄生产栽培二十年得失之思考转载 山葡萄栽培技术

浙江省是我国葡萄生产栽培的一个年轻区域。在20世纪70年代末前,全省能成功进行商品化生产栽培的惟有浙北的上虞盖北和慈溪胜北,而其它地区的葡萄商品化栽培基本上均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至90年代初前后进入发展高峰。在这短短二十余年间,浙江葡萄产业的快速形成和崛起,为浙江高效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葡萄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增效的重要渠道。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葡萄栽培面积约14万亩,其中设施栽培约40000亩,当家品种目前仍以巨峰、藤稔欧美杂种为主。20世纪90年代起,欧亚种葡萄设施栽培的兴起和欧亚新品种的推广,使浙江葡萄的品种结构配置更趋合理,产业持续发展后劲更加充足。从此,浙江,葡萄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浙江葡萄果品主要用于鲜食,巨峰品种也有被用于制罐加工。浙江属非酿酒葡萄生产栽培区。

根据《中国葡萄志》的划定,浙江属“美洲种和欧美杂种品种次适宜区”。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生态条件下,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浙江就创造了欧亚种葡萄栽培成功的先例,80年代的浙江则成了南方葡萄栽培热的发祥地,90年代又开始大面积地推广设施栽培模式,使产业得到了快速升级。回顾和总结浙江葡萄栽培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对指导未来的生产和不断完善产业的发展不无启迪和益处。

1. 浙江葡萄产业凭什么立足?

1.1 三大客观有利因素

1.1.1 地域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生产和销售

浙江地处江南东部沿海,多平原坡地,可用于栽种葡萄的耕地充裕,生产上应用的葡萄品种多数在这里生长结果表现良好。另外,浙江介于南方葡萄栽培非适区(港、澳及广东大部)与我国北方葡萄传统生产区之间,在果品运销上占有天时地利之优势。由于温差因素,浙江的葡萄大多在8月底前均能成熟并销售完毕,而北方葡萄南进销售则一般都在9月上旬以后的事。这样叉开入市时间,有利于调节和稳定市场价格,保障葡农的生产经济效益。

1.1.2 气候条件有利于优质鲜食葡萄的生产

浙江气候温和,春季升温早,葡萄萌芽及整个生长发育时间相对提前。而冬季寒潮来临又较迟,葡萄落叶较晚,年生长周期比北方延长60余天,完全能弥补南方短日照之负影响。冬季有葡萄所需的休眠低温,大部分品种能通过正常休眠,同时又没有北方葡萄植株须埋土越冬的麻烦。浙江年有效积温在5000℃以上,光热资源不仅能保证极晚熟品种的充分成熟,而且各个品种的早熟性倾向非常明显,这对早熟品种提早上市及葡萄的促成栽培特具意义。浙江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但葡萄成熟时节正值高温时期,则降雨偏少,有利于葡萄品质提高。这些均具备了生产优质鲜食葡萄生产的基本条件。浙江温湿气候条件与生产高糖度酿酒品种所需的冷凉型夏干气候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把浙江葡萄的生产目标定在鲜食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1.1.3 雄厚的农村经济实力有利于葡萄生产的投入

葡萄栽培是一项大投入的农业种植项目,资金投入能力往往决定了葡萄生产的规模和栽培模式。浙江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发达地区之一,农民的农业经济收入历来居全国前列。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浙江农民的经营能量得到了大释放,葡萄种植成为许多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一大批善于经营的农民因此而掘得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桶金。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葡萄产业发展的经济实力。从浙江全省葡萄产业分布状况分析,完全可以证明这个道理,撇开最先形成葡萄产业带的浙北杭州湾南岸的上虞、慈溪不说,现在葡萄生产已成产业规模的嘉兴地区、金华地区及台州地区等都是浙江的经济活跃地区。

葡萄设施栽培在浙江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设施栽培代表着葡萄生产栽培的发展方向,故葡萄设施栽培在21世纪的浙江大行其道。据统计,全省目前设施栽培面积已达4万亩,占了浙江葡萄生产总面积的近30%,而且目前大有快速发展之趋势。而这完全得益于浙江农村雄厚的经济实力。

1.2 观念超前、技术创新和品种领先是生产发展进步的三大支撑

1.2.1 树立超前的经营理念 走规模化、基地化、商品化发展之路

浙江葡萄生产栽培总体起步稍晚,但起点高、发展势头猛。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葡萄商品化栽培主要限于浙北的上虞及慈溪、余姚一带,规模约为几千亩。到80年代中期,上虞率先建立了万亩葡萄生产基地,成为全国著名的“中国葡萄之乡”和以房前屋后、路旁水面葡萄栽培为特色的“全国庭院经济先进”,成为全省乃至整个南方地区“葡萄热”的发祥地。与此同时,金华的葡萄生产也在快速起步和发展,并最终在规模面积上成为全省的大哥大。到90年代初,全省遂形成了浙北上虞、慈溪为主的杭州湾南岸葡萄产业带及金华城郊为主的浙中和嘉兴、海盐为重点的浙西北,台州温岭、东阳、玉环等为重点的浙东南等葡萄产业块状经济,使产业走上了规模化、基地型、高效益生产发展的轨道。

以品牌立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建设是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商品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消费讲品位,商品精品化时代的来临,使浙江葡农把品牌建设纳入自己生产的议事日程,成为顺理成章的事。现在浙江各个葡萄产区,以乡镇或以生产公司和场园出面,注册了葡萄商标,共计约50个左右。另外,原浙江省鲜食葡萄协作组和省葡萄产业协会每年组织精品葡萄评比活动,鼓励农户努力出精品,创明牌。葡萄品牌建设,对促进市场消费,提高果农生产经济效益起了极大作用。做好“早”字文章浙江的气候条件特有利于早熟品种的生产,早熟葡萄在6月底左右上市,价格比旺季葡萄约高出1倍左右,而且还能避开台风危害,有利于产后树势恢复和翌年的产效。在近几年的葡萄生产上,早熟品种生产已成为浙江葡萄栽培的重点和亮点。据初步地调查分析,目前,我省早熟与中早熟品种比例已由过去不足10%上升到30-40%,而温岭、金华的比例则更大。两地与上虞老区比较,上虞历年葡萄销售高峰往往要等温岭、金华葡萄销售结束后才能出现,时间大致在8月中旬。从总体上说,温岭、金华葡萄销售结束要比上虞早10-20天,一早一晚,经济效益往往相差一大截。做早字文章,方法与措施主要有三个:一是发展早熟或中早熟品种;二是通过控产及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来调节,促使葡萄提早成熟;三是设施促成栽培。如三种方法能综合运用效果更好,效益更明显。

1.2.2 以技术创新促生产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往往影响商品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创新式的生产,这对提高商品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底以前,浙北的上虞、慈溪部分葡农数十年成功栽培甲州三尺和金皇后欧亚种,创造了南方葡萄栽培史上的奇迹。这是葡农们在观念和实践上的一次大的创新,这对以后浙江乃至整个南方地区葡萄生产的起步和发展均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海盐县农科所杨治元首创了“双十字V形架”的栽培模式,被省内外许多葡农广为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后来他们又创造了与之相配套的“避雨式小棚架”的设施栽培方式,这种投入轻、构建容易而又实用的设施模式现已成为江、浙葡农应用最普遍的设施栽培模式之一,占了设施栽培的半壁江山。金华市的藤稔葡萄大粒优质化栽培技术研究在全国独占鳌头,他们创造了藤稔粒大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同时在葡萄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试验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可贵资料。

葡萄设施栽培虽不是一项新创造,但在实施这种栽培模式过程中,不同地区却有许多不同个性化的具体技术问题需要创新化的实践与研究。事实证明,只有在实践上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推广、应用与发展才能成为现实,浙江设施栽培的快速发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20世纪90年代是浙江设施栽培的磨合期。21世纪开始,浙江葡萄设施栽培则驶入了快车道。现在,全省设施栽培约占总葡萄栽培面积的30%,而温岭则高达90%以上,嘉兴为56%,慈溪也达到了50%。慈溪胜北的大棚巨峰去年每公斤为5.00元,而今年则为5.80元以上,产品供不应求。

1.2.3 实行生产良种化

葡萄优质化生 产,首先是生产品种的良种化。只有好的品种,才有好的生产经济效益。浙江葡萄生产一直比较重视葡萄的引种、中试和筛选推广工作。几乎所有的葡萄产区都有那么一些科研单位和热心人在自觉地开展品种中试和品种区域化研究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品种的引种筛选主要围绕着欧美种展开,至今主要保留了巨峰这个品种;90年代后特大粒品种藤稔发展势头较强。其间,由于美国红地球欧亚品种的引入,欧亚品种开始被葡农所重视。加上设施栽培的兴起,欧亚品种的生产栽培开始成为浙江葡萄产业的另一条腿。现在,全省除了个别老区品种仍较单一外,全省大部分地区的葡萄品种基本上实行了良种化。如温岭现在以极早熟品种京亚和中早熟品种藤稔作主栽,体现了早熟化和高效益模式;金华以开发藤稔超大粒中早熟品种的优质化栽培模式作为自己的栽培特色;诸暨则重点开发美人指欧亚特色品种;嘉兴地区以无核白鸡心和红地球作为重点栽培品种;上虞老区近几年在欧亚种新品种设施栽培上有大的突破,维多利亚、秦龙大穗、美人指等欧亚新品种已成为当地保护地栽培的主栽品种。

1.2.4推行标准化生产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市场消费开始出现从重视数量需求到重视质量需求的根本性改变。商品讲质量,消费上品位成为时代的新潮流。因此,推行优质标准化栽培被摆到了生产的议事日程。标准化栽培是商品优质化生产中的一项关键性措施。为此,原浙江农业大学陈履荣教授先后著书撰文,并以葡萄协作组为平台,做了大量的转化促动工作。省农科院与上虞市农技总站合作设立研究课题,进行巨峰葡萄优质化模式栽培实验研究。海盐农科所先后制订了藤稔、无核白鸡心葡萄的标准化栽培操作规程。到目前为止,全省各个葡萄主产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葡萄优质化栽培操作标准。省农业厅及有关方面还定期多次组织开展了全省优质葡萄评比活动,极力营造生产讲质量、重效益的氛围。优质葡萄评奖活动在各葡萄主产区每年都有举办。虽然,优质葡萄生产在总体上来说现在还未尽人意,但应该肯定地说,有关优质化生产栽培的种种努力无论对目前还是未来的葡萄生产均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葡萄优质化栽培已从原来的纸上谈兵开始变成了许多葡农的实际行动。优质葡萄在总量上的比重也已明显开始向好的方向倾斜。

2. 浙江葡萄栽培的主要问题与欠缺

2.1 降水多、台风和高温是浙江葡萄栽培的主要不利因素

浙江的年降水量一般均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3-4月份,正是葡萄发芽抽梢时节,此时气候低温多雨,冷热多变,易引发黑痘病的大量发生。5月份的开花期和6月份的果实速生期,恰逢江南梅雨季节,降水量相对较多,此时葡萄上的多种病害均随时可能发生。
7月份是葡萄始熟期,同时也是夏季高温期,日夜温差小,从而影响葡萄糖份的积累,故南方葡萄只适宜于鲜食而不宜于酿酒,这是浙江葡萄生产栽培的一大局限性。浙江地处东南沿海,7、8、9三个月是台风频发期,台风来时常常带来强降雨,风、涝灾害是浙江葡萄栽培中的一个人为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而每遇到这种情况,葡农的损失往往是惨重,有时也是毁灭性的。

2.2 市场地缘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南方粤、港、澳地区是葡萄非栽培适区,却是葡萄的消费大市场。浙江在开发南方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天时地利之优势,但这种优势却未能很好的发挥。现在浙江还没有选出可供这些市场的适销对路品种。即使有了一些好品种,数量和质量也还达不到其要求。笔者认为,末来浙江作为南方鲜食葡萄主要生产区,一定要充分利用葡萄成熟早、货架期长及运输近、交通便捷的条件,化大力气重点开发南方市场,争取2-3年后在粤、港、澳地区市场有浙江葡萄的一席之地。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行销计划。选择发展耐贮运、品质好、外观美的大粒鲜食优良品种或效益好的无核品种,注意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以葡萄专业合作社和葡萄技术协会为平台,组织专门的销售力量做好这件事。只有这样,浙江葡萄生产栽培的地缘优势才能变成产业经济优势。

2.3 加工呈短腿现象

世界葡萄80%用于加工,而酿酒加工又占了其绝对比例。我国葡萄则大部分用于鲜食,北方地区的葡萄部分用于酿酒等加工。浙江葡萄主要用于鲜食,而不适宜于酿酒加工。但浙江葡萄制罐和制汁都可以。近几年来,宁波和黄岩一些食品加工厂用巨峰制罐加工出口坚持数年,效益良好。但这些加工数量的比重与浙江葡萄生产的总量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国的饮料市场硕大无比,现在饮料市场葡萄汁饮料极为少见,利用葡萄制汁加工饮料也是葡萄深加工的一个方向。现在制汁加工搞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品种不对路,葡萄饮料消费市场也尚未形成,制汁加工品种栽培与加工企业无利可图,这个问题值得今后作深入规划和研究。

2.4 栽培管理技术尚有欠缺

2.4.1 优质化技术措施不到位

优质化栽培已提倡多年,但在实践上与提倡的标准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追求高产仍是目前果品质量差的主因。也有部分是用工不足,优质化技术措施不到位。优质化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是重施有机肥,调控好树势和产量,及时疏穗疏果和果实套袋,并喷好农药。后期还要注意增施钾肥。

2.4.2 有机肥匮缺

目前,葡萄园土壤有机质营养普遍不足,在生产中普遍存在化肥现象,偏施化肥会造成地况恶化,明显影响葡萄品质。从上虞老区情况看,露地葡萄园应用有机肥比例大约在10%左右,而且量也偏少。设施栽培园情况好一些,约占50%。偏施化肥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质量意识不强,贪图方便和省工省力;二是有机肥资源相对匮缺。其实在有机肥资源匮缺的地方,可考虑种植绿肥,或将作物秸干、杂草等收集作腐化处还地。

2.4.3 栽培管理缺乏“个性化”

每个葡萄品种都有自己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特点,葡萄栽培技术的复杂性在于种与种、品种与品种间的“个性化”特点。若在管理上不能因品种而异,栽培肯定会出现挫折。以美人指栽培为例,凡用巨峰类欧美杂种方法去管理的,其结果都是没有产量或很低产量,无效益可言。而栽培方法正确,不仅丰产,而且稳产性也极好。美人指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品种,对这样的品种,只有在完全掌握了品种的生长特性以后,才能采取正确的管理方法,获得栽培的成功。另如矢富罗莎这个品种,从各地栽培情况看,成功的不多,原因也是栽培不得法。这个品种的生长特点是叶子裂刻深,叶面积功能不足。这个品种栽培的关键是施肥量相对要大,要培植强健树势,并注意控梢,并一定要疏穗和疏果。这个品种用大棚栽培明显比露地要好得多。

2.4.4 过度使用生长调节剂

葡萄生产上应用生长调节剂已比较普遍,但在果粒增大剂的应用上,有的已明显超过了一定的度。在05年省葡萄产业协会举办的优质葡萄评比中,有不少根本不应用增大剂的品种也用了增大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应用葡萄增大剂要从无公害生长角度去考虑,能不用的,应尽量不用,当用的也要适度。种类选择、浓度、次数都要慎重考虑。一般地说,欧美种应用赤霉素,可明显改善品质,果肉较软的品种还能提高果粒硬度,而大多数欧亚种品种使用增大剂后,均会出现着色不良,糖份不降,裂果明显加重等弊病。如果说,一个品种的卖点完全依靠多次反复使用生长调节剂来维持,笔者认为,这个品种绝对是一个没有推广价值的品种。

3. 其他

3.1 关于品种的误导

推荐、介绍品种只讲优点,不讲缺点与弱点。例如有人在介绍品种时,说该品种粒大有20克,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他隐瞒了只有通过增大剂处理才能达到这个粒重的事实,这其实是一种另有他图的误导。

3.2 随意给品种易名

不少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擅自给品种生造名称,或换上一个代号,糊弄引种买苗者。某个地方有个葡农将引进的一个葡萄品种冠以“苹果二号”,媒体也不分青红皂白予以宣传推介,误导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3.3 引用名称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最典型的就是“红提”、“青提”说。“提子”是广东、港澳人对葡萄的称呼,它是地方语言。“红提”即是“红葡萄”,“青提”即是青葡萄,别无他意。可现在这种提法频频出现在许多果树科技杂志和一些报刊中。例如,有这么一本葡萄栽培书,名曰《三提栽培技术》、《大众周刊》有一篇关于葡萄的新闻报道,内有“加上近几年红地球、美人指等价值高的美国提子新品种引种成功……”。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一些葡萄论文中随处可见,不一而足。这种引用其危害往往引起表达上的一种混乱,横生歧义。

笔者认为,浙江二十余年葡萄生产栽培成绩卓著,对整个南方地区的葡萄栽培产生了积极影响。未来浙江葡萄生产仍应坚持以鲜食葡萄生产这个大方向,立足于优质、早熟、无公害化的生产目标,全力开发南方(主要为深、粤、港澳市场)大市场,提高浙江葡萄在南方市场的占有率,从而保证浙江葡萄生产的长盛不衰。同时,要大力加速发展葡萄设施栽培,适当稳步推进制罐、制汁加工业,改变目前葡萄生产加工薄弱环节。在生产栽培过程中,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管理,加强产前产后服务,切实做好品种区域化工作,逐步提升欧亚种栽培面积,改变欧美种主宰现象,使浙江的葡萄品种结构更趋合理,生产更具竞争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6117.html

更多阅读

二十年同学聚会主持词 三十年同学聚会主持词

男:尊敬的各位老师女: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上午好!男:我是女:我是 我们受组委会的委托主持这场师生联谊会,感谢大家的光临!男:二十年的离别,弹指一挥间。今天我们大家相聚在一起,同窗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好象又回到昨天。女:此时此刻,我们

声明:《浙江葡萄生产栽培二十年得失之思考转载 山葡萄栽培技术》为网友伯爵爱的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