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的故事 解缙敏对

解 缙 的 故 事(上)

作者

观众朋友,大家好。

解缙,在吉安是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官也当得大,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文渊阁首辅,实际上就是宰相。他更有才学,我们所熟悉的《永乐大典》,就是由他主编的。

解缙的一生,命运坎坷,生命短暂,47岁就被冤死于雪地。后人对解缙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打不死的邹元标称解缙:“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民间传说中,更是津津乐道,故事迭出,对解缙褒奖有加。

下面请听解缙的故事第一讲,江南才子。

第一讲江南才子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解缙出生在吉水县城一个作豆腐的人家。解缙有句诗“严父街前肩担日月,慈母屋里手转乾坤”,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解缙从小就非常聪明,有江南才子之称。《明史·解缙列传》记载:“缙幼颖敏”。解缙的自小聪明,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出口成章,擅长对句,巧于辩理。

先看“出口成章”。

传说,解缙四岁才开口说话,五岁就会吟诗作对。

五岁时,母亲要他扫地把鸡放出来,他一边做事一边随口说:“打扫庭前地,放出笼中鸡”。母亲讲他“做事就做事,干嘛去念诗”?解缙回答说,“明明是说话,怎道我吟诗。”

有人向解缙问路,打听姓董的郎中家住哪里?解缙稚声稚气地回答:“过街往北走,转弯你向东,门前桂花树,便是董郎中。”

街坊邻居祖先生很喜欢解缙,以“小儿何所爱”为题,要解缙作首诗。解缙说道:“小儿何所爱,爱此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日出。”又问“小儿何所梦”。解缙又说,“小儿何所梦,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祖先生非常惊喜,没想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胸襟如此开阔,气魄如此博大。

解缙的老师徐先生要解缙以“山、竹、梅、月”四字为诗眼,作五言绝句一首。解缙说道:“云闲山秀丽,风静竹平安;诗兴梅边得,琴清月下弹。”喜得老先生合不拢嘴,把女儿素姣也许配给他。

十五岁时,有人讥笑解缙小小年纪,就志存高远。解缙笑着回敬道:“为官岂能论齿龄,前人早已有明证。甘罗十二为丞相,臣比甘罗长三春。”甘罗是先秦吕不韦的门生,十二岁时,不费一兵一卒夺得赵国三座城池,被秦王封为上卿,即丞相,在历史上有“少年英雄”之誉。

有一次,解缙挑着豆腐在街上边走边卖,当时正逢春天下着小雨,路面很滑,解缙不小心摔了一跤,街上一些闲人看见哈哈大笑,解缙便作诗反讥他们说:“春雨贵如油,落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从以上解缙随口说出的诗文中,的确可以看出,解缙从小就聪明绝伦,出口成章。

再说“擅长对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曾被毛泽东主席引用过的对联,就是解缙所作。大家众所周知的一幅门联“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也是解缙小时候写的。

这里讲一个解缙小时候通过对句戏惩地方恶势力的故事。

解缙家对门有一户人家,姓曹名萱,是地方上的有钱有势之人,号称曹员外。这员外一词,在古代一般是对地方上有钱有德之士的尊称,可这曹员外却是个有钱而无德之人。曹员外有个儿子叫曹宝,名为曹宝实为草包。曹宝仗着自己老爸有钱,常欺负乡里百姓。

有一天,解缙同女友素姣,提着竹篮一同去采竹笋,回家时,却看见曹宝骑在马背上,调侃在田里插秧的农夫。

曹宝趾高气扬地说:“莳田郎,莳田郎,一天能莳几千几百行?”

农夫们那有闲功夫理他,曹宝乐得哈哈大笑,不停地叫:“绝句!绝句!”

解缙见他闲得无事,拿农夫开心取笑,愤愤不平,指着曹宝大声说道:“跑马夫,跑马夫,一天能走几千几百步?”

素姣和农夫听解缙把曹宝比作跑马夫,一个个开怀大笑。

曹宝又羞又恼,打马向前,指着素姣提的小竹篮说:“竹篮提笋母抱儿。”

素姣听曹宝把自己比作母亲,羞得满面通红。

解缙怒不可遏,指着田里一把把秧说道:“稻草绑秧父捆子。”

曹宝还想在素姣身上占便宜,便借指前面的小木桥说:“有木说是桥,无木亦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色迷迷地说,“你做我的娇。”

解缙好不恼火,回敬道:“有米说是粮,无米也是良,去掉粮边米,加女便是娘。”手指素姣说,“她是你的娘。”

曹宝狼狈不堪,只好拍马回城。

儿子和解缙对句吃了亏,做父亲的曹员外觉得很没面子,心想:一个穿叉叉裤的毛孩子有什么才?决计要奚落一下解缙。

吉水县城老街非常窄,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只能容两三个人来往,逢当街这天,热闹的街,就显得更窄。这天,解缙照旧挑着豆腐在街上叫卖。曹员外立马站在街心,解缙往左,左边过不去,往右,右边通不了,便转身往回走。

曹员外便笑咪咪地说:“小子无才嫌地窄。”

解缙不假思索地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员外见解缙身穿绿色衣服,便挖苦道:“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转过身来,指着身穿红袍的曹员外道:“锅里虾公着红袍。”

占不倒便宜的曹员外恼火了,骂起人来:“两猿断木深山里,小猴子怎敢对锯(句)。”

解缙立刻回敬:“一马陷入泥潭中,老畜生岂能出蹄(题)。”骂得曹员外比他儿子还要狼狈。

最后讲讲解缙的“巧于辩理”。

这里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审鹅”的故事,一个是“辩卷”的故事,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解缙思辨敏捷的才气。

“审鹅”的故事说:

曹宝读书不行,他父亲曹员外就想方设法买通关系给他弄了个秀才。儿子中了秀才也是天大的喜事,于是准备大摆宴席,热闹一翻。家里几天前买了两只鹅,还差六只鹅没买到,曹宝便上街抢了六只鹅回来。

这不明摆着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抢劫吗?卖鹅的农妇把曹宝告到县衙。

知县看在曹员外的面子上,做出“由县衙按价还钱给农妇,抢鹅之事不予追究”的处理意见。

此意见一出,底下是一片哗然。解缙当时也在场,站出来说道:“大人,这不妥。”

知县见是解缙,就问:“你有什么好主意?”

解缙说:“起码要罚三倍鹅的价钱,有功名的还要革除功名。”

知县无法,只得吩咐衙役把曹宝带来问话。

曹宝哪有那么老实承认,当然是百般抵赖。

解缙又站出来说:“去把八只鹅牵过来,我要审审那八只鹅。”

八只鹅牵到县衙,解缙在地上铺上一块白布,让鹅站在上面,吩咐衙役一人按住一只,不要弄错了秩序。

解缙走进公堂,用手在鹅屁股上用力一压,八只鹅都先后屙出了一堆屎。

解缙说:“请验尸官验鹅粪。”

这还需要验吗?黑白分明啊!白布上,两堆黄屎是曹宝家的鹅屙的,因为他家的鹅喂的是米饭糠屑;六堆绿屎是农妇家的鹅屙的,因为她家的鹅天天放在野外吃的是青草。

案件真相大白,知县判罚了曹宝,还革除了他的秀才名份。

“辩卷”的故事说:

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18岁的解缙来到洪都(即现在的南昌)参加乡试。

解缙要考取个举人,以他的才学,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可偏偏祸从天降,主考说他的考卷出问题了,诽谤皇上。解缙要求辩卷。

辨卷非同小可。如考生有错,就得坐牢,甚至杀头。如主考官有错,就要挖去双眼。

主考官这时心里也慌,但表面还是装着十分镇静,装腔作势地说:“考题是《颂君》,可解缙你却写:‘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哪里是颂君,分明是诽谤。”

解缙一听,觉得可笑,说:“写的是四字句,你却作三言读。我写的是:‘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句句是颂君,怎么是诽谤呢?”

主考官睁大眼睛盯着考卷,看了又看,说:“有了,有了,大明江山的大字多了一点,成了犬字,这不是骂君吗?”

解缙上前一看,说:“还没有挖掉你的眼晴,你怎么就瞎了。这不是一点墨,是一只绿头苍蝇。”说完,将手一挥,苍蝇飞去。解缙冷笑地说,“一只苍蝇也想玷污我的考卷,真是可笑至极。”

乡试,解缙得了第一——解元。江南才子,更加誉满江南。这样的一个才子,将会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上万言书的故事。

第二讲 上万言书

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讲解缙的故事第二讲,上万言书。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南京会试,解缙、解缙的哥哥解纶、解缙的妹夫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一门三进士”。这年解缙才19岁。

江西吉水“一门三进士”的消息轰动了南京城。朱元璋知道后,也引以为荣,便要召见19岁解缙。

《明史》记载,朱元璋一见解缙就对解缙“甚见爱重”。见解缙还小,尚须慢慢历练,便授予解缙中书庶吉士,放在身边做秘书。

有一次,朱元璋来到大庖西室同解缙聊家常,无意间了解到解缙是他老朋友解开的儿子。这下朱元璋赞叹不已,真是天大的巧合啊,也难怪有“一门三进士”的奇迹,原来你们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于是他感慨地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恩犹父子”这是多么高的褒奖,历史上能够和皇帝以父子相称的大臣,恐怕只有解缙一个了。从此,解缙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当天,解缙就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万言书》,也称《大庖西室封事》。

《万言书》共有十一条治国平天下的策略,是一篇充满火药味的战斗檄文,字字句句直指朱元璋。比如:

批评朱元璋法令多变,刑罚太苛。解缙写道:“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批评朱元璋看一些《说苑》、《韵府》,以及《道德经》、《心经》的闲书。朱元璋是个地地道道的流氓无产者,十七岁时父母相继病殁,贫得无以为葬,不得已落发成佛,乞讨为生,他哪里读了什么书,连“金盘苏合来殊域”的“殊”字都不认识,拆开来读成“歹朱”,成为一世笑话。因此他只看得懂“言情小说”、“武打小说”之类的书籍。但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怎么能只看这种书籍呢?因此解缙自告奋勇,主张编一部巨著作为皇家的必读之书,让统治者读后能以史为鉴,通古达今,更好地实施统治。

批评朱元璋用人不当。指出朱元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管重轻。”一些悍夫蠢才,早上丢掉刀剑,晚上就穿上官服,左手丢掉竹篮,右手就握着符节。这些人“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这样的人怎么能为官?难怪天下人都说“陛下任喜怒为生杀”,他们哪里知道是“臣下之乏忠良也。”

批评朱元璋滥征税收。突出表现为:税收起征不公平。不管地好地坏,是丰收还是歉收,所征税收都是一样。税收过多过重。“夏税一也”,“茶椒有粮”,“果丝有税”,而且“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今日之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逼得老百姓卖掉家产来交税,家产没有了而税收还存在。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暴君,杀人如麻,仅胡惟庸一案,杀人10万有余。他还大兴文字狱,把一些转弯抹角讥笑他的人统统杀掉,对上书劝谏之人更是处置甚重,解缙这篇赤裸裸的《万言书》送上去,那不是送肉上砧自己找死吗?

也可能是解缙的《万言书》感动了朱元璋,也可能是“恩犹父子”之情的允诺,也可能是吉人自有天相。解缙上《万言书》并没有为当时官宦所猜测的被朱元璋杀头,而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称赞。《明史·解缙列传》记载:“奏后,帝称其才。”这不能不说是解缙万分有幸遇到的奇事。不久,解缙又上《太平十策》,进一步阐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点。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好事有时也会变成坏事。胆大心直的解缙,尔后做了三件事,却让朱元璋对他大为不满。

第一件事:语嫚兵部官员。

解缙刚到朝廷不久,有次到兵部去要几个差役,也就是要几个保镖一同出去办事。可兵部的官员看见解缙那么矮小,便口出污词说:“你个子那么矮还当什么官?跟你出去都跌鼓。”解缙听了很不高兴,双方对骂起来。解缙有首诗:“世人爱笑我矮砣砣,我笑世人着衣多,倒吊起来冇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应是这时的作品。

兵部尚书沈溍知道这件事后,大肆渲染,抓住不放,加油添醋地把这件事报告皇上。

朱元璋听了沈溍的告状,觉得解缙确实有点性格散漫、狂傲,因为一点小事,竟和士兵争吵,说话没有分寸,有失体统。但解缙到底年轻,有胆气,有才气,这个初生牛犊还不懂官场潜规则,官场上的潜规则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是要到实践中去摔打,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样做官才能游刃有余。于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调解缙到江西洪都去做监察御史。

第二件事:为李善长白冤。

解缙的故事 解缙敏对

李善长为明朝开国大臣,朱元璋的亲家,官爵封为韩国公,享受自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殊待遇。胡惟庸做宰相是李善长推荐的。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谋反案事发,五年后,有人告李善长为同党,被罢官,十年后再告,77岁的李善长被诛。

对于李善长的死,当时朝中大臣都觉得冤。洪武二十四年(1391)即李善长死后一年,虞部郎中王国用找到解缙,请解缙代写为李善长平反的奏疏。解缙血气方刚,疾笔写下《论韩国公冤事状》。

朱元璋看了王国用上奏的《论韩国公冤死状》。大发雷霆,要杀王国用。解缙见状出来应承,说状子是自己写的,王国用才得免于死。

事后,朱元璋把解缙和皇太子朱标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大骂解缙“多事”,并把一根长满利刺的棘杖丢在地上,要皇太子朱标捡起来。

皇太子朱标望着父皇丢在地上的 棘杖很是纳闷,迟迟不敢动手。

解缙见状,挺身而出,愿替太子代劳。朱元璋很欣赏解缙对皇太子的忠诚,但他今天非要太子把带刺的棘杖捡起来不可。太子没法,只得俯身去拿,但无论怎样仔细,都躲不过棘杖上的刺。这时,朱元璋拔出宝剑,三下五除二,把棘杖上的刺削得一根不剩,再要太子把棘杖捡起来,太子不费劲地就把棘杖握在手里,并且把玩起来,左瞧瞧右看看,不明其意。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对太子说:“你明白父皇的用心了吗?那些有功之臣,功高盖主,将来我死了后,你能把握得住他们吗?更何况,在这些大臣中确实有不少险恶之人,他们都想把大明江山据为己有,这些大臣,就象棘杖上的利刺,我不把他们削掉,你将来怎么坐得稳皇位?怎么保得住大明江山?”

解缙听了朱元璋的这番话,很不自在,如坐针毡,知道这分明也是在教训他啊。这时他觉得为王国用写辩冤状是太草率了。

第三件事:弹劾御史袁泰。

解缙来到江西洪都做监察御史,他并不去理会这是朱元璋在贬他,他想,有一个到地方来接受实际工作磨练的机会,应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此年轻的解缙在洪都尽职尽责的做他的御史。

监察御史是个九品官,官衔不高,但权力很大,有权对地方官员的行政、品行进行监视纠察,而且“御史纠弹,皆承密旨”,监察御史直属朝廷,可将各级官员的情况面呈皇上。应该说把解缙放到洪都做监察御史,朱元璋还是“甚爱”解缙的。

督察院左都御史袁泰是解缙的上司,可袁泰却是个奸黠小人,经常窃听、画图告密,诬害与他意见相左的官吏,连同事下属也不放过。一次上朝,朱元璋问御史夏长文,昨晚为何长叹?有何不满?夏长文大汗淋漓,只得将昨晚与妻子口角,独坐饮酒叹息之事照实禀告。朱元璋见说的与告密的画像相符,才未加罪。

御史夏长文将这件被袁泰陷害的事告知解缙,解缙甚是生气,于是代夏长文草疏《论袁泰奸黠状》弹劾袁泰。朱元璋见奏疏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8282.html

更多阅读

建设节约型社会(勤俭节约的故事、名句和格言) 勤俭节约名句

历史上“竹头、木屑和焦尾琴”的故事  东晋时期,大将陶侃督造战船,工地上撒满了竹头、木屑。陶侃见状,传令将这些不为人注目的废品收藏起来。当时,许多人不解个中奥秘。入冬之后,大雪纷飞,冰封大地,路滑难行,陶侃让部下将木屑撒在路面上,使

不能不知的龙的故事 龙的故事

不能不知的龙的故事2014-12-16 13:37儒风大家杂志龙,是一种传说中神奇的动物。《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鳞虫之长。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其耳亏聪,故谓之

关汉卿装疯卖傻的故事 关汉卿的公案剧

关 汉 卿 装 疯 卖 傻 的 故事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斋叟,祖籍大都(今北京),解洲(今山西运城)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他的剧目有62种,但现存仅有13种,其代表作为《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拜月

“德芙”故事的启示 德芙背后的故事

中国市场上有很多巧克力品牌。我知道”德芙”,大概能记住这个品牌的产品上有几个字母,到底是什么并不清楚。如果要买巧克力,”德芙”只是我不经意间选择的一个品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现在则不同了。自从知道”德芙”的故事以后,我对

声明:《解缙的故事 解缙敏对》为网友洒脱的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