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新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新)

【教与学目标】

1.理清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原创】《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新) 记念刘和珍君
2.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卑鄙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与学重点】

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文句的理解。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的表达技巧,重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与学时间】3课时

课程标准模块一

作家作品及有关文学常识

一、 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

答: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树人二、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作品

(一)1918年5月,首次用“”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答:鲁迅《狂人日记》

(二)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这个世界文学长廊中的不朽的艺术形象。

答:《阿Q正传》 阿Q

三、作品集

1.小 说 集:①《呐喊》 ②《彷徨》③《》(历史小说)

2.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

3.散文诗集:《

4.杂 文 集(十六部,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界,分前后两期)

①前期杂文(四部)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6 )(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这部集子)。

②后期杂文(十二部)

《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1934——1946)

答:《故事新编》 又名《旧事重提》 《野草》 《热风》《坟》

鲁迅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课程标准模块二

文本解读

一、字词读音释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莽原()诧异()赁屋()

B.噩耗()虐杀()尸骸( )

C.辗转()攒射()惩创()

D.屠戮()浸渍()山阿()

答:A.Mǎng chàlìn

B.ènvèhái

C.zhǎn cuánChéng chuāng

D.lùjìnzìē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A.长歌当哭()桀骜()

B.立仆()殒身不恤()

C.菲薄()黯然()

D.浸渍()喋血()

答:A.dàng当作;jiéào形容性情暴烈,不肯服从.

B.pū立刻倒下; yǔn死亡,xù顾虑;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C.fěi 微薄;àn忧伤的样子。

D.zì浸润;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

二、熟读课文,背诵第二、四两则课文。

三、文章整体感悟

1.解题: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答: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按文学体裁亦可称杂文,杂文分文艺性叙事散文和文艺性说理散文,本文是融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的叙事性散文)

2. 纪念刘和珍什么事迹?由此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答: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中的事:

生活虽艰,预订《莽原》——渴求革命真理。

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敢于斗争。

虑及母校,黯然泪下——富有责任感。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反对帝国主义,欣然请愿——英勇无畏。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的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3.合作探究:这篇课文题仅仅为“纪念刘和珍君”吗?

答: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

4.合作探究: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

答: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

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5.阅读文本,揣摩语言,作者对这三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作者对第一类人,无限悲伤,沉痛悼念,尊敬颂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对第二类人, 愤怒控诉和指斥——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作者对第三类人,无比痛心,大声呼唤——对他们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状况感到无比的痛心,渴望并呼唤他们在沉默中“爆发”,拯救衰亡民族。

6.具体落实到文本上,各章节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第1、2、3则:“痛心的回忆”。

第 4、5 则:“愤怒控诉”。

第6则:“深沉的思索”,沉痛的总结。

第7则:“热烈的讴歌”。

7.由此得出文章写作线索:文章以作者的为线索。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悲愤的感情线索基础上,理清全文的整体思路。

答:文章以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悲痛和对反动派的愤怒两股思想感情为线索。

8.合作探究: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而标题却是“纪念刘和珍君”,这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文章实际是以纪念刘和珍为,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面,其目的是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自己对“三·一八”惨案中各种社会势力的评论。在写作技巧上叫

纪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的整个历史事件,理解这篇课文,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答:文章实际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由点到面,其目的是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面,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作者对“三·一八”惨案中各种社会势力的评论。在写作技巧上叫由点到面,形散而神不散。

四、文章段落层次

1.给每则文章拟一个小标题,注意各标题之间的联系。

答:一、介绍写作缘由

二、交代写作目的

三、回忆认识过程

四、追述请愿经过

五、叙述遇难现场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讴歌死难意义

2.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

答:第3、4、5则。

3.第1、2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交代写作缘由。

4.第6、7则在文中又起什么作用?

答: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5.小结:文章七则内容共分三部分

答:第一部分(1-2):交代写作缘由

第一部分(3-5):记叙烈士事迹

第一部分(6-7):概括事件意义

五、总结写作目的(主题思想)

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纪念“三·一八”惨案,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即:

答:作者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殉难经过的叙述,歌颂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蹈死不顾”“殒身不恤”,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深刻揭露了段祺瑞反动军阀政府屠杀爱国群众的凶残卑劣的本性,痛斥反动的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和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课程标准模块三

疑难探究

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分析第一则文章

1.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

答: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2.作者起笔不凡。文章写于同年4月1日,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加上“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其中有何深意?

答: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3.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 “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答: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又为了使庸人不要忘记死难烈士,为激励后人,也必须要写,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所以“无话可说”。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4.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5.“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

答:愤怒到了极点,愤怒得说不出话来了。

6.“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

答:“它们”指反动派。

“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赏析第二则文章

1.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答: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2.“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独在”、“徘徊”写出鲁迅当时正陷入深沉的思索之中:中外反动派狠毒的子弹,爱国女青年流洒的鲜血,给活着的人们以怎样的启示和教训,这一句确切地表现出鲁迅在参加追悼过程中正陷入独自沉思之状,流露出一股沉痛和悲愤的情绪,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和“早”字如何理解?
答:“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和珍既是师生又是爱国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 “真的猛士”指什么?“直面” “正视”是什么意思?“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 “哀痛者和幸福者” “庸人”分别指什么人?

答:“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直面”“正视”指直接面对,不回避;“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指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但有无力改变现实的人;“幸福者”指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庸人”指有是非观,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民众。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5.“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分别在文中第一、二两段中出现,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

答:第一个“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表现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赏析第三则文章

探究思考:作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答:“踌躇”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和珍不是一般的学生,而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

“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品质。

赏析第四则文章

1.“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

答:一是出乎意料;

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此句如何理解?

答:“中国人”指反动派。

此句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3.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驳他们的证据?

答:“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欣然前往” “请愿而已”等 。

4.“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答: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加衰亡。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惨象”、“流言”分别指什么?这两个词的作用是什么?并说说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答:“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

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6.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

答:“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前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赏析第五则文章

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答: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答: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答:“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

“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和“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即:“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武功伟绩”,这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武功”,只是他们自己的夸耀,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动派沾沾自喜、凶残暴力的丑恶嘴脸。

赏析第六则文章

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

答:用煤的形成比喻(类比)徒手请愿的收效不大。

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在鲁迅看来,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

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

2.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

答: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3.“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答: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文中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文中意思是人们“默无声息”,不说话了。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赏析第七则文章

一、请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答:第一层:赞扬刘和珍等人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

第二层:高度评价这一回在弹雨中相互救助,殒身不殉的事实。

第三层:点明死者对将来的意义。

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该如何理解?

答: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2.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

答: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总结课文

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四、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我还有要说的话”

6.“呜呼,我说不出话”

五、本文的中心思想(在整体感悟中明确)

作者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殉难经过的叙述,歌颂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蹈死不顾”“殒身不恤”,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深刻揭露了段祺瑞反动军阀政府屠杀爱国群众的凶残卑劣的本性,痛斥反动的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和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六、写作特点

①切入角度巧妙

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以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角度,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写她的“微笑”“和蔼”,以一当十,塑造了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又真切的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作者记念的是一个刘和珍,评述的却是“三·一八”惨案整个事件。理解这篇课文,也应该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②简练的记述、精辟的议论、浓烈的抒情完美结合

文章题名为“记念”,当然离不开对逝者事迹的记叙,但本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本身,而只是抓住“始终微笑”、“欣然前往”等特征,突出她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的战斗英姿。在简要记叙的基础上,常用精辟的语言抒写感慨,观点鲜明,思想深刻。如对徒手请愿的分析,殉难意义评价。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凝聚着作者强烈深沉的激情,事中寓情,理中融情。事、理、情交融,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

【课后检测】

(一)选出下列加点的字形和注者全对的一组(  )。

A.赁房(lìn)碟血(xuě)尸骸(hái) 菲薄(fēi)

B.恶耗(è) 黯然(àn) 广有羽翼(yì) 干练(gàn)

C.桀骛(ào) 浸渍(zì) 和蔼(ǎi) 屠戮(lù)

D.相干(gān) 攒射(cuán) 惩创(chuāng)不惮(dàn)

(二)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凶残卑劣的段政府血腥镇压爱国青年,他们草菅人命、殒身不恤。

B.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同这幅佳作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C.听到恐怖分子有一次制造血腥事件时,我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D.临出发,他态度坚决、百折不回地说了一番催人泪下的话。

(三)、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1.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2.《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3.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4.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5.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6.“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四)默写:

1.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惨象,;留言,

3.沉默啊,沉默啊!

4.横眉冷对千夫指,

5.寄意寒星荃不察,

课后检测答案

(一)D (二)B(三)1.(√)2.(×)3.(√)4.(×)5.(√)6.(√)

(四)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尤使我耳不忍闻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俯首甘为孺子牛5.我以我血荐轩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0285.html

更多阅读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广东汕头华侨中学王娜(苏红教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市级培养对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节课,我准备用3个课时完成。本来我打算用第二课时来开汇报课,即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

《侧向滑步推铅球》教学设计 背向滑步铅球教学视频

《侧向滑步推铅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侧向滑步推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腰腹部力量及身体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提高投掷能力,并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

《乌鸦喝水》教学案 乌鸦喝水

《乌鸦喝水》教学案教学目标: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生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看懂图意,明白乌鸦是怎样喝水的。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3.具有初步的创新、探究意识和热爱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方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郑重声明:此文为原作者原创,原作者对此文拥有著作权,为了方便广大馆友交流,在本馆发表。为了保护原作者隐私,发表时隐去了原作者姓名,改用admin。未竟原作者允许,不得侵犯原作者著作权。《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方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千年梦圆在今朝ppt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地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 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

声明:《原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新 记念刘和珍君》为网友挽歌朽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