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纶家族 李鸿章后人今何在

本文发表于《天津档案与历史》(第一辑)P180-190,天津市档案馆编,主编李可意、周雅男。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署本名。

大齐坨张氏家族与天津

河北省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区)欢喜庄乡大齐坨村张氏家族,耕读传家,科举起家,清末以来涌现出一批著名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不小的影响。其声名最著者,包括清末的清流健将张佩纶、两广总督张人骏、大清银行总监督张允言,以及民国的交通总长张志潭、著名作家张爱玲等。他们都与天津关系密切,有着或长或短的寓居经历。张氏族人在津旧宅,多数至今保存完好。

清流健将张佩纶

张佩纶(1848年11月24日-1903年2月4日),字幼樵,一字绳庵,又字篑斋。直隶丰润县齐家坨人(今河北唐山丰润),晚清名臣。高祖張嗣浚; 曾祖張楝; 祖父張灼。父张印塘(1798-1854),字雨樵,清嘉庆已卯中举,道光乙未进士。历任浙江景德、建德、海宁、桐庐知县,杭州府知府,安徽按察使等职。张印塘为官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多有惠政,颇得民心。叔父张印坦,当时也曾任无锡、丹阳、丹徒知县。

佩纶生于杭州,随父宦游江南。同治九年(1871)中举人,十年(1872)登进士第。先后在翰林院和都察院任职,常上疏批评朝政,弹劾大臣,以参奏罢免户部尚书王文韶事轰动一时,成为清末的清流健将,与张之洞、陈宝琛、宝廷等被誉为“枢廷四谏”。光绪十年(1884),慈禧太后将恭亲王奕訢等清理出军机处,张佩纶因与朝廷意见相左,加之政敌太多,被以三品卿衔派往福建,会办海疆事务并署船政大臣。不久马尾之战爆发,张以视敌太易,临战措置失当,致福建水师几全军覆没,次年被发往察哈尔军台效力,遣戍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

光绪五年至七年(1879—1881),张佩纶以丁母忧归,于光绪六年(1880)被李鸿章延入幕府,在天津参议海防事务,同年三月二十四日,亲自在大沽口试爆两颗水雷。光绪七年(1881),与李鸿章的幕僚薛福成讨论北洋水师事宜,草拟章程十四条。这是张佩纶在天津最早的一段经历。

光绪十四年(1888)五月,张戍边期满返回,再次到天津投李鸿章幕。李爱张之才,不久将小女李菊耦(1867—1912)许配给张作续弦。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夫妇赌棋抚琴,唱和吟咏,颇得闺中之乐。张佩纶在《涧于日记》中对这段生活记载颇细。关于张李结合,文人梁鼎芬专门写诗曰:“篑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戏谑生动,传为佳话。

张佩纶婚后一直住天津李府。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抱养之长子李经方欲出任前敌统帅,为张佩纶谏阻,郎舅关系遂势同水火,时有“小合肥欲手刃张蒉斋”之说。李经方运动御史端良,以罢黜官员妄论国事为由,弹劾张佩纶,结果光绪下旨,将张驱逐回籍。张没有回祖籍丰润,而是偕妻定居金陵。光绪二十六年(1900),听到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消息后,他急得咳血升许,并累画勤王和戎之策。次年李鸿章保荐其随办和约,张佩纶第三次来到天津入李幕,但对官衔坚决辞而不就。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初七,张佩纶在南京病逝。著有《涧于集》、《涧于日记》、《管子学》、《汉儒近思录》等。

家人遵照遗嘱,将张佩纶安葬在丰润故里秦王山。1967年10月27日,张墓作为“四旧”被爆破炸毁。墓志铭由陈宝琛撰文书丹、张之洞篆盖,该碑劫后幸存,现藏唐山市丰润区文物管理所。

张佩纶结过三次婚,有三子一女。元配朱芷芗(?-1879年),浙江仁和人,父大理寺卿、军机章京朱学勤(1823—1875,字修伯,咸丰癸丑(1853)进士)生有二子:长子张志沧( —1898),夫人陈启泰次女( —1901);次子张志潜。继室边粹玉(?-1886年),父太子少保、闽浙总督边宝泉(1831—1898,字廉溪,号润民。原籍奉天辽阳,属镶红旗汉军籍。同治二年(1863)中进士。)在张佩纶被流放期间病殁,无子女。与李经璹(1867—1912)字菊藕,一作菊耦、鞠耦,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张志沂(1898——1953)字廷众,即近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父亲,女儿张茂渊(1901-1991)。

张志潜(1879年-1942年)字仲炤,直隶丰润县人,清朝官员。1902年,他参加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与张允厘、张允恺同榜中举。后来他任内阁中书,1907年任宪政编查馆总务科科员。在宪政编查馆任职期间,他从档案中收集张佩纶的奏议,编成了《涧于集》。1942年,张志潜因肺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3岁。曾任招商局董事。配丁氏(1880—?),丁宝桢七女。

子二: 张子美、张子闲。

张允侨字子美,配陈宝琛幼女陈师周字京贞,著有《闽县陈公宝琛年谱》。长子张恭庆院士(1936—)。

两广总督张人骏

张人骏(1846—1927),字千里,号安圃。生于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正月廿九,卒于民国十六年丁卯正月初七。是张佩纶的堂侄。祖父张印坦(1801—1858),与张印塘是亲兄弟,江苏无锡、丹阳、丹徒知县。父张泽仁,谱名张钧,字古虞,江苏泰兴、华亭县知县。兄张寿曾(1845—1881),字容舫,同治庚午科举人,内阁中书。他幼年颖悟,刻苦攻读。同治三年(1864)中甲子科举人,同治七年(1868)中戊辰科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他为人凝重,操履端洁,察史颇严,前后在京居官凡30年,光绪中叶始外放广西桂平梧州盐道,继而先后任广西、广东、山东等省布政使。光绪二十六年(1901)升曹运总督,二十七年任山东巡抚,二十八年任河南巡抚,二十九年任广东巡抚,三十一年任山西巡抚,三十三年授两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江浙联军光复江苏时,张人骏坐在箩筐里,从南京古老城墙缒下,经沪上逃到青岛定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德国无力东顾之机侵占青岛,张人骏举家避往天津,住在英租界戈登道。

张人骏受传统忠君保国思想浸淫甚深,他先是反对戊戌变法,后来对抗辛亥革命,退居天津期间,又常到张园“朝见”末帝溥仪。这个似乎保守落后的张人骏,在为官期间却多次大义凛然地与列强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任两广总督期间,两次派水师提督李准到东沙、西沙宣示主权,勘测海疆,挫败了日本妄图霸占东沙岛的野心。

张人骏的天津居所在今湖北路1号,现为居民大杂院,虽然破旧,但仍是当年原貌。这是一所普通二层西式洋楼,临街围墙高大,内院则很狭小。张为官比较清廉,生活相对拮据。其住所表面看来不小,但房间逼仄,全家几十口住在一起,十分紧张。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正月初七日,张人骏在天津寓所病逝。他擅长书法,遗墨、遗著由后人汇为《张人骏墨迹选》、《张人骏家书日记》行世。

1868年元配韩夫人(?—1880),江苏清河县丞山西汾阳韩庆均女。1888年继配陈夫人,都察院副都御使江苏江阴陈名侃妹。子六:长子允言(1868—1926),光绪己丑科进士,三品京堂;次子允襄(1871—1902),陕西同官县知县;皆先卒。三子允方(1873—1940),民政部主事;四子允恺(1877—1951),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二品荫生,驻德使署三等参赞官;韩夫人出。五子允亮(1889——1953),举人,度支部主事;六子允靖(1891—1934),一品荫生,分省补用知州;陈夫人出。女三:长女允淑(字嘉问,1869—1901殉节,王懿荣长媳妇,王崇燕(1868—1893)夫人,子福坤,字光地1891—1944)庚子之变殉节京师,奉旨旌表;次女允苏(1875—1959)适山东候补直隶州天津徐嘉楠;韩夫人出。三幼殇,陈夫人出。孙男:象昀、象春、象昺、象昱、象昶、象晖、象昇、象照、象晋、象曜、象昉、象耆

交通总长张志潭

张志潭(1884—1936),字远伯,清末举人。父张佩绪(1850—1899),安徽芜湖道尹,系张佩纶九弟。张志潭是清朝挙人,曾在内务部任职。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时,张志潭任其秘书。1912年(民国元年),他任北京总统府秘书。1914年(民国3年)7月到1916年(民国5年)7月,他任绥远道尹。1917年(民国6年)1月,他升任内务部次长、外交委员会副会长。7月,他任国务院秘书长兼参战事务处机要处长。1919年(民国8年),他任陆军部次长。1920年(民国9年)8月,第二次靳云鹏内阁时,他取代田文烈署理内务总长。翌年5月他任第三次靳云鹏内阁交通总长。1921年(民国10年)12月,他辞任交通总长。1923年(民国12年),他转任内国公债局总理。翌年兼任财政整理委员会副会长。1926年(民国15年)5月,他出任第三次顔惠庆内阁交通总长,并历经杜锡圭临时内阁、第二次顾维钧临时内阁。翌年1月辞任后,从政界引退,隐居天津,住英租界新加坡道(今大理道4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3年(民国22年)他任华北战区救济委员会委员。晩年工花卉絵画。

张志潭有三位夫人,生有八子二女:儿子张允傒、张允伊、张允侃、张允何、张允侯、张允任、张允倬、张允什,二个女儿:张允倩、张允葆。

张志潭酷好书法,寓所楼下专设有写字间,每天必练书法。他练大字时,常将纸铺在地上。张与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友善,华常到其寓所切磋书艺。华的女儿“十三姑”,就是经张志潭等介绍,嫁给了江苏督军齐燮元。天津老字号“登瀛楼”匾为张所题,交换条件是该楼名厨师要将做全桌酒席的技艺教给其三夫人。张逝世后,其弟张志徵为其出版了《蠡园遗墨四种》,由华世奎题签。张志潭之父张佩绪,长期居住在宁河县芦台镇,因大排行第九,故人称张九。张志潭发迹后,则被尊为张九爷。张家在芦台附近之茶淀(今属汉沽区)一带有许多土地,1938年日本钟渊纺绩株式会社在此建钟渊启明农场,曾一次从张家征地7万多亩。张家在芦台的堂号为“张凤叶堂”,老宅遗迹无存,不过当地人尚能指出其具体位置。2006年拆除的芦台火车站老天桥,是张志潭任交通总长时修建的。据说其母张九太太去北京,乘坐火车横穿铁路时,不小心扭伤了脚,于是埋怨贵为总长的儿子,为什么不修座天桥。张遵照母训,就批准在芦台火车站建了这座天桥。

张志潭故去后,其弟张志澂将其新加坡道宅邸和茶淀地产全部变卖。张志澂(1889—1942),原名志浩,字次迈。北京国民政府时期曾任河北省政府秘书。后任审计院协审官,京兆烟酒事务局局长。1934年任天津市财政局局长,1937年天津沦陷后任伪天津治安维持会财政局局长。张志澂长期寓居天津英租界,但住所多次变更。据张爱玲之弟张子静回忆,1920年时张志澂住英租界三十八号路(今澳门路)四十五号;1929年和1930年《天津电话号簿》记载为新嘉坡路(今大理道)三十二号,此时可能与张志潭生活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初《京师译学馆校友录》,记载为英界三十三号路(今大理道)九号;1941年,张志澂又在黄家花园建起一所私宅,入住转年的农历正月初二即在此病逝。

烟台警察厅厅长张嘏臣

张嘏臣(1886—1958),号锡纯。其曾祖父张燃,与张佩纶的祖父张灼是亲兄弟,同为张栋之子(后出嗣张栋之弟张楷)。谱名属“志”字辈,张人骏、张志潭是其未出五服的堂兄,其读书、为官及做生意,多得两人提携。

张嘏臣的父亲张佩绩(族人称其儒二爷)靠租种土地为生,在张氏家族中境况一般,算是小康之家。张嘏臣小时读过私塾,后就读保定巡警学堂。民国后曾任凇沪警察厅卫生科科长,与厅长徐国梁是把兄弟。后在张志潭帮助下,调任烟台警察厅厅长。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正在烟台任上,曾给北平发电报,报告烟台学生动向。张还曾任山东历城等县知事。因祖上曾居山东无棣张家码头,故民国《无棣县志》有其简单记载。

约1924年,张嘏臣辞官到天津,依靠张志潭关系从事盐业生意,虽然没有暴富,但一直过着殷实生活。张嘏臣长期住在“英租界都柏林道怡丰道转角”,门牌为怡丰道38号,即今郑州道湖北路交口处的湖北路57号。张初到天津时租住在永兴里(小德张房产)对面一处联排别墅式楼房里,是后来梁炎卿长子粱赉奎和陈祝龄被绑架撕票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初,张建起今湖北路住宅。这是一所三层带地下室的西式楼房,1976年地震时有所损坏,但基本保持原貌。当时张嘏臣沿都柏林道和怡丰道共建了四所楼房:除自住者外,怡丰道36号售与王普(倪嗣冲之婿,曾任北洋政府安徽省长),怡丰道34号则先后住过刘桂棠(山东著匪,曾任伪满第三陆军总指挥)和鲍文樾(曾任汪伪政权陆军部长、河南省长),临都柏林道一所留作出租房。四所房由仪品公司承建,据说有偷工减料之嫌,张为此与该公司有过交涉。

1923年11月,徐国梁被浙江督军卢永祥之子卢小嘉收买刺客暗杀。徐之次子徐树甫、三子徐树强曾在张家中隐藏避祸,住在账房先生的屋里。张嘏臣属狗,因此特别喜欢养狗。徐家兄弟避难期间,也经常出门放风遛狗。1958年因脑溢血在天津去世。

在天津数以千计的寓公中,张嘏臣虽然谈不上知名,但与其联姻的家族却颇有几个大名头。张嘏臣有一子五女。儿子张允彝(后改允一),1907年生,1969年前后在津病逝。长女张允宜,1918————年生,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天津34中教师,嫁吕海寰(清末民初曾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之孙吕廼颐(吕泳,2003年去世),婆婆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孙女李效梅(1898—2010.2.6)享年112岁,天津市文史馆馆员;次女张允华,1919年生,嫁鲍毓麟(北洋政府时期曾任北平市公安局长)之子鲍世魁;三女张允超,1922年生,嫁陈光远(北洋政府时期曾任江西督军)之子陈禄印;四女张允庄,嫁给一名美国军人;五女张允彬,嫁宋宝恺(1952年南开大学毕业)。

乱世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本名张煐,中国现代作家。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整个街区是鸿章纺织染厂。祖父张佩纶(1848-1903年)是清末名臣,河北丰润人;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是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之女。父亲张志沂(1898——1953)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1896-1957年)改名黄逸梵,是三等男爵、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字昌岐,1818—1894)孙女,广西桂平梧盐法道黄宗炎(1864—1895)之女,较为欧化。姑妈张茂渊(1898-1991)。张爱玲只有一个弟弟张子静(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先任职于银行,后来担任上海郊区中学英文教师。继母孙用蕃(1898—1986)原北洋总理孙宝琦第七女。

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次年考取伦敦大学,后因战事改入香港大学。1943年,以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发表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1944年出版小说集《传记》和散文集《流言》。1955年赴美国定居。1995年9月8日在洛杉矶家中去世。

张爱玲童年时在天津生活了六年,因为有她和弟弟后来的回忆,因此我们能比较详尽地了解她在天津的情况。

1922年,张志沂通过张志潭谋到津浦铁路英文秘书闲差,全家迁居天津,住在英租界一处花园洋房里。张爱玲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她曾回忆,院子里有个秋千架,某次荡秋千荡到最高处,忽地翻了过去。后院子里养着鸡。“夏天中午我穿着白底小红挑子纱短衫,红裤子,坐在板凳上,喝完满满一碗淡绿色、涩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谜语书,唱出来,‘小小狗,走一步,咬一口。’谜底是剪刀。天井的一角架着个青石砧,有个通文墨、胸怀大志的男底下人时常用毛笔蘸了水在那上面练习写大字。这人瘦小清秀,讲《三国志演义》给我听,我喜欢他,替他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叫‘毛物’。”

张爱玲在天津开始读私塾,家里给她和弟弟张子静请了先生,一天读到晚在窗前摇摆着身子。读到“大王事獯于”,把它改为“太王嗜熏鱼”方才记住了。1928年,张志沂因生活有失检点,影响到张志潭的官誉,由此丢掉了职位,全家又搬回上海。

张爱玲对天津的饮食有着很深的记忆。她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中,曾生动地描写道:“小时候在天津常吃鸭舌小萝卜汤,学会了咬住鸭舌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与豆大的鸭脑子比起来,鸭子真是长舌妇,怪不得它们人矮声高,‘咖咖咖咖’叫得那么响。汤里的鸭舌头谈白色,非常清腆嫩滑。到了上海就没见过这样菜。”

张志沂在天津的住所,张氏姐弟俩的回忆产生分歧:张子静说是英租界三十一号路六十一号,张爱玲则说是三十二号路六十一号。两人应有一个说法有误。如果是三十一号路,就是今天的睦南道,张宅还存在的可能性很大。能够发现并确认张爱玲旧居,无疑会给五大道增添一笔亮色。好在张氏姐弟留有一张在门前台阶上的照片,为我们找到张爱玲旧宅提供了可能。

大清银行总监督张允言

张允言(1869—1926),清朝大清银行总监督。字伯讷。张人骏长子。自幼聪颖,刻苦攻读,书算皆精。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时年仅21岁。故贺联中有“三百人中最少年”之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由户部派赴日本考察洋务。光绪三十年(1904)户部筹设银行,在天津设立造币总厂,他与徐世昌、陈壁等主其事.造币总厂于次年开机铸币。光绪三十一年(1905)户部银行在京成立,后改称大清银行,他以三品京堂任银行总监督。在开设银行的各项业务及各地联络创办分行等事务中,成绩卓著,为开创我国的国家银行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为人正直,在户部海关、银行任事多年,而生活不尚奢华,积蓄无多辛亥革命后在家闲居.于1926年病逝终年58岁。允言夫人顾氏,太仓籍,育有二子五女:长子张象昺,次子张象昶,女儿依次是张恭顼、张恭颀、张恭领、张恭願、张恭颢。
张佩纶家族 李鸿章后人今何在
张象昺(1901—1984),字蔚明。铁路工程专家。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曾参加津浦、中东、沪杭、琼崖、滇缅、浙赣等铁路、公路的修筑保养,以及呈贡、零陵、芷江、黄平等机场建设。历任工程司、副总工程司、工务段长、工程处长等职。解放后任铁道部工务局技术科长。1954年到内蒙古参加集二线建设,任副总工程师。后调任包头铁道学院教授兼系主任,为包头市第三、四、五届人民代表。晚年离休后定居北京。

1932年张象昺任中苏合营的中东铁路博克图站站长时,侵华日军追击我抗日军队,向他索取路线地图。在敌人刺刀威逼下,他不畏强暴,机智地称地图已被苏方携去。日军由于路线不熟,追击途中遭我伏击。

张象昶(1903—1963),字和斋。建筑工程专家。192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历任洮昂铁路局工务处处长、同蒲铁路南段总工程司等职。1935年与吴钟秀、宋彤等合资开办西安天成建筑公司,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司,曾负责承建泾惠渠、洛惠渠、内惠渠、杭徽公路、宝天铁路等工程,以及甘肃机器厂、西北毛纺织厂等厂房建筑工程。抗战胜利后,任锦州铁路局总工程司。建国后,历任北京市政工程处副处长、北京市地方工业局建筑工程处副总工程师。建国10周年前夕,主持中国历史博物馆建筑工程。后调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兼第二室副主任。北京市第三届政协委员。多年从事民间壁炉研究,著有《苏式壁炉的研究》。

今河北路与成都道交口的中国银行(河北路225号),就是张象昺、张象昶旧宅。该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由象昺、象昶自行设计。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张家将该楼售出,后由卞万年等在此办起著名的恩光医院。现存建筑为21世纪初落地重建,但保持了原有风貌。

其他曾居津的张氏族人

张人骏的后人中,还有不少有一定成就或社会地位者,也都在天津居住过。

张允恺(1877—1951),字季才。民国初期外交官。张人骏第四子。幼读私塾,24岁中举。民国初年,由北京政府外务部派往德国,先后任中华民国驻德国大使馆秘书、参赞及代办等。驻德国兼丹麦大使颜惠庆离任时,被任为代理驻德国及丹麦大使,1924年前后回国。1926年至1928年任北平市政公所佐办(相当于副市长),后任颐和园管理所所长,兼任交通部与德国合办的欧亚航空公司北平站经理。1932年追随溥仪去东北,1934年任伪满州国宫内府掌礼处处长。1943年起回北平闲居。

张允亮(1889—1952),字庾楼,别号无咎。古籍鉴赏专家。张人骏第五子,其妻袁伯祯(1885—1956)字子垣,号俪宣,系袁世凯长女。7岁起随父攻读经籍,古文颇有基础。1906年考入北京京师译学馆,1911年10月毕业考列优等,奖给举人出身,以主事职分度支部补用。1914年10月到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供职,任佥事至1928年。他对古书版本、目录学有很深研究,来后在故宫博物院、北平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长期从事古籍善本书目的研究工作,任编纂员、善本部主任。后又在北平古物陈列所任主任、所长。1949年北京解放,留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图书馆主任。他博闻强识,精于鉴别,在古籍图书界颇负威名。编著有《故宫善本书影》、《故宫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善本书目》等。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在著作中多次提到过他。

张守慎(1924—1968),戏剧理论家。张象昺之子。早年在哈尔滨受到英俄语启蒙教育,后就读于天津俄文中学、杭州正则中学、重庆南开中学。抗战胜利后,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攻读外文和戏剧。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北大剧社创作演出活动,曾和同学连夜完成进步话剧《夜歌》创作,在爱国示威游行时公开演出,产生了很大影响。1950年毕业,到中央戏剧学院工作,历任翻译组组长、《戏剧学习》杂志主编等。长期致力于戏剧理论研究和翻译,对苏联戏剧家契诃夫的研究有较深造诣。主要译著有《契诃夫传》、《契诃夫的戏剧创作》、《演员的技术》、《论演出艺术的完整性》、《导演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论莎士比亚》等10余部。另与人合译有《论写作》、《论演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选集》等。

在天津的张氏族人,比较活跃的还有一位张士骏(1889. 4.28—1969)律师。字子腾。毕业于天津法政学院。毕业后去天津任律师达35年。。他与张人骏、张志潭、张嘏臣等同村同族同辈,但血缘关系较远:其六世祖张嗣苏,与人骏、志潭、嘏臣等六世祖张嗣浚,同是张炳智之子,因此关系已在五服之外了。民国十年(1921)六月七日,张士骏加入天津律师公会,抗战胜利后担任天津律师公会常务理事。根据《天津律师公会会员录》记载,可推知他生于1891年或1892年,解放后定居北京,20世纪60年代后期去世。因代理淑妃文绣与溥仪离婚案,张士骏名动一时。溥仪对此耿耿于怀,1934年当上伪满洲国“皇帝”后,多次派人到天津缉拿、行刺张士骏,他被迫迁居天津意大利租界。根据历年《天津电话号簿》和《天津律师公会会员录》记载,张之律师事务所频繁变迁,1929年在日租界花园街十四号,1930年在河北天纬路四号(住所为天纬路三号)。1932年,住意租界西马路五号,1936年住意租界五马路三十八号(律师事务所也设此)。1946年、1947年,住第十区澳门路35号。张居住过的这些宅址,可以肯定有的还在,只是具体确认起来有困难。抗战胜利后,支持长子、次子奔赴延安,又与杨秀峰、李运昌等共产党人频繁接触,捐款筹粮,提供避难处所。天津解放时,配合解放军进城做内应,为革命做出了一定贡献。晚年迁居北京。终年80岁。

张守中:祖籍河北丰润,1935年生于北京,系张人骏曾孙、张允方之孙、张象晖(1903—1936)之子。16岁初中毕业参军,20岁转业始从事文物工作。41岁由山西调回河北,曾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管部、技术室主任。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专业考古绘图,长于古文字工具书编撰,科研成果两度获省部级二等奖。主要编著有《侯马盟书》、《中山王器文字编》、《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包山楚简文字编》、《郭店楚简文字编》、《张人骏家书日记》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1034.html

更多阅读

李鸿章后代的幸与不幸 李鸿章的后代

李鸿章与曾国藩不一样,他竭力培养自己的儿子从政,在危机四伏的晚清骇浪中奔突。曾国藩为了自己子孙福寿,坚决不让他们带兵打仗。但从最后的结果看,不同的愿望走向了同一个现实,曾李两家的后人都走了专业人才道路。李鸿章兄弟崛起李鸿章

如何评价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如何评价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周育民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李鸿章由于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马关条约》,相当一段时期被视为汉奸、卖国贼。与李鸿章一生事业有着密切关系的洋务运动,也

李鸿章看球 李鸿章五日瘦身汤

首页.书架.美文.目录下章|加书签|回简介|买纸质书第一章李鸿章看球李鸿章访英期间,主人邀请他去看一场足球赛。一百年前的英式足球,正是草创阶段,自然没有当代足球这样成熟和精彩。李合肥作为清政府的特使,客随主便,自然也就穿着盛装,出席

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历史人物李鸿章 近代历史人物

100多年前的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审视李鸿章,相信对仍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国人不无助益。离1901年的结束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回銮路上的

李鸿章减肥瘦身汤 震惊世界的减肥方法 李鸿章减肥瘦身汤

李鸿章减肥瘦身汤 震惊世界的减肥方法08年的一天,一次偶然的巧合,在地处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成县,这个盛产中药材的山区,一位名叫李鸿章的普通农民却发现一个全人类震惊的事,他不费吹灰之力便找到了使自身快速减肥的一大秘诀,竟然使自己36岁

声明:《张佩纶家族 李鸿章后人今何在》为网友袅袅烟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