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篇016——“马鹞子”王辅臣 王辅臣为什么自杀

川陕对峙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造反已经1年多了,现在他与清朝的对峙形成了3个战场。

第一个是以吴三桂为首的湖南战场,我们称其为主战场。

第二个是以耿精忠,郑经为首的江南战场,我们称其为东线战场。

第三个是以王屏藩为首的川陕战场,我们称其为西线战场。

3个战场中,康熙最不放心的就是川陕战场。原因前面讲过,商量撤藩时,群臣建议康熙把吴三桂的心腹调去别的省任职,消减吴三桂的核心力量,等他实力弱了以后再撤藩。结果康熙不干,现在吴三桂的爪牙已经遍布全国了,在调离的话全国就姓吴了。

事实证明,康熙的顾虑不无道理,自从吴三桂造反后,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全是不战而降。现在叛军已经攻到了汉中,随时可以攻击甘肃、陕西两省。可清朝委任的甘肃总督张勇,陕西总督王辅臣,全是吴三桂以前的心腹爱将。

如果吴三桂凭借自己往日对王辅臣,张勇的恩情,特别是对王辅臣的特殊礼遇,他们脑袋一热,投降了吴三桂,那天下就真的热闹了。

王,张位于边陲,手下的将领特别能战斗,这是两支强悍之师,他们的叛乱会给吴三桂增添强大的生力军,也会吸引清军多数的主力部队,给其他战场创造机会。

与甘肃相比,陕西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自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山西陕西就称为京师“右臂”,与山海关外辽东形成的“左臂”遥相呼应,共同承担保卫京师的责任。

如果王辅臣在这里造反,可以迅速攻击山西,进而攻击帝国的心脏北京,形成巨大的威胁。他也可以出兵攻击河南,湖北,切断长江防线清军的后路,给吴三桂的湖南战场创造巨大的机会。

所以说,争取王辅臣的加盟,成了吴三桂与康熙博弈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得王辅臣者,将得到天下。”

王辅臣:(?-1681)清朝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而关于他的过去,几乎无人知晓,我们现在都不知道他的出生时间,以及他的籍贯。

历史对他少年的记录一塌糊涂,说他原来姓李,出生在大同,身份卑贱,是一个宦官的家奴。由于穷,自然没钱去读书,没钱去读书,自然不会想到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类事。小李同学就天天不上学,家长又不管,只好在街上闲逛。

就这样,少年时候的王辅臣成了失学儿童,文盲,社会无业游荡人员,一位标准的混混。他的童年与明朝的魏忠贤极其相似(正好那位原来也姓李),明明吃饭的钱都没有,还敢跑去赌博,结果输得一塌糊涂,还欠了一屁股高利贷。

被债主逼上门的王辅臣只能离家出走,经过多次反省,彻底悔悟后他发现,自己连魏忠贤都不如。魏忠贤被债主追债时还可以卖家具,卖房子,卖女儿,实在没得卖了自宫当太监。而自己现在一无所有,也没有魏公公的勇气,割掉自己那玩意去当公务员。

我发现还是古代好混,割掉了就能去当公务员,哪像现在。

可惜王辅臣没有那种觉悟,好在自己有一把子蛮力,听说自己的姐夫在李自成军中服役,王辅臣二话没说就来投靠,自己终于安全了,因为追债的一般不敢来军营闹事。

王辅臣凭借天生神力,作战骁勇善战,很快就在军中小有名气,但他好赌的毛病一点没变,天天聚众赌博,有时候一个晚上可输600两。那时候的农民军还没进北京,军法相当严明,聚众赌博可是死罪。王辅臣的姐夫怕他连累自己,开始好言相劝,见劝解无效就起了杀心。

有一次王辅臣赌博回来,刚进军营就被姐夫骂。王辅臣可能也是刚输钱,心情不好,索性就与姐夫对骂。一来二去把姐夫骂急了,姐夫抄起刀就冲向王辅臣。

王辅臣见姐夫敢拿刀砍自己,一时大怒,仗着自己一身武艺,抢了姐夫的刀,反过来把姐夫砍死。看着死不瞑目的姐夫,王辅臣害怕了,一个人偷偷的溜出了军营,开始漫无目的的流浪。

就这样,饥寒交迫的王辅臣逃到了山西,正赶上大同总兵招人,王辅臣就投了明军。当时的王辅臣很高兴,自己至少衣食无忧,结果好运气接踵而来。

大同总兵手下的一个将军的亲戚王进朝,一生无子,为了自己的家产有人继承,就访求义子,经别人介绍,就相中了王辅臣。王辅臣杀了自己的亲戚,已经成为李家逆子,现在就如同丧家之犬,一听有这好事,立刻跪倒:“义父在上,请受干儿一拜。”

从此王辅臣改姓王,他的义父王进朝可能是河南人,以后的岁月里王辅臣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天天嚷嚷自己是河南人。所以历史才有了王辅臣出生山西,河南这两种说法。

马鹞子

有了这层亲戚关系,王辅臣再也不用当小兵,他在大同当上了一员偏将,人们都称他为“马鹞子”。

鹞子,不是说他逛窑子厉害,鹞子是鹰的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里用“马鹞子”比喻他“善骑射,马上如飞,勇冠三军,所向不可挡”。

后来清朝入关,开始收复天下,攻击大同时,骁勇善战的八旗部队都被“马鹞子”打怕了,只要看见王辅臣出战,绝对不敢进攻。王辅臣就利用这点,找了两个偏将,叫他们穿上自己的盔甲,拿上自己的兵器,骑上自己的战马轮番出阵。清军不知道哪个是真的王辅臣,不敢轻举妄动,多次延误战机。

人只要遇到问题不能解决,就会层层上报,最后报到了摄政王多尔衮那里,多尔衮看完后大怒:“一个人就给你们打成这样,你们这群熊包”。骂完后,多尔衮请自己的哥哥英亲王阿济格出马。

阿济格也是满洲名将,这次与王辅臣对战,就如同马超对张飞,棋逢对手,不分伯仲。可惜明军除了王辅臣,其他人都不能打。清军除了阿济格,其他人都能打。战斗的过程成了王辅臣被围殴。

围殴还能打赢的只有超人,王辅臣虽然很猛,可毕竟不是超人,最后的结果是,王辅臣战败被俘,大同也随即沦陷,清军顺势收复山西全境。

王辅臣虽然战败,但他没有死,阿济格喜欢他的才干,将他收为身边侍卫,还把他编入了汉军正白旗。后来阿济格获罪被囚,王辅臣受到牵连,被罚去内务府当奴役。顺治亲政后,爱惜他的才干,从新任命他为御前一等侍卫,委以重任。王辅臣摇身一变,成了顺治身前的红人。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命令洪承畴出征西南,并叫王辅臣随军出征,当洪承畴的贴身侍卫。王辅臣之前只是听说过洪承畴,没想到自己能服侍这位传说级的人物,激动地不行,对洪承畴毕恭毕敬。

每次行军,他必须亲自给洪承畴牵马。遇到险阻下马行走时,他必须背洪承畴,洪承畴不吃饭他不吃饭,洪承畴不穿衣他不穿衣,洪承畴不睡觉他不睡觉,洪承畴不上厕所他……。反正就是洪承畴到哪他就跟到哪,寸步不离左右。洪承畴十分感动,就私下里传授了他很多兵法和心得,叫王辅臣受益匪浅。

云南平定了以后,朝廷命吴三桂镇守云南,洪承畴回京,王辅臣就隶属了吴三桂。吴三桂久闻“马鹞子”的威名,对他有如自己的儿子,天天御赐珍贵宝物,好的叫其他人看着都流口水。

王辅臣为了感谢吴三桂,如同侍奉洪承畴一样侍奉他,竭诚竭忠。更难得的是,王辅臣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吴三桂的红人,为人相当低调,跟周围同事都能打成一片,在群众中口碑也不错,是大家公认的老好人。

老好人也是有脾气的

康熙四年(1665)年,吴三桂发兵讨伐云南土司,王辅臣也奉命出征。行军途中的某一天,大家来到总兵“马一棍”的军营吃饭。

“马一棍”,历史没有记载真名,只知道这人性情火爆,部下只要犯了错误,不论大错小错,一律拿大木棍打。他就打一棍,一棍就能把人打死,一点不拖泥带水,绝对一击致命,故称他为“马一棍。”

本来今天的吃饭和往常一样,大家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在瞎侃侃吹吹牛,自己今天砍了多少脑袋,气氛非常的和谐。

可当王辅臣端起饭碗,正要吃米饭的时候,不和谐的因素出现了。王辅臣的碗里,雪白的米饭当 中,居然夹杂着一只死苍蝇!

王辅臣是一个老好人,心里虽然相当恶心,就是不声张,心想:“这肯定是厨子做饭注意力不集中,才叫苍蝇有机可乘。如果现在自己说出来,马一棍盛怒之下,一定一棍子干掉那个厨子。为了一只苍蝇死一条人命,太不值了。”

想到这里,王辅臣就想趁人不注意,悄悄地把苍蝇挑出来,让这事不了了之。没想到旁边一个姓王的军官眼睛好使,看见白米饭上有一个小黑点,再仔细一看是苍蝇,立马大喊道:“饭里有苍蝇,王将军饭里有苍蝇。”

马一棍一听,脸色立马难看,自己请客怎么能出现这种事,大吼道:“来人,把……”

王辅臣眼看那个厨子要没命,只好尽力遮掩:“战场上两军相搏,血肉模糊,什么恶心的没见过,各种器官,肠子,脑浆,那个不比苍蝇恶心。咱们这些明天不知生死的人,有饭吃就行了,还挑什么食,不要为了一只苍蝇伤及无辜。”

此言一出,大家全部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饭里有苍蝇你都不恶心,还说什么不挑食,大哥你属青蛙的?

短暂片刻后,马一棍说话了:“饭菜有苍蝇是我厨师的错,既然王将军不挑食,麻烦你吃下这碗饭,要不我现在杀了厨子给您谢罪。”

完了,事情僵上了,不吃饭厨师就没命,吃的话自己太恶心。王辅臣就是一个老好人,为了一条人命,端起饭碗闭上眼睛,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苍蝇吃下去了。

大家全惊了,谁都没想到王辅臣能真的吃苍蝇,全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说还好,就怕是那种嘴欠的人接下茬。

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麒就是一个嘴欠的人,虽然他作战勇敢,但他说话从来不经过大脑。他在一旁插话道:“早知道和你赌吃屎了,你也一定能把屎吃了的。”

完了,本来说吃苍蝇就是一句玩笑话,可惜吴应麒不分场合,不分场合,又说了一句胡话,将尴尬的气氛升级到“火爆”。

王辅臣刚刚吞食苍蝇,心里已经一百个不乐意,又听到吴应麒这么讽刺自己,顿时火冒三丈,彻底爆发。

王辅臣歇斯底里的大吼道:“吴应麒,你别以为你是吴三桂的侄子就可以侮辱我,别人怕您们姓吴的,我可不怕,老子今天就要挖你们姓吴的双眼,吃你们的心肝,喝你们的脑髓,先来口热乎的。”说完猛击桌案。只听“咔嚓”一声,桌子四条腿立刻折断,把大家吓了一跳。

吴应麒一看王辅臣真急了,好汉不吃眼前亏,掉头就跑。诸将连忙抱住王辅臣,好言相劝:“兄弟你喝高了,这是云南,不是浣熊市,别胡说八道,得什么说什么。”

下属吵架,说的全是气话,再加上喝了一些酒,当事人也没追究。第二天王辅臣酒醒后,主动找吴应麒交心,双方冰释前嫌,言归于好,这事就过去了。

可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知是谁把这件事传到了吴三桂那里,当然也少不了添油加醋,恶言恶语。

吴三桂听了以后很不高兴。我爱惜王辅臣如珍宝,比我亲儿子还亲,他却在公开场合说吃我脑浆,太叫我寒心了。就派人告诉王辅臣,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

使者把吴三桂的话传给了王辅臣,又一次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吴三桂把王辅臣当成儿子,有儿子吃老爸的吗?这是吴三桂的本意。可惜王辅臣全都听反了,心中忿忿不平,明明错不在我,却怪罪我说错话,我对你忠心耿耿,你还是偏向你的侄子,视我为外人,既然如此,我还不伺候你了。

于是,王辅臣派人携带大量金银入京,打通关系,希望调离云南。当时正是四大辅政大臣时期,朝廷早就想拆散吴三桂的党羽,苦于找不到借口,这下借口来了,恰好平凉提督空缺,朝廷便下旨云南,调王辅臣去陕西。

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痛哭流涕,说道:“吾失左右手也”。为了笼络王辅臣,吴三桂在给他辞行时,拉着他的手痛哭不已,说:“此去万里路程,君一定要注意身体,到了平凉也不要忘了老夫,你家人口多你收入又不高,我给你两万两银子,全当路费了。”

王辅臣感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本来自己就是一时冲动,没想到朝廷真给批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是不是愧对了吴三桂的恩情,只好接受了吴三桂的泪水和金钱。

王辅臣就这样去了陕西,去了以后干的还不错,除了和一个人闹了一些矛盾,总体成绩还算理想。在他的带领下,明末重灾区陕西国民生产总值有了显著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康熙亲政后,为了表彰王辅臣的功劳,下诏调他进京。王辅臣一到京城就受到了康熙空前的礼遇,天天给赏赐,都是一车一车的给。康熙与他聊的非常投机,以至于到了一日不找他聊天,康熙就浑身不舒服,但一聊俩人就忘了时间,常常聊到深更半夜,叫其他的大臣们“骇然”。

群臣纳闷,王辅臣有什么好?康熙这么喜欢他?(我也是很纳闷。)

王辅臣离京时,康熙命令钦天监选择吉日,亲自给王辅臣送行。送行那天又给了好多赏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对“幡龙豹尾枪”中的一支。

这对“幡龙豹尾枪”是顺治的遗物,康熙视他们为珍宝,每次外出打猎都要把它们列在马前,以此来纪念父亲的恩德,这么宝贵的东西拿来送给王辅臣,可见君臣关系到了何等亲密境界。

如此的待遇对于一位大臣来说,是最大的荣幸。王辅臣当时就跪地下痛哭流涕,发誓一定肝脑涂地报效皇帝,回去后我一定把这支枪供起来,见到它就像见到了皇帝您,我天天对它三跪九叩。

康熙听完后哈哈大笑,说你用不着这样,只要你报效国家,造福一方百姓,就是对朕最大的欣慰。说完康熙又亲自送了王辅臣一程,直到看不见了才起驾回宫。

王辅臣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他信奉“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别人敬他一尺,他还人家一丈。但同样的,别人如果不尊重他,他也有仇报仇,有怨抱怨,根本不分时间场合,这种性格也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1051.html

更多阅读

感恩客户为公司内刊写的一篇小散文 _王红良 感恩 内刊 散文

枫红露白,大雁南飞,秋色如画。一辆辆货车在金色的十月里奔驰。这是收获的季节,一路上,人们收获了累累的硕果,我们收获了客户的嘱托。……城市之星,在与广大客户并肩走过的日子里,互依互靠,诚信相待,共同谱写了历史的辉煌。十几年来,无论成

“神马都是浮云”之“神马”篇 神马都是浮云下一句

一年又过去了,回眸静望,一年终成梦;岁月留痕,问心可如旧?不禁想到“神马都是浮云”这句 无数网友的口头禅,是啊,神马都是浮云都会过去。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何必一味沉溺其中?到外面的世界吹吹冷冽的风,清醒一下,才渐渐明白,所谓“神马都是浮云”,

戰爭之王觀後——轉一篇豆瓣 战争之王 豆瓣

邪惡必然存在   又看了一次《战争之王》,试图写点东西。    片子像是军火商尤里·奥洛夫的传记,从发家开始,到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战争之王”。世界上大部分的军阀和领导者都跟他做过生意,世界上绝大多数战乱地区都在用他卖的武

清代皇帝后妃子嗣简介康熙篇 古代皇帝玩妃子

清圣祖 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名:爱新觉罗 玄烨生母: 孝康庄皇后:佟佳氏 念锦(即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皇后: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芳仪(即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生

声明:《康熙篇016——“马鹞子”王辅臣 王辅臣为什么自杀》为网友藍了天白赴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