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错杀了曹无伤 立诛杀曹无伤的立

刘邦错杀了曹无伤

1、刘邦、萧何与曹参的诡异关系

刘、项两人同为楚将,是楚怀王下的“兄弟连”,他俩的隔阂是由曹无伤引起的。因此谈刘、项的分裂,必须从曹无伤谈起。我们过去对曹无伤这个人发掘不够,因此对楚汉战争原因的原因有待研究。
这个问题的挖掘和揭示,有助于了解汉初的政治,也有助于了解刘邦的行事为人。
一、曹参是作为汉廷仅次于萧何的三号人物载诸史籍的。《史记》将他列在张良之前,《汉书》将萧、曹并列为一传。两书的叙述基本相同。
二、读《史记》和《汉书》,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刘邦、萧何十多年间竟没有和曹参说过一句话的记载。司马迁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曹参与他们连一句话也没有,再简略也不致如此。这是为什么?两书之曹参传,记曹参攻城掠地的事迹之详,是任何地方没有的。以致秦汉战争期间发生的战役,都得到曹参传中去找。一略一详,实在奇怪!
三、曹参负伤七十余次,自是身经百战了。故在评比位次时,群臣“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但刘邦却将萧何定为第一功臣。
四、萧何名次虽第一,但所得食邑却并不是第一。萧何8000户,曹参10600户。曹参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名列第一,萧何名列第十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名利倒置的现象?
五、《史记》和《汉书》都说曹参与萧何“有隙”—有隔阂。请注意,不是萧何与曹参有隔阂,而是曹参与萧何有隔阂。
六、他们是什么时侯开始有隔阂的?《史记.曹相国世家》说:“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及为将相”这四个字为我们提供了时间。
据《史记》载:“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秦、汉以10月为岁首,“高祖二年”是在公元前206年10月以后拜曹参为左丞相的。刘邦8-11月正在收复三秦。
由此我们可知,萧何为右丞相,留守汉中、巴、蜀;曹参为左丞相屯兵于关中,曹参这时集将相于一身。公元前206年8月兵出汉中时,刘邦这时就把他们隔开了。
根据曹参的传记,萧、曹从这时起就天各一方,他俩至死也没见面,时间长达13年。
七、次年4月刘邦进军彭城时,萧何以右丞相守汉中、巴、蜀。曹参以左丞相守关中,因此,彭城之战曹参没有参加。
八、公元前204年6月刘邦分兵三万给韩信后,曹参是以汉左丞相同韩信去平定齐国和燕国的。垓下之战,曹参没来,他留在齐国平定未服者。(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
楚汉之间总共只有五大战役,曹参只在齐国与韩信、灌婴打了第四战—潍水之战,杀楚将龙且,他从未与项羽正面交过锋。楚汉战争的第一战和最后一战,曹参都未参加。
刘邦和曹参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汉12年10月、(公元前195年10月)平定英布叛乱时。当时刘邦只有三万人马,全赖刘肥和曹参带兵马12万来助战,半年后刘邦去世。
(黥布反,参以齐相国从悼惠王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
这是说,从公元前204年6月—前195年10月,曹参和刘邦也有9年又4个月没见面。
诚然,汉家第一、二、三号人物由于职守关系不常见面可以理解,例如刘邦在外领兵打仗也很少与萧何见面。但刘、萧与曹有没有另外的因素?
九、曹参与萧何究竟为什么事有隔阂,而且闹得如此深沉,至死不见面?
是争权夺位吗?不是,绝对不是!萧何临死时,是向惠帝推荐曹参当的丞相。
萧何刚死,汉使还未来,曹参就吩咐舍人治行装,准备入京为汉丞相了。这说明他俩人是相知的。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曹参深知萧何会以国事为重,绝不会挟隙而排斥他。由此可知这两人的政治品质是高尚的。他们都顾大局,绝不会为争权夺势而闹纠纷。
十、是政见有分歧吗?也不是。萧、曹为将相后,天各一方,13年未晤面,刘、曹也是9年又4个月末见面。他们各主一方之事,很难说他们因政见不合而不言语。
他们三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竟如此诡异,连太史公都不知道而没有记?曹参还和惠帝有过交谈,而汉家一、二、三号人物之间冷漠得连句交谈都没有,这是一件相当奇怪的事!

2、刘邦误杀了曹无伤

这得谈鸿门宴下午发生的事。
据《史记》说是这样:刘邦于公元前207年10月灭秦受降。11月中旬,项羽才到达函谷关,关门闭。项羽听说沛公己定关中,大怒,派英布攻关,故12月中下旬才到戏下。
这时,“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回军营,立诛曹无伤。以上是杀曹无伤的全部经过。
这里有个问题要问:究竟是项羽决定要攻打沛公后,曹无伤为讨封赏才去向项羽讲的那番话?还是曹无伤讲了那番话后,项羽才决定要攻沛公军?
这个问题的先后次序很重要。太史公说,是曹无伤听说项羽要攻打沛公,才派人去说的那番话。
我认为是后者,是曹无伤先说了那番话,项羽才要攻打沛公。因为项羽不会无端攻打沛公军,项羽还不是那种无理之人,按逻辑也应当是这样。此说有依据吗?有!
鸿门宴上讲解时,项羽说:“这些话都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项籍何以至此。”项羽的这话充分说明,是曹无伤先讲了那些话,他才决定要攻打沛公的。
既然这事的前因后果己清楚,曹无伤是在项羽未怒之前讲的,那他就不存在要讨封赏的动机,更无讨封赏这回事。况且,曹无伤身在汉营,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向项羽讲的?这才是整个事件的关键
看来,太史公的说法与事实不符,这事的真相还有待挖掘。
先谈谈曹无伤这个人。曹无伤是左司马,“左司马”是什么职务?是掌管军政的军法官。这职务相当重要,他握有全军将士的生杀之权,非亲信之人不可担当。事实上,这曹无伤是沛公军的第一功臣。刘邦刚起事时,泗水郡的郡守“壮”来攻丰邑时,就是这位曹无伤率军追至戚县而杀之。(沛公左司马得泗水守壮,杀之。)这是天下诸侯反秦战争杀秦廷的第一高官。那时项梁、项羽还没对秦军开战。
这时的曹参还只是刘邦的“中涓”—侍从官。两个月后—即12月份,曹参才赐爵为七大夫。夏侯婴都是比他高两级的五大夫。在刘邦只有三千士卒时,曹无伤的职位在曹参之上。因此,从曹无伤起事早、入伍就当高官、领军一路首建大功来看,这曹无伤可能与曹参有宗亲关系,更可能是曹参的叔辈,与刘邦的年纪相近,那时曹参仅三十多岁。经数十战进咸阳后,曹参的实际地位才有所提高,应该是将军了。
当时的刘邦和项羽都是楚将,是“兄弟连”,他们并未为敌。曹无伤怎么会无中生有地编造情况去向项羽讨封赏?尤其他根本无从得知项羽怒要攻沛公。窃以为,事情的真相可能是这样:
刘邦10月从武关入咸阳。定关中后,皇宫、城池和军事要塞都得派兵驻守。当时有人建议派兵去守关中的另一道大门函谷关。这个建议人可能是曹无伤,于是刘邦就派他去了。
11月中旬项羽到函谷关,派英布攻打。曹无伤见是项羽等十八路诸候,于是开关接待。楚军实际上并没攻打楚军,因为没有战斗记录。接待中,项羽从曹无伤口中得知刘邦一个半月前就己入关中受降了,心中很不是滋味。
项羽问起秦宫的珍宝,曹无伤想当然地说,沛公当然全收了。问起关中王,曹无伤并不知刘邦给父老们表的态,也想当然地说,他当然要当王了。问起子婴,未杀。为什么不杀?曹无伤又信口开河,沛公说不定要拜子婴为相呢。
由于曹无伤身在300里外的函谷关,对刘邦入咸阳后两个月来的种种举措不十分清楚是可能的。所以曹无伤一讲,项羽当然相信。
曹无伤是得意地在替刘邦炫耀,他嘴岔,信口开河。由于那时项羽还不是敌人,所以曹无伤不存在通敌问题。曹无伤不知道两个月后有个戏下分封,更不知一年半后刘项会分裂为敌,故不存在讨封赏的念头。
如果曹无伤是对张耳、魏豹等吹吹牛,绝对没事。殊不知项羽心眼小,醋意大。见刘邦把珍宝独吞了,又不顾各路诸侯而擅自称王,才为了讨公道而扬言要攻打刘邦。
曹无伤并不知道他闯了大祸,12月中旬还喜恣恣地以主人身份陪项羽和各路诸候进关。他把那些话当作闲聊,也没把这事放心上。闲聊的事也用不着向刘邦汇报。
待项伯连夜来了解了情况,见刘邦封秦宫室,秋毫未取,更未称王。他回去对项羽一讲,这时项羽才知道曹无伤是虚吹,也就没了攻打刘邦的理由,更无杀刘邦的念头。
项羽见刘邦既未称王,珍宝全未动,和气酒一喝,为了解释他扬言攻打沛公的原因,也就认错式地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曹无伤绝不象有教授讲的,是项羽安插在沛公军中的“卧底”。项羽也不象他讲的那么“糊涂”,随便出卖自己安插的高级间谍。
戏下分封是次年1—4月份召开的,距霸王、汉王之说还早,曹无伤不可能预见有楚汉战争,他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卖身投靠。这是我们应该明察的。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虽是范增的个人行为,但刘邦看到了杀气。
鸿门宴后,刘邦开始对项羽有了戒心,但这时尚未为敌。刘、项的敌对是从戏下分封后开始的。
刘邦在回灞上的路上可能一直在想项羽的那句话,曹无伤不是从函谷关回到军营了吗,怎么会去跟项羽讲我要称王、尽收珍宝呢?他这是挑拨!
由于项庄舞剑,瞬间刘、项的关系转化为敌我,曹无伤闲聊的性质顿时也就转化成通敌了!

3、萧何力主杀曹无伤

刘邦如惊弓之鸟回到灞上时,一定咬牙切齿地想,今天的险情全是曹无伤惹出来的,曹无伤通敌!曹无伤该杀!估计他第一个找萧何商量。萧何听完鸿门宴上的险情后,他的第一反应也应该是曹无伤通敌,该杀。刘邦审慎,觉得应将这情况通报曹参,于是找来曹参。
曹参一听,觉得曹无伤通敌,绝不可能,但项羽、沛公讲的又是实情。曹无伤毕竟是自己的长辈,曹参可能不忍,更可能央求了不杀。萧何急了 ,讲了大义灭亲之类的话,可能还训了刘邦和曹参一顿,力主杀,他是从事业出发。刘邦在杀与不杀之间,可能有所踌躇,但从事业考虑,不能开这样的先例。
由于萧何的力主,曹参的亲情又缺乏抵抗力,当时三人的思维确实都短路了,都在“杀”与“不杀”上打转转,都忘了应该找曹无伤来问问,究竟是怎么回事。刘邦最终决定杀!
《史记》上说的“立诛曹无伤”,是指不问三七二十一的“秒杀”,实际上应该有以上的过程。不讯问就杀曹无伤,也可以说“立诛曹无伤”。
刘邦是大度的,连雍齿的公然反叛、并拒兵以抗都能宽容,为何不容曹无伤?当时刘邦一是气,二是急,加之萧何力立主,故未明察而“立诛”。
沛公军杀左司马是件大事,军中必纷纷纭纭,甚至引起了轰动,皆莫明所以。
于是传出曹无伤为讨赏而出卖沛公,编造谎情而通敌。这说法顿时不胫而走,上下皆知。
太史公一百年后是根据这个令人信服的传闻而作的记载。
以上是笔者的假说,只有这个假说才能解释其后的所有情况。

4、刘邦的为难和愧疚

刘邦杀曹无伤是在鸿门宴当天下午,时间约在公元前207年12月底。这是沛公军杀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就国汉中时,楚营中有不少人投奔汉营,韩信就是那时加入汉军的。韩信是项羽的郎中,随侍项羽左右,他可能知道曹无伤是在什么情境下讲的那些话。
可能这时刘邦和萧何才得知曹无伤通敌可能是冤情,罪不致死,可以杖责,但不该杀。而曹参得知实情后,当然怒气冲天,大为不满。他怪刘邦,更多的是怪萧何,因为是萧何的力主才杀的。
那时韩信还没脱颖而出。萧何为相,曹参为将,这就是《史记》上讲的:“及为将相,有隙。”因此,他们起隔阂应该在入汉中后的5-6月份。萧何竭力保举才22岁的韩信为大将,是在6月份。
将相不和,刘邦为难,两人都是他的故旧。
刘邦错杀了曹无伤 立诛杀曹无伤的立
这年曹参30多岁。萧何推荐一个22岁、从未上阵打过仗的年轻人作大将,居于曹参之上,无疑将加深隔阂。曹参对萧何的误解,恐怕就不止于怨气了。
刘邦为难,但更多的是愧疚。误杀曹无伤的过错他应该担戴,绝不能推给萧何。所以刘邦后来写给刘盈的敕文中有“追思昔所行,多不是”之句,应该包括此事。
萧、曹不和,由韩信为大将而加剧,估计刘邦没少做思想工作。好在大家都以事业为重,都能顾大局,故萧、曹没有闹纠纷和对抗的记录。
但从此刘邦与萧何从此在曹参面前要软三分,因为你俩错杀了曹参的叔叔。好在曹参仅是心中有隔膜,并未挟隙而闹事,只是端着个冷脸。曹参愈卖命,脸愈冷,刘、萧的愧疚也愈深,两人都争相补救。
故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兵出汉中不久,刘邦即拜曹参为汉左丞相。曹参是将相兼于一身的。这汉相当得很久,直到项羽死,刘邦称帝的前202年2月后,才归还汉相印。
(项籍已死,天下定,汉王为皇帝,韩信徙为楚王,齐为郡。参归汉相印。)
公元前202年2月韩信迁为楚王后,曹参单独将兵镇守齐国达10个月,直到当年12月,“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从此曹参就留在了齐国。
窃以为,刘邦、萧何、曹参僵硬的关系,与误杀曹无伤有关。事情的真相可能有如上述。
由于错杀曹无伤这件事,应该只有刘邦、萧何、曹参三人知道。曹参顾大局,不提了。刘邦、萧何碍难启齿。他们三人不讲,谁也不知道。
故分封时出现了如下现象:刘邦称萧何功第一,食邑却比曹参少2600户。曹参座次排第一,萧何却列第十五。刘邦在作补偿。刘邦左支右绌的窘态,我们只能想见了。
刘邦此后就再没杀过任何将领了,连背叛过他、不时与他作对并羞辱他的雍齿都不杀,大概从此事吸取了教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1163.html

更多阅读

银行卡转错账了怎么办? 银行卡转错账怎么办

银行卡转错账了怎么办?——简介现在货币流通的手段越来越多了,大家经常会使用到转账,那么转账有时由于失误转错了或者被骗后怎么办?当然不要急着去找银行客服或者直接报警,抓紧时间让转过去的钱冻结才时要紧的,不要慌,看看下面可以借鉴的

失恋了如何疗伤 男人分手后真爱的表现

失恋了如何疗伤——简介甜蜜的恋爱总是让你沉醉,忘记所有的烦恼和伤痛。可失恋的伤总是让人痛不欲生,难以想起任何快乐的事情,伤痕也久久无法愈合。到底失恋了要如何疗伤才能让感情上的伤痕快速愈合呢?失恋了如何疗伤——方法/步骤失恋

声明:《刘邦错杀了曹无伤 立诛杀曹无伤的立》为网友倦了回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