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论文 课改优秀论文题目

论文1:新课程下的几组概念思辩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个高频词语,它的使用惯性使得一些人把它同“课程改革”混起来说。我们以往提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内进行的,重点是指教学教研人员对课程处理方式的探讨和教学行为的研究。课程改革主要涉及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等,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后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搭建了崭新的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点,当然也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学改革可以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开展,也可以在一所学校、几所学校或更大范围内进行,而课程改革则不是一个人、几个人或一所学校、几所学校的事。它首先是政府行为,还要有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我国建国以来先后共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目标,与前七次相比,本次课程改革具有步子快、速度怏、难度大、范围广等特点,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是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

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只有一字之差,但由于二者产生的特定背景不同,使得其内涵也有很大区别。

创造教育在国际上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带来创造教育研究的热潮。在国内,陶行知在 20世纪 20年代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当时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压抑儿童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提出的,属于教育改革的范畴。而创新教育的提出是在世纪之交,教育所基于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投资模式创新、师资培洲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等,它比创造教育涵盖更广。从具体实施内容看,创造教育更侧重在操作层面,如展开创新性思维和技能训练,动脑、动手,搞小发明、小制作等;而创新教育则侧重开发人的潜能。中央教科所阎立钦教授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造教育的实施对象主要是那些有天赋的少数学生,而创新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

在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有一个层面问题。一是,个人层面的创新,个人以前未曾了解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掌握了它;二是,群体层面的创新,即相对于所在群体而言,如小组、班级、同龄人等,能提出为所在群体未曾掌握与了解的问题;三是,人类整体层面的创新,解决了人类未解决的问题,这应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和创新。但中小学创新教育主要是立足于前两个层面,引导学生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然后才能逐渐进入第三层面。

培养人才与培养“全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过去,这是个无可争议的说法了。于是,学校工作在这面大旗的导引下,步人了应试教育的狭窄地带。由于教师、家长、社会共有一种默认:所谓人才就是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于是特别看重分数,特别重视那些可以用来在考试中获取高分的知识,至于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学生怎样才能获得最佳发展,怎样形成健全的人格,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他们的生命状态怎样,被严重忽略了。那些被视为“人才”的学生成了受宠的核心,那些没有多大成“才”希望的学生被边缘化了;而那些所谓“人才”呢,学校、家庭、社会又努力强化其“才”的方向,弱化“人”的方向,“人”被边缘化了。新课程要求我们摈弃这种狭隘的“人才”观,而树立“全人”观念。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昭示人们,首先必须明确,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有特殊个性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完善“人”,促进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帮助每个人聪明地生活,愉快地、生动活泼地奔向未来。当然新课程不是不要分数、不要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把学习掌握知识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成“才”的努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让知识与身心一同成长。

尊重个性与区分个别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个性蕴含着潜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并引导其天资得到发展。”这“最强的一面”就是学生的个性所在。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要张扬的是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而非颓废的畸形的个性。注重的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建构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要注意把学生个性和个别性行为区分开来。个别学生以张扬个性为名,纵容极端个人主义行为,这就成了个别性现象,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有些学生以发展个性为幌子,舍弃学业,也是不足取的。韩寒有个性,文学创作有悟性、有特长、有成就,然而他的“各门功课挂红灯”却是个别性,不值得效仿。

在中小学教育中提倡尊重学生个性是从弱化教材的权威性、弱化教师中心地位、弱化传统育人模式出发,追求一种师生问平等对话的境界,允许学生以带有“个性”的整体介入交流与对话之中,使每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从而获得适合于个体的最佳发展。

双边活动与多边互动

我们以往评课时参照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好”,这里的双边活动指的就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为达到这一标准,教师设计了许多课堂提问,教学便在师生之间讲与听、问与答的程式化中进行。久而久之,师生问达成了许多默契,如教师课解时,学生必定认真听,不得打断教师的讲述;只要教师稍有停顿,学生必会齐声答问。为活跃课堂,一些教师往往用诸如“好不好”“对不对”“正确不正确”“生动不生动”之类的浅层提问来引发学生简单而响亮的回答声。一些所谓的展示课、观摩课上,为达到“双边活动”的生动性,教师课前进行策划,谁答哪道题,谁提什么问题,都作了明确安排。公开课、优秀课成了表演课、作秀课。

在新课程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既然是交往,师生之间就应平等对话,课堂就如一个多边谈判的场所,教师只是谈判的首席代表或只是个谈判主持人。我们至少可以梳理出下列八种课堂互动关系:1) 教师与全班同学; 2) 教师与单个学生; 3) 教师与小组学生; 4) 学生个人与学生个人; 5) 学生个人与学生小组; 6)学生个人与全班同学; 7) 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 8)学生小组与全班同学。所以新课程、新课堂,仅仅用双边活动作要求,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维的、立体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合作、主动、探究的转变。
论文2:教师要做“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活”起来了,想说也爱说,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

  但与此同时,面对这一个个“活”起来的课堂,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教师怎么办?对此,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事实上,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

  为此,教师首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蹲下身子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这里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冷落。如果教师稍加挖掘,或许在这些“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背后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创造火苗。所以有人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现实表现,不管是多么正确,或多么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又正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强制粗暴地干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

  其次,教师应“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设计上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但也不能绝对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在课中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





论文3:新课程的根本目标:学生的发展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

学校课程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是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就是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学力目标包括基础性学力目标和发展性学力目标。  基础性学力目标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统一的, 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最低标准,目的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发展性学力目标是基础性学力目标的拓展和延伸,  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特征,对学生没有统一的要求,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它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宗旨,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发展为本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根本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2. 注重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适应和超越两者之间的辩证结合,  突出对现实的超越, 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协调发展。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超前的教育和对现实的把握。 突出目标的超越性,有助于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  把最基本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最新的社会科技动态介绍给学生, 有助于把塑造完善的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来统领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终身发展的能力。

3. 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科学教育,  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实用能力的训练,  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 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还强调突出加强人文教育, 突出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思想情感、 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人的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人的自我实现等,来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论文4:课型的创新设计

课型,重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也可这样说: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课型创新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新课标,一是新教材。课型创新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着眼于课堂活动的创新,二
是适用于新教材的创新,三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创新。

  这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姿,而以下8种新课型是亟需我们深入思考与实践的:1.整体感悟课型——这种课型的作用,是高效地科学地进行单篇课文特别是长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2.学法指导课型——重点用于对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科学的阅读技能的培养。其课型任务是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3.语言学用课型——即语文教学中关键性内容——语言的学用课,这种课型可以细化为语言品读课、读写结合课和智能练习课等课型。4.自主阅读课型——这是以学生的自读活动为主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占有少量的活动时间,但承担着重要的指导任务。5.文学欣赏课型——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它讲求突出文体色彩,要求有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要求我们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等方面下功夫。6.语文活动课型——这种课型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的课堂活动包括“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语文学习的广阔视野。7.无提问式课型——这是从提问研究的角度来进行创新的课型。中学语文教学中最消耗时间的就是课堂上的“碎问碎答”,“无提问式课型”因此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8.思维训练课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下面请欣赏鄂教版课标教材《七根火柴》“文学欣赏课型”的设想。其主要教学内容为:1.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例子,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对草地恶劣天气的描写文字并进行讨论: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阴冷的环境,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无名战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出场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作者精心设置了主人公活动的环境,有效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意志和品质。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例子,说明外貌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同学们找出例子,在讨论中理解到:无名战士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是濒临死亡的,已经没有了活下去的可能。此时的他不需要食物上的救助,也不需要行动上的搀扶,他要的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可以想象,他是怎样顽强地坚持着才捱过了那漫长而寒冷的风雨交加之夜。3.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例子,说明语言的描写也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同学们读课文,列举例子,分析人物性格:无名战士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很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他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战友的牵挂。4.教师讲析,小结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欣赏角度与方法,组织课外短文阅读实践。

  上面这个课型设计,从课文处理的角度来看,也可称得上是“整体感悟课型”;再从提问设计的角度来看,还可称得上是“无提问式课型”。




论文5:新课改,革新还是革命

理论导航】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教学观与学生观 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3、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4、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5、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需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学习方式 1、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上述五点特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1、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现代教学技术1、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我们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应立足于教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深刻认识到教学技术更新对于教学活动整体进步的历史意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所有教学技术手段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我们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世界日新月异,我亦不断更新.
支持(1)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举报帖子
| 引用 | 回复
旭日东升小大5楼个性首页 |信息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论文6:新课改应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教育细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加以改进。

事例一: 初中数学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课程,老师问: “ 同学们,听懂了吗? ” 全班学生大声说: “ 听懂了。” 老师又问: “ 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 ”张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 “ 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 ”

剖析: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 今后要专心听讲 ” ,实际上是向全班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那就是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哪个学生愿意戴上 “不专心听讲 ”的帽子呢?学生有没有听懂的地方,本身就很难为情,是鼓足了勇气才向教师请教的。老师的这句话,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很可能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 不懂 ” 的地方了,这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事例二: 高中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的两段描述,然后,提问: “从这两段描述中,可以发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有什么不同? ”

学生甲回答: “ 希腊神话有比较完整的系统,而中国神话比较零散。 ”

教师点评道: “ 这位同学的回答很不完整,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

这时,甲同学羞得满脸通红,而班里则是一片宁静。

剖析:这是教师在讲授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进程》第八课《综合探究:思考古代政治制度的异同》中出现的一幕。相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生的自尊心更强,他们在课堂上能主动举手发言的并不多(有的教师统计,高中生能主动提问的不足10%)。应该说学生甲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总结出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的一个不同之处,是难能可贵的,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可教师的点评,却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这不仅伤害了甲同学的自尊心,而且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了消极性的暗示,挫伤了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室里出现了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

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 “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找到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的一个不同之处,很好。大家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之处? ”这样的点评对甲同学是一种褒扬,也必然能激励其他学生继续思考,踊跃回答,课堂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事例三: 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 “ 活泼 ” 一词造句,学生甲站起来说: “ 李华同学性格开朗,在体育课上表现得很活泼。 ”老师点评道: “ 很好。 ” 学生乙站起来说: “ 河里的水很活泼。 ” 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评点说: “ 说水 ‘ 活泼 '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 ” 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

剖析: “ 活泼 ” 一词的主要含义是 “ 生动自然;不呆板。 ” 学生乙的造句很富有生气,也符合 “ 活泼 ”一词的含义,正反映了学生乙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观察和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智力健康发展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乙的造句没有给予积极的肯定,必然会限制学生乙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长大后,才能具有蓬勃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仔细分析起来,就会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这样的细节都被教师忽略了。实际上,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育细节,科学地处理教育细节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因此,我们呼吁:新课改应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新课改论文 课改优秀论文题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2226.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关于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一、作文难,可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2010年9月6日景志红开学以来,我和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

声明:《新课改论文 课改优秀论文题目》为网友何谓真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