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述》-英国-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英国人很绅士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英文中“gentleman”一词中文一般译为“绅士”,也有翻为“君子”的。在英伦以至西方社会,这是有身份的人或上流人士的代称。长期以来,英国人自诩最具“绅士风度”,并且似已得到世人公认。至于“绅士风度”究竟有哪些内容,哪些标准,其实并无章法可循,而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两赴英伦,耳闻目睹,对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总算有了一点切身感受。在我看来,构成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者,至少应包涵以下内容。

一是自尊。英伦三岛虽不算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南北东西在传统、饮食、服饰以至语言方面都不尽相同,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等地更具有相当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不同地区居民经常听不懂对方的方言,我由伦敦到爱丁堡就有深刻体会。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差异,加之地理形势、自然景观和经济文化的多样性,支撑起英伦三岛的大国形象。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背景,这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曾经建立起地跨五洲的庞大殖民体系,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由此,更使英国人自认为是高人一等的大国国民,从骨子里生就了一副唯我独尊的心态。

实事求是地说,英国人确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民族。他们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即便不是首屈一指,至少也是名列前茅。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在英国人眼中,他们的国家并没有边界。他们可以轻松地周游世界;从容不迫地去印度、南非或肯尼亚度假;利用周末到布鲁塞尔或巴黎购物。英国人自认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而这个国家就是世界的中心,因为零度子午线正好经过他们的国土。常听人说,英国人善良好客。你在英国任何一个地方问路,当地人都会为你热心指点,甚至带你到目的地。对此,我在伦敦也有切身体会。不过,热情归热情,礼貌归礼貌,英国人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自我优越感和对“老外”的偏见丝毫不会改变。

二是克制。尽管英国人充满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他们却很少公开表露这种心态。不会有哪个英国人经常念叨:“我自豪,因为我是英国人。”或是如同他们的邻居法国人那样,不时充满温情地赞美自己的祖国。在其他许多方面,英国人都有很强的自我克制意识,沉稳自律、寡言少语是英国绅士的必备形象。在外人眼中,这种克制常常被理解为冷漠。当多愁善感的拉丁人和情深意重的斯拉夫人为某件事情感动得痛哭流涕时,英国人往往只会说一声:“真动人。”而实际上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强度,与前者相差无几。英国人的自我克制甚至表现在对性的态度上。 有人曾这样揶揄:“欧洲各民族都懂得做爱,只有英国人在床上总是与热水袋为伍。”连英国人自己也不得不尴尬地承认:英国男人的自律常常被误解为对女性缺乏兴趣。

三是传统。英国人恪守传统举世公认,因而给人以因循守旧的印象。其实,这也正是构成其绅士风度的重要内容。凡到英伦三岛执教或留学的异国师生都认为,恐怕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如同英国这样的大学,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至少几百年前的陈规和传统。譬如,参加典礼的礼服只能在特定的房间发放,并且教授、博士和其他人员的礼服发放地点都被严格分开。参加正式晚宴,无论什么天气和季节,都要穿燕尾服,打领结,没有也得去租一套。剑桥大学明文规定,校园内的绿地只有教授才有资格踩上去,许多小告示牌上都有这类警示性文字。每当午餐时刻,在古色古香的餐厅里,学生和教授们各就各位,互不相扰。此时,他们才可以暂时放下传统的包袱,以现代人的身份对自己的生活调侃一番,同时内心里仍对其忠贞不二,并引以为荣。

四是含蓄。英国人讲求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和文化风格。在英国上流社会,直言快语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肯定会遭致一片白眼。在伦敦的公共汽车上,经常可以看到衣饰整洁、举止温文的英国夫妇,带着难以掩饰的嫌恶,斜视闹哄哄的、情绪激动的西班牙或意大利游客。在莎士比亚故乡斯莱特福德小镇的旅游纪念品商店,我亲见一群美国游客因兴奋而大声喧嚷,而在场的英国人则是一脸的不屑。

五是家庭。英国有句名言:“My house,my castle(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可见家庭在英国人心目中的位置。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一中国传统在英伦三岛同样适用。在英国,一位成年男子如果迟迟不结婚而甘当“王老五”,其形象和信誉必将大打折扣。英国人的理想生活是:家庭、孩子、房子、花园、猫和茶点。维系家庭的和睦与温馨是英国绅士的美德。即便家庭关系已经危机四伏,他们也要努力保持尽可能良好的对外形象。有鉴于此,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却迟迟不愿离婚;到后来不得不离婚时,连女王夫妇都自觉脸上无光,更为王室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戴安娜最终在巴黎因车祸香消玉殒后,查尔斯王子又以“王储”之尊亲往迎灵,以显示其对于前妻的负责态度。

访英期间,我偶阅报章,看到一幅菲利普亲王(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的特写照片:亲王戴着墨镜,但仍隐约可见眼角处一抹伤痕(类似国人所言“乌眼青”者)。照片下面的文字说明是:“关于菲利普亲王脸上的伤痕,白金汉宫官员宣称是亲王在洗浴时不慎摔倒所致,但人们更愿意猜测那是家庭暴力的结果。”如果说真的源于家庭暴力,那么敢于向菲利普亲王“施暴”者,恐怕只有女王一人。

六是礼仪。英国人肯定是世界上最讲礼仪的民族之一。从王室到贵族,从官员到平民,从老师到学生,从法官到罪犯,到处都有一整套成文或不成文的礼仪规范。总体而言,讲究礼仪当然是一种文明,其间“女士优先”等等尤其值得称道,但也确有不少稀奇古怪的礼仪让人不可思议,以至啼笑皆非。譬如,法官在开庭时,无论天气多热,除身着法袍外,还必须戴上厚厚的假发,似乎舍此即有损法庭的尊严。在就餐时,不少人为了将食物的汤汁吃净,就用手指去揩抹餐盘,然后将蘸有汤汁的手指放进口中吮吸。恕我直言,每当看到这一场景,我总有一种几欲作呕的感觉。

《我行我述》-英国-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英国人很绅士

七是派头。不久前,我读过英国学者法兰区先生写的《秘境追踪》。这是一本记述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部分史实的传记文学。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英军准将麦克唐纳一向军装笔挺,风度潇洒,颇有派头,在高原骑马行军途中,仍严格保持绝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为此,他命令一个印度仆役头顶一个痰盂,跟着他的马跑,并保持同步,以便他可以随时吐痰入盂。当然,今日的英国将军肯定不会如此,但英国人的绅士派头由此可见一斑。

在同英国人接触过程中,我的印象是几乎个个西装革履,衣饰整肃,头发和胡须修剪得一丝不苟。无论会谈、用餐,总是腰板挺直,正襟危坐。即便有时翘起二郎腿,也是标准的英式二郎腿(即一条腿的膝弯搭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而绝不采取美式(即一条腿的小腿部分横搭在另一条大腿上)。我的经验是,在同英美人员交往过程中,这一点往往可以成为区分英国人或是美国人的标志。

八是幽默。表面严肃的英国人并不缺乏幽默感,相反,幽默往往被视为最具魅力的表现。在英国人看来,善意地取笑别人或自我嘲讽都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这种风尚至少已经被推崇了几个世纪。一语双关,文字游戏,自相矛盾和辛辣笑料,构成英国民族语言的独特声誉,同时这也是英国绅士的必备条件。

以上数端,仅是我对英国人绅士风度的一点理解。至于更深入的剖析、研究,我以为那似应归入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工作领域。本人力所不逮,就此搁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2490.html

更多阅读

评《赤子之歌》兼论贾西贝的社会抒情诗 古代抒情诗

评《赤子之歌》兼论贾西贝的社会抒情诗刘光荣贾勇虎(贾西贝)诗选集《唱响中国心》即将付梓,诗集中份量最重当数第一辑《炎黄集·中国之心》,而这辑中又是以《赤子之歌》为起因,使作者这几年来专功社会抒情诗的。诗集即出,不妨以《赤子之

佳片U约 中国抗战片:《向我开炮》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中国抗战片:《向我开炮》[海报剧照][热诚推荐]中国抗战简介: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

声明:《《我行我述》-英国-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英国人很绅士》为网友你在哪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