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由来

汉字常识:汉字的起源  一、汉字常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草棚住下来。仓颉不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2.汉字有多少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数字。我们只能从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数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曹魏时李登的《声类》共收字11520个。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个。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共收字26911个。宋朝时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韵》共收字53525个。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读完小学阶段我们要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写。

3.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4.汉字六书

  说汉字的来源,就要说到汉字的六书。

  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人们依据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许多汉字供人们记录信息,传递信息使用。

  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象形象形就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比如,日、月、燕、网等。

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形体结构类型表

结构形式

例字

独体字

人 入

上下结构

忠 想 尘 是 笔 字 思 昌 蟹岗 笑 雷

上中下结构

草 意 竟 暴 薯 慧 舅 赛 器

左右结构

明 从 相 请 珠 知 诚 钓 江好 刘 歌 唱

左中右结构

谢 树 锄 倒 搬 掰 辨 嫩 嗽懒 湘

半包围结构

闪 这 凶 庆 句 医 风 历 匹叵 屎

全包围结构

团 图 囚 回 困 园

品字形结构

众 森 品 聂 磊 晶

一、什么是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汉字的结构,如“章”字,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早章”。古汉语讲汉字的结构,主要是从造字角度讲的。章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书写结构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字的写法,造字结构则能体现一个字的本来意义。“乐竟”是指音乐告一段落。先人造字之初,就是根据事物的一定意义来造字的。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字的形体结构。所以,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二、为什么要分析汉字结构

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字的本义。如:“沙鸥翔集”的“集”,本作“”,从三个隹的在木上,会意,本义是群鸟聚集在树上。“春和景明”的“景”,从日,京声,形声,本义是日光。“夸父逐日”的“逐”,甲骨文从止在豕后,止是人的脚,在猪的后面,会意,表示追逐的意思。“晴初霜旦”的“旦”,甲骨文写作,金文,小篆,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本义是早晨。

分析汉字结构,还有助于了解汉字的古代读音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如“夸父逐日”的“父”,通“甫”。“甫”字从用父声,因此二字古代读音相同或相近,故相通。又如都邑的“都”,从邑者声,以“者”为声符;上古汉语里d与zh、p与f不分。这些形声字及其声符的读音,反映了形声字产生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我们将在“音韵学”部分做一般性的讲解。此外,识字教育、正字法、古籍整理、字典编纂、检字法等,都要求能正确地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

三、六书简述

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之说。“六书”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是儒家十三部经书之一,成书大约在战国之际,这说明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六书”的概念了。到了东汉时期,解说“六书”内容的主要有三家:

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玄给《周礼·地官·保氏》作注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前人所讲的“六书”,名称大同小异,排列次序也不尽一致,其中以许慎的定义与解说最为见长。他不仅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而且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作了界说,并举出了例字,从而使人们对汉字形体的构造,有了规律性的认识。许慎的解说,已涉及到汉字产生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即六书说。自清代以后,人们讲六书,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1、象形。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独体象形字,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轮廓以表示该事物,如日、月、鸟、鱼、鹿、羊等字,它们的甲骨文写法,就像这些物的形状。

一类是合体象形字,即虽然也画成事物的轮廓,但还需要借助于主体事物来帮助表义否则就不知道所象何物。如眉、果、牟、瓜等字所描绘的,因在目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眉;因在木(树)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果,因在牛头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牛叫时发出的气;因吊在藤蔓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瓜。

象形字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车就画一辆车的形状,马就画一匹马。但是,不是所有的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形可象的,复杂的事物更难以象形,所以靠这种方法造字,是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的。《说文》里有象形字264个。

2、指事。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指事字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符号性的,如:上、下、一、二、三、亖、五。

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本、末、亦、刃、甘、寸等字,分别表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指事字虽然可以表示某些抽象的概念,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自古至今指事字极少。《说文》里只有129个,汉代以后没有再用此种方法造指事字。

3、会意。会意是集合两个以上的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会意字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体会意,就是用相同的形体来造新字,如:步、林、从、比、毳、品。一类是异体会意,就是用不相同的形体来造新字,如:逐、莫、牧、取、休。

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来表示新意的,但两者又有所区别:象形字多属独体,而会意字则是合体;象形字常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会意字则表示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说文》里会意字有1254个。

4.形声。形声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造字法。形符(也叫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例如:杞、问、物、江、裏、风、年等等。

形声造字法的产生与运用,突破了纯表意造字的局限。语言中凡是无物可指、无形可象、无意可会的词,都可用形声造字法造出新字来记录。《说文》里有形声字7706个,占绝大多数。用形声组合方式造字,虽然最容易造新字,但也有不少缺陷:(1)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不固定,因而难以确定哪个是形符,哪个是声符:(2)声符缺乏明显标志,因而容易和会意字混淆;(3)有时声符只取近似的音,因而失去准确表音的作用。形声字的组合方式有六种,下节再讲。

5.转注。对转注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形转、声转、义转三说。代表人物:

(1)江声《六书说》:“建类一首”指《说文》同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就是说,同一部首的字都是转注。

(2)戴震《六书论》:“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转注就是互训。

(3)朱骏声:“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转注就是词义引申。

清人曹仁虎也曾对转注有所论述。他在《转注古义考》里说:“夫《说文》考、老之说,最为古义。晋唐诸儒,皆遵守之而无有异说。然则欲定转注之义,仍当以《说文》‘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二语求之。既曰‘建类一首’,则必其字部之相同;而字部异者,非转注也。既曰‘同意相受’,则必其字义之相合;而字义殊者.非转注也。《说文》于转注特举考、老以起例,而考字从丂得声,则必其字音之相近;而字音别者,非转注也。”曹还订出转注的三个条例:形通、义同、音近。

此外,章太炎在《转注假借说》里对转注有精辟的论述。

转注是文字孳乳和应用的法则。转注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方言不同而产生的。同一事物,甲乙两地异名异音,反映在文字上就出现了异形异音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

转注字的字形特点:转注字之间意符和偏旁相同,如桥与梁都在木部,呻与吟都在口部。转注字的字义特点:转注字之间含义相同,如考与老可以互相训释,是同义词。许慎列举考、老二字,有以下特点:(1)同一形符,(2)二字音近,(3)二字为同义词(《说文》:“考,老也”;“老,考也”)。根据《说文》,其他的转注字如:迎与逆、妹与媦、邦与国、顶与颠、讽与诵等等。

6.假借。新事物不断产生,新词不断出现,但创造文字来记录新词总是跟不上新词的产生。为了书面表达的需要,有时便借用已有的字来记录新词。这就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即不受文字本义的限制而根据以音晓义的原则用字。如秦汉时设立郡县,一县的长官,万户以上的称“令”,就是借“发号施令”的“令”字;万户以下的称“长”,就是借“长远”的“长”字。又如“求”,本义指皮衣。“要求”的“求”无法造字,便借它来表示。“求”既用来表示“要求”的“求”,而本义则另造“裘”字来表示。又如“族”本指箭头,俗作“族类”之“族”;“戚”本指一种大斧,俗作“亲戚”之“戚”;“来”本指小麦(甲骨文、小篆都像麦形),借作“来往”之‘来”;“而”本指颊毛(像胡须的形状),借作连词或代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之”本指“往”、“到……去”,借作助词或代词;“亦”本指腋下的部位,借作副词。上述假借,都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至于本来已经给某词造了某字,但写字人临时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则属本有其字的假借,一般叫做“通假”。

应该指出,令,本指命令,引申指发令的人,即长官。长,本是短长的长,引申指长久、生长、增长,再引申为年长、尊长、长上。一县之中的长上则为县长,这样辗转引申为长官。所以令、长是引申并非假借。许慎解说假借,实际上包括了词义的引申,举“令、长”二字为例是欠妥当的。

需要指出的是,“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分为两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一类,讲的是造字问题;转注、假借为一类,讲的是用字问题,但同造字又有密切关系。这就是说四体二用说。

六书中以象形、形声、假借三类最为重要,因为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这类字在汉字总数中所占比例虽小,只有几百个,但它却是造字的基础,是组成千万个汉字的元素。如象形字“人”,可组成从、比、北、休、卧、及、众、吊等字,由这些字又可以组成更多的字。

我们还必须了解形声是最能产的造字方法,汉字中形声字的数量最多。《说文解字》9353个字中,指事字129个,象形字264个,会意字1254个,形声字达7,700个,占82.3%以上;在《康熙字典》所收的47035个字中,形声字已占90%以上。

假借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在造字初期,汉字字数少,倘若没有假借方法,汉字就难以发挥它记录汉语的作用。据统计,在甲骨文时期,按假借的办法来用字竟占90%;同时,它又是创造新字的桥梁,如“其”本为名词,指“簸箕”。当它借作代词或语气助词之后,只好为本义再造“箕”字。

四、怎样识别汉字的形体结构

识别汉字的形体结构,就是要指出某个字是象形、指事、会意或形声。识别的方法有二:其一,从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入手。看这个字能否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字,能拆成独立的字,就是会意或形声;不能拆成独立的字,就是象形或指事。如信、河、果、本4个字,信字可以拆成人、言,河字可以拆成水、可,人、言、水、可都是独立的字,所以清、河二字属于会意和形声;果、本二字虽可分别拆成田和木、木和一,但只有木字是独立的字,田只描摹果实的形状,并非田地的“田”字,一只是个指事性的符号,并非数目字的一,它们都不是独立的字,所以果、本二字属于象形和指事。古代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说法,所谓“独体”,是指不能拆成两个独立的字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所谓“合体”,是指能拆成两个独立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

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以后,再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合体字中,有表音成分的是形声字,没有表音成分的是会意字。如河字由水、可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可是表音成分,它的韵母与河相同,声母与河相近,所以河是形声字;信字由人、言两部分组成,人、言的读音都与信相差甚远,都不是表音成分,所以是会意字。

(2)在独体字中,能分成两个形体,其中一个表具体义,一个表抽象义的,是指事字;不能分成两个形体,或能分成两个具体形体的,是象形字。如刃字,可以分成刀和、两个形体,其中刀表具体义,、只是一个抽象符号,所以刃是指事字;羊、牛等字都不能分成两个形体,所以是象形字;果字虽可分成田、木两个形体,但田象果实,木象树木,两者都是具体的形体,所以果是合体象形字。

其二,根据《说文解字》的说解条例。象形的说解条例是:“象形”、“象某某之形”,如“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自,鼻也。象鼻形。”“羊.祥也,象头角足尾之形。”指事的说解条例是:“指事”,“象某某之形”,“从某”,如“上,高也,……指事也。”“乎,语之徐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会意的说解条例是:“从某”、“从某从某”,如“步,行也,从止少。”形声的说解条例是:“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从某省,某声”、“从某从某.某亦声”,这一类说解都带一个“声”字,容易识别。较难处理的是指事的说解条例,“象某某之形”容易误会成象形;“从某”容易误会成会意。但《说文》里的指事字很少,一共只有129个,根据它们的意义、结合形体结构是可以识别的。

趣谈“瓜”字

  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你们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

  “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

  指事字的来源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比如,“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简说会意字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汉字,例如“灶、尘、国、孬、歪、甭”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下面是几个会意字例:

  (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以后简化为“莫”。“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等词。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一只盆子的形状(皿),上部是一只手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现在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叠罗汉式会意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破体会意字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婦”中才能看出。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婦”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

形影相随,“从”善相亲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喜欢跟从他,学习他。就如右图(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所示:

  一老者在前头走着,一后生在后跟着,形影相随,观察模仿着老者。这就是“从”字。

  “随从、跟随”,这是“从”的本义。学习某人,必定要“跟随”而学。子路、曾皙、冉有等为了学习孔子,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边走边问,增长才智。

  “顺从、听从”,要学习别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要谦虚,因此就引申出“顺从、听从”的意思。作为解放军战士,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小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正确指导。

  “侍从”,这是由“跟随”引申出来的意思。我们知道,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伦常中有“天、地、君、亲、师”之说,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老师的崇高地位。因此,学生对老师除了要“跟随”学习之外,还要侍奉老师,也就是“侍从”了。

  “参与、从事”。要侍奉老师,就要参加到老师所做的事情当中,并和老师一块动手动脑做。因此“从”字就有“从事、做”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有“从事、从军”等词,其意思都是“做”。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跟在后面的后生,显然是学习者,要看前面的人做事,于是,“从”字就有了“副、从属的、次要的”之意。在法律上,有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这个词义:主从关系、从犯。

汉字的独特神韵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老师讲解“臭”字,会说:“自大一点就是臭。”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老师剖析“伪”字会说:“人为和起来便是伪。”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写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游戏,但也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比如“富”和“穷”两个字,所谓“富”,过去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喂养一张嘴、一个人,自然绰绰有余,也就“富”了。而“穷”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为十以内的最大偶数,也就是说,穷人是那些耗尽力气打工的人。只有力气,当然“穷”了。“贱”字也很有趣,“贱”的繁体是“賤”,左边为“贝”即钱,右边两个“戈”即两个兵器重叠交叉、相互较量在一起,为钱而争,为钱而斗,自然是“贱”的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蕴含了事物的本质。我们在读汉字的时候若对字形加深一层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神韵。

  形声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新字。在形声字中,跟读音有关的偏旁称为声旁,跟字义有关的称为形旁。比如,“岗”字,下面的部分表音,表示这个字读“gang”,上面的“山”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山有关。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空、露、花、崭

  上声下形:盂、货、娶、基

  内形外声:闻、问、闷、瓣、辫、辩

  内声外形:园、囤、病、衷、阁、匣

东坡问字

  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

  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什么意思。

  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土的皮。”

  苏东坡说:“难道滑就事水的骨吗?”

  王安石无话可说。

  在汉字的结构中,偏旁是比笔画大的构字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坡”中的“皮”是表示读音的偏旁,王安石的解释是不对的,难怪苏东坡以“滑”字相问,王安石就无话可说了。

秀才识字读半边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秀才识字读半边。

  说的是秀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懒得查字典,或怕丢面子,有个窍门是读半边字。例如:碰上“坷”读“可”音,碰上“锣”读“罗”音。这类的字都读对了。可是这个办法有时又不灵。如挽救的“挽”不读“免”音,刚愎自用的“愎”不读“复”却读“bì”。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有些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读音有了变化,已经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读半边就要闹笑话。现在“秀才识字读半边”又成了对“秀才”们读错字的讽刺。

“她”字的由来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时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六书之中,除了上述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之外,还有转注和假借,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所以不再细说。

(二)汉字的形体

  1.笔画

  笔画就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写字的时候,由起笔到收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常用笔画名称表


  笔画间的组合关系有三种,即相离、相接和相交。因为组合关系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汉字。比如汉字中的撇笔和捺笔,如果其间的组合是相离就是“八”;如果是相接就是“人”或“入”;如果是相交,那就构成了“ㄨ”(“义”和“刈”的一部分)。

  2.笔顺

  笔顺就是汉字笔画书写的顺序。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还有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等。

  笔顺正确与否,关系到字形的好坏和书写的速度。

  汉字笔画规则表

  (一)基本规则

  1.先横后竖:

  下

  十

  2.先撇后捺:

  人

  尺

  3.从上到下:

  三

  言

  4.从左到右:

  仆

  川

  5.先外后里:

  风

  问

  6.先外后里再封口:

  田

  日

  7.先中间后两边:

  小

  办

  (二)补充规则

  1.点在上边或左边,先写:

  衣

  为

  2.点在右上或字里,后写:

  我

  瓦

  3.半包围结构的字:

  (1)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先外后里:

  句

  压

  (2)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

  边

  廷

  (3)上边未包围的,先里后外:

  凶

  (4)下边未包围的,先外后里:

  用

  同

  (5)右边未包围的,先上后里再右下:

  医

  匠

  你知道下面各字的笔顺吗?

  长 撇、横、竖提、捺

  凸 竖、横、竖、横折折折、横

  片 撇、竖、横、横折

  心 点、卧钩、点、点

  必 点 卧钩、点、撇、点

  女 撇点、撇、横

  3.偏旁

  偏旁是汉字学中的一个传统名称。原指合体字中左右两方的结构单位,左方叫偏,右方叫旁(如“如”字,“女”为偏,“口”为旁)。后来把“偏”和“旁”合起来,统称为“偏旁”。现在合体字中的上下、左右、内外任何一个结构单位都统称为偏旁。

  汉字偏旁名称表

偏旁

名称

例字

两点水儿

次、冷、准

秃宝盖儿

写、军、冠

言字旁儿

计、论、识

厂字旁

厅、历、厚

三匡儿

区、匠、匣

立刀旁儿

列、别、剑

同字匡儿

冈、网、周

单人旁儿

仁、位、你

包字头儿

勺、勾、旬

私字旁

允、去、矣

建之旁

廷、延、建

单耳刀

卫、印、却

双耳旁去儿

防、阻、院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由来
邦、那、郊

三点水

江、汪、活

将字旁

壮、状、将

竖心旁

怀、快、性

宝盖儿

宇、定、宾

广

广字旁

庄、店、席

走之儿

过、还、送

提土旁儿

地、场、城

草字头

艾、花、英

弄字底

开、弁、异

尤字旁

尤、龙、尥

提手旁

扛、担、摘

方框儿

因、国、图

双人旁

行、征、徒

三撇儿

形、参、须

折文旁

冬、处、夏

反犬旁

狂、独、狠

食字旁

饮、饲、饰

子字旁

孔、孙、孩

绞丝旁

红、约、纯

三拐儿

甾、邕、巢

四点底

杰、点、热

火字旁

灯、灿、烛

示字旁

礼、社、祖

王字旁

玩、珍、班

木字旁

朴、杜、栋

牛字旁

牡、物、牲

反文旁

收、政、教

病字旁

症、疼、痕

衣字旁

初、袖、被

春字头

奉、奏、秦

四字头

罗、罢、罪

皿字底

盂、益、盔

金字旁

钢、钦、铃

禾木旁

和、秋、种

登字头

癸、登、凳

米字旁

粉、料、粮

虎字头

虏、虑、虚

竹字头

笑、笔、笛

足字旁

跃、距、蹄

  注:有的偏旁有几种不同的名称,本表只取较为流行的一种。

  〔你知道吗〕

  冫——两点水,是古代的“冰”字。所以,凡两点水的字都与冷有关。如冷、冻、凉等。

  宀——宝盖儿。“宀”在古代是一个独体字,读作mián。因为它的形状像屋子,所以,带有宝盖儿的字大多与房屋、居住有关。

  冖——秃宝盖儿。古代是个独体字,读mì,是覆盖的意思,即以巾盖物。所以,部首为秃宝盖儿的字,都与覆盖的意思有关,如冠、幂等。

  厂——厂字旁,古代是一个独体字,读ǎn。《说文解字》中解释是: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住。所以,部首为厂字旁的字大多与居住有关,如厅、厦、厨等。

  4.偏旁部首

  合体字的偏旁各有一定的位置。偏旁相同,部位不同,有的可能就是形、音、义各不相同的汉字。

  有一个汉字谜语是这样说的:“一木口中栽,非困又非呆,若是把杏念,趁早别来猜。”答案是“束缚”的“束”字。这个谜语就形象地反映了偏旁位置的改变而导致产生不同汉字的现象。

  合体字的偏旁部位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三种基本形式。(汉字形体结构的具体类型见下表)

  汉字形体结构类型表

结构形式

例字

独体字

人 入

上下结构

忠 想 尘 是 笔 字 思 昌 蟹岗 笑 雷

上中下结构

草 意 竟 暴 薯 慧 舅 赛 器

左右结构

明 从 相 请 珠 知 诚 钓 江好 刘 歌 唱

左中右结构

谢 树 锄 倒 搬 掰 辨 嫩 嗽懒 湘

半包围结构

闪 这 凶 庆 句 医 风 历 匹叵 屎

全包围结构

团 图 囚 回 困 园

品字形结构

众 森 品 聂 磊 晶

(三)汉字的识记

  识记汉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认识汉字和记忆汉字。

  认识汉字,就是见到一个汉字,要能把它正确地读出来。记忆汉字就是不仅能把汉字正确地读出来,还要能正确地写出来。

  怎样识记汉字呢?

  1.利用拼音

  汉语拼音是我们学习汉字的最有效工具。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就能认识。

  2.查字典

  在小学阶段,要学会两种查字典的方法。

  部首查字法

  当知道字形,不知道字音和字义时,可以用部首查字法。

  部首部首是汉字排查法中的一个名称。字典、词典按照字形结构,选取相同的部分作为分列编排被查字的门类。

  部首不同于偏旁。偏旁是组成合体字的各个部分。部首则是字典、辞典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取其相同的部分,作为查字的依据,分部排列,相同的部分就是部首。偏旁和部首不是一回事,但有一定的关系。部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2995.html

更多阅读

“跃上葱茏四百旋”的由来 跃上科技制高点

“跃上葱茏四百旋”的由来熊六扬编辑整理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毛泽东在庐山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

六十花甲的由来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你知道六十花甲的由来吗当前举国上下都在为庆贺伟大祖国六十花甲华诞而忙得热火朝天。为什么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一时间我还真的说不清楚,那就带着问题学吧! 花甲是指人到了60岁. 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甲乙丙丁戊己

变装小说的由来和分类种种 变装穿环 男妾小说

变装小说的由来和分类种种变装的英文为crossdress,简称CD,它通常是指男性通过穿着异性的服装和模仿异性的谈吐、举止等获得一种特别的满足感,是一种影响力渐渐扩大的非主流社会群体,也是一种与TS(变性)等有密切联系的边缘亚文化存在。变

简介:特別攻撃隊或称“神风敢死队” 的由来 神风敢死队

简介:特別攻撃隊(或称"神风敢死队")的由来一、前言特别攻击队为旧日本帝国在二战时期,本土决战防卫的特殊战术,主要分为:海上特别攻击队、空中特别攻击队,及其它特别攻击队等类别。特别攻击队(日语:特別攻撃隊),或称"神风敢死队",由旧日本海军中

声明:《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由来》为网友匕首刺心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